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7888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7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7页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7页
亲,该文档总共1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1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docx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规划说明书

浙江省温岭市长屿-方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概述

1.1.1规划由来

浙江省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位于温岭市中西部,主要包括长屿硐天古采矿(石料)遗址和地面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方山和南嵩岩地区的火山岩地质遗迹与历史文化景观。

公园总面积25.58km2。

温岭新河镇的长屿硐天,是一处古采石遗址。

据史料记载,自南北朝以来,人们就开始在这里采掘火山凝灰岩石板石材,长屿也因此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石板之乡”。

1500余年以来,历代采石不衰,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留下了28个硐群,共计1314个形态各异的硐窟,串连相叠,幽深曲折,宏伟险奇,变幻莫测,其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世所罕见。

1993年3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大溪镇的方山、南嵩岩,属雁荡山之余脉,是一个以典型的火山岩地貌景观为主体而形成的风景区。

山体主要由流纹质火山岩构成,气势雄稳,如桌如台,被誉为“空中花园,清幽福地”。

景区内,集危崖绝壁、奇峰深谷、飞瀑溪涧、田园风光于一体,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浙江省温岭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承担拟建浙江省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材料编制的任务。

2004年4月初,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地质公园规划组,在温岭市大溪镇、新河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拟建地质公园区域范围内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

在野外实地考察中,系统调查了园区范围内的地质景观点以及其它旅游景点,分析研究并综合评价了这些地质遗迹点与其它旅游景点的形成演化和价值等级。

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下,对浙江省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进行了总体规划。

1.1.2建设地质公园目标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地球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创建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的根本目的,是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促进地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的开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地质公园的保护目标:

温岭市地质遗迹分布广泛,尤其是新河镇的长屿和大溪镇的方山、南嵩岩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更为丰富和珍贵。

建立地质公园,发展地学旅游,开辟创收财源,为加大地质遗迹的保护力度提供财力保证。

遗迹区居民也因受惠于适度开发而更加自觉地保护地质遗迹。

建立地质公园的生态目标:

当今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人类和自然界的巨大挑战,人们已开始把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提上议事日程,浙江省委省政府亦已适时向全省人民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任务。

建立地质公园,将使公园内珍贵的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同时也将促进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浙江“生态省”建设的顺利开展。

建立地质公园的科普目标:

是为地学界提供一处理想的科研基地,也是为广大游客和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基地。

在地质公园里,人们可以科学地认识温岭这片火山岩大地的地质历史,了解当地先民的探石历史和石文化内涵,赋予人们以生动的科学知识,促进地学科考、科教、科普活动的开展。

建立地质公园的经济目标:

温岭长屿硐天、方山地区,地质遗迹类型多样,旅游景观资源丰富;但以往由于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创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经济目标就是创立知名度更高的旅游品牌,把本地区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营造特色文化,带动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节规划依据

1.2.1规划依据

浙江省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的总体规划主要依据如下法律、法规和已有相关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纲要》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9.《地质遗迹管理规定》

1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1.《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0]77号

12.《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

1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14.《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

15.《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

16.《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指南》

17.《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18.《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19.《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

20.《GB/T14529-1993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21.《GB/T17775-1999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参考依据

1.温岭长屿硐天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

2.《温岭市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5-2020)》

3.《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4.《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南嵩岩-狮峰景区规划》

5.《浙江省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考察报告》

1.2.2与当地其它规划相协调

在进行地质公园规划之前,拟建的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已经先后进行了《温岭长屿硐天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温岭市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5-2020)》、《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长屿硐天详细规划(2001-2020)》和《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南嵩岩-狮峰景区规划》。

此次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的规划应在满足地质公园的规划要求外,尽量与当地的规划相协调。

因此在此次规划中,时间期限、分区、生态环境地保护等方面基本与原规划一致,原规划中不满足地质公园规划要求的,有所改变。

但总体上,与原规划的发展是协调的。

第三节规划区范围

拟建的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由长屿硐天和方山-南嵩岩两个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25.58km2。

规划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地质公园的范围。

具体范围如下。

1.3.1长屿硐天景区

长屿硐天风景区,位于新河镇和箬横镇,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21°24′00″-27′40″,北纬28°24′00″-27′30″,景区面积为15.5km2。

其边界为:

东边:

下帽西-运粮河-丁岙-河头梁-塘前-旗山东山脚-205.1高地-桐坑山-镇界线-小岭头-298高地-309高地;

南面:

309高地-260.2高地-花芯一级电站-300.3高地-大车山-329.2高地-梁头山-382.2高地;

西面:

382.2高地-356.8高地-309高地-金银山-狮子岩岗头-307.7高地-坟山-212.4高地-铁场-岙口-117.8高地-173.8高地-乌龟山-水仓头南;

北面:

水仓头南-麦芒岙-朱上山东侧-里岸-长屿中学-屿头-岙里-华赞亭-下帽西;

1.3.2方山-南嵩岩景区

方山-南嵩岩风景区,位于大溪镇,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21°13′45″-16′30″,北纬28°24′20″-26′10″,景区面积为10.08km2。

其边界为:

东边:

缠死岭头-后溪-闸头;

南边:

岩头尖-纱帽岩-帽岭头;

西边:

羊角洞-三界桥-上洋;

北边:

水坎头-坎头-桃夏张;

第四节规划期限和目标

1.4.1规划期限

根据地质公园目前建设的现状,坚持公园建设与温岭市和长屿镇的建设同步,与温岭市风景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将该地质公园的规划期限规划为:

2004-2010年。

并在建设中分期进行。

其中近期为2004-206年,达到建成国家地质公园目标;中远期2006-2010年,完善并争取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1.4.2规划目标

规划的总目标是:

明确范围、依法保护、协调发展、走向世界。

具体目标是把长屿硐天景区建设成以独特的“石文化”为底蕴、壮观长屿硐天为代表、清新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宗教历史为点缀、特色突出的“采矿遗址型”景区;把方山-南嵩岩景区建设成以典型独特的火山岩地貌景观和构造景观为主体,飞瀑流泉等自然景观与古刹洞天等人文景观交融的,自然度高、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重要地质景观区。

这种以古采矿遗址和古火山地貌景观为主体的地质公园,资源丰富,地质景观珍奇独特:

长屿硐天的古采矿窟遗址规模弘大,结构复杂、历史悠久、国内外罕见;方山的流纹岩平台地貌,以其典型独特的火山岩景观和遗迹结构的系统完整性,表现出了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后,经过后期的建设完善,争取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的名录。

第二章温岭概况

第一节温岭市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温岭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介于宁波和温州两个开放地带之间,为经济开放市。

地理坐标为东经121°9′50″~121°44′0″,北纬28°12′45″~28°32′02″。

北界台州市黄岩区,南接玉环县,西邻乐清市,东、东南、西南濒海。

市域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35.9km,总陆地面积925.82km2,海域面积14690km2,滩涂面积76.29km2。

全市大于500m2的岛屿170个,海岸线总长316.91km。

境内河流众多,总长达1477km,流域面积833.24平方公里,有大小水库100多座。

温岭长屿-方山地质公园位于温岭市的中西部,为长屿硐天和方山-南嵩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区域。

2.1.2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处于温州-镇海大断裂层,属新华夏系第二个一级构造复式隆起带南段东侧,构造形迹反映以断裂为主,走向为北东35°~45°左右,为一系列挤压带、断裂、片理、劈理以及与其相平行宽展平缓地火山褶皱构造。

温岭地层以新生界第四系最为发育,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和海湾平原;次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火山沉积岩地层,分布在山区和沿海岛屿。

温岭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滨海平原。

雁荡山余脉自西向东延入市内,多数山峰海拔200~300m,最高峰太湖山主峰海拔733.9m。

地貌有平原、低山、丘陵、台地、海岸、岛屿、滩涂等,以平原为主。

地质公园所在的长屿和方山风景区均为低山丘陵。

2.1.3、气候

1)气候条件

温岭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湿适中,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

受海风吹拂,气温略低于平均数,小气候环境舒适。

医学界认为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温度是18℃左右。

长屿硐天、方山南嵩岩风景名胜区的春秋季相似,各为71天,平均气温为162℃,一年之中有五分之二是春、秋气候,既无北国漫长的严冬,又无南方暑热的长夏。

加上潇潇春雨和阵阵“秋淋”滋润着山川沃野,很有利于万物的生长。

夏季姗姗来迟,五月下旬最后一候才开始入夏,直至七月初才进入盛夏。

气温最高的七月份,一般一年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数不过3—4天。

夏天还有雨热同季的特点,来自海洋的偏东风(占整个夏季各个风向五分之四以上)凉爽消暑,而带来的暧温气流凝云致雨,故夏天雷阵雨较多,既解除了旱情,又降低了气温。

冬季开始于十二月中旬,比同纬度的长沙晚来二十天。

最冷月一月份,平均气温6.4℃,冬季干燥寒冷的西北风受层层山脉的阻挡,加上海洋热量输入调节,并不觉冷。

长屿景区内多洞穴,洞内外温差较大,冬暖夏凉。

冬季最冷月洞外温度—4℃,洞内温度为10℃;夏季最热月洞外温度34℃,洞内温度为24℃,小气候条件极佳。

2)灾害性天气

主要有台风、暴雨、干旱等。

台风多发于每年的7、8、9月份,建国后,台风影响严重的有19次,两年一遇,台风多夹带暴雨,造成洪涝灾害。

洪涝多为梅季暴雨和台风暴雨所致,梅暴以6月为最多,其次为5月,造成的灾害称梅涝;台暴以9月为最多,其次为8月,造成的灾害称台涝。

梅涝约三年一遇,台涝约三年二遇。

于旱有伏旱和秋旱,重干旱多发生于7、8、9月份。

除此以外,偶尔出现的局部性灾害还有冰雹、龙卷风等。

台风是风景区内一种自然灾害性气候。

每年7、8、9月份是台风活动期,以阵发性降水为主。

台风虽易造成洪涝,但它所带来的暴雨却成为风景区水库水源。

同时,台风也有缓解天旱和降温消暑的作用。

由于近几年台风减少,旱情较为严重。

3)大气水体

风景区内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植被丰茂,水土保持好,无三废污染企业。

据以往测定资料:

大气pH7.2、耗氧量2.4,溶解氧9.6,总硬度1.4,氯化物7.9,酚0.0023,砷0.009,汞0,六价铬0,氨氮0,定级为有机污染一级,五项毒物一级。

因而空气清新,大气无污染,环境清幽。

2.1.4水文

降水形成的径流,是温岭市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4.561亿m3,年径流在550~1250mm之间。

多年平均径流量7.948亿m3,径流深度为868.4mm。

境内溪河众多,河流多源于西部和西南部丘陵山区。

全市河流总长1477.443km,流域面积833.24km2。

境内河流按地形和流量,划分为金清水系和江厦港、横坑溪、横山溪、大雷溪等四个自成一体的小水系。

金清港是境内第一大河,源头众多,主要源于太湖山东南麓,全长50.7km。

干流在大溪以上为山溪性河流,大溪以东为平原河道。

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局部地区因开采过度出现水资源紧张局面。

因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造成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浅、深承压水矿化度不同,地区性差异比较大。

河谷平原冲积层空隙潜水,主要分布在泽国、大溪、温西、城关、城北等丘陵溪河河谷平原,由于开采方便,目前多用于农业与生活用水;全新统海积冲积层空隙潜水,主要分布在新河、箬横、城南、松门、温西等沿海及海湾平原表部,地下水位受季节变化明显,水质从山前流向海岸,由淡水变微咸水至咸水。

本层水量贫乏,供水意义不大;孔隙承压水,分布于滨海及海湾平原下部上更新统砂砾石层中。

浅层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大溪、城关、泽国、城南、新河、箬横等各沟谷出口处。

水质自上游向下游,从淡水变微咸水至咸水。

深层承压水主要分布在东浦、新街、镇海、联树、牧屿、蔡洋一带滨海平原地区深部,大部分地段为淡水,水质较好。

另外,由基岩裂隙水形成的泉,分布在石陈、城南、城北、温溪等山丘区,水量较小,但出露较多,水质好,引用方便。

沿海潮汐每日涨落两次,为半日潮。

一年之中以秋汛潮汐为大,又以农历七月半、八月半、九月初三潮势最大。

从整体上水资源分布状况看,地质公园所在区域为相对贫乏区。

方山周围地区没有大的水系,主要水资源靠大气降水供应,年总资源量约16000000m3,方山顶的水量年约1000000m3,同时还承担着周边少数村庄的饮水问题。

对于梅雨飞瀑等景观均存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

长屿一带汇水相对也较少,但北部有较大的水系,地下水丰富,水资源矛盾相对不突出。

2.1.5土壤

温岭市土壤类型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5个土类,包括13个亚类,27个土属,85个土种。

黄壤土类,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6%,分布在600m以上的山顶部位,目前多种茶叶和马尾松。

红壤土类,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8.29%,分为红壤、黄红壤和侵蚀型红壤三个亚类。

红壤和黄红壤亚类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地丘陵,生产性能较好,多为林地和竹园,部分开发为粮地、园地;侵蚀型红壤亚类分布在山地陡坡上,多为马尾松为主的疏林地。

潮土土类,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2.35%,包括潮土、钙质潮土两个亚类。

潮土亚类分布在河谷地带,是本市较好的旱地土壤,多为粮地和园地;钙质潮土亚类分布在滨海平原,目前主要种植柑桔及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

水稻土土类,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3.85%,是本市种植水稻、大麦等粮食作物的主要土壤。

包括潴育型水稻土、脱潜潴育型水稻土和盐质型水稻土三个亚类。

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主要分布在水网平原,是市水稻的高产土壤;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分布在泽楚公路以西的水网平原,潜在养分丰富,有效养分低;盐质型水稻土亚类分布在沿海一带,含少量盐分,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缺乏。

盐土土类,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5.45%,分布在沿海一带,主要是潮土化盐土亚类,全土层含盐量在0.2~0.4%之间,多种植蚕豆、棉花等耐盐性强的先锋作物。

地质公园所在的区域,主要为山地丘陵地貌,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土类。

在长屿附近也有水稻土土类分布,公园基本上没有潮土土类和盐土土类分布。

2.1.6植被与生态系统

温岭市自然植被历史上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区,在中国植被分区上隶属于IVAiia-2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天台山、括仓山山地岛屿植被区。

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原有的甜槠、木荷林已消失,代之为暖温性针叶林马尾松群系。

目前存在的常绿叶林有木荷、栎类、山合欢、冬青、黄杞、虎皮楠等,伴生种类有枫香、绵石栎、红楠、黄丹木姜子以及南酸枣、浙江柿、多花泡花树等。

全市森林覆盖率35%。

据资料记载和本次初步考察不完全统计,常见蕨类植物有20科30种(芒萁、狗脊蕨、海金沙、金毛狗、贯众、乌蕨、卷柏、长叶铁角蕨、华南蹄盖蕨等);裸子植物有7科21种;被子植物有76科约300种。

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约11科,19种(见图、表)。

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解放初期时,风景区内原始森林茂密,苍翠成荫覆盖地面,林间鸟兽活动依繁。

1954年以来当地群众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营造了很多人工林:

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和多种果林。

封山育林后,大多己成林,植被状况大为改观。

现在的植被绝大部分为马尾松纯林,其余包括:

(1)常绿阔叶林: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3)灌草丛植被;(4)人工用材林和果木林,前两类分布面积较少,且数量有限。

现有林区可分为矮林草区、灌木—蕨—针叶林区、灌草针叶林区、疏林区、黑松灌草林区和栽培植被区等。

随着植被环境的改善,各种动物也得以生息繁衍,据1984年常见野生动物调查,重要野生动物有5门13纲31目,共约26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毛冠鹿,二类保护动物草鴞子,三类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小灵猫、麂等。

近年来,本规划区进行了封山育林,现在大多已成林,植被状况大为改观。

现在的植被绝大部分为马尾松纯林,其余还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或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灌木草丛植被、人工用材林和果木林。

前两类分布面积较少,且数量有限,现有林区可分为矮林草区、灌木蕨针叶林区、灌草针叶林区、疏林区、黑松灌草林区和栽培植被区等。

目前景区绿化及植被覆盖率约为81.5%。

丘陵山坡上大面积分布着马尾松、映山红、芒萁蕨群落。

在受人为影响较轻而土壤条件较好的山坡谷地,马尾松林内混生有较多的杉木和阔叶树,形成混交林外貌。

常见的阔叶树有:

枫香、木荷、榔榆、朴树、枫杨、苦槠、拐枣、南酸枣、青冈、油桐、枇杷、棕榈、苦竹等。

马尾松林除次生类型外,也还有许多人工林。

此外在山区也有一定面积的杉木林、柏木林、柳杉林和毛竹林。

它们都是本植被区重要的森林资源。

次生灌丛分布面积广泛,主要有檵木、映山红、马醉木、乌饭树、白背叶、楤木、盐肤木、短柄枹树、天仙果、化香、美丽胡枝子、胡颓子、女贞、石楠、柃木、六月雪等。

常见藤本层间植物有中华猕猴桃、常春藤、南蛇藤等。

以芒萁蕨、狗脊蕨、东南飘拂草、五节芒等为主的草丛在本区常见。

本植被区森林资源丰富,杉木、柳杉、马尾松、黑松、柏木、火炬松、毛竹在这里生长良好,是它们分布的中心地区或接近于中心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造林。

组成本区的常绿针、阔叶林的各种树种除供材用外,尚有作粮油、鞣料、松脂、香料、特种工业原料与药物等。

如何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是本区发展山区多种经营,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

此外。

对于大面积的次生植被,应认真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的生境条件和现状,采取不同的抚育改造措施,加速发展为各种经济用材林,提高森林生产力。

山地草丛也要按不同的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造林,逐步实现山顶绿化。

此外,还有大片红土丘陵地也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造利用。

在盆地和低丘上,除农田栽培植被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油茶林、茶园、柑桔园、果园及毛竹林,局部利用不当之处常出现有荒山灌木草丛。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甘薯、大麦、小麦、大豆、玉米、荞麦等。

经济作物有苎麻、棉花、蚕桑等。

本区优越的气候,夏日避暑,冬天避寒,春秋更宜人,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旅游;而且对植物生长发育又快又好,宜于种植各种亚热带经济林木,宜于发展亚热带水果、苗木、花卉,形成一年四季花香果甜;还适宜发展水库、河流、稻田养鱼,提供丰富的物产。

2.1.7动植物

据市林业特产局、水产局1984年常见野生动植物调查,重要野生动物有5门13纲31目,共约267种(见表1-2),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毛冠鹿,二类保护动物草号子,三类保护动物有穿山甲、小灵猫、麂等。

表1-2温岭市动物资源一览表

门类

名称

脊椎动物门

哺乳纲

食肉目

狼、狐狸、黄狼、水獭、小灵猫、狸子、沟獾、猪獾、貉子、上树狸

啮齿目

山兔、山老鼠、松鼠、田鼠、家鼠

偶蹄目

野山羊、麂、鹿、毛冠鹿

翼手目

蝙蝠

鳞甲目

穿山甲

两栖纲

无尾目

青蛙、雨蛙、蟾蜍

有尾目

蝾螈

爬行纲

龟目

龟、鳖

蛇目

锦蛇、青衣蛇、五步蛇、白花蛇、银环蛇、黑风蛇、乌梢蛇、赤链蛇、水蛇、黄领蛇

蜥蜴目

蜥蜴、蜥虎

鸟纲

猛禽目

鹰、猫头鹰、草号子

鸣禽目

八哥、红嘴山鹊、鹊雀、画眉、白头翁、燕、翠鸟、喜鹊、麻雀、黄头雀、乌鸦、郭公鸟

攀禽目

啄木鸟、杜鹃

鸠鸽目

斑鸠

鹑鸡目

雉鸡

游禽目

鸿雁、野鸭、海鸥、海雀

涉禽目

鸬鹚、鹭

鱼纲

硬鳍目

大黄鱼、小黄鱼、黄梅鱼、猖鱼、带鱼、马鲛鱼、鲻鱼、梭鱼、斑鰶鱼、石斑鱼、鲨鱼、鲈鱼、鲚鱼、鳀鱼、虾虎鱼、鲐骖鱼、马面鲀

喉鳔目

海鳗、河鳗、鲶鱼、鳓鱼、黄鲿鱼、黄颡鱼、黄鳝、泥鳅、银鱼

固颚目

海豚

棘鳍目

弹涂鱼、涂望

鲤目

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金鱼、鳊鱼、团头鲂、圆吻鲴、蒙古红鳍、翘嘴红鲌

软体动物门

头足纲

乌贼、望潮、章鱼

瓣鳃纲

褶牡蛎、日本真牡蛎、僧帽牡蛎、近江牡蛎、河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泥甘、褐甘、樱蛤、兰蛤、青蛤、鸭嘴蛤、杂色蛤、麦氏编顶蛤、淡菜、海佛手、藤壶、扇贝

腹足纲

田螺、蔓螺、棒锥螺、铁螺、泥螺、香螺、海狮、蜗牛

环节动物门

蛭纲

蚯蚓、水蛭、蚂蝗、海沙蚕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膜翅目

蜜蜂、黄蜂、熊蜂、长腰蜂、土蜂、锯蜂、寄生蜂、马尾蜂、赤眼蜂、樟叶蜂、家蚁、红蚁、黑蚁、农蚁、黄蚁

鞘翅目

黑绒金龟子、琉璃金花虫、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麻天牛、顶斑筒天牛、日本筒天牛、竹大象鼻虫

鳞翅目

水青蛾、柞蚕、科文天蛾、桃六点天蛾、提六点天蛾、霜天蛾、白薯天蛾、雀纹天蛾、三化螟、瓜绢螟、双白带亚螟、琴纹尺蛾、水晶尺蛾、黄尾毒蛾、黄刺蛾、龙眼卷叶蛾、旋目夜蛾、平嘴夜蛾、羽壶夜蛾、小地老虎、艳色夜蛾、大袋蛾、茶袋蛾、变色夜蛾、小袋蛾、红蝮灯蛾、红绿灯蛾、八点灰灯蛾、粉蝶灯蛾、条纹苔蛾、柑桔风碟、玉带风蝶、菜粉蝶、舟形毛虫、马尾松毛虫、茶鹿子蛾、茶斑蛾

直翅目

蝼蛄、蟋蟀、螳螂、蚱蜢、蝗虫、灶蟋蟀、纺织娘、非洲蝼、油葫芦、蟑螂

同翅目

黑翅红娘子、松梢蚧、蜻蜓

半翅目

麻皮蝽、稻绿蝽、杉木球果扁长蝽、大臭蝽

双翅目

牛虻、蚊、家蝇、蚕蛆、蝇、牛蝇

拟翅目

白蚁

甲壳纲

十脚目

青虾、中国毛虾、脊尾毛虾、安氏毛虾、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鹰爪虾、红鳌虾、氏新对虾、长毛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河蟹、溪蟹、青蟹、沙蟹、玉蟹、梭子蟹、细点圆脐蟹

棘皮动物门

海胆纲

海胆

海参纲

海参

全市植物有2门76科共约257种(见表1-3),其中鹅二枥、黄杞、毛叶红豆、紫楠、山龙眼、三尖杉、红楠、虎皮楠、石楠、赤皮椆、马褂木、其叶树、银杏、樟树、南岭、黄檀等为珍贵稀有树种。

表1-3温岭市植物资源一览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