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5354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docx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9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4.司马光

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

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重点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最早是文言文记录的。

今天我们学习《24.司马光》。

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

1.听读感知

听读课文,听准生字的音

生字书写

司庭登跌众弃持

观察分析生字

“跌持”为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写的左窄右宽。

“登、弃”是上下结构。

“登”,上边部分“癶”旁,不要写错,看清笔画,下面的“豆”穿插进去,要写紧凑。

“庭”是半包围结构。

注意“广”作偏旁时,要写得宽大一些,横、撇要长一些。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会认的生字

sītínɡdēnɡdiēzhònɡqìchíjiē

司庭登跌众  弃持 皆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平舌音“司”

翘舌音“众、持”

后鼻音“庭、登”。

  

学生读准停顿: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

群儿:

很多孩子。

这里指小伙伴们。

 

戏:

玩耍。

  

于:

在。

  

庭:

院子里。

文中指后院里。

 

一儿:

有个小孩。

 

登瓮:

爬到缸沿上玩。

  

足跌:

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没水中:

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

  

众:

别的孩子们。

 

皆:

都。

  

弃去:

跑到外面。

  

持石:

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

  

击瓮:

使劲向水缸砸去。

 

破之:

水缸破了。

之,它,指水缸。

 

水迸:

水流了出来。

儿得活: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你可以根据词语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吗?

群儿戏于庭。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众皆弃去。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

儿得活。

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2.课文探究  

读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课文中哪个地方写出了司马光很聪明?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

喜欢

喜欢就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吧。

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多种形式背诵。

三.拓展提高

你还了解司马光的哪些知识?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到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共1362年。

司马光共费时十九年,书名的意思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四.课堂练习

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

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

解释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五.作业布置

课文填空

群儿()。

一儿(),足跌()。

众皆(),光(),水迸,儿()。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学生动笔。

 

记字词。

 

理解词语。

 

学生分析寻找朗读

 

学生略读

 

学生练习

听读动笔。

 

多种方法。

 

分析思考。

 

突出重点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感悟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和遇事沉着冷静。

板书

司马光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1)全文共两句话。

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题目简洁深刻。

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

2.从语言表达上看

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

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

(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

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

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

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司马光》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2.训练重点位置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

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及注释,依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的组织和叙述。

(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

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司、跌、皆、弃、持”。

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行巩固。

“跌、持”是左右结构,关注形旁,注意偏旁表义的特点。

“皆、弃”为上下结构的字,单独不好理解,可以借助词语进行理解。

如“皆大欢喜”、“放弃”。

(4)熟字结构众多,书写重点突出。

在本课需要会写的七个熟字中,既有半包围结构的“司、庭”,左右结构的“跌、持”,上下结构的“登、弃”,还有品字结构的“众”。

在书写指导时,重点指导“庭、登、持”三个字。

“庭”半包围结构,“广”要舒展,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要注意。

“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右边“寺”注意横画的长短和多横等距。

(5)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在默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也尽量不指读。

同时带着“这个故事的时间是?

发生在哪里?

都有谁?

”这三个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默读时将不懂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或请教他人。

3.课后思考题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这里向学生提出两项要求,一个是跟读课文,注意停顿,第二是在熟读的前提下背诵课文。

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进行朗读练习,在授课时先进行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完整的阅读成果后,再逐句带领学生跟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带来学生试着背诵课文,并强调在背诵时也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将以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比较。

借助课内注释,对不理解的词语解释后再次进行理解。

可以结合课中插图,对“庭、瓮”进行直观理解。

结合课文的两句话,先讲解第一句,再讲解第二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讲述。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和同学交流。

这一题是个开放性题目,只要找出不同点都值得肯定。

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词语的体会,将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在找出不同后,教师还可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记叙一件事情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复习《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根据课题认识并正确识记“司”,随文识记“跌、持、皆、弃”四个生字。

借助小视频学习并正确书写“庭”字。

2.回顾学过的课文,探讨本课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3.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及借助停顿符号的方法练习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采用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合作展示等方法练习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4.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利用注释和观察课文插图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开展“讲故事我能行”活动,学生讲故事展示。

5.利用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随文正确识记并理解“跌、皆、弃、持”四个生字。

正确书写“庭”字。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展示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3.学会查找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难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要有开头和结尾。

2.发现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走进题目,了解人物

师:

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姓氏歌》,一起读。

后面的这些姓氏都有两个字组成,叫做复姓,课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复姓“司马”的人。

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他为人温和谦虚,做事用功刻苦,历来受人景仰。

他就是司马光。

看老师板书课题:

24司马光

师:

齐读课题。

生:

24司马光

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页,观察课本的题目和老师板书的有什么不同?

生1:

司有读音

师:

这是我们新学习的生字,帮它加上拼音板书加。

生2:

光后面有个

师:

这可是个大发现,以前的课题可没有这个标号,它代表什么?

生3: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师:

题目中的标号和注释中的序号对应,就知道了课文的出处。

这种方法就叫做:

借助注释(板书)一起读。

生:

借助注释。

(指板书)它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

二、展示全文,学习朗读

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请翻翻课本想一想,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4:

很短,只有两句。

生5:

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

生6:

有注释

师:

(指着图片说)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很短只有两句话三十个字;有的地方不好理解,课文下面还带有注释。

这些都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

因为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它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贴文言文】)

师:

文言文该怎样读呢?

请同学们端好课本,听老师来读。

(师范读)

师:

同学们,读文言文要注意什么?

生:

畅谈

师:

是啊,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师:

下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听清要求的同学请挺直腰杆。

师一句,同学们一句(根据情况,再读或男女生带读练习)。

师: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老师听一听集体的声音,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

团结就是力量,读得声音洪亮。

女同学,可以一起读吗?

女生读。

师:

女同学读得很认真,男同学听得也很专注。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读。

师:

男女同学在朗读上不分伯仲。

请同学们轻轻平放课本,看,停顿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下面请借助停顿符号自己练习。

(生自读)

师:

谁想展示一下?

一生读。

师:

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文言文朗读大赛开始了,请同桌两人为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朗读形式,先练习,再展示。

生练读。

师:

哪组同桌来展示?

一组展示后。

师:

这组同学采用齐读的方式,还有不同展示方法吗?

随机两组展示,从中选择表现最好的一组。

师:

有采用背诵方式的吗?

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提示。

生展示。

还有哪些同学背过了?

请起立。

去掉提示,老师起头:

24司马光……全班背诵展示。

些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师:

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这就叫“熟读成诵”。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哪里发生的?

都有谁?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生默读。

(出示全文)

师:

谁来回答?

生:

时间是宋朝的某一天。

生:

故事发生在一个宋朝的一个庭院里。

师:

你怎么知道是一个庭院?

生:

我借助注释二知道“庭”指庭院。

师:

同学们看,古代的私家庭院面积很大,里面有花草树木、曲桥假山、亭台楼阁等十分美丽。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庭”的意思,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

师:

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庭”,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半包围结构,右边一横略短,二横略长。

师:

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总结为三条书写提示,一起来读。

生读。

师: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根据视频进行书空。

生跟随视频书空。

师:

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庭”字。

(提醒写字姿势)

师依据书写提示点评,生自评后再练习一个。

写好的同学请将学习单放到右上角,钢笔放入桌洞。

师:

故事的时间、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呢?

生:

一群小孩儿。

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就是?

生:

群儿

师:

他们在做什么?

生:

玩耍。

师:

所以“群儿戏于庭”仅仅五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生说。

师:

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是?

生:

司马光和一个小男孩。

师:

这个小男孩做了什么?

生:

他爬到瓮上脚没踩好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了。

师:

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瓮,它有怎样的特点?

生:

借助注释,我知道了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

它是用来?

生:

用来盛水的。

师出示:

足跌没水中。

请你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不仅掉进瓮里了,还被水淹没了。

师:

请你读。

生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是怎么做的?

生:

众皆弃去。

师:

他们为什么离开呢?

他们会做什么?

生:

叫大人,害怕躲起来。

师出示:

他们乱作一团,有的(一生)……有的(一生)……还有的(一生)……

师:

当时庭院里玩耍的孩子最大也不过七八岁,看到有人掉进瓮里,他们因为害怕而慌乱地离开,并不是不去救这个小男孩。

但有一个孩子没有慌乱,没有害怕,他就是?

生:

司马光。

师:

他是怎么做的?

生:

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

谁再来读?

生读

师:

谁当我们班的司马光,做一下“持石击瓮”。

一生做。

师:

同学们看一下课文上的插图,文中哪个是司马光?

对于一个小孩子,这个瓮实在太大,因此司马光“持石击瓮”时需要很大的力气。

我们一起来读。

师:

咣当一声,瓮破了,里面的水……生:

流出来了师:

谁有不同意见?

(借助图片和注释)生:

水迸。

水一下子喷涌而出。

一个“迸”字就体现了当时水一下子涌出的画面,文言文用词真是准确啊。

瓮里的水涌出来了,最终这个小男孩?

生:

得救了。

生:

儿得活。

出示课文。

师:

同学们,课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

聪明、机智等。

(板书:

机智沉着)。

师:

课文学完了,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文言文小故事吗?

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

生1:

要有开头和结尾。

生2:

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师:

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

在讲故事时,我们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介绍清楚,还要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讲明白。

下面请先在小组内练习,每组选一位同学展示。

生练习。

师:

谁来展示?

两组展示。

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还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

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还介绍了司马光七岁时爱读书的故事,课下再一起分享。

好,下课!

24司马光①文言文借助注释

时间

地点庭院

一儿跌没水中

人物群儿司马光持石击瓮沉着机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