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558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docx

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

 

xxx办公楼

加层抗震鉴定报告

 

xxxxxx公司

xxx年xx月xx日

 

xxx办公楼加层抗震鉴定报告

1概况

房屋名称:

xxx办公楼

房屋地址:

xx市xxx区xxx路xxx号

原建设单位:

xxx公司

改建单位:

xxx公司

原设计单位:

xxx公司

改建设计单位:

xxx公司

原施工单位:

xxx公司

委托单位:

xxx公司

委托单位地址:

xx市xxx区xxx路xxx号

房屋建造日期:

xxx年xx至xx月

结构类型、层数:

x层框架,拟加建为x层

建筑面积:

原有面积xxxm2,加层后面积xxxm2

委托原因与要求:

xxx公司拟对xxx办公楼进行加层改建,根据xx市的有关规定,改、加建的房屋应进行抗震鉴定。

为此,xxx公司委托xxx公司对该房屋进行抗震鉴定,提供抗震鉴定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

检测内容:

建筑、结构布置和尺寸进行复核;结构混凝土强度和碳化深度测试;构件截面尺寸、配筋、保护层厚度检测;裂缝损伤检查;采用水准仪测量室外勒脚装饰线的相对高差,采用经纬仪测量房屋角点的垂直度结合现有的改建方案,按现行规范对结构抗震体系、构造和受力性能等进行分析鉴定。

现场检测日期:

xxx年xx月xx日

2检测依据

[1]《xxx办公楼建筑、结构图纸》,xxx公司,设计号88-8-1,1989年

[2]《xxx公司工程地质勘察报告》,xxx年xxx月xxx日,工程编号xxx;

[3]《xxx办公楼初步设计》,xxx公司;

[4]xx市工程建设规范《房屋质量检测规程》xxxx-xxx-xx;

[5]国家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6]国家推荐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3:

88);

[7]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8]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9]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0]xx市工程建设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xxxx-xxx-xx;

[11]xx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xxxx-xxx-xx。

3房屋的建筑、结构情况和改建设想

xxx办公楼设计建造于xxxx年~xxxx年,三层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条形基础,位于xxx路xxx号,xxx公司拟对相关房屋进行改建。

房屋总平面见图1。

3.1原房屋建筑和结构情况

xxx办公楼设计建造于xxx年,原设计资料上未见有关抗震设防的说明。

照片1~x为xxx办公楼外立面和室内情况。

建筑:

房屋总平面为矩形条状,东西向9跨,跨度4.2m,总长度37.8m,南北向2跨,跨度5.5m、6.5m,总宽度12.0m,室内外高差0.3m,四周有外围护墙,一、二层端部楼、电梯间、卫生间有分隔墙体,三层内走廊、横向轴线位置有墙体,各层原设计主要建筑功能见表1。

表1:

房屋各层原设计及加层后的主要建筑功能

层号

层高(m)

原使用功能

加层后使用功能

一层

4.2

车库、配电间

办公,部分宿舍

二层

4.2

厨房、餐厅

办公,部分宿舍

三层

3.3

办公室,中部内走廊

办公,部分宿舍

四层

/

办公,部分宿舍

屋面

不上人屋面

不上人屋面

主要室内外装修:

地坪:

回填土地坪,车库为素土夯实,100mm厚碎石,150mm厚200号(C18)素混凝土面层,其余地面为素土夯实,70mm厚道渣,70mm厚150号(C13)素混凝土,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

二层楼面:

多孔板上50mm厚细石混凝土整浇层(配4@200双向钢筋),现浇板上20mm厚砂浆找平层。

三层楼面:

多孔板上40mm厚细石混凝土整浇层,现浇板上20mm厚砂浆找平层

屋面:

结构找坡,多孔板上15mm厚水泥砂浆,两布六胶防水层,40mm厚细石混凝土整浇层(配4@200双向钢筋),180mm厚的砖垫块,30mm厚架空板(配4@250双向钢筋)。

顶棚:

批平刷白。

围护和分隔墙体:

240mm厚标准砖,100#砖(MU10)、50#混合砂浆(M5)砌筑。

外装修:

马赛克、面砖。

内墙:

25mm厚混合砂浆、涂料。

基础:

纵向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有基础梁,东西山墙、部分横墙下有素混凝土条形基础。

南外墙的基础宽度1.3m,北外墙的基础宽度1.4m,中部B轴基础宽度1.8m,基础高度250,基础梁截面400×600;东西山墙、横墙下素混凝土基础200厚,宽600。

基础埋深-1.5m(室内地坪以下)。

基础平面布置见图2。

结构:

现浇框架,预制板为主,少量现浇板。

横向(南北向)为框架梁,纵向(东西向)为连系梁。

梁、柱截面为矩形,框架柱截面350×400,框架柱主筋一般为414~18,1/D~6/D柱616~18四根,箍筋6@200,柱根钢筋搭建位置@100;框架梁截面240×550~690,主筋一般为216~420,箍筋6@200;纵向连系梁截面240×400,主筋一般为214~218,个别梁顶3根主筋,箍筋6@200。

底层北墙窗顶,二层南北墙窗顶有统长的连梁,截面尺寸240×400,箍筋6@200。

楼屋面板的预制板采用120厚度的多孔板,现浇板厚度80mm。

基础混凝土强度150号(C13),上部结构混凝土强度200号(C18),现拌混凝土。

房屋各层结构平面见图3~图5。

3.2改建设想

目前,改建尚处于初步方案阶段(见图6),1号办公楼的主要改建是:

1)西侧2层和单层房屋拆除,东、西两侧另加建四层房屋(结构独立),见图1。

2)原屋面上加建一层,成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改建后各层建筑布局基本一致,中部为内走廊,两侧为主要办公室,少量为宿舍。

3)原东北角楼梯间拆除重建,西北角楼梯间封闭为楼面。

4)配合东西两侧的加建,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圆弧梁板拆除。

5)部分区域增加次梁,改建为现浇板。

原一、二层内隔墙较少,本次各层均改建为内走廊和小开间的办公区域,因此,各层的楼面荷载普遍增加;此外,由于增加卫生间,部分开间增加次梁、改建楼板。

3.3地质情况

根据xx地质勘察公司,《xxxx公司地质勘察报告》(工程编号:

xxx),本工程场地原为农田,地形较平坦,场地内无暗浜等不良地质现象,室外自然地坪标高3.72~3.35m,地下水位埋深0.8~1.20m。

地表以下20m深度范围内的场地土分布见表2:

表2:

场地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层号

土层名称

层底标高(m)

层厚(m)

含水量W(%)

压缩模量Es,1~2(kg/m2)

压缩模量Es,0.1~0.2(MPa)

耕植土

3.21~2.75

0.40~0.60

②-1

褐黄色亚粘土

2.02~1.51

0.90~1.40

28.2

48.6

4.86

②-2

灰黄色亚粘土

0.61~0.11

1.40~1.50

32.5

89.8

8.98

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夹粉砂

-3.89~-4.69

4.20~4.80

40.1

41.7

4.17

④-1

灰色淤泥质粘土

-8.58~-8.74

4.40~4.40

50.5

18.5

1.85

④-2

灰色粘土

-11.28~-11.84

3.10~3.70

42.2

28.1

2.81

青灰色粉砂

-16.64(未穿)

未穿

32.6

116.6

11.66

备注

将前列数据换算为现行单位

地质报告建议②-1层褐黄色粉质粘土为天然地基基础的持力层,建议基础埋深为1.20m,假定地下水位0.5m、基础埋深1.20m,②-1层褐黄色粉质粘土的容许承载力[R]=11T/m2(相当于目前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137.5kPa)。

目前,新的地质勘测同步进行中。

4现场检测情况

现场对建筑、结构布局、混凝土梁柱截面尺寸、配筋情况、混凝土强度、裂缝损伤、倾斜和相对沉降情况等进行检测,现将检测情况分述如下。

4.1.建筑平面、结构体系复核

经复核,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和轴线尺寸与原竣工图纸基本一致。

采用钢卷尺(型号:

15m,仪器编号:

xxx)及激光测距仪(型号:

xxx,仪器编号:

xxx)复核层高、轴线尺寸,层高测量结果见表3,轴线尺寸测量结果见表4。

表3:

层高复核结果

楼层

轴线

楼板及装修说明

层高

设计(mm)

尺寸(mm)

一层

6-7/A-(1/A)

现浇板80mm,找平层20mm

4200

4216

一层

10-11/A-B

120YKB,找平层50mm

4200

4242

二层

11-12/A-B

120YKB,找平层40mm

4200

4195

三层

11-12/B-C

120YKB,结构找坡

3300

3367

 

表4:

轴线尺寸抽样实测结果

层号

位置

设计(mm)

实测(mm)

一层

B/5-6

4200

4210

一层

A/6-7

4200

4185

一层

8/A-B

5500

5484

一层

8/B-C

6500

6492

一层

9/B-C

6500

6497

一层

B/7-8

4200

4211

一层

B/8-9

4200

4190

一层

B/9-10

4200

4198

一层

B/10-11

4200

4211

一层楼梯间

C/4-(2/4)

2730

2730

复核结果:

层高、轴线尺寸等满足设计要求。

4.2混凝土强度检测

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采用回弹法(xxx型号,编号xxx)对房屋的柱、梁进行混凝土强度随机抽样检测,同时按照国家推荐标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

88),用钻芯法在混凝土柱上取芯对混凝土强度进行了修正。

混凝土表面较平整,检测位置的混凝土未见明显孔洞、蜂窝麻面等施工缺陷,见照片7~照片9,现场钻取的芯样见照片10。

混凝土芯样经切削、找平、养护后送xxx公司检测站力学试验室测试芯样抗压强度,以芯样强度对主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进行修正。

测试位置和结果见表5。

表5:

混凝土强度抽样检测结果

编号

位置

轴线

构件混凝土强度(MPa)

碳化深度(mm)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推定值

1

一层柱

7/A

25.2

0.78

23.6

23.9

6.0

2

一层柱

9/B

25.0

1.20

22.9

23.0

5.0

3

二层梁

10/B-C

25.6

0.64

24.6

24.5

>6.0

4

二层柱

8/C

27.3

1.19

25.3

25.3

>6.0

5

二层柱

4/A

24.5

0.51

23.6

23.6

>6.0

6

三层梁

11/A-B

26.5

0.55

25.3

25.6

>6.0

7

三层柱

7/B

24.2

1.06

21.8

22.4

5.0

8

三层柱

5/C

24.9

0.46

24.3

24.1

5.0

9

屋面梁

7/B-C

28.1

0.59

27.2

27.1

6.0

混凝土强度测试值在22.4~27.1MPa之间,fm=24.4MPa,达到原设计C18的要求

注:

本表数据经芯样修正。

检测结果,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C20。

4.3柱、梁构件截面和钢筋检测

现场采用15m钢卷尺(仪器编号:

xxx)梁、柱截面尺寸,测试结果见表6;采用xxx型号钢筋探测仪测量钢筋位置和间距,凿开部分钢筋保护层测试钢筋直径(游标卡尺——型号:

xxx,仪器编号:

xxx)和保护层厚度(钢卷尺——型号:

15m,仪器编号:

xxx),测试位置和测试结果见表7。

表6:

构件截面尺寸检测结果

序号

楼层、构件

位置

截面b×h

设计(mm)

实测(mm)

1

一层柱

10/A

350×400

360×400

2

一层柱

9/B

350×400

360×400

3

一层柱

9/C

350×400

350×410

4

一层柱

7/A

350×400

柱宽360

5

一层柱

9/B

350×400

360×400

6

二层柱

10/A

350×400

360×400

7

二层柱

9/B

350×400

350×400

8

二层柱

8/C

350×400

360×395

9

二层柱

4/A

350×400

360×400

10

三层柱

9/B

350×400

柱宽330

11

三层柱

7/B

350×400

柱宽355

12

三层柱

5/C

350×400

355×405

13

二层梁

10/B-C

240×550

260×550

14

二层梁

B/9-10

240×380

250×280

15

二层梁

8/A-B

240×550

250×560

16

三层梁

(1/B)/11-12

240×400

250×405

17

三层梁

9/B-C

240×550

250×565

18

三层梁

B/9-10

240×380

250×390

19

三层梁

11/A-B

240×550

250×560

20

屋面梁

7/B-C

240×550~660

255×655

21

屋面梁

B/7-6

240×400

梁高400

22

屋面梁

11/B-C

240×550~660

260×650

表7:

钢筋抽样检测结果

编号

楼层/构件

构件位置

主筋

箍筋

设计

实测

保护层

设计

实测

1

一层柱

10/A

416

416

30×25

f6@200

f6@201

2

一层柱

9/B

416

4

f6@200

@194

3

一层柱

9/C

416

4

f6@200

@212

4

二层柱

10/A

416

4

f6@200

@192

5

二层柱

9/B

414

414

15×41

f6@200

f6@204

6

二层柱

8/C

416

4

f6@200

@196

7

三层柱

9/B

416

4

f6@200

@200

8

三层柱

7/B

416

4

f6@200

@190

9

三层柱

5/C

618

618

f6@200

f6@208

10

二层梁

10/B-C

318

318

33×41

f8@200

f8@206

11

二层梁

B/9-10

216

2

f6@200

@202

12

二层梁

8/A-B

316

3

f8@200

@204

13

三层梁

(1/B)/11-12

216

2

f6@200

@205

14

三层梁

9/B-C

420

4

f8@150

@150

15

三层梁

B/9-10

214

2

f8@200

@208

16

三层梁

11/A-B

316

316

24×41

f8@200

f8@204

17

四层梁

7/B-C

320

3

f6@200

@190

18

四层梁

B/7-6

214

2

f6@200

@195

19

四层梁

11/B-C

316

316

28×25

f6@200

f6@210

注1:

除注明外,钢筋直径均为梁、柱角部钢筋。

注2:

主筋数量柱为全截面钢筋数,梁为梁底主筋数量。

检测结果,柱和梁的截面尺寸、主筋箍筋配置情况与原设计相同,但部分柱、梁的主筋保护层略偏大。

4.4裂缝损伤情况调查

室内外有部分裂缝损伤,主要是:

1)三层11/B-C梁侧近中支座处侧斜缝(两侧均有,裂缝宽度约0.3mm),见图4和照片11,其他梁、柱未见明显裂缝损伤。

2)二、三层楼板、屋面板的板底板面普遍有预制板之间的拼接缝,板面端部拼接缝,梁顶与板底之间的阴角缝,裂缝宽度0.5~4.0mm,部分位置渗水,见照片12~照片21。

3)三层内走廊北侧墙体有水平缝,两侧贯穿,裂缝宽度2mm,见照片22、照片23。

4)东北角女儿墙裂缝,见照片24。

5)二层西南角管道处渗水,见照片25,楼梯间北侧屋面板渗水,见照片26。

4.5倾斜、相对沉降测量

在现场用xx型号经纬仪(编号xxx)用投影法测量了房屋角点垂直度(由于现场条件限制,部分角点无法测试),同时采用XXX型号水准仪(编号xxx)测量二层室内地坪的相对高差,测点布置和测量结果见图7。

垂直度测量结果:

角点略向东向北倾斜,垂直度偏差最大为28mm,向东的倾斜率在0.16‰~0.24‰之间,东南角向北倾斜2.23‰。

二层室内地坪相对高差:

东西向的高差不明显,北侧略低(平均低与南侧18mm),最大相对高差39mm,根据南北平均高差换算的向北倾斜率为1.6‰。

测量结果,1号办公楼房屋略向北倾斜,但倾斜率不大。

5抗震构造分析

根据现行xxx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程》xxxxxx的要求,结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根据xx市的设防要求,按照7度抗震设防、丙类、Ⅳ类场地土、三级框架,从结构体系,平、立面布置,截面尺寸,连接构造,材料强度,配筋情况等方面分别对加层后的结构进行抗震构造分析,具体内容分别见表8:

房屋高度、平、立面布置,框架梁、柱截面尺寸等满足抗震规范要求,房屋结构体系(单向框架)、梁、柱箍筋构造等项目不满足抗震规范要求,房屋的层间位移大于规范限值。

表8:

抗震构造鉴定结果

现结构实际状况

规范要求

鉴定结果

采用框架结构,其中,框架采用现浇式,单向框架,预制楼板

采用框架、框剪、抗震墙等,框架结构宜为双向框架

不满足

结构平面布置基本规则、对称;建筑立面及剖面尚规则,侧向刚度均匀

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规则、对称;建筑立面及剖面规则,侧向刚度沿竖向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均匀变化,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满足

结构平面两方向无凹进

结构平面凹进、突出的每一侧尺寸不大于该方向总长的30%;有效楼板宽度不小于50%;开洞面积不大于该层楼面的30%

满足

楼层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层间位移平均值之比1.28

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1.5倍

满足

混凝土设计强度C18,实测值达到C20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满足

屋面高度15.0m

7度区框架结构房屋适用高度不超过55m(A级)

满足

框架梁宽度240mm;截面高宽比最大为2.875

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满足

框架梁箍筋8(6)@200,连梁6@200,无加密区

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小于1.5hb和500mm,箍筋最大间距不超过hb/4、8d、150mm中的较小值,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不满足

柱截面宽度与高度均不小于350mm;长边:

短边=8:

7

柱截面宽度与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柱的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

满足

最大轴压比1.00

三级框架不宜超过0.95

不满足

柱纵向配筋率每侧不小于0.22%,最小配筋率0.44%(中柱)、0.44%(边柱、角柱);柱箍筋6@200,无加密区。

柱纵向配筋率每侧不小于0.2%,最小配筋率0.7%(中柱和边柱)、0.9%(角柱);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为150mm(三级框架)mm,柱根100;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不满足

总体上,由于1号办公楼建造较早,原房屋结构的结构体系和抗震构造不满足目前抗震规范的要求。

6综合楼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6.1计算模型和工况

按照改建后的使用功能、现行规范对原框架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由于原框架为单向框架,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原结构一、二层的层间位移,框架柱、框架梁、连系梁的主筋、箍筋等普遍不满足要求,故又分别对框架柱截面加大的工况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

工况1:

原结构。

工况2:

柱截面每边增加75mm。

6.2计算依据

根据现场检测情况、委托方提供的原设计图纸资料,依据国标《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xx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系列结构分析软件。

6.3荷载取值

6.3.1恒载

二层楼面——4.0kN/m2(120预制多孔板、80mm楼板2.0,面层1.2,顶棚0.3,装修0.5)

三层楼面——3.6kN/m2(120预制多孔板、80mm现浇板2.0,面层0.8,顶棚0.3,装修0.5)

四层楼面(原屋面)——3.6kN/m2(120预制多孔板:

原屋面找坡等凿除,按照三层楼面重做)

新屋面——5.0kN/m2(楼板、保温、防水、找平层)

砖墙——4.5kN/m2

内隔墙——2.8kN/m2

楼梯间——6.5kN/m2

6.3.2活载

楼面——2.0kN/m2

不上人屋面——0.5kN/m

风荷载:

基本风压0.55kN/m2,C类地面粗糙度

抗震设防:

7度,丙类,Ⅳ类场地土,三级框架

6.4材料取值

混凝土强度C20,构件主筋Ⅱ级钢,箍筋Ⅰ级钢。

工况1的截面尺寸和配筋按原设计取值,工况2的柱四周加大75mm,梁仍按照原设计取值。

6.5自振周期和振型

各工况的前6个周期计算结果见表9。

表9:

房屋自振周期计算结果

工况

振型

自振周期(s)

转角(度)

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

工况1(原结构)

1

1.1406

89.33

0.99(0.98+0.01)

0.01

2

1.0565

178.47

0.99(0.01+0.98)

0.01

3

0.9922

49.55

0.02(0.01+0.01)

0.98

4

0.3576

179.95

1.00(1.00+0.00)

0.00

5

0.3427

89.93

0.89(0.00+0.89)

0.11

6

0.2996

90.16

0.11(0.00+0.11)

0.89

最大扭转周期与最大平动周期之比为0.87

工况2(柱截面加大)

1

0.8156

74.08

0.98(0.08+0.90)

0.02

2

0.8121

162.07

1.00(0.91+0.09)

0.00

3

0.7164

55.43

0.02(0.01+0.01)

0.98

4

0.2600

0.14

1.00(1.00+0.00)

0.00

5

0.2386

90.32

0.85(0.00+0.85)

0.1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