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418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

综述

一、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二、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南京条约》

1、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英)

2、内容:

割香港,赔款,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协定关税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军事侵略: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三、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1、德国:

山东(胶州湾)

2、俄国:

长城以北(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

3、英国:

长江流域(威海卫、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

4、法国:

广东、广西、云南(广州湾)

5、日本:

福建

四、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没能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最根本的原因:

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3、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的瓜分中国。

4、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1、原因:

(1)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统治者十分反动,压制群众反侵略战争

②掌握政治和军事指导权的封建统治者昏庸无能

(2)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六、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1、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2、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妄图以虚幻的力量代替农民起义者的努力,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二、洋务运动

1、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中体西用”以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持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并以前者支配后者

3、军用工业: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局,湖北枪炮厂

4、民用工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5、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的地位上升,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6、失败的原因

(1)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2)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3)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4)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三、维新运动

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这次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3、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的宣传方式、目的

宣传方式:

①向皇帝上书;②著书立说;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④办学会;⑤设学堂;⑥办报纸。

目的:

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

4、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5、失败的原因

(1)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③惧怕人民群众。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6、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前期

1、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语组织工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

3、“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二、三民主义:

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

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的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争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

3、要不要社会革命

四、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

共进会与文学社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6)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4、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1)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进行帝制复辟

(2)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5、失败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6、失败的启示

(1)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①帝国主义压迫和反对

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

(2)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和革命道路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

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2、人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陈独秀等

3、旗帜:

民主与科学

4、口号: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民主科学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提倡资产阶级民生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和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呐喊,仅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当时许多领导人物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方法(肯定西方否定中国,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

三、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的?

(十月革命给中国的启示)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利地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四、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1、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2、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的人民运动

5、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

李达、李涵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

2、大会产生了单个领导机构——中央局。

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1、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八、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

1、时间:

1922.1——1923.2

2、四个罢工:

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九、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作用

1、在反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

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

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了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了他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共产党员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

 

十、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方面:

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是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革命

2、主观方面: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定的后期犯下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注意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3、共产国际的影响

十一、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反动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八七会议内容: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通知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枪杆子里出政权”。

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新的道路。

”的任务。

三、土地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四、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等人

五、毛泽东揭示中国革命的四本著作

1928年10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1月《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六、三次“左”倾错误

1、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瞿秋白

2、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3、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七、遵义会议

1、内容:

批判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的错误。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常务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长征的意义

1、战略转移,跳出国民党中央军及其他派系军队的联合包围圈,成功地将中共中央从江西瑞金转移到了陕北延安,保住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圣火,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了先决条件

2、确立领导核心,长征过程中,基本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影响,从根本上确立并巩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地位

3、指导思想得到升华,长征使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验证,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第四,锻炼了革命队伍,长征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提供了大批优秀的指战员,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1、1932.2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2、一二九运动作用: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八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下辖三个师:

第一五师林彪、聂荣臻;第一二零师贺龙、萧克;第一二九师刘伯承、徐向前。

4、新四军:

军长:

叶挺;副军长:

项英

二、战略防御阶段

1、1937.7卢沟桥事变到1938.10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属于战略防御阶段。

2、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

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

台儿庄战役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

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

2、主观上:

国民党战略方针指导上的失误

四、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从资源上和战争性质上进行论述。

并且科学的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五、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

1、主要是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

2、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经济建设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七、整风运动的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任务)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八、抗日战争胜利

1、9.3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13南京大屠杀

2、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4、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4)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1、总的来说,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依然是崎岖、曲折的。

2、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的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3、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

4、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

5、

二、全面内战爆发

1946.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三、1947.10.10.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四、1946.5.4.《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五、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

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

六、淮海战役

1、时间:

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2、参与军队: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地方武装共60万人

3、领导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

内容:

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做风,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八、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2、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

(1)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3、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

为此,

(1)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2)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