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712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

  地图知识

  .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新-课-标-第-一-网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

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大大小小

  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

  高低低高

  向高值凸出的气温低,相反则高

  高高低低

  某等值线向高纬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

  河流向凹

  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

  洋流向凸

  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

  凸高凹低

  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

  一陆南

  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

  2.等值线的疏密: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3.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

  悬崖顶部绝对高度

  a≤顶部绝对高度<a+h

  最大值a,最小值b,

  断层处相汇等高线x条,等高距h。

  悬崖底部绝对高度

  b-h<底部绝对高度≤b

  相对高度

  ×h≤相对高度<×h

  

  第二单元

  行星地球

  .天体的类别:

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宇宙的两大特性:

物质性、运动性。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

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7.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8.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色球、日冕。

  9.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具有周期性、同步性、整体性。

  0.太阳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1.太阳活动的影响:

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极光。

  2.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4.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晨昏线为过地心的大圆。

  5.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6.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自转360°,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太阳日)

  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h

  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7.时间计算:

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两地相差1°经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8.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9.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20.日期分割:

零时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旧一天”。

  21.日界线: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加一天。

  22.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①太原:

技术力量强,靠近京津唐;

  ②酒泉:

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

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23.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交角为0°,则热带只有赤道一条线,寒带只有极点两个点,其余均为温带;若黄赤交角为45°,则温带只有45°两条线,该线的高纬均为寒带,该线的低纬均为热带。

  2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夏至日

  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地区

  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

  冬至日

  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其他地区一年两次直射

  25.北温带太阳视运动:

春秋分日正东方日出,正西方日落;夏半年东北方日出,西北方日落;冬半年东南方日出,西南方日落。

  北半球

  夏半年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

  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②白昼越来越长

  ③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

  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

  ↓

  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②白昼逐渐变短

  ③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冬半年

  ↓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②白昼越来越短

  ③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

  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

  ↓

  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②白昼逐渐变长

  ③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26.昼夜长短的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

  27.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小时—夜长

  昼长=上午时长×2

  日出时间=12:

00-昼长/2(或0: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永远是6:

00

  日落时间=12:

00+昼长/2(或24:

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永远是18:

00

  28.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9.典型的季节现象

  物象

  月

  7月

  季节变化

  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地球公转

  近日点附近,速度快

  远日点附近,速度慢

  太阳直射点

  直射点在南半球,向赤道移动

  直射点在北半球,向赤道移动

  昼夜长短变化

  2.22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22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

  2.2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最短

  6.22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物影最短

  气压分布

  北半球大陆-高压,海洋-低压

  北半球大陆-低压,海洋-高压

  等温线弯曲

  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

  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

  风压带移动

  南移

  北移

  气压中心分布

  蒙古高压,阿留申、冰岛低压

  印度低压,夏威夷、亚速尔高压

  季风风向

  东亚西北季风,南亚东北季风

  东亚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

  锋面移动

  昆明准静止锋、寒潮

  4-5月华南、6-7月江淮、7-8月华北

  气候类型

  地中海

  北半球

  温和多雨

  北半球

  炎热干燥

  热带草原

  暖热干燥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

  寒冷干燥

  高温干燥

  动物迁徙

  驯鹿: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驯鹿:

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北印度洋

  季风洋流

  亚洲沿岸向西流,呈逆时针

  亚洲沿岸向东流,呈顺时针

  河流径流

  东部河流枯水期,西部河流断流,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出现结冰期

  东西部各河均进入汛期

  河流入海口盐度

  江河径流少,盐度大

  江河径流多,盐度小

  渔牧业

  带鱼汛天山山麓牧场

  墨鱼汛天山山腰牧场

  农事

  冬小麦越冬生长期,兴修水利

  澳大利亚耕作闲期、牧羊忙季,

  江南农忙夏收夏种

  极地

  南极浮冰最少,南极科考佳期

  南极浮冰最多,北极科考佳期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

  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茶农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

  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

  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

  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散射、反射。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

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

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

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2.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3、风向:

(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

白天

  夜晚

  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

  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

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

  9.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

  20.北半球锋面气旋:

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

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21.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

  22.气压中心名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月

  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

  大陆

  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海洋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月

  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

  大陆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2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

  风向

  气候影响

  风压带名称

  成因

  特征

  气候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高气压带

  2

  热力原因

  冷高压

  冷干

  东北

  东南

  冷干

  极地东风带

  2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动力原因

  冷低压

  温湿

  西南

  西北

  温湿

  中纬西风带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动力原因

  热高压

  干热

  东北

  东南

  干燥

  低纬信风带

  2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热低压

  湿热

  2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5.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候类型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西伯利亚-蒙古

  印度洋赤道附近海域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东南

  西北

  西南

  东北

  性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影响范围

  我国东部、朝日

  我国大部、朝日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2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7.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8.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冷热月

  最冷月

  最热月

  月均温

  >15℃

  0-15℃

  <0℃

  >10℃

  仅三个月

  <10℃

  <0℃

  雨型

  年雨

  夏雨

  少雨

  年雨

  夏雨

  冬雨

  夏雨

  年降

  水量

  >1200

  mm

  <1200

  mm

  >400

  mm

  <400

  mm

  气候

  类型

  热雨

  热季

  热草

  热沙

  温海

  亚季

  地中海

  温季

  温陆

  亚寒针

  苔原

  冰原

  高山

  雨季

  6-9月

  5-10月

  月降水量>100mm

  有

  无

  29.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7月,最低气温1月,年降水量少,且各月不平均;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年降水量多,且各月较为平均。

  30.几种气候类型的大气状况和成因、特点: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特征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少雨,

  夏季高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降水稀少

  终年高温少雨

  少雨型

  31.主要的气象灾害:

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

狂风、暴雨、风暴潮。

预防措施:

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

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危害:

降温、大风、大雪、冻雨。

预防措施:

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32.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33.温室效应影响: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

  ②对农业的影响:

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

  ③影响水循环:

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

  应对措施:

  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32.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

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资源:

广义:

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常用水资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开源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加强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

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

  地下水

  冰川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