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849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

[专题微语]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形象异同比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梅

吴渊①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

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

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②庵。

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③相看。

堪怜。

影落溪南。

又月午无人更漏三。

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④,一点微酸。

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

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①吴渊:

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

②卓:

建立。

③冷淡:

“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

④鼎鼐:

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

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本词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

坚贞、高洁、孤独。

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

异:

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牛角书生,虬髯豪客②,谈笑皆堪折简招。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

怅燕然③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

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④,歌罢犹须著酒浇。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①刘克庄:

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

②牛角书生:

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

虬髯豪客:

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

③燕然:

燕然山。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④磊块:

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鉴赏 起首三句,描写自己年少时精通韬略,且武艺高强。

《阴符》,兵书名,相传为太公所著。

战国时苏秦说秦惠王而不用,退而诵太公《阴符》,期年揣摩成,遂以合纵说六国,终破秦国。

“二石”,相当于现在二百四十斤,这是极言弓之硬,从而极写少年武艺之高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组的三个偶句,连用“一”“二”“百”三个数词,因此读起来如泉喷涌,咄咄逼人。

接着以去声“更”字领起,统领四个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激壮之情随之奔涌而出。

从内容来看,主人公身骑玉花骢(又名菊花青,是一种良马),马嘴里不住喷着粗气;手挥马鞭,鞭梢上发出响声。

这就将作者少年时英勇豪迈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龙跳”二字,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旧唐书·李密传》谓李密少时,曾将《汉书》一帙挂于牛角,一手提牛靷,一手翻阅书籍。

“虬髯豪客”是唐人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性格豪爽而有才略。

这里借喻所与交游者若非饱读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

“谈笑皆堪折简招”,把他们的从游关系写得那么随便、热烈而又亲切。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三句略一转折,歌颂他怀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在南宋备受北方民族压迫之际,这样雄壮的口号,真有一股振聋发聩、警动人心的力量。

整个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词的过片,先以一语扫过,随即描写现在。

就上片而言是紧承“依稀记”的脉络;就下片而言,则有“扫处还生”之妙。

“当年目视云霄”一句,表现了傲岸不羁的性格。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慷慨悲怆,如闻叹息。

“折腰”,反用陶渊明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时之不得志。

上句回忆当年,下句慨叹当前,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

“谁信道”三字,更加强了愤懑不平的感情色彩。

如果说前面格调基本上是高亢激昂的话,那么词情至此,便以苍凉深沉的笔调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

“怅燕然未勒”四句,用了两个典故:

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

“老去”三句也援用一典。

《世说新语·任诞篇》云: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词人胸中愤懑情结,无处发泄,只能对酒狂歌,以酒浇愁。

结尾三句全从上面的“老”字生发,用的却是形象化的语言。

“休休也”,语出司空图《耐辱居士歌》:

“休休休,莫莫莫。

”“帽边鬓改,镜里颜凋”两句,图貌写情,昭然如见。

这是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形象。

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辛词上片写词人赞颂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冒进误国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的立场和态度,并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随时准备抗金杀敌的决心,也表现出报国无门的忧虑。

全词塑造了一位为国忧心、老骥伏枥的爱国词人形象。

刘词上片塑造了一位能文能武、期待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借李密、虬髯客的事迹表现所与交游的人若非饱读诗书之士,便为行侠仗义之人。

下片回忆自己未能出击强敌,像古代英雄那样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只能草草归故里的经历,如今华发苍颜,不能再展抱负,只好以酒浇愁。

全词塑造了一个满腔忧愤的爱国词人形象。

诗歌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异同比较。

形象内涵、特点异同比较,主要集中在意象内涵的分析比较方面,兼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比较。

如何把握住意象的内涵特点呢?

①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

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着高洁。

②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形象作用异同比较的前提是把握住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

它多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这是最主要的。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诗歌中的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是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

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形象作用异同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做题可以利用的地方。

二、词语比较鉴赏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王诗鉴赏 根据同一组诗中所写,王安石此次途经,时间是在秋季,船自中午行到晚上,在江口停泊。

落帆之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舱里一灯荧荧,窗外夜色茫茫。

这里的江面特别宽阔,波光浩渺,月轮孤悬。

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罩着淡淡的哀愁。

江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在诗人的意念之中,此时此刻,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静”字,虽然诗里没有明白写出。

尽管岸边芦花瑟瑟,江上浪涛澎湃,但这一切都不在诗人的注意之中。

因此,给读者的感受仍然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关门的咿呀声打破了江边的寂静,诗人的目光又转向岸上。

王安石多次来往此地,当然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胧月色中,周围景物显得有些异样和陌生,才迟迟没有辨认出来。

而“无灯”又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

这一句的描写,已由静态转为动态。

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

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可能这时候连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

接下来第三句仍然写景,只是在景物的内涵意义上已大为延伸,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这一次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枫树,一棵倾斜的、半枯的枫树。

可能过去他看到过此树绿叶婆娑、生机蓬勃的形象,而今天因为江水冲刷,岸沙崩坍,已是蟠根半露,枝干倾侧,快要死去了。

这不能不使人发出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

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凄迷寂寞的境界。

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

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

“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

同时,又告诉了读者:

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

所云“应有”,其实正是“必无”。

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

方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

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

诗人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虽是信笔直书,却使人感到如临其境。

诗中开头的“客航收浦月黄昏”化用林逋《山园小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野店无灯欲闭门”则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皆不露痕迹,另出新意,隽永可爱。

“月黄昏”三字为该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字,一用“犹”字,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应”字更好,“应”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字则无此意趣。

(示例二)“犹”字更好,“犹”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也可以认为二者各有其妙,但要分析二字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门怨

齐 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①昭阳:

宫殿名。

②更漏:

报时的漏壶。

“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

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

(若答“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词语比较赏析题本质上同一般的词语赏析题一样,看该词是否造境、写景、表情,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赏析,一定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语境;从表现作者情感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谁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更能起照应等作用。

其次,重点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注],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敧:

倾斜,歪向一边。

鉴赏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

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是秋夜。

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

这声音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下的黄叶坠落在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

“寒声碎”三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这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

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

“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

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

珠帘、银河、月华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

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

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

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敧”,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

枕头倾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的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谙尽孤眠滋味。

”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

“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

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

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愁由眉间转移到心上。

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这首词上、下两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抒情方式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上片借景抒情,通过多重意象的反复渲染,烘托了词人的思念之愁;②下片则主要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通过“愁”“孤”等字眼,直接表达词人的离愁之苦;③这两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人的感情抒发既委婉含蓄,又浓烈饱满,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

王允皙

茆①屋苍苔岂有春?

翛然②曾不步逡巡。

自家沦落犹难管,只管吹香与路人。

梅花开到九分

叶 燮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①茆:

同“茅”。

②翛(xiāo)然: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两首诗同是写梅,但侧重点不同。

王诗抓住梅________________之时的特点来写,而叶诗则抓住梅______________之时的特点来写。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及手法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凋零 盛开

(2)王诗以梅花为喻(或托物言志),既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又赞扬了诗人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坚持操守,甘于奉献的品德。

叶诗则从梅开九分着笔,通过描写梅花的繁盛热闹反衬处士的无家孤单(答乐景写哀情也对),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惜花之情也对)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无 题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鉴赏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

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无眠,倍感静夜的漫长。

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

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青溪小姑曲》:

“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像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青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

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

两句中的“原”“本”二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

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

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

说自己就像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像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

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

“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

措词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与《诗经·氓》相比,本诗描写人物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侧面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

首联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巧用典故,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表现女主人公自己的爱情遭遇。

颈联运用两个比喻,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尾联运用内心独白,直接表明自己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和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

《诗经·氓》描写人物角度主要是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生动地描写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其可贵的思想品德。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

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

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四、内容、情感异同比较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②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①俞紫芝:

北宋诗人,笃信佛教,仕途失意后终身不娶不仕。

②翡翠:

翠鸟。

③绷:

布幅。

鉴赏 这首诗描写隐士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些王维、孟浩然田园诗的意味。

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景和近景明暗配搭和谐,颇有朦胧感,也能紧扣题意,破题功夫相当老到。

其实这一联写的还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那种意境,只是添上“画”,使色彩浓丽得多。

颔联以翡翠鸟和鹭鸶的“闲”居来衬托自己的“闲”望,写的是静景。

这一联很注意炼句,对仗工整,平淡质朴中含有工丽,因而显得自然生动。

更重要的是,诗人描绘出一幅幽静的境界,以传达出悠闲的心情。

颈联又由近及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出句富有朦胧感,对句则有杜牧“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境。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洲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边,最后延伸到河外,虽然跳跃变化很大,却给人以目不暇接的异样感受。

最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诗人,不禁想劝一劝那些可怜的身处“朱门务倾夺”中的人们,切莫“就中奔走费光阴”,自己多想画一幅《水村闲望》写意画,再题上这首诗送给他们。

本诗颔联和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都在写鸟,但在内容和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俞诗写翠鸟和鹭鸶鸟的“闲”居,刻画鸟栖宿的状态,是静景;王诗写月下鸟鸣,着意于写声,是动景。

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或以静衬静);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注]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苏辙:

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自号颍滨遗老。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

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