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精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4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代民族精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民族精神.docx

《古代民族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民族精神.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民族精神.docx

古代民族精神

古代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朱西周

古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起始和基础。

古代民族精神肇始于远古时期,以1840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文明的全面侵入为结束。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古代民族精神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和洗涤,使古代民族精神愈益纯熟和精湛,成为在世界各民族精神中的耀眼的璀璨之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一、古代民族精神的产生渊源

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漫长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格气度及其他共同的心理素质,并发展出优秀的民族精神。

他萌生于我国的原始氏族社会,兴起于奴隶社会,定型于两汉时期,在汉以后的社会中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一)原始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阶段

早在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中国境内一些氏族公社已达到繁荣时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按血缘关系结合成一个个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精神已经初露雏形。

原始宗教文化信仰——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的源头。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包括着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主要有卜、占、兆、数、图腾、崇拜、禁忌等。

同远古神话传说一样,原始宗教也是由于原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现象不能完全认识,许多奥秘无法理解,以为是某种超人的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主宰者,于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神化起来,从而产生了各种鬼神观念和多种崇拜,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

鬼神观念和原始崇拜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鬼神的畏惧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热爱生命和自然,顺应自然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

而对祖先的崇拜,正是传统中华民族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的根基,同时它还起到一种凝聚、感召和导向作用,通过对祖宗的追忆和祭拜、对故土的眷恋,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爱家爱国的情愫,凝结成一种深沉的乡土意识。

礼乐习俗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流。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讲究礼让、理解、礼仪和礼貌,强调知书达理、明理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

而这同我国古代人民的礼乐习俗文化具有历史渊源关系。

例如我国古代东夷人就特别喜欢礼乐,这一点就一直保留到孔子年代。

儒家重视礼乐教化,试图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混乱境况,明显受到了古代东夷人讲礼好乐习俗的启发。

神话传说故事——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载体。

中国古代社会有许多神话传说。

有的是在原始社会人群中就流传的,有些是在后世流传的。

这些神话传说主要有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氏尝百草、神农作琴、鲧作城郭、奚中作本等等。

神话传说是古代社会中人类利用幻想的艺术方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社会的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述与解释。

神话虽然不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科学反映,但它毕竟是原始先民们的真实创造,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纯真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技巧睿智等品格;特别是古代神话讲述了大量关于诸神发明的故事,这也体现了中华先民的创造精神。

由神话传说所体现和培养出来的各种优秀品性,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始居民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也为中华古代民族精神的萌芽创造了社会条件。

在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生存能力也很低下,生存环境十分艰苦和恶劣,因而在应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挑战中逐渐培养出中华原始祖先勤苦耐劳、自强不息、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

原始居民使用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低下,这就决定了氏族社会没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平均分配。

在这一社会基础上,诞生了原始集体主义,个人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同时也锻炼出团结一致、互助合作和原始平等道德精神。

近代对我国鄂温克人原始生活的调查表明,热爱劳动、扶助孤寡、团结互助,是他们的最高道德准绳。

(二)奴隶社会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兴起阶段

由于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我国父系氏族的社会后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夏商周三代,周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争夺,但又逐渐交流、融通,尤其是战国末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奴隶社会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从中得到了凝聚和沉淀。

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多元一体的宽容精神;追求和合的统一精神。

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奴隶社会是第一个以公开的不平等和最直接、最残酷的奴役形式而出现的阶级社会,奴隶主对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和统治,这引起了奴隶们的反抗斗争。

为了表示对夏桀这个有名暴君的不满和仇恨,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商纣的暴政和虐杀,也迫使奴隶和战俘纷纷倒戈,引导周军伐纣。

正是在反抗奴隶主野蛮统治、残酷剥削的长期斗争中,广大劳动人民形成了勇敢、顽强、自我牺牲、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多元一体的宽容精神: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至今仍有56个民族。

在夏商周三代,诸侯林立、部落繁多,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中原文化等,还由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等的不同造就了各个地区性情、人格、风习、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就文化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诸子蜂起、学派林立,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辩论、相互驳难、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通,形成了亘古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尤其是齐国的稷下学宫,荟萃了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家各派,使齐国一时成为当时全国文化的学术中心。

百家争鸣不仅促进了我国的学术大繁荣、思想大解放,也一定程度上熔铸了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精神。

就性格而言,全国不同地域的人群各自形成了不同文化性格特征。

齐地的人舒缓迂阔、奢侈夸诈;鲁地的人长幼相让,尚仁义,重廉耻;宋地的人性格厚重,多君子;秦地的人好稼穑、务本业,又以力气为上,以涉猎为先;晋地的人深思俭陋;周地的人巧伪趋利;晋北戎狄等地的人慷慨悲歌、好作奸巧;楚地的人懦弱徒生,信巫鬼,重谣祀;河南殷墟一代的人性格刚烈,多豪杰,喜相侵杀,薄于恩礼;卫地的人性格刚武;汝南一带的人性格急剧,有气势;吴越的人好勇轻死,[①]等等。

众多地域的精神品格,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在此时兴起,也是因为它吸收了不同地域精神中的精华,同时又包容了各自不同的禀性,而且地域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培养出了多元并包的精神品质。

追求和合的统一精神:

从夏朝到秦代,中华大地总体上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不过尽管多民族的方国林立,文化传统各有不同,但是各民族之间不断发生融合、文化不断同化及国家趋向统一。

统治者之间的领土和军事争夺,最终也是为了占领并兼并小的诸侯国家,实现天下统一。

长期的争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人民渴望和平,厌恶战争。

春秋战国各家各派虽然见解不同,观点各异,但都是围绕济世安民、安邦定国、追求统一这个核心展开的。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坚持反对诸侯和大夫破坏中华大一统的行为,而主张天下“定于一”。

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同化、诸侯争霸天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追求和合的统一观念渐渐孕育而生。

(三)秦汉时期是古代民族精神的定型阶段

到了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和定型,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品格已大体具备。

经过近3000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淀,到了西汉儒学定为一尊之后,中华古代民族精神已经基本形成。

秦王朝历史虽短,但它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间诸侯割据、列强争霸、政治分裂、社会混乱的无序局面。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

自秦王朝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封建王朝虽然出现过战争、分裂和动乱,也建立了各个不同的政权,但主题和绝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一,为铸造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民族精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秦统一中国之后,决定民族精神生成和变化的基本因素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地理环境和宗法社会基础依旧,经济制度有奴隶制发展成为封建制,可使其小农经济、私有制、剥削等特性仍同奴隶社会一样,政治上保留着专制统治。

变化最大的就是秦汉把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法家思想和学说确立为国家的统一思想,秦始皇实施“罢黜百家,独尊法术”的文化专制政策。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排斥包括儒学在内的几乎所有思想学说。

汉初统治者一开始时把黄老道家学说上升为政治统治的理论基础,后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封建大一统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推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思想控制、教化和传播,不仅是儒、道、法、墨等博大精深的思想不再局限于狭窄的地域,而且渗透到全民族所有社会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之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肌体之中,并且建构起全民族的共同心理——文化结构,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伦理、民族性格和民族价值观等精神品质。

儒、道、法思想虽然产生于春秋战国,但只是到了秦汉才被定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才真正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正是政治和文化的大一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框架才宣告基本形成。

1.儒家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全过程,在古代民族精神的演化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派众多,它对古代民族精神产生了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仁爱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就是关心、体贴、宽容、帮助他人,它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涵摄了礼、义、忠、孝、悌、智、勇、恭、信、敏等。

在仁学思想中,儒家还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等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命题,提出了流传千古的“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提出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道德规范,提出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主张。

在这些丰富的仁学思想的长期浸润下,中华民族培养出宽厚、仁爱、友善、勇敢、自我牺牲等优秀品质,塑造出一大批志士仁人。

二是礼让思想。

“礼”也是儒家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在儒家那里,“礼”主要指尊重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如各种典章、礼制、制度、规矩、准则和要求,同时还包括用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远近、身份职位等的礼节仪式,蕴含谦虚、恭敬、礼貌、辞让等意义。

儒家十分看重“礼”的社会意义,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节个人行为的重要工具。

“礼”被儒家视为“天经地义”,不仅是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手段,也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礼”对个人是修己正身之道,对国家是使民治国之道;“礼”既是具有强制性的法治手段,也是惩恶扬善的道德规范。

儒家要求人们要尊礼、敬礼、习礼、合礼,做到“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无动”,要求统治者实行礼治。

儒家还指明了实施“礼”的方法、途径和要求:

行礼要有恭敬的情感,要注重精神面貌,不要流于形式;礼节仪式要节俭、严肃,不要奢侈,不能繁琐;要把内心的仁德和外在的文采结合起来,做到文质彬彬。

很显然,儒家丰富的礼让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恭敬、辞让、友善、谦逊、礼貌等品质,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显然与儒家礼让思想的塑造分不开。

三是中和思想。

儒家在《论语》和《中庸》等典籍中系统阐述了中和思想。

所谓“中”,简单点说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中”作为人的品行,是指既不狂妄、嚣张又不保守、拘谨,做到“温砺、威而不猛、恭而安”。

所谓“和”,有时指有机调和、混合的意思,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时指事物和谐、圆满、一致等理想状态。

儒家特别重视中和,讲究中庸之道,主张贵和,“致中和”,倡导“执两用中”,反对走极端;认为“中和”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

中庸的行为规范有12条:

忍辱负重、不偏不倚、持之以恒、推己及人、谨小慎微、知足安分、清心自省、述而不作、一团和气、诚则得中、明哲保身和随时合俗。

这其中不少成为后代人待人处世的座右铭。

中和思想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潜移默化,积习成俗,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的重要部分。

几千年来,儒家倡导的中和精神制约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使它具有择善而从、集思广益、兼容并蓄、中正持中等特点。

四是忠孝思想。

“忠”与“孝”也是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范畴。

忠是针对君主国家以及他人而言的,孝是针对家庭而言的;前者是社会公德,后者是家庭道德。

孔子说:

“臣事君以忠”。

曾子也说:

“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表明,忠是下级对上级的事奉、遵从,是个人对朋友的忠诚。

儒家说“尽己之谓忠”,这表明“忠”的具体内容是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为上级、为君主、为朋友效力。

所谓“孝”,就是做子女的要关心、照顾、体贴父母。

尽孝不仅要做到“能养”,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的衣食住行需求,也要做到“有敬”,在精神生活上尊敬父母,满足他们的心理、情感需求,同时还要做到“无违”,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命令。

在儒家的忠孝道德中,无疑包含着封建性糟粕。

由“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思想造成的尽力效忠于封建君主的愚忠,由对父母绝对服从的父为子纲带来的家长制、服长丧、讲求继嗣等愚孝,都给民族品性、国民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

不过,儒家的忠孝思想也有许多合理性因素。

例如孔子认为,君有不善之言,为臣者随声附和,不敢争辩,不向君主进谏,算不上尽忠。

在封建时代,“忠君”同“爱国”有时也是一致的。

因为古时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朕即国家”。

因此爱国必须忠君,忠君即是爱国,二者密不可分。

重孝、尽孝、行孝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民主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

五是节义思想。

在儒家那里,“节”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表示对某种政治道德理想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信仰,以及为了这种信仰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另一方面表示在生死危险关头及各种考验面前能够挺身而出或毫不屈服、动摇。

儒家十分重视节操、气节等人格修养,主张“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人”,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概。

义,古作谊,“义者,宜也。

”[②]孟子认为: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这就是说依据羞恶之心,不去做不当做的事,而作符合社会标准和要求的事,就是义。

儒家倡导的主要价值观就是贵义,它的主要内容是:

提倡“居仁由义”的贵义追求;奉扬“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以义驭利”、“舍生取义”等重义轻利人生价值观;倡导“见义勇为”的品德。

尽管宋明理学提出了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忽视妇女的权利,尽管重义轻利也带来了义务本位的流弊,但从总体上儒家的节义思想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2.道家思想在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方面,做出了比儒家更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不断地丰富古代民族精神

作为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派别,“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③]。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都从“道”化生出来,禀赋了“道”而具备了“德”(自然本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作为宇宙根本的“道”,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在道家看来,万物无一例外的都根源于“道”,由此他们就没有价值上的优劣,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庄子提出“物无贵贱”的论断,认为站在“道”的高度关照万物,万物并无贵贱高下之分,主张平等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

由此引伸出道家平等、博大、宽容的精神。

“以道观之”,也就是以自然的角度来审视一切。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成为道家处世哲学的重要内容。

道家人生哲学主要表现为重视精神境界,提倡个体的精神自由。

按照庄子的说法,做人应当追求自由、放达的理想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就要尽量做到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璞归真。

具体地将就是慈、俭、不争。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⑤]作为普通人,要尽量做到处世谦下,善于保护自己;作为位居高位的统治者,则要尽量做到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

“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出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⑥]庄子更是洞达人生哲理,提倡“逍遥游”,也就是人的精神要尽可能地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名物引诱,待人处世要保持适度,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⑦]。

做人应当顺其自然,抱道执度,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⑧]。

这就是道家倡导的洁身自好、不为物役、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道家还提倡尊道贵德、生道合一,主张“天人合一”说。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⑨]天地万物和我们同生于“道”,站在“道”的高度,天地万物和我们都是相同的,人与天地万物是合一的。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着,人道也。

”[⑩]人应该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

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肯定人的生命价值,反对人为的损害生命,重视人的生命权,反对战争等滥杀无辜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与儒家迥异的生命观。

主张在人的生命体验中实现内在超越,体现了道家功行两全、崇尚实践、注重验证的精神。

道家在本题论上强调一个“生”,认为宇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世界观上强调一个“化”字,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强弱福祸等都是会向自己的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贵在一个“因”字,主张因循自然、因势利导;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上注重一个“合”字;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一个“忍”字;而养生之道的要诀在一个“逆”字。

道家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补充和纠正儒家学说中的不足,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以回归自然为目标,以追求人的内在超越为价值取向。

道家重自然特色与儒家重现实特色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共同培育了古代民族精神。

3.法家思想有着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明确肯定法制优于德治,突出德对法的依赖地位,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有益补充。

“克己奉公”精神。

法家所倡导的“克己奉公”精神源自它的“废私立公”思想。

先秦法家的可贵之处,是明确举起了“废私立公”的旗帜。

商鞅说:

“上开功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老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11]在商鞅看来,国君坚持“开公利而塞私门”,既可以劝功臣,又可以促进工商事业,还可以止淫去奸。

与秦法家的思想一致,齐法家也明确提出“任公而不任私”和“废私立公的主张。

《形势解》说:

“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

”《任法》也说:

“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

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胸)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新,故任天下而不重也。

”继秦法家和齐法家之后,韩非也明确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他认为:

“人臣有私心,有公义。

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也;污行从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

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

”[12]又说: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

”[13]为此,他用“奉公法,废私术”来反对“释公法,行私术”,其“废私立公”观念,十分明确。

法家学者强调“废私立公”,这在我国伦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贡献。

首先,作为道德取向,他劝导人们去私心、行公义,这对后人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我国人民“克己奉公”的精神之所以能世代相承,当与法家的贡献分不开的。

其次,法家所说的“公”,包括“公道”、“公义”、“公利”、“公正”、“公心”等内涵;他们所说的“私”,包括“私义”、“私术”、“私门”、“私利”、“私情”、“私心”等内涵。

这些对于人们正确区分“公”与“私”,有启迪意义。

尽管他们所理解的“公”,也难免包括封建君王之“私”,但就其总体而言,法家所说的“公”包括国家、社稷、法令、正义、民利等关乎全局性的东西,这对于人们树立顾全大局、关心整体、维护国家民族大利的观念,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爱民重信”的精神。

先秦法家既强调“爱民”,亦强调“重信’。

“爱民”指热爱人民。

商鞅曾明确认为: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14]这里明确提出了“爱民”的概念。

与秦法家一致,齐法家也讲“爱民”,他们说:

“爱民无私曰德”[15],明确地把“爱民”,作为“德”的首要内容提了出来。

在他们看来,“爱民”是立国的先决条件。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16]继秦法家和齐法家之后,韩非也讲“爱民”。

他曾说: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

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这同商鞅的思想是一致的。

“重信”即重视诚信之德。

“重信”也是商鞅最先提出来的。

商鞅说:

“民信其赏则事功,下信其刑则奸无端矣。

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也。

……故赏厚而信。

刑重而必,不失疏远,不私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17]齐法家、韩非的见解,也同秦法家相近。

韩非认为:

“是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具尽其力矣。

”[18]这是说,坚持赏罚如一,就可以取信于民,使贤、不肖都能为君王尽力。

应该说,法家强调的“爱民重信”精神,对规范统治者的政治道德有积极作用。

“礼义廉耻”的精神。

齐法家把“礼义廉耻”四德称之为“四维”。

四维的本义指系在网四周的四根绳索。

大网有了这四根绳索,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所以,齐法家把“礼义廉耻”四德比作“四维”,意在说明它们的重要性,故日: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作为四大传统美德和精神,到了今天也仍然有它们的独特价值。

“礼”,指的是文明礼貌。

现代社会,人们交往频繁,文明礼貌日益重要。

行为文明、礼貌待人是内在的道德动机与外在的言行风度的有机统一,是一个人心灵美与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所以,注重“礼”的修养,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尤其重要。

一声和蔼亲切的问候,一个彬彬有礼的举止,不但给友人带来愉快,也使自己增强信心,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义”,指的是助人为乐的正义行为。

所谓“见义勇为”,指的正是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曾明确提出“舍生取义”的口号,认为在需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时候,应当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二、古代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

中华民族精神自汉代正式形成以后,直到清末。

这一历史时期虽然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得到了深化和完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一)古代民族精神在汉魏隋唐时期

汉武帝“独尊儒术”,不仅使儒家成为中华一统的主流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经学的发展。

在两汉时期,对我们民族的心理、心态、信仰、习俗、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影响最大的就是经学。

经学的一统和专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精神的僵化。

经学的发展促使儒生顿增,学经习经论经成风,以致形成了穷首皓经的学术风气,学术文化也走向烦琐僵化的末路。

由于汉代儒学披上了神学色彩,至两汉末年又与荒诞的谶纬迷信相结合,使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