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6748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

重师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重师2013级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P12—P13

1.资本-帝国主义不仅逐步操纵中国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经济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合民主化的阻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并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争夺和间接统治下,以及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P15—16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当资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

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发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他们控制中国经济政治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三、资本-帝国对中国侵掠的表现P19—29

1.军事侵略:

a.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b.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c.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

a.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a.控制通商口岸。

b.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d.操作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

a.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b.为侵掠中国制造舆论。

四、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原因P32—33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和互相制约。

2.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五、反侵略战的失败及原因P34—35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落后。

六、《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41—42

1.《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确定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凡天下田,天下同耕”。

2.《天朝田亩制度》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过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3.《资政新篇》是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做工,以受所值”,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旧俗,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传入……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的方案。

限于历史条件并未付诸实施。

七、洋务运动失败原因P47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八、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52—53

1.维新派自身缺陷: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群众,脱离群众。

2.外部因素:

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反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微弱,没有掌握军队。

九、三民主义内容及评价P59—60

民族主义: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评价:

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帝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他们也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评价:

虽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但忽略了老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孙中山说的社会革命。

评价:

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总体评价: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十、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65—66

1.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3.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人民族觉醒。

5.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6.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掠势力,推动了啊周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十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P71—72

1.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道路。

2.没有彻底的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3.不能充分的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4.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十二、“三座大山”的重压P80—81

1.外国帝国主义(外国垄断资本主义扩张)。

2.本国封建主义(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境艰难。

十三、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性质P96—97

口号:

民主、科学。

性质: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四、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P102—103

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4.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十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特点及意义P112—113

1.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大会确定了党的名字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历史特点:

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中共一创立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受到第二国际改良主义的错误影响。

有一个好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深受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3.历史意义:

①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③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崭新革命方法(群众路线)。

④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十六、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114—115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定了斗争目标。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十七、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紧急会议)P127

主要内容:

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当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

意义:

“八七会议”使中共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十八、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P129

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工作。

必须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教育,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古田会议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环境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和坚持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P130

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至此,中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指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在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的指引下,根据地开展了热火朝天的:

“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详见教材)

二十、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P134—135

内容:

集中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在军事问题上,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单纯防御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

在组织问题上,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增选毛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危机中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十一、中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原因P151—156

(1)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战方针的提出。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的开展。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5)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

※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政府工作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1/3。

二十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内容和意义P161

内容:

毛泽东在1939-1940年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内容、特点以及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全面阐述。

毛泽东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与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详见教材)

意义:

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发展而达到成熟。

这个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增强了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二十三、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P166—167

意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第一次完胜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击败日本侵略者,免除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捍卫了主权

(2)促进了民族觉醒,使国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力量壮大,为后来的统一奠基。

(3)促进了民族团结,弘扬了民族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原因:

(1)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2)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成为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军民团结配合抗战。

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贡献。

(3)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援助。

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侵略决心,同时不惧战争。

(5)坚持中共的领导,发挥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二十四、重庆谈判P172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以及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到达重庆,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谈判。

蒋介石重庆谈判的原因:

人民反战:

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战争准备:

需要时间把国民党的军队运往内战前线、完成内战部署

国际压力:

苏、美等都表示愿意与中国进行和平谈判。

重庆谈判目的:

第一,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内战准备;第二,诱使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第三,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详见PPT)

二十五、《五四指示》P177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

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二十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P189

(1)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民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2)毛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十七、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P191—192

1、革命的发生深厚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2、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

3.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在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历史意义P199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二十九、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P202

1.1949年10月1日—1956年: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基本矛盾:

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

恢复国民经济,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2.1956年—1966年“文革”前夕: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成就:

奠定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和积累了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和工作经验。

失误: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没有彻底纠正,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1966年5月—1976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

4.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至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