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6738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docx

漳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计划书老年人

项目书框架

一、概况

二、项目背景

(一)漳港街道及九个村居简介

漳港街道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下辖街道,其前身为漳港镇,1958年置乡,1992年设镇,2006年6月由镇改街道。

位于长乐东部,东面临海,西、南、北三面分别与鹤上、文武砂、湖南、金峰四镇接壤,下辖16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沿海村10个,辖区总面积42.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万人。

漳港街道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所在地,机场高速公路、峡漳线、两港线、胪峰大道、漳湖线、漳古线贯穿全境,所辖各村(居)均已实现道路水泥化,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漳港社区位于漳港街道东部沿海,为漳港街道所在地,东连漳光社区,西与路顶村交界,南邻门楼村,北与龙峰村交界,2006年撤村改居。

居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亩,养殖面积50亩。

全居总人口4893人,1492户,其中外出经商办企业980人,旅居国外华侨636人,辖20个居民小组。

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63人,其中流动党员12人。

全居有渔船65艘,渔民195人。

2013年度,村财收入245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

漳光社区位于长乐市东部沿海,原为漳港乡政府所在地,省一级公路峡漳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东临仙岐村,西与漳港居接壤,南部面海,北与路顶村交界,距长乐市区15千米。

漳光于2006年撤村改居,居域面积约3平方千米,现全村总人口3236人,1196户,辖程朱、李朱、王朱、施朱、周朱、陈朱、林朱、肖朱8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

2005年被福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福州市卫生村”;2006年被长乐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村”。

关湖边社区位于漳港街道中部,毗邻漳古线、漳湖线,机场货运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东北与龙峰村接壤,距福州空港工业集中区2公里,西与演屿村交界,距长乐市区14公里,南邻漳港社区,距街道所在地仅数百米。

关湖边社区原为漳港仙岐村沿海地带的一个自然村庄,1993年因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建设需要,全村集团搬迁至镇区附件的新建村庄,于2006年撤村改居,居域面积1平方公里,新村占地173亩,现居人口达到1350人,368户,18个居民小组。

总劳动力约为897人,外出就业约为735人,待转移劳动力约162人。

渡桥村位于漳港街道西北部,座落于龙桥山、沟东鸿山‘卧牛山之间。

省一级公路峡漳线、胪峰大道’漳古线贯穿全境,为长乐南北乡之连接点,漳港、金峰、鹤上三镇交界,北与金峰镇交界。

渡桥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现全村总人口2417人,719户,辖渡桥、沟东。

王宅。

林郑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王朱村位于漳港街道西部,福州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和省一级公路峡漳线贯穿全境,距镇区2公里,距赌咒长乐国际机场6公里,距长乐市区13公里,交通便利。

东与演屿村接壤,西与鹤上镇白眉村交界,南邻小屿浚港与新宅村交界,北连佛厝头山与山边村交界。

王朱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现全村总人口1689人,412户,下辖二房、下厅、上厅、横村、大厝、陈朱、尾房、横港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

演屿村位于漳港街道西部,座落于小屿山和大屿山周边,福州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和省一级公路峡漳线、两港线贯穿全境,距长乐市区14千米,为“两港”(空港、海港)之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东与百户村接壤,西与王朱村交界,南邻小屿浚与新宅村交界,北连屏洋村。

演屿村落面积3.3平方千米,现全村总人口3201人,867户,旅外乡亲500多人,是长乐市著名的侨乡,下辖大屿、小屿2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

龙峰村位于漳港街道的东北部,系本街道的第二大村,漳古线、漳湖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东北与路顶村接壤,西与屏洋村交界,南临漳港居、光湖边居、演屿村,距长乐市区18千米。

龙峰村落面积6.6平方千米,先全村总人口5028人,1416户,辖杨朱、蔡朱、东股等三个自然村,40个村名小组。

路顶村是福州长乐漳港街道的一个边防村,位于长乐市漳港街道东南部,距离航城16公里,比邻长乐国际机场盛誉神州大地的漳港海蚌公园落其旁,漳峡线、漳湖线纵横交汇沿村东伸,滨海大道高速路钱沿穿越交通发达便捷。

永亨海港城近在咫尺,隔道相助村落面积4.5公里,全村总人口3880人,1148户,管辖大厝、楼下、七主、尾厝、金甲城、族长房、柒厝、财资、锦厦、后芦里、孙朱、园兜林、张珠等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分4片区。

仙岐村系漳港街道第一大行政村,位于长乐市东部沿海,福州国际机场所在地,机场高速公路和省一级公路峡漳线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东南濒海,西与路顶村交界,北与牛山与湖南镇谢朱村相邻,距长乐市区16公里,仙岐村落面积7.5平方公里,现全村总人口7100人,2885户,主要居有郑、柯、徐三姓,下辖46个村民小组。

(二)服务基础(PESTEL大环境分析模型)

1.漳港老年人现状

由于科学水平的进步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目前漳港街道的老年人比以往更多,占总人口的比例更高。

2.目前几乎每个社区或者村居都有老年会

目前老年人活动场所主要是在老人院,几乎每个村居或者社区都有1-3个老人院。

3.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几乎每年街道办或者村居社区委员会都有组织关于老年人健康体检。

4.为老年人提供活动空间

村居或者社区都会给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有的是老人院,有的是公园等公共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广场舞活动或者休息的场所。

有些村居因为一些资源,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另一个活动空间,比如龙峰村的龙角峰公园与老人院,比如仙岐的显应宫等,实实在在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些色彩。

(三)朝阳社工简介

福州市长乐区朝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于2018年4月。

朝阳,意味着初升的太阳,蕴含着生机和无限的可能,又充满了温度和能量,它欢欢喜喜,祝福一切,正如机构的内涵,“带去温暖”。

机构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推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帮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服务弱势群体,做有温度的事,为有需要的人群,送去温暖。

...

三、需求/问题分析

通过......等方式,了解到长者在以下两方面最为突出

(一)留守老人居多

因为子女大都外出打工或者出国等其他原因,以致大都老年人留在乡村,据不完全统计,有的村里的老人占村里总人口30%以上,这就造成了很多老人成为留守老人的存在。

(二)孤独成为老年人的常态

老龄化的不断加深,社会的进步,老人们的内心也随之多了一份孤单。

他们缺少一个人的陪伴,缺少一份温暖,渴望来自于家庭.世界的关怀,羡慕家庭间的那种天伦之乐。

每个老人他们需要的是子女的悉心照顾与陪伴,那种精神与心灵上的慰藉与关怀,而不是金钱与物质的满足。

(三)老年人缺乏关爱

现代化社会的确赋予了老人更多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虽然可以在制度上、经济上或设施上满足老人的部分需求,但却难以取代老年人与家庭成员的亲情联系。

子女和家人的关心照顾,是帮助老年人晚年孤独感、失落感,以积极的姿态度过人生晚年的最好方式之一。

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寄托、享受天伦之乐的主要场所,因此家人的关怀也就构成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条件。

家人的关心照料和其中所包含的浓浓亲情,是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替代的。

 

(四)空巢,困惑,缺乏日常照料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这些老人年龄都在60周岁及以上。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目前,新农保水平处于低层次层面,难以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等诸多问题,况且远离城镇,缺医少药,信息不灵通,基于以上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服务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日间照料服务不完善,农村老年专业服务水平不高,养老专业管理公司匮乏,更缺乏大批养老专业护理员

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常看到子女,子女常陪他们说说话,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些事情看似简单,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老人望眼欲穿,特别是“空巢老人”,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思念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想法,本来很普通的想法,让大部分“空巢老人”成为奢望!

为何这么简单的愿望成为老人心中的硬伤,这是现代老年人的困惑。

当然老人看中的是子女的陪护和关爱。

空巢老人的主要特征有一下几个特征:

百无聊赖,心情抑郁,孤独空虚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一大特征;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质量不高,生活规律性不强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二大特征;处理突变能力差,应对变化能力弱,行动迟缓成为”空巢老人”的第三大特征;未富先老,经济条件差,生活贫困成为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的第四大特征。

四、目标/目的

1.精神关爱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同、被鼓励、被肯定甚至是被崇拜的心理,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被需要的一种客观需求,从某些层面上来讲,它是人的意识或者精神上的本能,是人固有的欲望,如果这些本能或者欲望得到了满足,自身生活的安全感或者成就感就能体现出来,这才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老年人来讲更是这样,当一个人舟车劳作了一辈子,为了国家,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为了事业付出,到老了却老无所依,无人问津,待遇“落差”导致心理上的无所适从,成就以及安全感无以为继,这不无时无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他们的标志,让老年人也能从心理上与精神上达到被关爱的目的。

2.充盈独居长者精神文化生活

争取每周探望以及问候老年人一次。

通过家访的这种形式,及时的处理老年人的紧急需求,增进社工或者志愿者和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争取每半月为社区或者村居老年人提供一次文化生活服务;动员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送医送药,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并根据老年人实际生活状况,每半月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家庭生活服务或者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为他们采购一些家庭用品与生活必需品,主动与之交谈,动员长者们每月争取参加一次社区或者村居的文体活动。

为这些老年人营造老而不孤独的家庭幸福生活良性氛围。

3.社工介入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大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这些团体时,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调动相关资源,组建空巢家庭关爱小组。

在小组中,社工应当引导组员进行经验分享和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开展专题性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成为活动的制定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鼓励空巢者自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自身潜力。

小组工作能够帮助空巢者形成互动团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开始全新的生活。

多数老人生活基本自理。

4.增强他助/自助/助人模式开发

社工在在介入这些空巢老人团体时,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调动相关资源,组建空巢家庭关爱小组。

在小组中,社工应当引导组员进行经验分享和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开展专题性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成为活动的制定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鼓励空巢者自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自身潜力。

小组工作能够帮助空巢老人形成互动团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开始全新的生活。

5.发挥“三社联动”积极作用

老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常看到子女,子女常陪他们说说话,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些事情看似简单,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老人望眼欲穿,特别是“空巢老人”,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他们思念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想法,本来很普通的想法,让大部分“空巢老人”成为奢望!

这时候充分发挥社工、社区、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老人看中的是子女的陪护和关爱。

正像我们小的时候哭闹,别的大人如何哄,甚至拿平时见不到的东西来劝我们不要哭,都不奏效,但只要一见到父母,即使没有好的东西作引诱,也会立即停止哭闹。

道理很简单,人看重的不是物资,而是精神关爱,无论老人与孩子,这是通用的。

在养老期间,老人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照料陪护责无旁贷;但是,我们在老人面前又是他们的大人,必须无条件地提供一切需求。

五、服务对象

辖区内有需求的长者

六、理论假设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从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失去能力的老人(失能老人)的生活不能完全的自理的前提下,并需要一定的照料,这类老人更需要我们的照料与关注,以达到基本的安全需要,为那些需要照顾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一定照料的失能老人提供个人照顾、保健康复、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服务,满足失能老人的精神关爱、健康需求、安全需求以及爱与归属感。

(二)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自我价值体现)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大多数人到老年时都能保持原来的状态,但埃里克森认为,人还有一种危机要克服。

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达到一种自我整合,要么产生失望感。

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写到:

“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是将它作为必然的、不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

”不能形成这种良好整合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

他们认识到现在时间是太少了,年轻人拥有的选择和机会,他们都没有了,一生已经过去,他们希望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重新生活一遍,这样的人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

因此在人有限的一生当中更是要注重自身理想与愿望憧憬的实现,这样在老年时候少了一些对生命愧疚感,多一重对生命的敬畏,才能体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

(三)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第一阶段:

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

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

第三阶段:

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巢老人因为之女的离开,精神上受到了打击,对生活不免失去信心,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重建理论,帮助老人走出忧伤,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四)社会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

七、活动计划/执行方案

1.“暖心伴我行”计划:

(针对第一个目标)

(1)实时关注。

“问安铃”服务、长者邻里以及同小区志愿者力量,实时关注长者动态,防止意外发生,无人知晓问题。

在社区内,建设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卫生、文化、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并定期开展一些社区文娱活动。

比如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设立各种兴趣培训班、培训小组,如书画小组、花卉小组、园艺小组、甚至是电脑小组等;当然也可设立舞蹈培训室、卡拉OK室等各类娱乐功能室,让老年人定期参加;还可组织老人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增添生活乐趣,充实精神生活;还可以一定时期对热心老年人发放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样对老年人而言既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也能更好融入社区或者村居环境,感受到周围友好和谐的气氛,消除自身心理孤独与不安因素。

(2)危机介入。

一是就医问题,长者突发摔倒或疾病发作等危机情况,社工介入,暂时充当“监护人”角色,紧急陪诊,及时与亲属对接,协同化解突发性危机;为空巢长者链接护工、上门换药等资源。

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形式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多元化的活动;在老人有需求时,陪送老年人就医;根据老年人需求,协助或帮助老人购买生活用品;代读、代写、帮助处理老年人的各种文书资料,受老年人委托代领各种物品。

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性服务机构,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性人才,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产生的问题。

发挥其专业优势,深入了解老年人在城市社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设计和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在社区中广泛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社区融入、心理疏导、家庭治疗、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绪疏导等服务,最大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改善老年人与社区的关系,建立老年人对社区的归属感。

(3)入户探访。

社工根据空巢长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入户探访以及不定期电话问安,了解长者最近情况以及需求。

社工或者志愿者可以不定期通过将小组的形式将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通过沟通建立充分的信任,从而达到为双方建立沟通桥梁的作用,理解双方的意愿。

沟通内容如下:

子女是否因为工作关系常年在外,使得老人独居在家里,或者老人有意愿让子女多回家看看。

这样入户探访的形式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氛围,这种条件不但有助于解决老人心里的问题,还能让老人多外出走走,活动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4)志愿者对接。

志愿者与空巢长者结对服务,志愿者不定期入户慰问,为长者提供测量血压等服务。

建立长者资源服务队(助人)。

比如建立自治安全服务队、楼宇义工队不定期组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帮助一些生活有困难或者自理能力较差的孤残老者的生活起居;请老年人为社区青少年讲授一些历史故事,红军抗战故事,促进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关系;编辑社区、村居故事集,增强社区或村居归属感;社区义务治安巡逻,对社区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老者比较有说服力),组织文体队伍等;不定期帮助老年人测量血压,送去慰问品等,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2.“资源共享”计划(针对第二个目标)

社区工作是运用社区的资源,促进服务对象与社区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社区提供归属感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支持,从而降低空巢者的精神风险,能通过社区的支持网络完成社会养老网络的构建,降低空巢者的生存风险。

 

(1)帮助空巢老人进行医疗服务。

空巢老人在遭遇心灵伤痛时,身体也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设置于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对空巢老人进行医疗服务,这更有利于空巢老人的身心疗养。

(2)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充当日常照料的指导者。

 

向空巢老人传授专业的服务技巧和知识,以缓和与老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空巢老人得到专业的、高水平的日常照料。

并在社区或者村居内加以推广,当然社工作为这种模式的倡导者,占主导地位。

(3)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丰富社区生活的建设者。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时,可以充分考虑到空巢家庭的特殊心理,开展形式多样、有利于保护空巢家庭切身利益的活动,帮助空巢群体打开心扉,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

良好的社区生活有利于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逐步恢复身心健康,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使空巢家庭的需要与社区资源连接起来。

 

(4)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

比如横幅、宣传专栏等形式,使社区居民了解空巢家庭的存在,营造关怀空巢家庭的社区氛围。

 组织发动社区专干、志愿者、热心人士等,积极为空巢家庭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经济保障、神关怀等方面的辅助性服务,这是空巢家庭走向“自助”的保障。

 

...

八、人员配备

2人

...

九、项目进程(先不用写)

...

十、预计困难及对策

序号

预估困难

应对方案

1

服务对象难以接触

多次上门或电访,此外,与社区网格员、退管小组长等人建立密切联动关系,共同介入。

2

服务对象太多

多招募志愿者,组织定期探访、走访。

3

 

十一、预算(先不用写)

...

 

项目写作模式

问题

目标

执行方案(指标)

备注

1,留守、孤独,缺乏关爱

跟进式服务,精神关爱,充盈独居长者精神文化生活

.“暖心伴我行”计划

2,空巢,困惑,缺乏日常照料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自助助人支持网络,充分发挥“三社联动”作用

社区或者村居“资源共享”计划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