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369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7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 采油新技术.docx

37油田开发基础知识采油新技术

第七节采油新技术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在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可采储量越来越少,受天然能量和注水开发方式采油的局限,产油量递减逐渐严重,采油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采油新技术简介

(一)三次采油的概念

近十几年,国内、国外的采油新技术发展很快,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各种综合的方法,但其根本都是在力争提高原油采收率。

从技术应用时间顺序和技术机理上,可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一次采油,即依靠油藏天然能量进行油田开采的方法,常见的如溶解气驱、气顶驱和弹性水驱等;二次采油系指注水、注气的开采方法,是一种保持和补充油藏能量的开采方法;除一次,二次采油以外的采油方法,即通常改变残油排油机理的开采方法,诸如混相驱、火烧油层和蒸汽驱油等统称之为三次采油。

近年来,把改变油藏中残油的排油机理的强制采出残油的方法通称为强化采油(enhancedoilrecovery,简称EOR)或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EOR术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是通过向油层注入非常规物质开采原油的方法,包括注入溶于水的化合物,交替注入混相气体和水,注入胶束溶液(由各种表面活性剂、醇类和原油组成的微乳液体系),注蒸汽以及火烧油层等。

与二次采油相比,三次采油的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在二次采油水驱的基础上向油层注入排驱剂来采油,不同的排驱剂有不同的排驱机理。

三次采油增油效果较好,近年来被国外广泛重视和研究,大庆油田一投入开发,就开始了三次采油研究工作,先后研究过C02水驱、聚合物溶液驱、C02混相驱、注胶束溶液驱和微生物驱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对三次采油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玉门油田开展了活性水驱和泡沫驱油;20世纪80年代大港油田开展了碱水驱油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大庆、胜利油田对聚合物驱油都开展了重点研究。

目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二)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

油田经注人驱油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圈捕在储油岩石孔隙内,这时作用于油珠上的两个主要力是粘滞力和毛细管力。

若使油珠通过砂粒间狭窄通道,则必须使其发生形变。

影响其发生形变的主要因素是毛细管力,即油水的界面张力,如果减小了界面张力便减小了油珠形变的阻力,即减少了残余油。

活性剂的水溶液可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各种盐水与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可降低界面张力到最低值,并可以抑制表面活性剂在油层中的吸附,这些技术导致低张力表面活性剂驱的产生,后来又在此基础上陆续发展了胶束驱和微乳液驱。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够由溶液中自发地吸附到界面上,并能显著地降低该界面自由表面能(表面张力)的物质,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分子都具有极性亲水基团和非级性憎水烃链的双亲结构和不对称性,因此,表面活性剂有联接油水两相的功能;分子具有亲水基团又有憎水基团的化合物很多,它们都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但是只能将显著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驱油提高采收率,目前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适用于大孔隙体积,用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一般称为表面活性剂稀溶液驱;另一种是适用于小孔隙体积,用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进行驱油,一般称为微乳液驱。

室内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驱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但现场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时,由于油藏条件的复杂性,使之驱油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三)碱性水驱。

碱性水驱即通常所谓的注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方法。

它是以原油中的有机酸为基础,酸碱在油藏中就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界面活性剂,该界面活性剂或吸附于岩石表面,改变油藏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或吸附于油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促使稳定的(水包油)乳状液或不稳定的(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

目前,基于不同的油、水和岩石特性,提出了碱水驱的不同驱油机理,其中有:

①乳化和携走;②乳化和捕集;③岩石表面润湿性从亲油转化亲水;④岩石表面从亲水转化亲油。

不同角度的驱油试验表明,这些驱油机理在特定的pH值和含盐环境下,对特定的原油是正确的。

碱水驱的注入一般分三步:

首先注入清水或淡盐水,以清除油层中的含钙、镁等高价离子的地层水,因为这些高价的金属阳离子在与碱相遇时,产生反应而消耗掉大量的碱,从而影响碱水的驱油效果;然后将配制好的碱液注入地层中,注入量可根据碱耗来确定,通常注入0.1~0.5PV(孔隙体积),碱剂的浓度一般大于5%;最后再注入清水驱替碱液。

尽管碱水驱的成本比较低,工艺比较简单,但这种方法对于大部分油田效果并不明显。

其主要原因是碱虽然可降低界面张力,但界面张力的降低程度明显受原油性质、地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碱液的粘度没有增加,即碱水驱仅仅部分提高了洗油效率,但并没有大幅度提高驱替液的涉及系数,因此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幅度有限。

由此,现场上很少采用单独碱水驱,绝大多数是进行复合驱。

(四)三元复合体系驱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即ASP)

碱水驱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只能在一个低的和窄的碱浓度范围内得到启动原油所需的超低界面张力,这种低碱浓度驱替液往往因为碱被油层中的物质所消耗而很快失效。

为克服这一问题,提出使用助表面活性剂,这样允许使用较高的碱浓度以补偿与岩石反应而损失掉的碱,此外,由于大多数碱性原油通常都比较粘稠,存在着低粘度碱液对原油的不稳定驱替问题,因而提出用聚合物来提高碱液的粘度,三元复合驱就是利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的复配作用进行驱油。

三元复合驱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出现的一种三次采油技术,是在二元复合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出现得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被公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而且可行的采油技术。

ASP驱是向地层中同时注入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三种化学剂,提高采收率的机理是三种效应的综合结果:

即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控制流度,降低化学剂的损失。

注入方式般有三种:

一是混合配制后,同时注入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段塞;二是先注入碱/表面活性剂段塞,再注入聚合物段塞;三是先注入表面活性剂段塞,后注入碱/聚合物段塞。

无论采用何种注入方式,驱油机理都是一样的。

(五)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微生物采油是最有前途的强采方法之一,简称MEOR法。

主要是以细菌对地层的直接作用和细菌代谢产品的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细菌对油层的直接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通过在岩石表面繁殖占据孔隙空间而驱出原油;

(2)通过降解原油而使原油粘度降低。

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品包括一些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酸、气体、生物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生物聚合物和各种溶剂,这些代谢产品分别发挥提高地层压力、提高地层渗透率、降低原油粘度、降低表面张力、驱油等作用。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优点突出,只要碳源(糖蜜或烷烃)和其他营养物质充足,便可在油藏就地产生代谢产物或使细胞生长。

在其进行过程中,注入的细菌以及随其进人地层的杂质会造成堵塞效应,特别是细菌生长过快的条件下,油藏被堵可能使渗透率降低20%~70%,而且原油降解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因此,控制细菌生长速度的问题在现场实际应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混相驱

注入能把残留于油藏中的原油完全溶解下来的溶剂段塞,以此来驱洗油藏中的原油,是混相驱的原理。

可作为驱油溶剂的有醇、纯烃、石油气、碳酸气及烟道气等,混相系指物质相互之间不存在界面的一种流体混合状态。

根据溶剂性质和形成混相过程的不同,混相驱有:

①注液化石油气或丙烷段塞;②注富气;③高压注干气;④注二氧化碳等。

实践表明,高压注干气、注富气和注二氧化碳,这三种方法在混相驱中是最有前途的,这些方法的驱油效果是以气液相间的质量转换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直接混相驱上。

虽然这些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波及系数低,但对于大部分轻质油(相对密度小于0.87),都可采用混相驱开采。

(七)热力采油法

实践表明,提高油藏特别是稠油油藏的采收率,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热力采油,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方法,火烧油层和注蒸汽。

1.火烧油层法

在油层中通入空气,使油层对空气有足够大的相对渗透率,接着用井下点火器加热油层至自燃温度,视油层性质不同,燃烧温度可在250~5000C,随后连续注入助燃气体(如空气),使燃烧维持下去。

由于高温,近井地带原油蒸发和焦化,轻质油蒸汽向前流动与冷油层换热而凝析下来,焦化的重烃变成残留的可燃炭继续燃烧和提供热量,残炭燃烧的热废气在向前流动时加热稠油和岩层,废气中的水分则凝析成热水带。

只要有足够的残炭量、足够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量,燃烧便可维持,并形成一个火线,不断向纵深发展。

火线波及到的地区由于热力降粘和膨胀作用、轻油稀释作用以及水汽的驱替作用,除了部分重烃焦化作为燃料外,洗油效率几乎达100%。

但是油层非均质和注入气与地层油宏观的流度比仍然很大,气与油的重力分离严重,平面上和剖面上的波及系数仍比较低。

热力或温度对稠油(或高相对密度油)的影响比较大,它的粘度降低幅度大,波及系数上升幅度大。

因此,可以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室内实验表明,火烧油层法采收率可达50%~80%,而且采油速度高,可以加速稠油油藏的开发,火烧油层的主要设备是压缩机,工艺上的关键是点火和管火。

2.注蒸汽采油

火烧油层是在油藏中就地产生热的一种采油方法,而注蒸汽则是以水蒸气为介质,把地面产生的热注人油层的一种热力采油法,其中包括:

①蒸汽驱油,是蒸汽从注入井注入,油从生产井采出的一种驱替方法;②蒸汽吞吐,是向生产井注蒸汽,用蒸汽处理油层,然后再投产采油的一种增产措施。

两者在机理上有其共性:

①由于热作用,原油粘度急剧下降,从而油的流度大大增加;②由于热作用,使地层油发生热膨胀,增大了原油的体积系数,而最终残油饱和度则减小。

但在蒸汽驱油的实际过程中,驱油机理是复杂的。

蒸汽一经注入,井底周围便形成饱和蒸汽区;而在距井底很远的地方,由于蒸汽与岩层和油藏流体的换热而冷却,在前缘便形成一个凝析水带,尽管饱和蒸汽区的温度和蒸汽温度几乎没有差别,然而,蒸汽凝析带的温度却和油层温度差不多。

由于蒸汽浸扩地带的高温引起油的蒸馏,有些油是由于气驱作用采出来的,凝析水带后面这些蒸馏出的组分将凝析下来,并发挥其提取轻质组分的效果。

如果油层注蒸汽以前已经注过冷水,在注入井到生产井之间,油的驱替将经历一连串同时发生的驱油过程,最先是冷水驱,接着是热水和凝析油驱,最后是蒸汽(水蒸气和油蒸气)驱;而且在蒸汽和热水之间实际上是局部混相的,不会出现水一汽的明显界面。

蒸汽驱的采收率平均为40%;一次采油采收率为3%~12%的油藏,蒸汽驱后采收率可达35%~50%。

注蒸汽的另一用法就是所谓蒸汽吞吐,向一口井注2~3周的蒸汽,然后关井几天,接着开井使之自喷,以后再转入抽油。

这样处理后,油井采油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当采油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再重复一个周期,依次类推,因此,蒸汽吞吐又称周期性注蒸汽。

蒸汽吞吐的机理和蒸汽驱油相似:

①蒸汽使油藏温度增加,从而使原油粘度急剧降低;②流体的热膨胀。

总之,提高原油采收率(即强化采油)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方法应以油层特性为依据,考虑各种实际的复杂因素来确定。

二、聚合物驱油

聚合物驱油,是三次采油的方法之一,通过多次先导性试验和工业化试验研究,聚合物驱的工艺技术基本成熟配套,仪器设备也基本立足国内,进入“九五”后,大庆油田加快了聚合物采油的工业力度,增油效果较好,是一项很有前途的、发展很快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它以聚合物水溶液为驱油剂,增加注入水的粘度,在注入过程中降低水浸带的岩石渗透率,提高注入水的波及效率,改善水驱油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油田上作为驱油剂使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的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万’~1000万甚至更高。

在油田实际生产中使用的聚合物,一种是人工合成的聚合物,英文缩写为PAM,所以聚合物驱也称为PAM驱,聚合物井号前也冠以“P”字,如喇6一P352井;另一种是天然聚合物,使用最多的是黄原胶。

(一)相关概念

1.体积波及系数和流度比

注入液体占油藏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称之为体积波及系数。

影响体积波及系数的主要因素是层系井网对注入水的面积波及系数和纵向波及系数,油藏砂体的沉积环境和分布形态,油层纵向上、平面上渗透率分布的不均匀性及流度比等。

通过对油藏的研究,选择适当的层系井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积波及、纵向波及系数,使油田采收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流动度是岩石对某一种流体的渗透率除以流体的粘度,即A=K压。

它表示流体在油层内的流动程度(亦称流度),水与油的流度比是指水在油层内的流动度与油在油层内的流动度的比值,即:

M=KO/μw/Ko/μo=λw/λo(3—14)

M_一水与油的流度比,

Kw、Ko——水、油的相对渗透率;

μwμo——水、油的粘度;

A—A。

——水、油的流动度。

一般把流度比小于或等于1称为有利的流度比,而把1以上的流度比称为不利的流度比。

流度比由油、水粘度的大小所决定,油藏原油粘度越高,其流度比越大。

因此,将流度比控制为有利的流度比,对油田开发极为重要。

2.原油储量及采收率

地下油层中所储存石油的总数量称为地质储量。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的只是一部分原油储量,这一部分称为油田的可采储量。

采收率是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即:

采收率=可采储量/地质储量×100%

油田开发到油藏枯竭时,已经开采出来的原油累计总量与油藏原始地质储量之比称为最终采收率。

即:

最终采收率==油田总采油量/地质储量×100%

在油田各个开采阶段采出的原油总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为阶段采收率,即:

阶段采收率=一个阶段的总采油量/地质储量×100%

截止到目前所采出的总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叫做目前的采出程度。

即:

目前的采出程度一迄金蓥凿誊耋迪量×100%

在井网确定后,采收率主要受体积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影响,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可由下式表达:

E—Ep·Ev·ED(3—15)式中

E——采收率;

Ep——井网系数,Ep=A。

/A(其中A为油层面积,A。

为井网控制面积);

Ev——体积波及系数,Ev=A。

/A。

(其中A。

为注入液体波及面积,A。

为井网控制面

积);

ED——驱油效率,水驱过后原始含油饱和度与残余油饱和度之差与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比值。

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毛细管数、孔隙结构、润湿性和原油粘度。

(二)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

关于聚合物的驱油机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但普遍认为,与其他化学驱相比,聚合物驱的机理较简单,即聚合物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和降低油层的水相渗透率而改善水油流度比,调整注入剖面,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1.聚合物的作用

注入油层的聚合物将会产生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增加水相粘度,二是因聚合物的滞留引起油层渗透率下降。

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起聚合物的水溶液在油层中的流度明显降低。

因此,聚合物注入油层后,将产生两项基本作用机理:

一寅专控制水淹层段中水相流度,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水淹层段的实际驱油效率;二是降低高渗透率的水淹层段中流体总流度,缩小高低层段间水线推进速度差,调整吸水剖面,提高实际波及系数。

聚合物驱较好地解决了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其基本机理是提高驱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

主要表现为下列两个作用。

1)绕流作用‘

由于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增加了水相的渗流阻力,产生了由高渗透层指向低渗透层的压差,使得注入液发生绕流,进入到中、低渗透层中,扩大注入水驱波及体积。

2)调剖作用

由于聚合物改善了水油流度比,控制了注人液在高渗透层中的渗流,使得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2.提高水驱油效率

聚合物驱提高了岩石内部的驱动压差,使得注入液可以克服小孔道产生的毛细管阻力,进入细小孔道中驱油。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吸附作用

由于聚合物大量吸附在孔壁上,降低了水相流动能力,而对油相并无多大影响,在相同的含油饱和度下,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比水驱时有所提高。

2)粘滞作用

由于聚合物的粘弹性加强了水相对残余油的粘滞作用,在聚合物溶液的携带下,残余油重新流动,被挟带而出。

3)增加驱动压差

聚合物提高了岩石内部的驱动压差,使得注入液可以克服小孔道所产生大的毛细管阻力,进入细小孔道中驱油。

总之,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聚合物在高渗透层中强化采油,将一部分残余油驱出,提高了水驱油效率约6%;二是聚合物驱扩大了水驱波及体积,提高了中、低渗透层的采出程度,约提高采收率7%

3.聚合物驱油在非均质油层中的特点

聚合物在高、低渗透层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聚合物驱在高渗透层先见效,低渗透层见效时间较晚,但在低渗透层中有效期较长,原因在于聚合物在低渗透层中不易突破。

(2)在高渗透层中,由于残余油饱和度较低,残余油主要以油滴形式存在,聚合物溶液挟带着小油滴向前运移,聚合物浓度越大,携带的油滴越多。

在低渗透层中由于残余油饱和度较高,大部分是水驱未波及到的含油孔隙,聚合物溶液推动油段向前慢慢移动,在聚合物段塞前形成了含油富集带。

(三)聚合物驱油的适合条件

1.聚合物的筛选

聚合物驱油时,地层岩石、流体等的复杂性会影响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在油田上应用时,对于聚合物的选择,必须从驱油效果和经济上综合考虑,同时与油藏性质相匹配,因此,油m_k应用的聚合物应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水溶性,能在常规驱油剂(水)中溶解;

(2)具有非牛顿特性和明显的增粘性,少量的聚合物就能显著地提高水的粘度,改善流度比;

(3)化学稳定性良好,聚合物与油层水及注入水中的离子不发生化学降解;

(4)剪切稳定性良好,在多孑L介质中流动时,受到剪切作用后,溶液的粘度不会明显降低;

(5)具有抗吸附性,以防止聚合物在孔隙中产生吸附而堵塞地层,引起渗透率降低或使溶质粘度下降;

(6)在多孔介质中有良好的传输性,除了聚合物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外,注入时不需要太大的压力;注入量较高条件下不出现微凝胶、沉淀和其他残渣等;

(7)来源广,价格低,以便在油田上能够实现较低成本的广泛应用。

能够同时满足以上要求的聚合物很少,在应用时,应根据油层条件选择适当的聚合物。

2.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地质特点

并非所有油藏均适合聚合物驱,即使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其增产幅度也有较大区别,依据大庆油田多年来的研究,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地质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油层温度

在高温下,聚丙烯酰胺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聚合物易发生降解和进一步的水解,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大庆油田的实践证明,温度范围在45~70~C内比较合适。

2)水质

水的矿化度过高,聚合物溶液粘度降低,残余阻力系数低,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聚合物驱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层水矿化度最好在1600~30000mg/L,地面配置水矿化度要低于1200mg/L。

3)原油粘度

聚合物驱油的基本理论是降低水油流度比,原油粘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提高采收率,研究表明,原油粘度在10~lOOmPa·s比较适合进行聚合物驱。

4)油层非均质性

聚合物驱油适合水驱开发的非均质砂岩油藏,油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不宜太大或太小,否则均不利于聚合物驱油效果,一般油层变异系数在0.6~0.8之间最好。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有以下几种情况不适合聚合物驱油技术:

渗透率太低的油层、泥质含量太大(如>25%)的油层、水驱残余油饱和度太低(<25%)的油层。

底水油田(或油层)应慎用聚合物驱油技术。

3.聚合物驱油的层位和井距的确定

要取得较好的聚驱增油效果,必须选择合适的聚驱层位和井距,从目前的聚驱开发技术来说,应选择合适的聚驱层位和井距。

当然,今后随着聚驱开采技术的提高,适合条件也会有所变化。

1)聚合物驱油的层位选择条件

(1)聚合物驱油层位具有一定厚度,一般有效厚度在6m以上;

(2)聚合物驱油层具有单层开采条件,油层上下具有隔层,油层注采系统周围具有断层遮挡;

(3)聚合物驱油层在注采井间分布比较稳定而且连续;

(4)聚合物驱油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6~0.80m2之间,以0.72~m2为最好;

(5)聚合物驱油层有一定潜力,可流动油饱和度大于10%。

2)聚合物驱注采井距的确定

聚合物驱是在水驱基础上采用的开发方式,其井网也是对水驱基础井网的调整,以达到减少投资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目的。

(1)充分考虑与原水驱井网的衔接,在此基础上布打新井;

(2)油水井井数比最好控制在1:

1左右,建议采用150~250m的井距;

(3)注入井适当远离断层,层系更换时油水井的利用率要高。

(四)聚合物驱油方案及地质基础

聚合物驱大多是在水驱油藏中、后期采用的驱油方法,此时油田已步人高含水阶段,层间矛盾突出,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逐年增加,再加上聚合物比水驱工艺技术复杂,动态监测困难,且投资及生产费用都很高,因此,所编制的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必须是在充分认识区块油藏条件的前提下合乎科学而全面的开发方案。

1.聚合物驱方案内容

编制方案是在充分认识油层状况和分析目前生产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研究过程。

其内容包括:

(1)油藏地质开发简况:

指地质概况和油层开采简史;

(2)油藏描述:

包括油层发育状况、沉积单元划分和剩余油分布、水淹状况等;

(3)聚合物驱层系组合及井网部署;

(4)注聚合物前的油水井生产动用状况;

(5)聚合物注入参数优选:

包括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用量、溶液浓度及注入速度的优选;

(6)确定注采方式:

包括分层注人和分步射孔方式的选择,聚合物段塞注入方式及聚合物溶液段塞前后加保护段塞注入方式的选择;

(7)确定聚合物驱实施方案;

(8)开采指标预测;

(9)聚合物经济效益预测;

(10)方案实施要求。

2.地质开发简况

1)地质开发概述

油田开发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其开发效果与油藏条件、井网类型和开采方法有着密一切的关系。

因此,在聚合物驱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和水驱井网的开发状况等问题。

(1)地质概况:

通过研究开发区块的油藏地质特征,认清油层的发育状况、油层连通性、油层非均质性、油层物理性质及油层流体性质。

主要包括:

油藏构造形态,断层发育及其分布状况,油层砂体发育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油层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性的描述,油藏的油、气、水性质,油层温度,油层原始压力,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开发区块石油地质储量。

(2)油层开采简史:

通过分析开发区块油层的开发历史,能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块的开发状况,对以后分析油层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有很大帮助。

主要包括:

该区块开发初始时间,开发层系,基础井网类型,开采方法,开发过程中采取的调整方式,特别要分析聚合物驱目的层的开发过程和当前的开发状况。

2)油藏描述

油层及水淹特点是分析、认识油层及开发现状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描述油层发育状况,认识油层的沉积环境,统计有代表性的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分析油层的非均质性及油层类型。

(2)合理划分沉积单元,通过描述油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