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数学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设计及反思
《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符号“>”、“<”、“=”,明白这些数学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3.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分清问和答,并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水果贴图。
【学具准备】猴子、桃子、梨、香蕉图片若干。
【课前谈话】
师:
今天咱们刚刚认识,还不熟悉,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了解一下我吗?
(板书:
问)小朋友们问了我好多问题,我都一一作了回答,(板书:
答)可我还不了解咱们班的情况呢?
我也有问题想问你们,咱班有多少男生?
多少女生?
男生和女生,谁多谁少?
通过刚才的问和答,我也了解咱班的小朋友了。
有很多时候,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加重要,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
咱们就比一比这节课谁能提出好问题,做聪明的孩子。
【设计意图:
新的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提,并尝试解决”。
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成为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在幼儿园已习惯了“老师问,我来答”,而放手让他们去真正提问题的时候,他们却茫然不知所措了。
课前谈话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理解和区分“问”和“答”,并能提出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从前有三只猴子在花果山上玩,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就采了很多果子,看他们正在草坪上分果子吃呢!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图上有3只猴子、3个桃子、2个香蕉、4个梨。
师: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几个问题吗?
生1:
猴子有几只?
桃子有几个?
生2:
猴子和桃子,谁多谁少?
生3:
桃子、香蕉和梨一共有几个?
生4:
桃子和梨,谁多谁少?
生5:
梨比香蕉多几个?
师: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提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
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分到一个桃、一个香蕉、一个梨,够吗?
【设计意图:
创设孩子喜欢的故事情境,极大地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去数数,引导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比课前谈话中“提出生活中的问题”的要求又高了一层。
由于有课前谈话做铺垫,学生提起问题来就容易多了。
这一环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学习“=”
师:
有说够的,有说不够的,那我们就亲自动手分一分吧。
请小朋友们快速的拿出1号信封来分一分。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分)
汇报交流:
生1:
我是竖着分的,一只猴子吃一个桃。
生2:
我是横着分的,一个对一个。
师:
这两种分法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对一个。
师:
同学们觉得这两种分法怎么样?
好在哪里?
生:
很整齐,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师:
从这种分法里你知道些什么?
生:
猴子有3只,桃子有3个,猴子和桃子同样多。
师:
猴子的数量是3个一,桃子的数量的是3个一,3个一和3个一自然就同样多。
有一个专门的数学符号来表示同样多,“=”谁认识这个符号?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个对一个地摆,知道猴子和桃子的数量同样多,认识了一个新的数学符号等号。
【设计意图:
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孩子动手、动脑、动口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并且通过利用已经学过数数和一一对应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方法,引出新的知识,既复习巩固,有又让学生感悟到知识迁移。
】
2、学习“>”
师:
咱们用同样的方法再分一分香蕉,看香蕉够不够?
快速收起1号信封,拿出2号信封分一分吧。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摆)
师:
同学们也是像他这样摆的吗?
仔细观察这种摆法,你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猴子多,香蕉少。
师板书“比”,说:
你能用上“比”这个字再来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
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
师:
谁听清楚了?
谁愿意再来完整地说一遍?
(同位互相说一遍)
师:
为什么说猴子比香蕉多?
生:
因为猴子是3只,香蕉是2个,所以猴子比香蕉多。
师:
猴子的数量是3个一,香蕉的数量是2个一,猴子比香蕉多,可以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大口在前,尖头在后。
师:
大于号还可以用手势来表示呢,拿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食指和中指,这就是大于号了。
师:
这个算式谁会读?
3、学习“<”
师:
那梨到底够不够呢?
拿出3号信封来分一分吧!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分)
师:
通过这种分法你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猴比梨多,梨比猴少。
师:
谁愿意再来完整地说一遍?
比一比谁的耳朵灵。
师:
小于号也可以用手势来表示呢?
谁愿意来试试
师:
这个算式谁会读?
谁愿意领着大家读一读?
师总结:
通过刚才咱们一个对一个的分,我们知道了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
还认识了两个数学符号“>”“<”,仔细观察,这两个符号有什么不同?
生:
大口和尖头的方向正好相反,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师:
老师这儿还有一首关于大于号小于号的顺口溜呢。
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大口对着大数笑,尖头对着小数翘)
【设计意图:
孩子们用前面学过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出物体数量的多少,虽然由于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起来不好控制,但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了,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这三种数学符号,并理解了它们的含义。
“>”“<”的区分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理解它们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区别并加以概括成顺口溜,帮助孩子记忆】
三、练习巩固
1、做游戏
师:
大于号、小于号我们都会用手势来表示了,那等号你会能用手势来表示吗?
师:
老师说哪个符号你就赶快用手势表示出来,现在咱们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
2、在里填上“>”“<”或者“=”
3、每人一块月饼够吗?
为什么?
【练习的层次性很强,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既能提高学生的做题兴趣,又能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
四、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不打无准备之仗
——《比多少》教后反思
古人曾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就是准备,我们教师的工作,上课只是其中一部分,有相当多的时间是用来备课的。
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需要我们更加精心的备课,备课需要备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花大部分时间来“备”教材、教法,而用在“备”学生的时间却少之有少。
这就造成了讲课时出现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智的去处理,学生精彩的回答我们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的信息白白流掉……我在教学《比多少》这节课时深有体会。
刚接到任务时真的是一筹莫展,只有一晚上的准备时间,第二天就得试讲,时间紧,任务也很重,在教学《比多少》这节课时,除了原有的教学目标,还要贯穿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目标。
这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以前都没有尝试过,我更是拿捏不准。
几乎一夜无眠,反复揣摩、备课、做课件。
第二天试讲,居然出奇的顺利,学生反映还不错,除了语言不够精炼、缺少动手环节之外,其他问题不大。
在赵老师和颜老师的肯定下,我信心倍增。
在接下来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我都在反复试讲、反复的修改教案,这时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却出现了:
在大环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之后再去试讲的时候,总会出现更多新的问题。
当我的教学设计被一次次否定之后,一次次被修改,我几乎都没有什么信心了。
在我一次试讲之后,颜老师语重心长的跟我说: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节课第一次试讲不错,后来的效果却一次不如一次了呢?
因为你准备得不够充分,你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流程上,而对于学生会出现的学习效果预设不够,当学生出现的情况与你的预想的不同时,仅凭我们一时的反应是无法灵活应对的,所以在处理很多细节性的问题上就显得那么力不从心。
”颜老师的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是啊,我总是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流程上,对于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预想成最完美的,忘记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且各方面能力都有着极大差别的孩子,而一年级孩子的变数则会更大,这就要求老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接下来再去备课的时候,我把每一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列出来,然后再把每一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再一一记录下来。
就算是这样,在正式讲课的时候还是会出现我没有预想到的情况。
《比多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经过本节课,学生除了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之外,他们能分清“问”和“答”,能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和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
这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多么了不起啊!
我这才意识到赵玉香老师在这节课就提前加入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目标的意义。
在整个的讲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课的开始,我的心理素质不够硬,表现出紧张、语速过快。
二、课的节奏有点儿快,这就导致了每一个环节不够扎实,特别是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猴子与香蕉的大小关系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三、在汇报展示的时候应把一一对应的过程更完整地展示出来,为了节省时间我把这一展示环节去掉了,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不可省略。
四、本节课出现最大的失误是让学生读“3>2”时,有一小男孩读成了“2小于3”,这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而小于号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我完全可以抓住这一点,马上和孩子一起学习“<”,多么顺其自然的教学环节啊。
可我当时我只是略加讲解便把这一宝贵的生成信息生生给错过了,现在想想真是可惜。
出现这一失误的原因主要还是备课时准备得不够细,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又太差,所以在处理这一细节时才出现了问题。
这节课虽然已经结束,但带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可见这句话同样应用与我们的教学工作中。
只有更加细致全面的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我们的课堂上才会少一些遗憾,少错过一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