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79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五月端阳》教案范文三篇文档格式.docx

 热气腾腾读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热气腾腾”

 锣鼓喧天读出振奋人心的“锣鼓喧天”

 〔设计意图〕

 强调自主学习,凸现语文本体。

词语教学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又努力联系语境,读出字词背后的人文内涵。

 5、逐段检查朗读(自主选择喜欢的一段话练读→个别读→随机梳通文句)

 三、再读文本走进端阳

 1、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2、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的句式说,让每个人说一个风俗,让更多孩子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

(随机板书)

 3、换一种句式:

“每到端午节。

”的句式说说端午节的风俗。

 4、你能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同桌互说――指名说

 6、出示民谣

 粽子香,生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八黄。

这儿端阳,那么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7、自由读→合着节拍齐读。

 8、你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成一首儿歌吗?

 9、自由练写,交流评议。

 10、齐读:

五月里,端阳到,家家户户真热闹;

 缝告袋,包粽子,家家门前挂文章;

 赛龙舟,忆屈原,中华传统代代传。

 四、布置任务走进生活

 1、中央电视台《民俗民风》栏目组准备拍摄一期《五月端阳》的节目。

如果你是本期节目的导演,准备拍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外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还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作补充。

 2、作业:

①搜集屈原的故事与生平,著作简介。

②若有条件,搜集若干香袋。

 第2课时

 一、情境导入,泛起悠悠的端午记忆

 1、情境创设,再诵童谣

 二、深入文本,寻找绵绵的端阳风俗

这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五月端阳。

 2、自主认真研读3——5小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深入探究。

 3、反复品诵,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

 4、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重组学习小组。

 5、合作交流,同伴互助。

 三、赏词品句,品悟深深的端午文化

 (根据学生选择,顺学而导,随机学习课文3-5小节。

这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单独学习,又合为整体。

 板块一:

缝香袋——体会福文化

 1、你读懂了什么?

细细读读,看谁能找到一个最能体现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词?

 2、品悟用词的精妙,随机指导朗读

 3、姑娘们这么一抽,抽出了———。

 (抽出了一个个美丽的香袋,抽出了姑娘们的心灵手巧,抽出了各式各样的香袋,抽出了节日的快乐,抽出了五彩的云霞,抽出了幸福的憧憬?

“抽”是个具有形象特征的词语,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语言的神韵,从而广化,深化了学生的语感)

 4、把自己的感受溶入文句之中,有感情朗读文句。

 5、点击课件,欣赏各式各样的香袋,品悟香袋的含义

 猜猜看,这些香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鸡心——永结同心,虎头——辟邪讨吉,辣椒——红红火火,菱角形——恭喜发财?

 6、别看小小的香袋,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愿望,一齐读读这段话。

 板块二:

吃粽子——体会亲情文化

 1、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小院,看看妇女们正在忙什么。

 2、齐读,交流。

 3、随机采访

 你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4、穿插句式训练

 ①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里形状来分的。

指导说:

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等。

 ②至于白头粽、枣子粽、赤豆粽,那是按用料来分的。

 放手说:

 5、范读。

学生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的小男孩正用双手接拄热腾腾,粽子,眼睛还在盯着锅里;

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告诞三尺,直嚷着:

“妈妈,熟了吗?

熟了吗?

”;

仿佛看到一个小孩活蹦乱跳,欢呼着:

熟了,熟了!

”?

 6、创设情境,表演朗读:

“熟了,熟了?

 “妈妈,我要吃狗头粽?

 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②读懂了屈原一心为国,却惨遭削职流放的噩运,引导:

难怪诗人发生如此的感慨――课件出示,齐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读懂了屈原听到楚国沦陷,无限悲痛,引导:

此时的诗人悲愤交集,无耐心碎地唱道――课件出示,齐诵“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

”④读懂了屈原最后绝望投江自尽,引导:

诗人带着绝望,带着对祖国无限思念,发出最后的叹息――课件出示齐诵,“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独我醒。

 5、深情引读重点句

 ①诗人为自己一心想使国家富强,却遭流放而长叹――生“永别了?

祖国!

 ②诗人为楚王不任用忠心报国之贤臣而无忍地长叹――生“永别了?

祖国!

 ③诗人为国灭亡,百姓遭难而悲愤地长叹――生“永别了?

”④使人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故国无强,绝望地长叹――生“永别了?

 6、深情缅怀屈原:

假如你来到江边,最想对奔腾的江水说什么?

捎去一份怎样思念呢?

 7、齐读张耒《和端午》

 课件呈现

 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屈原文化,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

立足文本,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

 五、总结延伸情感升华

 1、深情总结

 那一个个精致的香袋,缝出的是代代相传的中华文明;

 那一个个精美的粽子,传承的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那一艘艘龙舟,赛出的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的决心;

 那一个个鼓点,敲出的是顽强拼搏永往直前的精神;

 千百年传颂的屈原故事将继续传唱,

 千百年中华古老文明在新世纪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2、拓展作业

 ①制作一课端午节的名片

 ②给家人讲讲屈原故事

 ③搜集更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与传说故事。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

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本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训练"

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应该比较放手,以学生自己尝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

流苏、流放、雕饰、比试、心灵、手巧、幽香"

等20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

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后第2题,"

细读课文填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

指导学生有条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教学准备:

几枝草蒲、艾草,几只香袋,粽子、咸鸭蛋等。

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根据课文后第2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出示实物:

粽子、咸鸭蛋,这是菖蒲、艾草,看,还有漂亮的、有五彩流苏的香袋呢!

看到这些东西,你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一个传统节日呢?

 揭题。

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到五月的端阳节去看一看吧!

 2学习生字词语。

 

(1)你仔细看看菖蒲和艾草,再细细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哩!

它们都是草本植物,都有香气,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

在端午节,人们常常用它们来驱邪呢!

 取粽子(未煮熟的生粽子),大家拿近了闻一闻,闻到竹叶的的清香了吗?

 "

幽香"

和"

清香"

是两种不同的香,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填一填:

 香香香香

 

(2)看插图,这龙舟酷游龙,非常逼真,请写出几个:

 似似似

 (3)这龙舟雕饰得果然精巧,我们还可以说:

 饰饰饰

 (4)自学其他词语,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初读课文,填表,尝试独立初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表格:

 人物干什么

 姑娘们

 妇女们

 小伙子们

 老人们

 

(2)边读课文,边填表。

要求语言简洁。

 (3)尝试整理表格中的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课文写端午节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的热闹情景和老人们讲述的为纪念屈原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4完成作业本第1、5题。

 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

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1细读全文,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说说姑娘们怎样做香袋,做的香袋什么样?

围绕"

心灵手巧"

说,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①香袋的式样很多。

 出示句子:

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

 改写句子:

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香袋的式样很多。

 ②香袋的色彩鲜艳。

朗读有关语句,划出词语:

五颜六色,鲜艳夺目、五彩云霞。

 ③香袋做工精,巧用零碎的彩色绸布,袋口一抽就成。

 

(2)指名读第4自然段,说说妇妇们做的粽子是怎样的。

 ①形状多样,用料丰富。

出示句子,改写:

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这是按形状来分的。

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那是按用料分的。

 改写成:

按形状来分,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抱儿粽等。

 按用料来分,有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

 ②做工讲究:

糯米浸泡,竹叶手掌般宽,煮。

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3)齐读第5自然段,小伙子们又是怎样"

一显身手"

的呢?

 ①船:

精心雕饰,酷似游龙。

 ②装:

穿彩衣、扎彩由。

 ③赛:

整齐、坐、卧、划,箭一般驶去。

 (4)自由读第6、7自然段,用深情的语气把故事讲给同桌听,

 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至今还纪念屈愿。

 把名说。

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2小结: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动项目还有很多,课文只精选了最有特色的、最有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性的内容写,写出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

 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传统。

 4完成作业本第3、4题。

 第3课时

 1熟读课文,能说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2学习课文的写法,仿写一段话或几段话。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轻声准备。

 

(2)不看课本,完成作业本第6题:

按课文内容填空。

 (3)交流并订正。

 (4)依据填空练习,指名说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3课文写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写出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告诉我们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4你还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里有些什么风俗,又有什么动人的故事、传说呢?

说给大家听一听。

 除夕:

放爆竹、发压岁钱、守岁……

 元宵:

做元宵、吃元宵、看灯会、做花灯……

 中秋:

团圆饭、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的故事……

 清明、重阳……

 5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或几段话。

 

(1)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一部分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

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情景。

 这是从内容这条思路整理的。

我们还可以从时间这条思路来整理,除了课文第1、2自然段,课的后面几个自然段是按"

早几天--前一天--这一天--这一天"

的时间顺序写的,非常有条理。

 

(2)选择仿写。

 6全班交流,评选优秀的张贴出来。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8个生字,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意思。

 2、操作目标:

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品味课文第三自然段,从香袋的形状、式样、色彩等方面体会姑娘们的心灵手巧。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姑娘的心灵手巧。

 [教学用具]

 菖蒲、艾草、香袋、小黑板

 [课前谈话]

 1、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灿烂古老的东方文化,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目。

你们所知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说说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

比如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吗?

(板书:

五月)端午也叫端阳。

端阳)在端午节到来时,你们是怎么过节的呢?

能向大家说一说吗?

 看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真不少。

今天要学的课文也向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看黑板,一起读:

五月端阳。

 二、自学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小黑板出示:

 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2、检查:

 

(1)出示词语:

菖蒲、艾草、辣椒、糯米、斧头、奸臣、流苏、雕饰、削职

 A、这些词语你能读吗?

同桌互相读一读,读错了,对方帮他纠正。

 B、交流,刚才哪些同学得到了同桌的帮助。

 这里有许多生字,写一写,你觉得容易写错的或难写的,就站起来,带领大家正确地写一写。

 C、对于这些词语你还有什么问题?

 

(2)课文有没有句子你认为比较难读的?

 指名读——齐读。

 (3)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端午节的风俗?

 请大家用“每到端午节,___________。

”(板书)的句式说,每人说一个风俗,让大家都有机会说。

 (如果学生说得比较概括,就引导:

你说得很简洁,好,我想请你说得具体些,行吗?

 (如果学生说得比较具体,就引导:

你说得很具体,好,如果要你说得概括些,行吗?

 换一种句式,把时间放在句中,用“_______每到端午节__________。

”(板书)的句式说端午节的风俗,能行吗?

好,还是每人说一个。

 三、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1、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内容合成一段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同桌互说——指名说。

 3、在课本中写下来。

 四、学习第3自然段。

 端午节来临了,男女老少各有各的过节方法。

还没到这一天呢,姑娘们已经忙开了。

 1、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写姑娘的这一段,自由地读一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然后告诉大家,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些什么?

 2、交流,点拨:

 方案一:

 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提到“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

 就引导:

 “心灵手巧”你是怎么理解的?

从这一段的哪些地方你也可以体会到姑娘们的心灵手巧?

 A、“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的小袋。

小袋里面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

 导:

这句中尤其是哪一点让你感到姑娘们的确是心灵手巧呢?

 能把自己的体会溶入句中,有感情地读读这几句话吗?

 B、“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形的、虎头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我想,姑娘们做的香袋的式样肯定不止四种,你们想姑娘们做的香袋还可能有哪些式样?

 填空:

香袋的式样很多,有,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仿照文中的句子,在横线上填上四个表示形状的词,填的时候可以一半用书上的,一半用自己的;

也可以全部用自己的词语。

 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它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你们能用先分后总的句式说说这个句子或自己刚才写的句子吗?

 C、“孩子们把香袋挂在衣襟上,鲜艳夺目,好像五彩的云霞。

你讲得很有道理,但你读得还不够好。

孩子们挂着姑娘们精心制作的香袋,心情怎样?

你能用朗读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这句话从写作手法上考虑你发现了什么?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方案二:

 

(1)“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就成了一只只看袋。

这就是做香袋的方法。

你也不妨去试一试,我相信你做的香袋一定很漂亮。

 我在读课文的时候,对姑娘们做香袋的方法特别感兴趣。

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几句话,我觉得你们还能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2)“香袋的式样很多……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出示句子。

我想,姑娘们做的香袋的式样肯定不止四种,你能发挥想象说说姑娘们做的香袋还可能有哪些式样?

 再读读这个句子,相信你们还能有所发现。

(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先分后总的句式来说说这句话吗?

 面对着这些香袋,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着做香袋的姑娘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3)“孩子们……好像五彩的云霞。

孩子们挂上香袋的心情怎样?

你能再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吗?

 这句话从写作手法上考虑,你发现了什么?

(比喻)

 (4)“姑娘们……心灵手巧了。

“心灵手巧”你是怎么理解的?

真聪明,你的脑瓜也很灵。

 3、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能读懂那么多内容,让我们连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老师问,你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姑娘们是怎样做香袋的?

 香袋的式样有哪些?

 孩子们把香袋挂在衣襟上,看起来怎么样?

 五、课堂小结:

 姑娘们做的香袋形状各异,端午节为什么要做香袋呢?

如果你对它的来历感兴趣,可以去问一问长辈,也可以自己查资料。

 六、课堂作业: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做,至少选做一题。

 1、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