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403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练习.docx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练习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C.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

2.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B.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3.冰岛是一个岛国,由火山活动形成,拥有35座活火山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地热资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冰岛形成后,岛上最初出现植被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岛上某处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就没有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了

C.冰岛人的活动会使该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有效利用岛上的地热资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4.(2018·江西南昌模拟)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快速增加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C.不同年龄段的该鱼生活在不同深度,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从该鱼种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该鱼种群获得能量的10%

5.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和盐碱化,为探索不同恢复措施的效果,研究人员选取样地,对退化草场进行种植碱茅、围栏封育、过度放牧三种不同处理,5年后获得以下数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螨类等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B.由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因此取样时在样地不同土层分别取样

C.据表格中数据推测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动物的残骸、粪便等

D.草场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与围栏封育相比,适度放牧草场植物丰富度一定低

6.(2017·河南焦作模拟)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

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7.下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即:

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B.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D.水稻单种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有捕食关系

8.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9.2015年,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冰川发生移动,侵蚀了当地1.5万亩草场,近70户牧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冰川移动在全球有多处发生。

冰川移动后暴露出的裸地,最终可演替成包含地衣、苔藓、一些草本和小灌木以及少数种类动物的冻原群落。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类型上看,冰川移动后所形成的裸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___________(填“仍会变化”或“不再变化”)。

(2)分析灌木、草本以及地衣苔藓的分层现象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这种分层现象的出现显著提高了植物对________的利用能力。

(3)群落中生活的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小灌木,其种子不能远离母株,因此形成的分布类型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________(填“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或“集群分布”)。

(4)在研究冻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可采用的统计方法有_______________。

对采集的土壤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物多于热带雨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一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

B.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

C.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

D.可采用样方法分别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

11.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1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若干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将会长期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13.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不能推断出

(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14.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在第Ⅰ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______,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提高。

(3)不同演替阶段中乔木层的优势树种不同,主要原因是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后期的优势树种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的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15.(2017·高考天津卷)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竹子的高矮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C错误;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D错误。

『答案』A

2.『解析』若无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A正确。

森林火灾导致植被消失后,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存,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火山喷发后,被火山岩全部覆盖的地方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比苔藓更早出现,C正确。

在甲、乙两地进行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

『答案』B

3.『解析』由于冰岛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上最初出现植被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岛上某处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中仍然有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只不过这些物种不是优势种了,B错误;冰岛人的活动会使该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正确;有效利用岛上的地热资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D正确。

『答案』B

4.『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比例相当,说明该鱼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则该鱼种群数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该湖泊中的不同年龄段的该鱼属于同一个种群,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描述的是不同的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而该鱼所处的营养级可能还有其他生物,D错误。

『答案』B

5.『解析』土壤小动物比较微小,活动能力较弱,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因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所以需在样地的不同土层分别取样,B正确;图中数据表明,与过度放牧的草场相比,种植碱茅和围栏封育草场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C错误;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动物对植物的采食,会使植物间的竞争程度降低,减少了某些植物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可能,因此草场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与围栏封育相比,适度放牧草场植物丰富度可能更高,D错误。

『答案』B

6.『解析』根据“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可确定二者处于竞争关系,A正确;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都能寄生红圆蚧,B正确;岭南蚜小蜂进入该地区后,改变了原来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C正确;岭南蚜小蜂影响了蔷薇轮蚧小蜂的生存,不能增加该群落的丰富度,D错误。

『答案』D

7.『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正确;生物群落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错误;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农药投入少,还有鱼产量,所以达到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C错误;水稻单种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之间有竞争关系,D错误。

『答案』A

8.『解析』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B、D正确;A装置主要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

『答案』C

9.『解析』

(1)由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可知,冰川移动后所形成的裸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优势种群、种间关系和演替等,分析灌木、草本以及地衣苔藓的分层现象属于研究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样可以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种群的空间结构分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由题意可知,基于种子繁殖的小灌木,其种子不能远离母株,属于集群分布。

(4)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可采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冻原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少,在低温环境下,微生物体内的酶活性较低,分解作用较弱,因此冻原土壤积累的有机物多于热带雨林。

『答案』

(1)初生演替 仍会变化 

(2)群落 阳光等环境资源 (3)集群分布 (4)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10.『解析』由题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甲群落的丰富度最高,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一般情况下,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A正确。

一般情况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然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B正确。

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但是总的植被丰富度并不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使草本层植被的生长受限,C正确。

用样方法对不同层次植被进行调查时,不同植被需要采用不同面积的样方,草本植物个体小,可以采用较小的样方面积,乔木个体大,可以采用较大的样方面积,D错误。

『答案』D

11.『解析』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

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错误;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此阶段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C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答案』C

12.『解析』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若干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当生态系统稳定下来,物种丰富度基本稳定,曲线①错误。

物种数量增加,固定太阳能的能力增加然后稳定,总光合量、生物呼吸量和净光合量也是先增加后基本稳定,曲线②④正确,曲线③错误,故『答案』选B。

『答案』B

13.『解析』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在各层次的分布,不同层的生物种类数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无法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误。

『答案』D

14.『解析』

(1)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第Ⅱ阶段由于灌木的生长会遮挡阳光,同时和草本植物竞争其他资源,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空间、资源等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淘汰。

(2)森林失火后土壤中仍有植物的根、种子等繁殖体,土壤条件也存在,因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3)群落中新出现的优势树种是在环境条件变化时,具有更强适应能力或竞争力的树种。

(4)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答案』合理即可) 

(2)次生 提高(升高、上升或增强) 抵抗力 (3)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更强或竞争能力更强(『答案』合理即可) (4)速度 方向(顺序可颠倒)

15.『解析』

(1)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与①相比,③垂直结构更复杂,对光的利用更充分。

(2)分析图中曲线,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即丰富度都是先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主要原因是乔木更高,在与草本、灌木的竞争中更易获得阳光,即草本与灌木的阳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就慢。

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其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快,能加快氮磷循环。

(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据此可知,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物种丰富度时,若样方面积过小,统计的物种就不全面,当达到最大物种数的样方面积后,继续增大样方面积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故对于乔木来说,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