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873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docx

人教部编版《司马光》优秀教案18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司马光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3、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

【重点】

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

【难点】

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救人的情境,在再现的情境体会中,感受到孩子落水的危险,体会时间的紧迫,知道司马光砸得正是时候。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

拓展整合教材,在多元的材料中走近司马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巩固,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注意做到有针对性,容易出错的字多读,生字掌握不好的同学多读。

2、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自主选择,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读。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受本课的愉悦,尊重他们的主体选择,给他们一个轻松的环境,为他们的学习营造一个自由空间。

二、学习课文3~5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导言:

上一节课我们学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一起在花园里玩,他们玩得很开心,可你们知道吗?

玩着玩着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⑴学生听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⑵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交流,指出事情是:

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

⑶请你们认真的再读课文,告诉老师和小朋友这个孩子掉进水缸有什么危险?

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水缸的大和水很满来得出小孩子的处境很危险。

⑷指导朗读。

师:

从你们的回答当中老师知道了小孩子的处境的确很危险,老师也感到了你们很担心缸里孩子的安全,请你结合自己此时的心情,把这段课文读一读。

(指导读出担心的语气)

这是一个缓缓牵引的环节,让学生在初步的理解中在略带忧愁的感觉中,知道这个孩子落入水中的危险,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下面更好的体验紧张情绪的环节做铺垫。

同时,本环节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心理体验来学习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言: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担心,你们是一群心地善良的孩子,急他人之急,很想帮助缸里的孩子。

他的朋友也很想帮他,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他们慌了。

⑴让学生感受本段文字。

师:

请你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

⑵请学生说出别的小朋友的行为。

师:

请同学们说说别的小朋友都是怎么做的。

⑶引导学生体验当时慌乱的情景。

师:

老师听了你们的发言知道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现在请你们同桌讨论:

他们慌了,叫着喊着,可能叫些什么,喊些什么?

先在位子上演一演,而后上台来表演。

⑷学生表演,全班师生对表演做评价。

(表演再现了当时慌乱的情景,让学生再次感受紧张的情绪)

⑸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体会。

师:

同学们,事情发生的这么突然,别的小朋友又都慌了,此时读这一段,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⑹指导朗读。

师:

你们真是富有爱心的朋友。

有的担心,有的难过,有的感到紧张,有的感到害怕,怕缸里的孩子有危险。

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本段。

(作好朗读评价)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紧张的体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让学生的这种感觉浮出水面,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情势的紧张与危险,让学生走进了当时的现场,现在学生的心情已被紧紧的提了起来,对人物的担心程度也越来越深。

表演的使用让学生更好的走进了课文,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内化了文中的语言文字,很好的体现了文本对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言:

怎么办?

我们都在心中为那个孩子绷紧了一根弦,现在越来越危险了,别的小朋友的慌乱帮不了他,得有人救救他。

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⑴(感受文字,找出砸缸动作)师:

请你们仔细读本段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⑵出示卡片,检查问题1完成的情况: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卡片上把动作标出来)

⑶引导想象司马光砸缸情形。

师:

再读读本句话,请你们认真想想:

为什么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而且砸了好几下?

当时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⑷学生说自己想象的当时的情形,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⑸展示课件补充学生的想象。

师:

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孩子的。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再次感受砸缸情景)

⑹发展求异思维,引导想象。

师|:

司马光急中生智,用自己的办法救出了缸里的孩子,假如司马光当时不在现场,是你们在那,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

⑺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⑻引导方法比较。

师:

你们都很有自己的见地,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就想出了办法,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办法和司马光的办法比,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哪种办法更好一些?

⑼引导得出结论:

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特定的情形下,举石砸缸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司马光急中生智,举石砸缸,救出了孩子,他砸得正是时候。

⑽指导朗读本自然段。

(师:

你们都明白了司马光砸缸的妙,砸得恰是时候,现在请读读本段课文,注意读出司马光的果断与机智,把自己对司马光的感受也读出来。

在想象中让学生体验了当时救人的紧张情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关注了学生学习的个性。

在学生感受到情形危险后,把救人的任务交给学生,使得他们自然而然的在心中升腾起要救人的正义感。

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说说你还有什么办法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又补充了对原文的理解。

4、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言:

司马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了缸里的孩子,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大家到此都松了一口气,我们一起怀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本自然段吧!

⑴读第六自然段

⑵(说话练习)师:

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是那个被救的孩子或是旁边的人你会跟司马光说些什么)?

⑶一人扮演在场的人,一人扮演司马光,互相交换角色说话。

历经了紧张救人阶段,此时心情总算能徐徐平缓,轻轻松口气了,由救人的高潮到得救的平缓放松,学生经历了又一个情感体验,交换角色说话很恰当的让学生找到了心理宣泄口,同时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不管学生会说些什么,那都是他们在这一节课上的情感体验所得。

三、拓展练习

导言:

师:

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难免遇到危险,这个时候我们自己要沉着冷静,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来救自己,要学会自救。

1、讲述断臂自救的故事。

2、出示游泳溺水自救的常识,让学生自己读。

思维角度的转换让学生由救人的意识转成自救,这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所学中得到另一种生成。

四、课后延伸

课文中的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只是我们了解到他的性格的一个方面,要想更好的了解他,课后可以和家里人一起看看《司马光教子俭朴》、司马光简介,《资治通鉴与司马光》等文章,而后写上一句话的司马光。

课后的延伸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司马光,由面到点,引导学生丰富司马光的人物个性。

附:

《断臂自救的故事》

拉斯顿是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的本年一季度最出色的人材。

他自己的和关于他的事迹的网站在短短3天就被点击近百万次。

从生存的勇气到断臂自救的方式,他给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2003年4月25日,一向爱好登山探险的美国阿斯彭市27岁的青年亚伦.拉斯顿一个人来到犹他州蓝约翰峡谷登山。

蓝约翰峡谷位于犹他州东南部,风景绝美但人迹罕至。

拉斯顿在攀过一道3英尺宽的狭缝时,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去路。

拉斯顿试图将这块巨石推开。

巨石摇晃了一下,猛地向下一滑,将拉斯顿的右手和前臂压在了旁边的石壁上。

忍着钻心的剧痛,拉斯顿使劲用左手推巨石.希望能将手臂抽出来,然而石头仿佛生了根一般纹丝不动,在做了无数次次努力之后,精皮力竭的拉斯顿终于知道.单凭自己一人绝不可能推动巨石.只能保存精力等待救援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数天里,别说是人,就连鸟也没见飞过一只,他就这样吊在悬崖上。

没有事物,拉斯顿每天只能喝水,到了4月29日,壶中的最后一滴水也被他喝光了。

5月1日早晨,饥肠辘辘、浑身无力的拉斯顿从睡梦中醒来时终于明白,他所在的地方太过偏僻,即使有人知道他失踪报譬,救援人员也不可能找到这个地方。

再等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想活命的话只能靠自己了。

拉斯顿心里清楚,把自己从巨石下解放出来的惟一办法就是断臂。

而除了筒单的急救包扎,他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外科自救。

拉斯顿清理了一下手头的工具──一把8厘摩长的折叠刀和一个急救包,没有麻醉剂,没有止痛片.没有止血药,超常的疼痛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不过拉斯顿已经别无选择了。

由于稻子过钝,在难以形容的疼痛和失血的半昏迷中,拉斯顿先折断了前臂靠近手腕处的挠骨,几分钟后又折断了手腕处的尺骨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

之后拉斯顿用登山锚将一根绳子固定在岩壁上,用左手抓住绳子,顺着岩壁滑了下去。

之后跌跌撞撞的做了大约7英里路,两名旅游者发现了他,报了警,他得救了。

他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自己拯救了自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

2.会写“司、庭、登”等7个字,重点指导“登”的书写。

3.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4.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5.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文言文。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设计学习导航单

2.学生准备:

结合学习导航单预习课文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根据图片猜故事。

1.铁杵磨针精忠报国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

2.古人写文章用的语言与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称为文言文!

(一)借助导航单,进入课题。

1.小书法家书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司马光姓什么吗?

教师提升:

司马过去是管理马匹的官员,司马是从官职而来的姓氏。

4.司马是复姓,还知道哪些复姓?

及时点拨:

我们在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中知道了诸葛、东方、上官、欧阳等复姓。

5.借助导航单汇报第一项学习内容——司马光的资料。

教师点拨:

没错,他还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呢,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学家。

6.借助导航单汇报第二项学习内容——本课生字。

教师点拨多音字“没”。

三点水形旁表意,和水有关,根据意思判断多音字的发音,这个方法很好。

7.借助导航单学习第三项学习内容——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指导登。

观察这个字的演变,猜猜是哪个字?

没错就是登。

你看,中间是“豆”,指盛食物的器具;下部是两只手,上面是两只脚,表示上升,意思是手捧装满丰收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神灵,也有登高的意思。

多形象呀!

登也是本课要会写的字,注意观察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请同学们看我范写,上面的撇和捺要舒展,还要注意他的笔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捺从竖中线起笔,保持住整个字的重心,这也是它的偏旁部首癶bō部,这是我们第一次书写,表示两足在行走。

豆要写的略窄,最后一笔稍长。

(2)学生书写、评价。

【设计意图:

借助导航单学习是目前开展的一种关注自主学习的课堂,一部分放手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师范读。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千年以前,走进这个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102页,摆好读书姿势,听吕老师读课文,请你仔细听!

2.学生读。

3.教师指导:

要想读好文言文,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节奏,自己试着读一读。

也可以同位互相读一读。

4.展示读。

注意重音、停顿,读出节奏。

5.一起读。

文言文读的很流利了,就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但是我校学生从一年级就浸润在古诗文中接受了很多传统文化,根据学情,设计这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和展示。

(三)理解第一句。

前半句:

群儿戏于庭。

1.故事是怎样开始的?

你来读一读。

2.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

3.书中注释这样写到,庭——庭院,借助注释(板书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

4.你瞧,这就是古代的庭院,亭台楼阁,绿树环抱。

5.在这样的庭院中,谁在那里,做什么?

6.从哪个词看出是一群孩子(板书群儿)又从哪个词看出他们在玩耍?

(板书戏)

7.一群孩子在这么漂亮的庭院里玩耍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

8.我们一起开心地读一读。

后半句: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意外。

你来读一读。

你来读一读。

一起读。

发生了什么,你来说。

(生交流)

2.说的很完整,一个小孩,也就是文中说——一儿(板书贴)爬上“瓮”,跌落进了水里。

(板书登跌)

3.瓮是什么?

你能借助注释来说吗?

学生交流我通过注释知道瓮就是口小肚大的容器

4.没错,这就瓮,口小肚大,这就是——那个小孩。

再看图?

还发现了什么?

5.是啊,这瓮,对于小孩子来说太大、太高了,所以作者才说是——一儿“登瓮”。

6.你看,动词用的多么贴切,写出了当时的危机。

7.情况那么危机,大家心情怎样,指导读。

8.就这样,在故事的开始,运用简短的词句,寥寥数语,就把事情的起因写了出来。

让我们再次回顾当时的场景,一起读。

9.语言精练(板书语言精练),内容介绍的却很全面。

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四)理解第2句。

1.故事仍在进行——(众皆弃去)这句话讲得是谁?

(板书贴众)从哪看出来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语句,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板书联系上下文)

3.那联系上文,众字与哪个字意思相近?

相近却略有不同,刚才同学们都已经理解了,这就是文言文用词的准确。

(板书用词准确)

4.除了司马光,那些孩子做了什么?

就是文中哪个词?

5.弃和去有不同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理解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板书组成词语)

6.在众人都离开的情况下,谁挺身而出?

(板书光)他做了什么的?

你读一读。

(板书持击)

7.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持石--(做一下动作,把石头搬起来拿好),击瓮——(使劲砸下去),发生了什么?

破之,水迸,儿得活。

8.小孩得救了,大家肯定很——高兴,指导朗读。

9.我们想想这画面合作读一读,我读黑色部分,大家读红色部分。

10.这就是司马广破瓮救友的故事,来看这里(指着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11.光在关键时候采用的做法与前文的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你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带着感受朗读。

12.寥寥数语就把司马光的形象写了出来。

我们一起读。

13.其实在《宋史.司马光传》(课件)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京指的是北宋首都开封,洛是指洛阳。

两地相距几百里,有位画家把这个故事化成《小儿击瓮图》,成为当时的畅销品,街坊邻里间处处流传着这个故事。

14.渲染气氛读。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总会以司马光为榜样,他们说——

年轻的书生在一起讨论,7岁司马光的勇敢机智,他们说——

无论大人小孩无不为司马光的行为点赞,他们说——

15.这就是人人称颂的司马光的故事。

(五)讲故事。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的故事,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吗?

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开始吧。

2.谁来讲一讲。

3.你讲述的特别清楚,在曾经的一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司马光砸缸》,用168个字来讲司马光救友,而今天学习的司马光仅用30个字就讲了这个故事。

大家看看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上语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板书内涵丰富)

4.无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六)背诵。

1.语句简练,内容完整,这是文言文极大的魅力。

短短30个字的司马光成为传诵的经典,谁能看着板书背一背?

2.这么多人想背,我们一起背。

(七)拓展延伸。

1.你知道吗?

这个故事从宋代流传至元、明、清、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用雕塑、陶瓷、剪纸、绘本、动画片等多种形式来讲述传达着这个故事,更是在2004年6月1日,儿童节的时候出版了专属邮票,为什么这个故事又会流传这么久?

2.在三字经中这样写道——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3.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司马光救友的故事就很好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当然要传承下去。

4.在中华美德中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孔融让梨》,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借助注释去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自己试着说一说。

5.谁来讲一讲。

6.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希望大家能去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多多体会文言文的这种语言形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六、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文言文

群儿戏语言简练借助注释一儿登跌用词准确联系上下文

众弃去内涵丰富组成词语

光持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