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499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docx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化

2016-2017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有16小题,共48分.本题答案另涂卡)

1.摩尔是(  )

A.物质的数量单位

B.物质的质量单位

C.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D.物质的量的单位

2.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金刚石与石墨B.冰水混合物C.胶体D.空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很强

B.胶体带有同种电荷

C.离子反应中必有离子的数目在改变

D.氧化剂和还原剂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4.某溶液中有Ba2+、Mg2+、Ag+,现用①KOH溶液,②K2SO4溶液,③KCl溶液,将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并分离的过程中,用到的分离方法及次数分别是(  )

A.洗涤,2次B.过滤,2次C.分液,3次D.过滤,3次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L0.1mol/LHCl溶液中含氢原子数是0.1NA

B.标准状况下,2.24L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分子数是0.1NA

C.10g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消耗的氢离子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11.2LCO和NO混合气体中与11.2LN2中分子数均为0.5NA

6.下列物质①SO2②C6H12O6③CH3COOH④NH3⑤KNO3⑥Cl2⑦HNO3⑧CuO⑨CaCO3⑩冰水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

A.①③④⑥B.①④⑥⑩C.①②④⑥D.①③④⑥

7.实验室从碘水中提取碘,正确操作步骤是(  )

A.分液蒸馏B.过滤蒸发

C.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

8.现有①硫酸镁②硝酸钡③氢氧化钠④氯化铜⑤氯化钾五种溶液,不用任何其他试剂也可鉴别,且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⑤B.④⑤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D.④②③①⑤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镁溶于盐酸:

OH﹣+H+═H2O

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Ag++Cu2+

C.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H++OH﹣═H2O

D.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CO32﹣+2H+═CO2↑+H2O

10.“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1nm=10﹣9m)(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B.没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透过滤纸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

11.下列操作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是的(  )

A.用烧杯盛氢氧化钠称量

B.浓硫酸溶解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内

C.用量筒量硫酸时俯视刻度

D.用量筒量硫酸时,倾倒后量筒没有洗涤

12.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下列物质中所含有的分子数最多的是(  )

A.CO2B.H2C.H2OD.O2

13.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

B.过滤时,漏斗下方紧贴烧杯内壁

C.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要紧贴试管内壁

14.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

A.SO2B.NaCl溶液C.熔融的NaClD.铜丝

15.下列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Na+Cu2+Cl﹣SO42﹣B.Na+Ca2+CO32﹣NO3﹣

C.Na+H+Cl﹣NO3﹣D.K+H+SO42﹣OH﹣

16.用锌,氧化铜,稀硫酸作原料制取铜时,有下列两种途径:

(1)锌

氢气

(2)氧化铜

硫酸铜

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相同质量的铜时,下列叙述符合实际实验结果的是(  )

A.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B.消耗相同质量的锌

C.消耗相同质量的氧化铜D.生成的硫酸锌质量相同

 

二、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52分)

17.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18.根据物质的分类原理,在下列两组图上画上合适的连线

19.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关变化

(1)用单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其中氧化剂是  .

NO+NO2+2NaOH═2NaNO2+H2O

(2)用双线桥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其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值是  .

2MnO4﹣+8H++5SO2═2Mn2++5SO42﹣+4H2O.

20.现有下列4组物质:

A.H2I2O2Al

B.N2FeCuZn

C.CaOMgOSO2CuO

D.HClNH3H2SO4HNO3

A组

B组

C组

D组

分类标准

  

金属单质

金属氧化物

  

不属于该类的物质

Al

  

  

NH3

21.现有NaOH、NaHCO3和Ba(OH)23种无色溶液,选一种试剂把它们鉴别出来,写出有关反应的现象、方程式如下:

(1)出现  是NaH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出现  是Ba(OH)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余下的是NaOH.

22.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体积为33.6L,气体的物质的量是  ,若是CO2气体,则该气体的质量是  ,若是CO和CO2气体总中质量为58克,其中氧原子个数是  NA,混合气体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  .

23.为了测定某盐酸的浓度,用0.2mol•L﹣1的碳酸钠标准液与该酸进行反应,为了准备480mL的标准液,某同学进行了下列操作(已乱序)

①摇匀后,继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1c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  止,然后盖上瓶塞,并振荡后倒入指定的试剂瓶内.

②向烧杯中注入约100mL水,在搅拌下很快溶解完.

③用自来水洗涤了烧杯3次,将洗涤液注入了废液缸内.

④将回温后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  中.⑤用天平称量  克碳酸钠粉末倒入了250mL的烧杯中.

(1)该同学操作正确的顺序是(填编号)  

(2)该同学的操作中  步操作是错的(填编号),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  0.2mol•L﹣1,(填=、>、<).

 

2016-2017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一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有16小题,共48分.本题答案另涂卡)

1.摩尔是(  )

A.物质的数量单位

B.物质的质量单位

C.既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是物质的质量单位

D.物质的量的单位

【考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分析】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

【解答】解:

A.物质的数量单位是个,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错误;

B.质量的单位是g,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B错误;

C.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它既不是物质的数量单位又不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故C错误;

D.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物质不属于混合物的是(  )

A.金刚石与石墨B.冰水混合物C.胶体D.空气

【考点】混合物和纯净物.

【分析】纯净物是指由相同物质组成的,可以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为单质,也可是不同元素组成的为化合物,从微观角度可以是由相同分子构成.

【解答】解:

A.金刚石与石墨是不同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

B.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B符合;

C.胶体是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C不符合;

D.空气是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D不符合;

故选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很强

B.胶体带有同种电荷

C.离子反应中必有离子的数目在改变

D.氧化剂和还原剂不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考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分析】A.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电荷成正比;

B.胶体不带电荷,胶粒带电荷;

C.离子反应中要遵循电荷守恒;

D.氧化剂和还原剂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解答】解:

A.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与电荷成正比,与溶液浓度大小无关,如卤化银饱和溶液导电性较弱,故A错误;

B.胶体不带电荷,胶粒带电荷,胶粒带有相同电荷,故B错误;

C.离子反应中要遵循电荷守恒,所以离子反应中必有离子的数目在改变,故C正确;

D.氧化剂和还原剂可能是同一种物质,如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是氧化剂和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C.

 

4.某溶液中有Ba2+、Mg2+、Ag+,现用①KOH溶液,②K2SO4溶液,③KCl溶液,将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并分离的过程中,用到的分离方法及次数分别是(  )

A.洗涤,2次B.过滤,2次C.分液,3次D.过滤,3次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Ag+只与KCl反应生成沉淀,剩余Ba2+、Mg2+两种离子,再加K2SO4溶液或KOH溶液均可,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后过滤可分离,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

Ag+只与KCl反应生成沉淀,剩余Ba2+、Mg2+两种离子,再加K2SO4溶液或KOH溶液均可,则三种离子逐一沉淀后过滤可分离,共3次沉淀生成,分离次数为3,

故选D.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L0.1mol/LHCl溶液中含氢原子数是0.1NA

B.标准状况下,2.24L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分子数是0.1NA

C.10g碳酸钙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消耗的氢离子数为0.1NA

D.标准状况下,11.2LCO和NO混合气体中与11.2LN2中分子数均为0.5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A.氯化氢溶液中,溶剂水分子中也含有氢原子;

B.二者分子中都含有2个氧原子,标准状况下2.24L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0.2mol氧原子;

C.根据n=

计算出碳酸钙的物质的量,然后可计算出消耗氢离子的物质的量;

D.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相同,根据n=

计算出气体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相等时含有分子数一定相同.

【解答】解:

A.由于水分子中也含有氢离子,则溶液中含有氢离子的数目大于0.1NA,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L由CO2和O2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含氧分子数是0.2NA,故B错误;

C.10g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

=0.1mol,0.1mol碳酸钙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消耗0.2mol氢离子,消耗的氢离子数为0.2NA,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11.2LCO和NO混合气体与11.2LN2的物质的量都是:

=0.5mol,含有气体的分子数均为0.5NA,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物质①SO2②C6H12O6③CH3COOH④NH3⑤KNO3⑥Cl2⑦HNO3⑧CuO⑨CaCO3⑩冰水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

A.①③④⑥B.①④⑥⑩C.①②④⑥D.①③④⑥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例:

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例:

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等;

单质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解答】解:

①SO2本身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②C6H12O6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③CH3COOH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是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④NH3本身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是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

⑤KNO3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⑥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⑦HNO3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属于电解质;

⑧CuO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⑨CaCO3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⑩冰水是化合物,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

所以:

不属于电解质:

①②④⑥;

故选:

C.

 

7.实验室从碘水中提取碘,正确操作步骤是(  )

A.分液蒸馏B.过滤蒸发

C.萃取分液D.萃取分液蒸馏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萃取分离,结合物质的沸点不同的性质进行蒸馏,以此解答.

【解答】解:

因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可通过萃取、分液方法分离,然后再蒸馏可得到.

故选D.

 

8.现有①硫酸镁②硝酸钡③氢氧化钠④氯化铜⑤氯化钾五种溶液,不用任何其他试剂也可鉴别,且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③①②⑤B.④⑤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D.④②③①⑤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不加任何其他试剂,先观察颜色,确定④CuCl2,然后利用物质之间的反应,依次将各物质鉴别出,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

不加任何其他试剂,观察为蓝色溶液的为④CuCl2,与④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为③NaOH,与③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可鉴别出①MgSO4,与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为②Ba(NO3)2,最后一种为⑤KCl,

所以被鉴别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①②⑤,

故选A.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镁溶于盐酸:

OH﹣+H+═H2O

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Ag+═Ag++Cu2+

C.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H++OH﹣═H2O

D.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

CO32﹣+2H+═CO2↑+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A.氢氧化镁为沉淀,应保留化学式;

B.电荷不守恒;

C.漏掉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反应;

D.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

【解答】解:

A.氢氧化镁溶于盐酸,离子方程式:

Mg(OH)2+2H+═H2O+Mg2+,故A错误;

B.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离子方程式:

Cu+2Ag+═2Ag++Cu2+,故B错误;

C.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离子方程式:

Ba2++SO42﹣+2H++2OH﹣═2H2O+BaSO4↓,故C错误;

D.碳酸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离子方程式:

CO32﹣+2H+═CO2↑+H2O,故D正确;

故选D.

 

10.“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1nm=10﹣9m)(  )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B.没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透过滤纸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

【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分析】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

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分散系,

由“纳米技术”是指粒子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十米的材料,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则该混合物属于胶体.

A.胶粒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A错误;

B.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故B错误;

C.胶体可能呈胶状,故C正确;

D.该混合物属于胶体,不属于悬浊液或乳浊液,故D错误;

故选C.

 

11.下列操作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是的(  )

A.用烧杯盛氢氧化钠称量

B.浓硫酸溶解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内

C.用量筒量硫酸时俯视刻度

D.用量筒量硫酸时,倾倒后量筒没有洗涤

【考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分析】由c=

可知,不当操作使n减小或V增大,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

A.用烧杯盛氢氧化钠称量,对实验无影响,故A不选;

B.浓硫酸溶解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内,V偏小,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B不选;

C.用量筒量硫酸时俯视刻度,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会造成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故C选;

D.用量筒量硫酸时,倾倒后量筒没有洗涤,对实验无影响,故D不选;

故选C.

 

12.标准状况下,同体积的下列物质中所含有的分子数最多的是(  )

A.CO2B.H2C.H2OD.O2

【考点】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分析】标准状况下,气体的物质的量n=

,非气体不能用该公式计算,物质的量越大,所含分子数越多,据此分析.

【解答】解:

标准状况下,CO2、H2、O2均为气体,其体积相同物质的量相同,设均为1L,则n=

=

mol,H2O为液体,1L水大约1000g,其物质的量为

,所以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时水的物质的量最大,分子数最多,故C正确.

故选C.

 

13.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

B.过滤时,漏斗下方紧贴烧杯内壁

C.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要紧贴试管内壁

【考点】过滤;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与加热.

【分析】A.过滤液体时,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防止玻璃棒弄破滤纸;

B.过滤液体时,漏斗下方紧贴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

C.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由内向外依次是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灯芯处温度低,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D.使用胶头滴管时,应把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以免污染试剂;

【解答】A.过滤液体时,为防止玻璃棒弄破滤纸,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A正确;

B.过滤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溅出,漏斗下方紧贴烧杯内壁,故B正确;

C.灯芯处温度低,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应用外焰加热试管,故C错误;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把吸有液体的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以免污染试剂,故D正确;

故选:

C;

 

14.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

A.SO2B.NaCl溶液C.熔融的NaClD.铜丝

【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中含有自由电子或离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

A.二氧化硫本身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为非电解质,故A错误;

B.氯化钠溶液为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熔融的氯化钠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够导电,且属于电解质,故C正确;

D.铜丝能导电,但是单质,不是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15.下列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Na+Cu2+Cl﹣SO42﹣B.Na+Ca2+CO32﹣NO3﹣

C.Na+H+Cl﹣NO3﹣D.K+H+SO42﹣OH﹣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A.铜离子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条件;

B.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是无色离子;

D.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解答】解:

A.Cu2+为有色离子,不满足溶液无色的要求,故A错误;

B.Ca2+、CO32﹣之间反应生成难溶物碳酸钙,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a+、H+、Cl﹣、NO3﹣之间不发生反应,都是无色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D.H+、OH﹣之间反应生成水,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16.用锌,氧化铜,稀硫酸作原料制取铜时,有下列两种途径:

(1)锌

氢气

(2)氧化铜

硫酸铜

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相同质量的铜时,下列叙述符合实际实验结果的是(  )

A.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B.消耗相同质量的锌

C.消耗相同质量的氧化铜D.生成的硫酸锌质量相同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分析】发生反应为:

(1)Zn+H2SO4=ZnSO4+H2↑,H2+CuO

H2O+Cu生成1molCu需要消耗1molCuO、1molH2SO4和1molZn;

(2)CuO+H2SO4=CuSO4+H2O,CuSO4+Zn=Cu+ZnSO4生成1molCu需要1molCuO、1molH2SO4和1mol;

其中

(1)在H2还原氧化铜时,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以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则H2的量要多一些,故H2SO4和Zn的量较多,同时生成硫酸锌的量较多,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

(1)Zn+H2SO4=ZnSO4+H2↑,H2+CuO

H2O+Cu生成1molCu需要消耗1molCuO、1molH2SO4和1molZn;

(2)CuO+H2SO4=CuSO4+H2O,CuSO4+Zn=Cu+ZnSO4生成1molCu需要1molCuO、1molH2SO4和1mol;

A.H2还原氧化铜的时候,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以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则H2的量要多一些,故H2SO4和Zn的量也要多一些,则

(1)

(2)中消耗硫酸的量不同,故A错误;

B.这两种方法制得等量的铜,看上去都是相同的.但用H2还原氧化铜的时候,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以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所以H2的量要多一些,自然H2SO4和Zn的量也要多一些,故

(1)

(2)中消耗Zn的量不同,故B错误;

C.整个制备过程中,所有Cu元素都能形成单质Cu,且都来自CuO,没有损失,所以

(1)

(2)消耗氧化铜的质量相同,故C正确;

D.H2还原氧化铜的时候,需要先通H2然后加热,以将空气从玻璃管中排出.如果不排出,会引起爆炸,所以H2的量要多一些,自然H2SO4和Zn的量较多,同时生成的硫酸亚铁质量可能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52分)

17.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 离子之间的反应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或生成水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考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分析】根据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分析完成;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解答.

【解答】解: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反应的实质为离子之间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

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或生成弱电解质水,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故答案为:

离子之间的反应;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或生成水.

 

18.根据物质的分类原理,在下列两组图上画上合适的连线

【考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分析】硫酸钙为硫酸盐、钙盐,硝酸铵属于硝酸盐、铵盐,硝酸钙为钙盐、硝酸盐,硫酸铵为硫酸盐、铵盐,据此连线.

【解答】解:

硫酸钙为硫酸盐、钙盐,硝酸铵属于硝酸盐、铵盐,硝酸钙为钙盐、硝酸盐,硫酸铵为硫酸盐、铵盐,

故答案为:

 

19.标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关变化

(1)用单线桥标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其中氧化剂是 NO2 .

NO+NO2+2NaOH═2NaNO2+H2O

(2)用双线桥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其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值是 5:

2 .

2MnO4﹣+8H++5SO2═2Mn2++5SO42﹣+4H2O.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

(1)反应NO+NO2+2NaOH═2NaNO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