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397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docx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1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篇一: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20XX694121朱柳桦08教本4班

《和教师的谈话》里讲了一些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的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

我觉得赞可夫这本书能帮我更清晰地理清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本书是以对话形式来写,比较吸引我们这些在读学生。

就好像我在提问题,老师在解答疑问。

赞可夫说:

“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

”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相互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生关系也是如此。

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这种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而是同情学生,体贴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

谈话

现在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

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这是教师教育内容之一,学生有时不尊重老师,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该怎样尊重自己,或者是尊重的方法。

教师需要与学生友爱相处,但这里的友爱是建立在尊重,和谐,快乐,共赢的基础之上,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这样的友爱是缺乏教育意义的。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

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

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

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

”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

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

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

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

如何教?

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如何去爱学生?

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

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

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

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

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

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

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

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

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

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

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

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

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

“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我们老师就一定努力的,对每个孩子负责。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五十多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

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

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

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

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

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

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

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

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赞可夫在第三章《学习的诱因》中谈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是这样回答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向往,不仅仅获得分数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应该对认识未知事物的向往、从完成困难任务而体验到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

虽然,在幼儿园没有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衡量,但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成为评价孩子的一把标尺,尺度的把握往往就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赞科夫说:

“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我们应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这就是:

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在美的世界里。

赞可夫提出了,孩子审美观的培养蕴涵于生活中,在大自然里。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更适用。

学龄前儿童欣赏过各种艺术作品,听过成人关于艺术,关于自然美的谈话,耳濡目染的接受了审美观的培养。

教师就应该从幼儿的审美经验出发,抓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那如何培养呢?

素材又从何而来呢?

赞科夫说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言而喻,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的长造型劳动中。

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的个人

生活中的美,应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给以高度赞赏。

不过对于学龄前儿童,在起初的阶段,还是自然界的美较易理解。

赞科夫的观点就是要配要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还是自然界的美较为容易理解。

这给我了很大的启发,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老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带领幼儿去感受自然界的美。

中午散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

但是我意识到,我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

赞科夫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有一个教师带领一年级的学生到野外去参观,结果表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觉察她们周围的美。

在参观后的谈话里,教师问她们看到了审美,他们回答说:

“我们看见了各种树,还有各种花。

有蘑菇,树叶黄了,”等等。

在以后的几次参观里,女教师开始吸引儿童注意树林里的阳光的照明度,注意黄叶和绿叶的配合,等等。

在晚秋时节到来以后,教师鼓励学生们作进一步观察,回想以前的树叶和天空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一次比一次丰富着,幼儿提高了她们的极限水平。

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那个老师怎样来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的。

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带领孩子一步一步的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感受自然界的美。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杜绝错误,预防错误。

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

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

没有一个人天生会走路,都是在不断摔打中学会站立、学会行走、学会奔跑的。

倘若第一次摔倒了便不再爬起来,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

“错误”或者“失败”都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资源。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国母亲去美国探亲,有一天在草地上散步,突然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摔倒了,她便好心地扶起来,小女孩的母亲从后面赶过来,不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严肃地说,她这样做不是帮助孩子,而是破坏了孩子的自信,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立意识,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越俎代庖。

据说现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师成了主角。

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害怕学生“失败”、“犯错误”急于求成而取而代之,可能是其中之一吧?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

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

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吗?

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郁闷哪!

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

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

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呀,惭愧惭愧!

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

特别是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

“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

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明镜似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

曾观李卫东老师上《母亲》一课,没有花俏的课件,亦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至极,就这样读读说说,却让学生及听课老师数次热泪盈眶。

学生为何如此投入?

我想,就是因为李老师已参透大师之真言吧!

自勉之。

大师还谈到“树立教师威信”问题。

我们都知道树立教师威信很重要,那么教师的威信是指什么呢?

大师指出,威信不是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而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对集体,对个人,时刻不可放松指导的职责。

教师要理解学生,

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

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拥戴。

“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教育确实上是不分国界的,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

那么,到底教什么?

如何教?

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如何去爱学生?

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

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到底教学生什么?

钱校长的讲座听了几次,对我的课也点评过几次,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

“你教的是不是学生不懂的。

”想想自己的课,现在的课堂,看着热闹、精彩,哪些确实是学生需要的呢?

我们在备课时除了研究教材,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

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需要掌握的能力方法。

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思考学生的学习对他们的知识接受和能力的培养究竟有什么作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如果老师都这样去思考、去说、去做的话,我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怎么教?

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检验我们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让学生掌握知识。

赞科夫认为,旧教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教学中进行“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迫使儿童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

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同一材料,学生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次性的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的要求,每一个人要终身学习。

要使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充实。

要引导,要使得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不要讲得过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培养。

我们的教学大纲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同时也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禀赋、天性、爱好等因材而施教。

对于有差异的学生要实行有差异的教育,求得有差异的发展,要按各种方法共同前进,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在末段一句很贴切的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以具体的、独特的面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

每一个生命都有与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冲动等,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独特的魅力火花?

?

教师应当着眼学生人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使教育成为促使学生持续、终身发展的手段。

教师应当密切注视每一个学生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技巧的情况.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的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将来我们站在讲台上,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些原则,特别是关心学生这一原则,以学生为本。

我们要避免浮躁,要切骄切燥,应该静下心来,经常多看教育理论的书籍,肯定对自己以后将来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篇二:

《和教师的谈话》的读后感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

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

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

如何教?

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如何去爱学生?

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

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

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

“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

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篇三: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一)在学校里学生有作业,老师也应该有作业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因此我打算在看了这本书后写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

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

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

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

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

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学年,我担任四年级数学。

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

再如教学一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

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

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

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

再读,学生就不注意听了。

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

赞科夫说:

"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

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

"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

()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

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复习和巩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用在这上面的时间太多了。

赞科夫认为,有许多知识和技能是不需要当时就练到那么纯熟的。

要求一下子练熟,势必要搞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

例如打算盘,让学生练得极其纯熟,但是以后不用算盘了,几年之后几乎忘光。

赞科夫说,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不一定都是一下子背出来的,只是因为他们常常要用到它,谈到它,所以达到了高度熟练和终身难忘的程度。

而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为什么要强迫他们一下子都记牢呢?

这种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一下子"记住的识记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赶速度",不是一节课上学的东西越多越好。

"高速度"的意思不是搞多次的、单调的重复,以至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

这个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我觉得,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尽量灵活地遵循这五个原则,特别要遵循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浮躁,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多看看教育理论书籍,肯定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帮助。

虽然理论离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终归对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二)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学生时代的我把这

句话长挂嘴边,因为那时候不需要担负,不需要理解,只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今,我却已经在这一伟大的岗位上干了一年了,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重得我都不敢在人前提起这句话。

它就像埃及金字塔,留给我太多的困惑和疑问。

于是我一直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去解读这座人类灵魂的金字塔。

就在这时候,学校发给教师们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

我获得了一次与伟大的教育学家对照学习的机会。

于是我耐心地坐下来读这本书,发现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等,与赞科夫早先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

可想而知,我们的教育落后了多少。

读了第一章,我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

之前也有对自己课堂的反思,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反思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儿童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

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

"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

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

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

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

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

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到了迁移和培养。

第二章讲到了教师和儿童之间相互的情感关系。

这里首先提到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

在得知我被教育局聘为教师的那个暑假,亲戚们给我的嘱咐中最多的话便是要对孩子们"凶"一点,树立起威信。

在他们看来,只要孩子们害怕教师,那么一切都好办了。

我在这一年中也采取过这样的方式,结果孩子们的表现可想而知。

表面上学生是服从我的,我在的时候,纪律很好;可是只要我走出教室几步,那些不安分的孩子们就骚动起来。

这就和书中提到的家长的虚假威信一样,不能对孩子发生深刻的影响。

家长的虚假威信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他认为压服的威信就是虚假威信的一种。

而起初我自己的观点是应该给孩子们亲切感,一开始的每堂课我都是微笑地告诉他们的,结果很多孩子都不"怕"我。

这正好印证了赞科夫提到的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他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

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

可是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老师不想爱的学生,我把他们称为"难看"的孩子。

有一句俗语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班级中这帮难看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也会有很多的缺点,甚至总是班级闹剧的领导者。

教师必须学会去爱这帮孩子,这样班级才能和谐地发展下去。

我们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快乐、忧愁、爱好等,去了解他们某种不稳定性格形成的背后原因。

我曾用自己家的理解去爱那帮"难看"的孩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各方面的改善是可喜的。

有一个孩子之前不但不愿意听课,甚至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