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6157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docx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

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

(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

(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

6、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所以,他的理论习惯上也称为“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个体全程发展理论,详细描述了人在一生的8个特定阶段中伴随的危机和冲突;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致力于研究不同表象如何整合成一个人的同一性,以及如何在冲突中表现出来。

习惯上把他们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

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很多都是通过宣泄和领悟来揭示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冲突的本质。

大部分精神分析治疗师采用了与心理动力疗法有关的其他一些方法。

尽管仍然强调冲突和无意识过程,但治疗师更注重外显的防御机制。

不强调以人格重建作为目标,而是关注减轻由心理障碍所带来的痛苦。

7、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只有自由做出的选择才是个体真正的欲望和目标,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使人们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潜能。

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

马斯洛提出,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

罗杰斯创造患者中心治疗,后来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它重点强调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个体一个发展的机会,主张通过自我治疗解放自己。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预期结果是来访者更加坦率、诚实地对待自己,并逐步走向成长。

人本主义,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大多强调独特的、不可量化的个人经验,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大大多于对相似性的关注。

在没有心理失调的个体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它主要是由一些哲学观点组合而成的,而非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

人们往往不知如何来评价这种疗法。

8、行为主义模型:

也叫认知行为模型或社会学习模型。

9、行为主义模型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

目标是希望从实验室里发现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般法则,并把这些法则运用到教学、工作、收容所、甚至整个社会。

11、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这一学习模型通过把中性刺激与某个反应相配,直到中性刺激能引起个体的某个反应。

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作用,强调了强化在个体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模型本身是不完善的,对于病理心理学的解释是不充分的。

12、认知取向的治疗师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个体的思维是最重要的。

13、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心理事件(即预期、信念、记忆、解释等)会导致行为。

治疗师会从失调的心理事件中寻找心理障碍的原因或病理基础。

认知取向的治疗师认为,扭曲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异常行为,而矫正这种扭曲的思维方式就会减轻甚至消除异常行为。

行为主义治疗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因而他们通过塑造一种适当的行为来治疗行为异常。

这两种方法的融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15、多维综合模型

事实上,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会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研究者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1)行为遗传学

(2)情绪对心理障碍的影响(3)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论学家已经抛弃了用单个因素就能够理解异常心理行为的观念,而更加支持多维度模型。

一个科学的评估应该包含3个基本要素。

(1)信度

(2)效度(3)标准化

17、心理障碍评估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临床访谈、行为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生理心理评估,以及新近发展迅速的脑成像技术。

临床访谈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临床访谈包括3种形式:

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

精神状况检查包括5个方面:

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情况、意识状况。

心理测验包括特写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具体而言,有人格测验、智力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情绪或心理事件的科学,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19、精神疾患诊断系统:

(1)《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

精神与行为障碍》(ICD)

导致诊断偏差的因素:

行为发生的情境、诊断者的预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文化环境因素。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精神病理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及其心理机制的临床基础学科。

5、常见的精神症状:

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运动行为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

6、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常见的感觉障碍有:

(1)感觉过敏

(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7、知觉: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称为知觉。

8、常见的知觉障碍有: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产生错觉。

(2)幻觉: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

9、感知综合障碍:

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了障碍,称为感知觉综合障碍。

10、感知综合障碍包括:

(1)视物变形症

(2)空间知觉障碍(3)时间知觉障碍(4)非真实感。

11、一般从3个方面考察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①思维奔逸。

又称意念飘忽。

表现为病人在主观上有思维迫促的体验,讲话速度快、滔滔不绝之外,言语联想增快,并因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

思维迫促较多见于躁狂状态。

②思维迟缓。

表现为联想受抑制,联想速度缓慢。

常见于抑郁症。

思维迟缓的一个极端形式是思维贫乏,表现为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思维中断。

表现为思维进程可突然出现中断。

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依据。

④持续言语。

病人往往持续或不恰当地重复同样的思维内容。

⑤病理性赘述。

病人讲话啰唆,抓不住重点,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⑥思维松驰。

又称思维松散。

病人的思维活动丧失了正常的结构,言谈内容含糊不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可理解的联系。

⑦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表现为概念的转换,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某一抽象概念,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这一转换是病人所独有的,不经本人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⑧语词新作。

⑨逻辑倒错性思维。

一般见于精神分裂症。

12、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

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妄想总是自我中心的,即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

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临床上的妄想可分为以下几种:

1被害妄想:

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

病人坚信某个人或某个组织用种种方式加害自己。

2关系妄想:

病人认为环境中无关的事件、物体、人物都与自然发生了某种关联。

3被控制妄想:

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4夸大妄想:

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片断、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嫉妒与钟情妄想: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

钟情妄想多见于女性。

6其他妄想:

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

(2)强迫观念。

某一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

①强迫性怀疑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性回忆④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

是一种直接涉及自我的确切信念。

有一定的事实根据,推理也比较合乎逻辑,因此有可理解之处。

但由于这种观念过于偏激,以至于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

超价观念可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病人。

13、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

常见的注意障碍如下:

(1)注意增强

(2)注意减退(3)注意转移

14、记忆障碍。

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有:

(1)记忆减退

(2)记忆增强(3)遗忘。

即回忆的丧失。

病人对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包括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选择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主要是近记忆消弱,病人只能回忆病前的经历,而病后的事由于随即忘却,所以难以回忆,它是一种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

逆行性遗忘的典型形式发生在头部外伤后,病人在神志清醒后对外伤前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4)错构(5)虚构

记忆的4个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15、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两大类。

16、情绪和情感。

情绪:

是指与个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即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与动物所共有。

情感体验:

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情感发生较晚,为人类所特有。

情感具有情境性、稳固性和长期性。

而心境,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感状态,为一段时间内个体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情感障碍必定涉及情绪和心境问题。

17、常见的情感障碍有:

(1)高涨。

一般见于躁狂状态。

(2)抑郁。

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抑郁沮丧,悲观失望。

(3)焦虑。

(4)恐怖。

(5)情感淡漠。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6)情感脆弱。

是一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7)情感倒错。

18、意志障碍包括:

(1)意志增强

(2)意志减退(3)意志缺乏(4)意向倒错(5)矛盾意向

19、常见的运动行为障碍:

(1)精神动动性兴奋。

①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多见于轻躁狂状态。

②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

(2)精神运动性抑制。

指整个精神活动降低,言语动作迟缓、减少。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木僵:

一种以缄默、随意运动减少或缺失、以及无精神运动反应为特征的状态。

病人保持一个固定姿势,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在木僵病人中,可出现蜡样屈曲。

其特征是病人的肢体可任人摆布,即使被摆成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以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变。

病人还可出现违拗症,如果病人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加以抗拒,这种情况被称为被动性违拗。

有的病人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作,称为主动性违拗症。

②缄默症

(3)作态与特殊姿势

(4)刻板动作

(5)模仿动作

(6)抽动

(7)强迫行为

(8)冲动与攻击行为

20、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程度的降低,也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改变。

21、谵妄:

在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同时,产生幻觉、错觉,以幻视多见。

22、自知力:

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精神科疾病与非精神科疾病的区别就在于,精神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构成了精神科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

当病情好转时,自知力逐渐恢复。

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三章神经症

最先提出神经症这一术语的是苏格兰医生卡伦。

威利斯是神经症症概念的先驱。

1、在CCMD-3中,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神经症的主要类型有: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

2、焦虑是一种以显著的负性情绪、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为特点的情绪状态。

3、产生过度焦虑情绪反应的原因有:

(1)遗传的生物易感性

(2)成长中形成的心理易感性(3)生活中感受到太多的压力

4、两种主要的焦虑症:

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

5、惊恐障碍:

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6、患上惊恐障碍的人会在认知、情绪和生理上都有所表现:

(1)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

(2)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

(3)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生应激反应。

7、惊恐障碍由反复的惊恐发作组成,这种发作开始得非常突然,通常在10分钟内就会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惊恐发作有两种形式:

预料之外的(没有线索)和情境触发的(有线索)

8、惊恐障碍的原因:

(1)遗传的对压力的易感性

(2)对未来惊恐发作的担忧(3)对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4)童年经历过的亲人丧失或分离性焦虑

9、惊恐障碍的治疗:

药物治疗,三环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

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并认为两种方法都很有效,并且疗效一样,学者进一步提出了3个结论:

(1)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大部分惊恐障碍的病人都是有效的;

(2)两种方法在短期内都相当有效;(3)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稳定和持久。

10、广泛性焦虑:

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担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11、广泛性焦虑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

焦虑最终会被证明具有遗传性。

(2)对危险的过度敏感(3)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

广泛性焦虑的治疗: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是一样的。

但若从长期效果考虑,则应该选用心理治疗。

临床学家已经设计了通过想像来解除焦虑的方法。

12、恐惧症:

也称为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

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13、恐惧症的主要类型有:

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

14、在CCMD-3中,恐惧症的诊断标准有: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和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15、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第一,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第二,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

第三,个体可能经历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创伤。

16、社交恐惧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2)心理治疗:

角色扮演。

17、特定恐惧症:

是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

18、特定恐惧症的原因及治疗

(1)特定恐惧症的产生原因:

①经历过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②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惧(惊恐发作)③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身临其境的体验)④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

19、特定恐惧症的治疗。

恐惧症一旦发生,将有可能持续一生。

特定恐惧症的治疗需要结构化的、稳定的暴露练习。

20、场所恐惧症:

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二是个体害怕的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会在那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

21、强迫症包含两个成分: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

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强迫行为:

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

病人感觉自己这样做是迫于对那些强迫观念做出回应。

强迫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恐惧的事件或情境、避免或减少焦虑。

22、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23、强迫症的可能原因: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对强迫症进行了阐释: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神经科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观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心理动力学观点致力于研究强迫性思维的起源。

(2)认知行为观点

认知行为观点认为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于是会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

24、强迫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最明显的效果是能够制止5-羟色胺的重吸收,这种方法对60%的强迫症病人有效。

(2)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可以使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行为治疗的3种基本技术的结合-反应预防、暴露和模仿。

(3)精神外科学。

精神外科学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25、神经衰弱的三组症状:

(1)精神易疲劳

神经衰弱的第一组症状是精神易疲劳。

精神易疲劳通常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后者的主要表现是联想和回忆增多而且杂乱。

(2)情绪症状

神经衰弱的情绪症状必须具备以下3个特点:

①病人感到痛苦,倾向于见人就诉苦或求助求治。

②病人感到控制不住或摆脱不了。

③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

(3)心理生理障碍。

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

①睡眠障碍②头部不适感③内脏功能障碍

26、神经衰弱的治疗:

1、药物治疗,目前用的最多的是抗焦虑剂。

2、心理治疗,要避免纠缠在病人的内心世界里,而要逐渐深入到人际关系中去。

27、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

在CCMD-3中,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一个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会因各种躯体症状反复就医,即使医学检查为阴性,医生做出解释,也不能打消其疑虑。

病人常为此焦虑或抑郁。

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不认为其症状与这些心理因素有关系。

28、疑病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①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②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③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如果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可以试用抗焦虑剂或抗抑郁剂。

除此之外,最好不用药。

药物的可能危害表现在以下3方面:

1、强化病人的疑病心理;2、可能的副作用使病情复杂化;3、药物依赖。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1、癔症:

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2、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

3、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境,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4、癔症的发生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

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癔症的诊断标准为: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1项综合征

(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3)社会功能受损(4)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5、癔症性躯体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也称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6、在诊断癔症性躯体障碍时,有5种因素需要考虑到:

(1)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

(2)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3)有证据显示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4)病人经常漠视躯体的损伤(5)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7、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3种类型: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和癔症性感觉障碍。

8、癔症性抽搐发作: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

在诊断时要注意和癫()发作相区分,因为两者的表现很相似。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癔症性抽搐发作时病人会主动避免危险的情境,而癫()病人发作时却没有这种躲避危险的意识。

癔症性躯体障碍是最难正确诊断的障碍之一,其中诈病和伪装障碍有很大的迷惑性。

诈病与癔症性躯体障碍有两个主要的区别:

一是诈病的症状受意识控制,而癔症性躯体障碍却不是;二是诈病的人从他的症状中能获得明显的好处,而癔症性躯体障碍病人却没有这样的动机。

9、癔症性躯体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

(1)心理动力学理论

最早对癔症性躯体障碍做出心理学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躯体症状是防御的结果。

基于这一点,心理动力学在解释癔症性躯体障碍时提出了三个假设,第一,个体的焦虑是由无法接受的想法造成的,而转换是对焦虑的一种防御;第二,个体的焦虑是一种心理能量,这种能量被释放到某个躯体部位,于是相应的器官变得虚弱;第三,特定的躯体症状象征着潜在的冲突。

从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看,转换症状会通过转换成躯体操作来缓解焦虑或者无法面对的事实,这就是使病人能平静地面对残疾、失明、失聪或失去感觉。

(2)沟通理论

沟通理论认为,癔症性躯体障碍的病人把转换反应当作一种表达的工具,即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自己隐藏在内心的痛苦,从而使自己从痛苦中分离出来,或者依靠这种方式来告诉他们所爱的人和医生,希望得到帮助。

(3)知觉阻滞理论:

这种阻断可能是由焦虑引起的,或是源于一种与他人分享苦恼的需要。

10、癔症性躯体障碍的病人极易受暗示。

癔症性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