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应用.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88169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经方临床应用.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方临床应用.ppt

《经方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方临床应用.ppt(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方临床应用.ppt

经方临床运用的几个问题,一、伤寒论在中医的学术地位,

(一)非伤寒不属大家

(二)非经方不治大病仲景方的方是经方。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之方剂。

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

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

经方是“医方之祖”。

经方特点:

“一剂知、二剂已”,二、伤寒学的基本概念,

(一)六经:

即三阳三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与相关的脏腑经络有一定关系。

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

内经六经与伤寒六经不同。

内经: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六经不同学说,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以及现代医家的各种新观点等。

陈修园:

经络、气化学说。

在注解太阳病提纲证时“在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

主乎外,则脉应而浮。

何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何谓气?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而不离恶寒。

盖人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方有执:

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

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部犹今六部之部,手足之分上下,犹宰职之列左右。

圣人之道,三纲五常,百行庶政,六经尽之矣;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骸之多,六经尽之矣。

(二)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证候群。

与相关的脏腑经络有一定关系。

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病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三)六经传变六经传变体现了疾病时间和空间概念,循经传:

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为循经传,反之称之为逆经传。

越经传:

不循此顺序而传者。

表里传:

表里相合两经的病证互相传变者。

直中:

疾病初起即见三阴病证者。

并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

合病:

二经病证同时出现者;兼证:

六经病证基础上,又有它证表现者。

变证:

六经病证转变为其它病证者。

(四)六经治法,广义伤寒“六经四法”体系:

太阳当发;阳明当攻;少阳当和;三阴当温。

百病伤寒学提出了六经各有独立病因病机证治的“六经六法”、“一经多法”体系,(五)六经主药,太阳主药:

桂枝、麻黄、生姜、细辛、杏仁阳明主药:

大黄、石膏、葛根、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连翘、枳实、厚朴、芒硝、茵陈、麦冬、粳米、苦酒(陈醋)、少阳主药: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太阴主药:

人参、黄芪、干姜、生姜、附子、半夏、炙甘草、白芍、大枣、饴糖(麦芽糖)少阴主药:

附子、肉桂、桂枝、人参、干姜、细辛、阿胶、鸡子黄、熟地厥阴主药:

乌梅、蜀椒、吴茱萸、细辛、五味子,(五)六经用药量,现将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杜雨茂观点):

一铢(6铢为1分)约0.58克;一两(24铢为1两)约13.92克;一斤(16两为1斤)约222.72克;一合(10勺为1合)约19.81毫升;一升(10合为1升)约198.10毫升;一斗(10升为1斗)约1981毫升;一钱匕普通药粉约2.10克,金属药粉约4.12克;一方寸匕普通药粉3.13克,金属药粉6.20克。

以博棋子大计算:

大黄2克,厚朴1克;以鸡子大计算:

石膏约100克;以个数计算:

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以升计算:

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以长度计算:

厚朴一尺重约20克。

经方药量有关问题,1煎服法方面注重“序贯给药模式”达到“最佳量效”。

大剂量一次煎后分服,如桂枝汤,用原方剂量(桂枝42克、芍药42克、炙甘草28克、生姜42克、大枣12枚),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服一升,啜热粥一升,温覆。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服二三剂。

先煎、后下、复煎要求严格。

麻黄汤:

麻黄先煎大承气汤:

大黄后下,芒硝再后下小柴胡汤:

去渣复煎附子泻心汤:

附子煎煮,大黄芩连以麻沸汤(开水)渍之,2药物品质方面。

药物的品质不同,临床疗效相差甚远,中药产地、种植、采集、炮制等环节与中药品质关系十分密切。

如附子、人参、熟地、黄连、桂枝、肉桂等药物,如达不到品质要求,即使我们按仲景药物用量比例组方,其药物也失去仲景组方的原意。

规范化种植,中药用量标准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开展中药量效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

经方用量独特的伤寒大家,常规量:

胡希恕、刘渡舟等轻剂量:

何廉臣、蒲辅周、秦伯末等重剂量:

吴佩衡、李可等,三、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是伤寒论的基本学术框架。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主要用于外感疾病。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也可用于各科疾病(六经钤百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侧重时空概念,淡化脏腑经络概念。

(一)太阳病1太阳病性质:

太阳主表主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与现代医学联系:

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肺炎、肺心病、高血压、颈椎病、慢性疲劳性疾病等3常见证型:

太阳中风太阳伤寒4治法:

开发太阳(散寒解表)5主方:

太阳中风: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太阳伤寒:

麻黄汤,太阳病兼证,太阳病兼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兼表阳虚:

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兼项背不舒:

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呕:

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伤寒兼内热烦燥:

大青龙汤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

小青龙汤,太阳病变证,蓄水证:

五苓散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结胸证:

大陷胸汤、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热扰胸隔: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心阳虚: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桂汤心阴阳两虚:

炙甘草汤脾阳虚: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脾虚气滞: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肾阳虚:

干姜附子汤、真武汤,

(二)阳明病,1性质:

阳明主里主热主实,阳明无死证,发热是正气抗邪的表现。

2与现代医学联系:

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急腹症、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等。

3常见证型:

阳明实热阳明热结3治法:

清泻阳明(清火泻下)4主方:

阳明实热:

白虎汤阳明热结:

三大承气汤,阳明病兼证或变证,阳明热盛,气阴两伤:

白虎加人参汤阳明津亏,燥屎内结:

麻子仁丸阳明中寒,食谷欲呕:

吴茱萸汤阳明湿热:

(详细论述),阳明湿热常见证型,阳明湿热下利:

葛根黄芩黄连汤阳明湿热发黄:

湿热并重:

茵陈蒿汤热重于湿:

栀子柏皮汤湿重于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阳明湿热特殊表现及用药,1阳阴湿热的特殊表现发热不扬,口渴不欲饮。

上身汗多,下身汗少,或下身某部位汗多,如大腿内侧、阴部汗多或有湿疹,或下身瘙痒。

体偏胖,面色黄暗或油光。

尿色黄、尿味大,大便溏或粘腻。

舌苔黄腻,脉滑。

2阳明湿热的用药热重:

芩连柏栀湿重:

苓术猪泽湿热轻:

苦酒(酸苦涌泄湿热),阳明湿热可与其它证型相兼,阳明湿热兼太阳伤寒:

下利粘腻秽臭葛根汤阳明湿热兼太阴虚寒:

脘腹痞满下利半夏泻心汤阳明湿热兼太阴血虚:

汗出多,色黄而臭;小便若浓茶;湿疹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三)少阳病1性质:

少阳主阴阳之间,寒热可见,出阳则热,入阴则寒。

2与现代医学联系:

临床常见呼吸道感染类疾病、肺炎,特异性感染疾病,胃肠、肝胆、胰腺性疾病炎症性疾病。

3治法:

少阳当和4主方: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方解:

两组相反作用药组成共同作用称为和。

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组成。

清透阳明,故用柴胡、黄芩。

对柴胡功效,神农本草经曰: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15”。

可见柴胡具有清胃肠之热,未见柴胡和解之功。

固护太阴,故用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

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之和,是对处于阳明与太阴之间的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少阳病兼证或变证,少阳与太阳合病:

柴胡桂枝汤少阳与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少阳兼水饮内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邪热下利: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少阳邪热呕吐: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阴虚寒,阳明湿热: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方解,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半夏泻心汤:

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干姜、半夏少阳病误下损伤脾阳,中气受伤。

少阳邪热转太阴虚寒,则去生姜而加干姜以温补太阴;少明邪热转阳明湿热,则去柴胡而加黄连除阳明湿热,即为半夏泻心汤的组方意义。

大柴胡汤方解,大柴胡汤是少阳与阳明合病代表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半夏组成。

少阳邪偏往阳明,燥热内结,则去固护太阴之人参,加用大黄、枳实清泻阳明燥热,即为大柴胡汤之组方意义。

(四)太阴病,1性质:

太阴主里主寒主虚,以脾阳不振为主要表现。

2与现代医学联系:

临床常见慢性消化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

3治法:

太阴当温4主方:

理中汤,四逆汤5主药:

干姜15,人参15,白术15,炙甘草15,太阴病兼证变证,太阴虚寒兼太阳中风:

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太阴血虚: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太阴血虚腹痛:

桂枝加芍药汤太阴虚寒兼阳明热结:

桂枝加大黄汤,(五)少阴病,1性质:

少阴主里主寒主虚,以心肾阳虚为主要表现。

2与现代医学联系:

临床常见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衰、缓慢型心律失常、代谢功能低下性疾病等疾病。

3治法:

少阴当温4常见证型及主方:

少阴虚寒:

四逆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少阴虚寒重证:

通脉四逆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少阴阴盛格阳证:

白通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葱白四茎、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少阴阴盛格阳重证:

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葱白四茎),大剂量附子煎法:

白附片(江油)60克,先用清水泡2小时,先武火煎开,再用文火煎2小时,中间不能加冷水。

此外少阴病主药:

附子15-60,干姜15-60,人参15-50,肉桂10,细辛3-30。

少阴病兼证变证,少阴虚寒兼太阳伤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阳虚水泛:

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少阴寒湿身痛:

附子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人参)少阴虚寒吐利:

吴茱萸汤少阴虚寒下利脓血:

桃花汤少阴虚热失眠:

黄连阿胶汤少阴虚热水结:

猪苓汤,少阴咽痛,少阴阴虚:

猪肤汤少阴虚火:

桔梗汤少阴虚火痰热:

苦酒汤少阴客寒:

半夏散及汤方,少阴三急下证(承气三法),少阴热化,燥热伤津:

大承气汤少阴热化,热结旁流:

大承气汤少阴热化,腑气壅塞:

大承气汤,(六)厥阴病,1性质:

厥阴为六经病最后阶段,寒热可见,阳进则生,病传三阳,阴进则死,病传三阴。

2厥阴病变庞杂。

四、几个观点,

(一)六经病的相互错杂,六经主药的相互运用,是经方组成的基础。

太阳与阳明合病:

麻杏甘石汤证(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葛根汤证(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太阳与太阴合病:

桂枝人参汤证(理中汤加桂枝)少阳与阳明合病:

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黄、枳实),

(二)六经病的错杂变化,六经主方的随证变化,使六经辨证扩大到临床各科。

太阳病变证:

苓桂术甘术(以太阳主药桂枝为主药),可用于肺心病、风心病、心衰,表现为水气凌心者。

阳明病变证:

茵陈蒿汤(用阳明主药大黄),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表现为阳明湿热郁结发黄者。

少阳病变证:

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基础,去柴胡加黄连;去生姜加干姜),可用于慢性脾胃病寒热错杂者。

六、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一)感冒倪海厦言:

“感冒在三天内没医好的(中医),再回去多读书”病因:

寒邪为主。

(为什么?

那有大热天感冒之人)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

(胡希恕言:

“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病机:

寒邪客于太阳,太阳气化失职病机演变:

邪入阳明发热、口干、咽痛、痰黄(感染加重)邪入少阳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感冒多日)邪入太阴腹痛、腹泻、腹胀、呕吐(胃肠型感冒)邪入少阴恶寒重,无热、肢冷(免疫功能低),1、太阳表证(风寒感冒),症状:

风寒表证临床表现治法:

开发太阳(麻、桂为代表)方药:

有汗桂枝汤加味(桂枝15、白芍15,生姜15,炙甘草15。

视病情加苏叶、白芷、苍术、杏仁、厚朴等药物。

日服1至3剂或更多)无汗麻黄汤加味(麻黄15、桂枝15、杏仁15、炙甘草15。

视病情加荆芥、防风、苏叶、白芷、苍术等。

日服1至3剂)时方:

多用荆防败毒散。

2、太阳与阳明合病(风热感冒),症状:

恶寒,发热咽痛、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

开发太阳,兼清阳明方药:

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15、杏仁15、石膏30、炙甘草15。

视病情加桂枝、千层纸、知母。

日服1至3剂)。

咽痛失声:

麻黄10、石膏30、杏仁10、蝉衣15、胖大海15、山豆根15、板兰根15、桔梗10、甘草10。

恶寒大便溏而恶臭:

葛根30、麻黄15、桂枝10、白芍10、生姜15、炙甘草10、黄芩10、黄连10。

时方:

多用银翘散加减。

3、太阳与少明合病(风热感冒),症状: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治法:

开发太阳,调和少阳方药: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症状:

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缓。

治法:

开发太阳,温补太阴方药:

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外感重:

桂枝汤。

里寒重:

四逆汤。

时方:

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5、太阳与少阴合病(阳虚感冒),症状:

头痛、恶寒重、四肢欠温、自利不止、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

开发太阳,温补少阴方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15、熟附子20、细辛6。

可加干姜、肉桂、桂枝、白术、茯苓等药。

时方:

多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加减:

恶寒重,腹胀,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枳实、厚朴,去寒积。

如用藿香正气散可能为杯水车薪。

桂枝法在感冒运用,基本方:

桂枝尖15、白术15、苍术15、半夏15、陈皮10、砂仁10、石菖蒲10、白芷10、南山楂15、生姜15、炙甘草10。

热轻:

加千层纸15;热重:

加知母15、石膏30;咽痛:

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热泻:

加黄连10、黄芩10;寒泻:

加干姜15、肉豆蔻15;寒甚:

加附子20、干姜15。

(二)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患者因高血压、糖尿病于2015年10月8日开始用药治疗(瑞舒伐他汀15mgqd降血脂,瑞格列奈1mg、米格列醇50mg控制血糖),3月中旬发现肝功异常,ALT142、AST58,遂停用瑞舒伐他汀并服甘草酸二铵护肝,4月底复查ALT223、AST82。

5月4日再停服降糖药改用注射胰岛素。

5月5日至19日静脉用还原型甘肽、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草酸苷注射液护肝降酶,5月19日复查肝功ALT128、AST66。

5月19日后改口服:

甘草酸二铵囊3粒,一日三次;水飞蓟宾囊3粒,一日三次;鸡骨草囊4粒,一日三次。

6月17日复查:

总胆红素34.7(正常值1-28)、直按胆红素13.9(正常值0.1-6.8)、ALT834(正常值9-50)、AST455(正常值15-40)。

近期情况:

精神体力尚可,面色暗少华,纳差,大便烂,舌质暗淡,苔薄白,巩膜还未见明显黄染,小便黄,近2周为浓茶样。

辨证:

阳明湿热,太阴血虚治法:

清泄阳明,温补太阴方药: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30、白芍18、桂枝18、陈醋50,【编者按】师曰:

此病辨为阳明湿热,太阴血虚。

陈醋即苦酒,去阳明湿热,芪桂芍建中补虚。

对肝功能损害不能见尿黄就一味用苦寒之品!

熙言:

芪芍桂酒汤治疗黄汗,汗溺同源,因此对尿黄的病人也是可以治疗的,老师扩大了芪芍桂酒的应用范围。

(三)少阴病承气法,黄某,男,70岁,胸闷气短2小时。

患者于2015年12月30日因劳累过度,晚上受寒,次日早上7时觉胸闷气短,乏力到我院急诊,症见患者微恶风寒,头汗出,四肢冰冷,少气懒言,舌淡暗,苔白略厚,脉微细而缓。

心电图提示为“急性下壁心梗”。

辨证:

少阴虚寒重证(寒邪直中少阴)治法:

回阳救逆,兼开发太阳方药:

通脉四逆汤加味附子30,干姜15,炙甘草10,生晒参20,细辛15,桂枝尖15,经介入治疗及上述中药治疗,病情稳定。

5天后出现腹胀满,大便硬难解,口臭口干,舌淡红苔黄腻,脉细。

辨证:

少阴热化,阴津亏虚,腑气壅塞治法:

泻下存阴方药:

小承气汤大黄15、枳实15、厚朴15(中病即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