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87017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docx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

注意事项及答题技巧*多为个人经验之谈,权作参考

一、概述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在2013年1月5号上午9点开考

二、结构和题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单项选择题约16%

多项选择题约34%

分析题约50%

三、温馨提示

考研政治的知识点多而细碎且信息量十分的庞大,不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做最大程度的缩减,如想系统的过一遍的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方便你尽快复习且能做到心中有数,以本文档内容的复习为主,其他三个文档视个人时间而看。

祝你好运!

四、答题模板及个人建议

(一)三大题型的答题思路【没有答案的情况下,以下要重点阅读】

1、做单选题越快越好,相信第一印象,不检查,不要随便改动已选答案;

2、做多选题时,越慢越好,看清题意,仔细斟酌,ABCD四个选项,确定正确的在其后划勾,确定错误的在其后划错号,不确定的划问号,这样做完题后,只检查考虑划问号的选项即可,方便高效。

(二)分析题的答题思路及万能模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的万能原因及意义模板

(1)万能原因和依据

①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

②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背景分析、历史依据、时代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切记!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④关于党的——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⑤从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经验,现代化建设经验,他国经验……

⑥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理论要求

(2)万能意义:

【这个可以作为切入点,也可以作为凑字专用表述,非常重要】

①哲学方面的:

党制定执行正确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论、根本依据;有助于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说明一下;

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意义;

③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现代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④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长远发展大计。

2、哲学分析题七步走战略【以下提供的是一种比较保守的说法,如果下文公式不适用的话,直接就说,A与B辩证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A离不开B,B离不开A,A决定B、B反作用于A,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①A和B并列关系:

总论:

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

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联系:

A和B相互依存:

A离不开B,B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

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的A,离开了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和B相互渗透:

A渗透着,B渗透着A;

A和B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A能转化成B,B也能转化成A。

——————————————

②A和B从属关系(6对:

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国体与政体)

总论:

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

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联系:

A决定B(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反作用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

(2)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七步走)

①先写……认为:

唯物论: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

马克思辩证法认为……;

认识论: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唯物史观: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操作

⑥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

如果实在不会就写几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辨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⑦下结论: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意:

1)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

2)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3、哲学外分析题答题思路

认真审题看清题意;清题目要求和限定范围(料范围的限定,时间范围的限定,学科内部范围的限定)

(1)写好第一句话,跟据分析题问法不同,分别采用以下三句作为答案的第一句话

①“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②“××主义认为……”

③便疑问句为陈述句,如: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措施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题时,我们可以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原因是……”等

(2)要点写清楚并作解释【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改革和开放的依据】

①原理1,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②原理2,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③原理3,正着解释,反着解释

此外,原理4,原理5,原理6(补充原理不做解释),综上所述,重复命题

五、个人预测

(一)党会【18大的缘故,会有可能考查党会】

一大:

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

二大:

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新的革命方法

三大(瓦窑堡会议):

革命的统一战线

四大(洛川会议):

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七大: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

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六届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

两个“转变”两个“务必”

七届三中全会: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建国的头三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⑤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⑦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⑧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

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社会结合点【内容较多,融合了很多知识点,自己决定看不看】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4个作用)

   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1.2、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3大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

   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途径;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优先;科技经济互动;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

   (教育优先):

现代化→(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根本)→教育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因而,应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技需经济投入;经济依靠科技;市场引导推动科技)

   加速科技进步。

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其次,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第三,从国家长远需要出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

   教育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发展,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此,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推进技术创新的3大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国际竞争力;现代化建设全局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从国内形势看,加强技术创新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全局。

   1.3、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

人才是科教的关键;科教是人才的本质

   (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知识和人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中,谁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优势,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国以才兴,政以才治。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人才的竞争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人才。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措施):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客观性;阶级性;社会性

   (客观性)其本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内容和形式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

   (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直接联系的那部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性)在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某种不一致性或不平衡性。

   相对独立性(5个具体表现):

   意识形态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

   意识形态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社会功能。

   1.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作用和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任务和内容)

   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思想和方针)

   指导思想:

必须以马列、毛邓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指导方针: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

   1.3、思想道德建设

   (地位和任务)

   地位:

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任务:

坚持3主义(爱国、集体、社会)教育,加强3道德(社会、职业、家庭)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3观(世界、人生、价值)。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5爱(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紧迫性)3个文明;经济社会;人民群众;以人为本

   是全面建设3个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庭幸福和睦;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PS1: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4原则):

4一致(“四有”新人、市场经济、法律规范、传统美德);3贴近(实际、生活、未成年人);知行合一;教育与管理结合的原则。

   (4任务):

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全面发展。

   PS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原则:

坚持6结合)教书与育人;教育与自我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与管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4任务):

理想信念(核心);爱国主义(重点);道德规范(基础);全面发展(目标)。

   (意义):

(3个确保)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3、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1、内涵和依据

   (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5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理论依据)人和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3现实依据)1个阶段;4个变动;4个人群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区域、产业、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

   3.2、要求和意义

   (要求:

4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3文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个伟大意义)以(邓三)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总结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国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PS1: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相对社会发展,可从三方面(全面、自由、充分)发展来衡量。

在人的发展中,马哲最突出强调“全面发展”。

   (不脱离)离不开社会实践;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

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

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关系。

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着社会关系在内的。

离开了社会关系,实践也无法进行。

   (互为前提和基础)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5意义)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4内容)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政治文明;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PS2:

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题。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1、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

   (同一与斗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实际运用)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改革和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还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从而使我们在整个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

   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提出背景)十六届四中――党执政能力的一项主要任务;05中央经济工作会――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将其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

   (0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央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基础条件)宏观经济稳健增长;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转变;社会和生活保障覆盖面扩大。

   (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