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55436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docx

文学概论复习大纲

曲靖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编写:

张永刚

说明

一、教学目的

文学概论是高等师范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文学概论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地讲授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提高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学好其他课程和进一步探讨文学理论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

作为文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以人类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中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它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性、广博性和对实践的依赖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阐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自身的特点及内部规律、文学与读者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明确概念,领会原理,掌握体系,学会理论思维,注重分析运用,这是文学概论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文学概论课程在本科一年级一、二学期开设,要求学生同时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等课程。

教材(自编或在以下著作中选用)

董学文、张永刚著《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陈传才、周文柏著《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曾庆元编著《文艺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张建业、吴思敬主编《文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讲授大纲

绪论

教学要求:

概括介绍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基本构成;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了解教材的思路、体例与特点。

教学要点:

一、文学概论课程概述

1、文学概论课程定位

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3、文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目的

1、系统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观

3、提高欣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4、为学好其他课程和进一步探讨文学理论问题打下基础

三、文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1、抽象性

2、广博性

3、实践性

四、文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方法

总体:

明确概念,领会原理,掌握体系,学会理论思维,注重分析运用。

具体:

1、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加强逆向体验;

2、多读有关理论书籍,培养理论思维能力;

3、关注文学现实状况,不断思考分析;

4、了解不同文学理论形态与学派的构成状态。

五、教材的体例与特点

第一编文学的本体与形态

第一章文学的本体

教学要求:

阐明文学本体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1、意识的涵义及构成

2、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或者文化总体中所占有的位置

3、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

4、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性和情感性

二、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1、文学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文学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文学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文学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第二节文学的思维特性

一、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的定义

2、形象思想的特点

①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

②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情感

③形象思维始终不离开联想和想象

④形象思维充满美感意蕴

3、形象思维的几种形态

二、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1、从对象看区别。

2、从方式上看区别。

3、从结果看区别。

第三节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文学审美特性与人的精神

二、文学审美特性的构成

1、美与审美

2、文学审美性的重要意义

①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②文学内在构成的双重性

③文学对对象、主体、功能的审美规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审美意识形态?

2、形象思维的涵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3、文学与科学有何区别?

4、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特性与人类精神的内在联系?

5、阐述文学真、善、美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文学的形态

教学要求:

理解文学物质形态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方式,重点掌握言、象、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文学的物质形态

一、文学的物质存在方式

1、承载物:

报刊、书籍、光盘等外在于文学的因素

2、语言:

内在于文学的因素

3、语言的物质性

二、文学话语方式

1、文学话语的涵义

2、文学话语的五个构成因素:

①说话人(作家)

②受话人(读者)

③文本

④沟通

⑤语境

三、文学物质形态的重要意义

1、表层意义与艺术分类

2、深层意义与文学的复杂构成

四、语言艺术的特点

1、形象的间接性

2、反映生活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3、表现内心世界的深刻性和微妙性

第二节言、象、意

一、文学语言

1、文学语言界定

2、文学语言的涵义

3、文学语言的特点:

二、文学形象

1、文学形象的涵义

2、文学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个别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强烈的艺术概括性;审美性。

三、优秀形象

1、构成方式

2、典型

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意境。

四、文学意蕴

1、意在文学中的价值

3、意的内涵

4、意的存在方式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话语?

它包括哪几个方面?

2、什么是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有何特点?

3、文学形象的涵义和特点是什么?

优秀形象如何构成?

4、文学典型的特点是什么?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如何?

5、意与象的基本关系是什么?

第三章文学的定位

教学要求:

阐明文学属性和文学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重点理解文学的人学特性及文学的定义。

第一节文学属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人学特性。

这是由文学的本体决定的。

一、文学作为人学的起点——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

1、人性及文学人性的涵义

2、文学表现人性的价值

3、人性在文学中的体现

二、文学作为人学的集中体现——在复杂的阶级性中追求人民性

1、文学阶级性

2、文学的人民性

三、文学作为人学的理想结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1、文学的民族性

2、文学的世界性

第二节概念的演变

一、先秦时代的文学概念

二、两汉时代的文学概念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概念

四、现当代文学概念

五、西方的文学概念

第三节文学概念

一、定义的思路和方式

二、文学定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文学的人学特性?

为什么必须在人学前提下来理解文学的其他属性?

2、文学的阶级性、人民性的表现如何?

如何理解文学人民性的价值?

3、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种说法适合于文学吗?

为什么?

4、什么是文学?

简述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二编文学的客体与对象

第四章生活客体

教学要求:

理解文学生活客体的涵义以及生活客体的双重性,重点掌握文学源泉、文学真实及能动反映、艺术变形的深刻内涵。

第一节文学客体概说

一、文学客体定义

二、文学客体文学对象的关系

三、文学客体的构成

第二节文学的源泉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二、“源泉”的依据

三、“源泉”的价值及双重影响

第三节文学真实

一、真实的重要意义

二、真实的涵义

1、生活真实

2、艺术真实(文学真实)

3、真实性与倾向性

三、如何把握文学真实

第四节制约与超越

一、生活客体对文学的制约

1、制约的客观性

2、制约的价值

二、文学活动对生活客体的超越

1、文学对生活的能动反映

2、能动反映的体现

3、能动反映与艺术变形

4、能动反映的依据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的客体?

为什么可以将文学客体称为生活客体?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3、什么是文学真实?

它有什么特点?

4、文学对生活客体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艺术变形?

它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文学对象

教学要求:

阐明文学对象的构成,理解文学的题材、主题的涵义及形成。

第一节题材

一、题材的涵义

1、题材的定义

2、题材与生活客体的关系

3、题材与艺术形象的关系

二、题材的体现方式和构成状态

三、对题材的制约因素

四、题材决定和题材无差别论

第二节主题与母题

一、主题的涵义

1、主题的定义

2、主题的存在方式

二、主题的形成

1、历史、现实和思想

2、经历、体验和情感

3、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条件

三、主题的分析

1、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2、主题与形象的关系

3、主题与表现方式的关系

四、文学母题

1、涵义及意义

2、构成原因

3、掌握方式

思考题:

1、什么是题材?

题材的形成受到哪些制约?

2、什么是主题?

主题的形成受制于哪些条件?

3、文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4、文学情感形成的关键是什么?

5、主题与题材的关系如何?

应怎样分析作品的主题?

6、母题的形成有哪些原因?

第三编文学的主体与创造

第六章作家主体

教学要求:

理解作家主体在创作中应该具备的条件,重点掌握文学创作过程、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

第一节作家的创造能力

一、审美感受能力

1、生活积累的途径

2、审美感受的构成

二、思想开掘能力

1、思想开掘能力的涵义

2、思想开掘能力的产生条件

三、创作技巧技能

1、创作技巧的涵义

2、创作技巧的体现

第二节作家的创作意识

一、创作动机

1、创作动机的真相

2、创作动机的意义

3、创作动机的构成

二、创作预期

1、创作预期的作用

2、创作预期的来源

三、创作潜反射心态

第三节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材料积累

1、材料积累的所指

2、素材及其积累方式

二、文本构思

1、构思的心理机制

2、想象及其制导因素

3、直觉及其灵感

三、艺术表现

1、艺术表现的内涵

2、艺术表现的复杂性

3、艺术表现的要点

第四节文学的创作方法

一、创作方法概述

1、创作方法的涵义

2、促成创作方法的重要因素

3、创作方法的意义

二、几种重要的创作方法

1、现实主义

2、浪漫主义

3、古典主义

4、自然主义

5、现代主义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思考题:

1、创作活动中作家主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2、如何认识作家的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与创作预期有什么区别?

3、情感在文本构思中的作用如何?

它与想象有何联系?

4、什么是创作灵感?

如何认识评价创作灵感?

5、对比分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同之处。

6、如何认识、评价西方现代文学中形形色色的创作方法?

7、什么是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第七章读者主体

教学要求:

了解不同形态的文学接受,掌握文学接受的基本过程、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共鸣现象等。

第一节接受形态

一、文学接受概述

1、文学接受的定义

2、文学接受的类型

①非审美性接受

②审美性接受

二、文学欣赏过程

1、感性阶段:

对象确定、审美感知、接受想象

2、理性阶段:

情感判断、共鸣、玩味理解

第二节二度创造

一、接受主体的条件

1、接受主体要有较丰富的知识

2、接受主体要有体验生活、体验形象的心理习惯

3、接受主体要有进步的人文意识和高尚的情操

4、接受主体应有恰当的心理状态

二、二度创造的导因

1、阅读的直接动机:

审美

2、阅读的深层动机:

期待、参与、创造

三、二度创造的体现

1、复活——由语言符号间接性引发的再创造

2、填充——由文本“召唤结构”引发的再创造

3、理解——由意义蕴藉引发的再创造

思考题:

1、接受有哪几种形态?

如何理解欣赏性接受?

2、如何理解文学接受中的共鸣?

3、读者的再创造与作者的原创什么不同?

二度创造包括哪几个层次?

4、接受活动为什么会成为创造活动?

再创造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四编文学的文本与解读

第八章文本构成

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文本构成的各种要素及构成规律与特点。

第一节语言和修辞

一、文本语言的类型

1、人物语言

2、作者助言(叙述人语言)

二、语境

1、语境的内涵

2、语境与语言的关系

3、语境的构成

三、语体

1、语体的内涵

2、抒情文学语体

3、叙事文学语体

四、文学语言的文化定性

1、文学语言文化特色的成因

①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②语言的言说形态

2、汉语“字思维”与汉语文化色彩

五、修辞

1、修辞概说

①修辞的意义和作用

②修辞的定义

③修辞的种类

2、几种重要的修辞方法

①比喻

②象征

第二节形象和意境

一、叙事文学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的地位

2、人物形象的塑造

①人物网络定位(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②人物性格定型(成因、类型)

③人物存在方式(空间与环境、时间与叙事方式:

物理时间与故事、心理时间与情节)

二、抒情文学中的意境

1、意境理论的形成

2、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3、意境的构成(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第三节体裁和类型

一、文学体裁概述

1、文学体裁的定义

2、文学体裁的种类

3、文学体裁与文学分类

二、重要的文学体裁

1、诗歌及特点

2、散文及特点

3、小说及特点

4、戏剧文学及特点

5、影视文学及特点

三、体裁对文学文本的制约

1、体裁规范了文本的语言状态

2、体裁规范了文本的形象状态

3、体裁规范了文本的结构特点

四、文学文本对文学体裁的顺应与超越

1、体裁规范的文化强制性

2、超越体裁规范的积极意义

五、文学类型

1、体裁分类法的优劣

2、文学类型观念的价值

3、几种重要的文学类型观

思考题:

1、文本语言有哪几种类型,具体阐述其不同的作用与文化内涵。

2、叙事文本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3、什么是扁平人物、圆形人物?

4、什么是意境?

结合作品分析其构成特点。

5、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各有什么特点?

6、体裁对文本的制约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第九章文本特点

教学要求:

了解文本具有的主要特点,阐明文学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理解什么是通俗与高雅、再现与表现。

第一节个性与风格

一、风格概述

1、文学风格的涵义

2、文学风格的特点及存在状态

二、文学风格的成因

1、作家的创作个性

2、文学的表现对象(时代、社会、民族)

3、文学的自身规律

三、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风格研究的贡献

1、基本状况

2、具体贡献

①对风格状态作了细致的形象生动的划分

②对风格构成的主体条件作了深入的研究

③采取了与风格本身相一致的阐述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理论

四、文学风格的文学流派

1、基本关系

2、文学流派的涵义

3、文学流派的形成

4、文学派的价值

第二节通俗与高雅

一、通俗与高雅的涵义

1、通俗与高雅的划分方式

2、高雅文本

3、通俗文本

4、通俗与高雅的不同价值

二、雅俗特点的变易

1、从文本构成看,文本内质与形态之间的雅俗错位是变易的前提

2、从时间流程上看,时间流程中的积淀作用是雅俗变易的必要条件

3、从接受心态上看,接受心态的随机变化是雅俗变化的主动原因

第三节再与与表现

一、再现与表现概说

1、基本涵义

2、形成原因(与创作方法的关系)

3、在中西文学史上的不同体现

二、再现与表现的文本差异

1、在对待现实态度上的差异

2、在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3、在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如何形成?

2、什么是文学的通俗与高雅?

应如何正确评价通俗与高雅?

3、文学雅俗特点的变异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4、再现与表现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体现再现与表现不同特色的文本有何差异?

第十章文本解读

教学要求:

了解文本解读的基本过程,着重掌握文本符号辨识、文体把握和文学批评的规律与方法。

第一节符号辨识

一、符号辩识的基本涵义

1、认识语言符号的四种功能

2、把握文学符号的艺术构成规律

二、语音辨识

1、了解文学文本的语音体现方式

2、感受声音形态(韵律、节奏、旋律)

三、语义辨识

1、了解文学文本的语义构成方式

2、理解语境

四、形象辨识

1、了解形象辨识的基本意义

2、感受形象的基本方法

五、情感辨识

1、了解情感辨识的基本意义

2、掌握情感辨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文体把握

一、文本把握的重要性

二、几种主要文体的把握规律

1、对诗歌的把握

2、对小说的把握

3、对散文的把握

4、对剧本的把握

第三节阐释与批评

一、文学阐释

1、文学阐释的基本涵义

2、文学阐释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二、文学批评及其作用

1、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作用

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文学理论的关系

3、文学批评的主体条件

4、文学批评的标准

5、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的切入方式(批评方法、批评文本的写作)

思考题:

1、如何进行符号辨识?

2、应该怎样把握诗歌、小说、散文的文体差异?

怎样理解戏剧文学的独特性?

3、什么是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有什么作用?

4、文学批评标准有何重要意义?

应怎样掌握文学批评标准?

第五编文学的价值与影响

第十一章价值生成

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价值的生成和实现规律,重点掌握文学价值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生成与实现

一、文学价值的生成

1、文学价值与文本创造之间的关系

2、文学价值与生活价值之间的关系

3、文学文本的价值建构方式

二、文学价值的实现

1、在接受活动中实现文学固有的价值

2、在接受活动中读者积极创造出新的价值

3、,在接受过程中文学价值转化为审美、文化价值

第二节结构与功能

一、文学价值的构成

1、文学价值的宏观形态(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2、文学价值的时空状态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

1、整体功能(审美功能)

2、具体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3、文学功能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自律”与“他律”

一、“自律”与“他律”的涵义

1、“自律”状态中的文学价值

2、“他律”状态中的文学价值

3、相互关系

二、对文学“自律”与“他律”的认识

思考题:

1、文学价值是如何生成和实现的?

2、文学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3、文学的“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六编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第十二章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教学要求:

阐明文学发生和文学发展的有关问题,树立科学的文学起源观和文学发展观;重点理解几种重要的文学起源学说。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

一、文学起源概述

1、研究文学起源的意义

2、文学起源与其他艺术起源的关系

二、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1、摹仿说

2、魔法说

3、游戏说

4、心灵表现说

三、艺术起源于劳动

1、劳动为文学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

2、原始文艺适应劳动需要并在劳动中产生

3、劳动创造了美及审美观念

第二节文学的发展

一、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1、文学内容的发展

2、文学形式的发展

二、文学发展的内外在动因

1、外在动因(经济基础及现实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2、内在动因(文学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3、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劳动是科学的学说?

2、文学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文学的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阅读书目:

(1)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6)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伍蠡甫:

《西方文选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版。

(9)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罗宾.乔治.科要伍德:

《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12)高尔基:

《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4)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5)卡冈:

《艺术形态学》,三联书店,1986年版。

(15)卡冈:

《艺术形态学》,三联书店,1986年版。

(16)斯坦利·费什:

《读者反映批评:

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0)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胡经之:

《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童庆炳: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童庆炳:

《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2)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3)扬义:

《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陈平原: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5)李泽厚:

《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6)朱荻:

《艺术的起源》,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

(27)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三联书店,1983年版。

教学时数分配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课时

2

10

8

4

8

6

10

6

10

4

8

2

2

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