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465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8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各章知识要点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一章:

绪论

 来源:

考试大   2010/9/23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

T T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

(2)心理过程

(3)个性

每个人由于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差异。

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对稳定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

(二)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材质前提。

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

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②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儿童所处的生活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受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同。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客观条件,而且有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

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

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

幼儿对外界的影响是有自己的选择意向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视幼儿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转载于:

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三、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其前提是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幼儿的心理特点有趣而且独特,只有在一些现象中发现情况和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幼儿。

辅导资料: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来源:

考试大   2010/9/23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

T T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

幼儿园中小班(3~4岁)的孩子与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跃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

年龄小的儿童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

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

到了幼儿晚期,幼儿开始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突出表现为出现初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兴趣爱好、明显的气质特点和性格特点。

这些与幼儿逐渐形成了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态度相关。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新生儿期(0—1月)

心理发生的基础:

惊人的本能。

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的出现。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预示心理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

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

人际交往的开端。

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

2.婴儿早期(1—6月)

这段时期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

视觉、听觉迅速发展。

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主动招人。

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

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

依恋关系发展。

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

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

3.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

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

学会直立行走。

1—2岁幼儿由于生理原因独立行走不自如。

使用工具。

1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

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

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像也开始发生。

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二)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学前初期(3~4岁)

3~4岁处于幼儿期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园的小班年龄。

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

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

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老师、更多同伴的新环境。

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3~4岁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3~4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

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情绪还很容易受周围人感染。

(4)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

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2.学前中期(4~5岁)

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

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3.学前晚期(5~6岁)

好问好学。

幼儿在这一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更强。

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开始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和有意记忆。

个性初具雏形。

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

转载于:

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三、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和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同时,也与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三)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时刻在变化,而变化又因人而异。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三章: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来源:

考试大   2010/9/24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

T T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来源: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来源:

考试大

颜色视觉:

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

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 “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 “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采集者退散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来源:

考试大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来源:

考试大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4.空间知觉本文来源:

考试大网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转载于:

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来源: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

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

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

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

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1.幼儿观察的发展来源: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官来源:

考试大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所传递的内容。

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

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四章:

幼儿的注意

 来源:

考试大   2010/9/24    【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

T T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显著特征。

所谓指向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

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对象的基础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注意也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幼儿意志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

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克服困难。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其发展表现为: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

首先是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比如,教师呈现的玩具、教师的语言及新异的环境等;其次是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比如,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与幼儿需要密切关联的事物。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

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

幼儿有意注意的产生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等。

三、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

①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②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③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因此,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到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的个性差异,认识到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稳定性比较差、多种因素影响幼儿注意力和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等特点,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