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795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x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14届高考复习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重点: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真题体验

1.(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2013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二、解读考点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修辞方法,二是描写手法,三是抒情手法,四是表现手法,五是行文结构的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

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

设题模式:

直接提问:

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间接提问:

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答题模式: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步骤一:

用术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明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  [阐运用]

步骤三:

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三、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片写整夜为相思苦恼。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怀?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菊花笼罩着一片轻烟薄雾,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像在默默哭泣。

天凉了,双栖的燕子也飞去了。

只有无情的月亮,没完没了地照到天亮。

这种无端迁怒,更表现出主人公的烦闷。

(步骤二)烘托了游子(思妇、作者都可)的苦怀。

(步骤三)

 

 第二课时

修辞手法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拟人、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双关等。

二、方法指引

(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参考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运用拟人,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小结:

答题模式:

步骤一: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步骤三:

此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思想情感。

三、考点针对练

1、(2010·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

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

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

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追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

湿漉漉的样子。

问题: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澜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的春雨可亲可爱,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取得的,请做简要分析。

答:

本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好雨知时节”的“知”字、“随风潜入夜”的“潜”字,均产生拟人化的效果,诱发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

作者含蓄而又明确地表达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的眷恋和忐忑,她的希望和等待,全都刻画出来了。

第三课时

描写手法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

二、方法指引

1、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本诗是怎样描写主人公的美丽形象的?

答:

诗歌分别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份如何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小结:

答题模式:

步骤一:

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

步骤三:

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

北宋道士。

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

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

请简要分析。

(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

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

(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

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

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

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

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

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

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

以虚衬实,把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行又发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第四课时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一、考点解读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

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

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

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6.借古喻今:

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二、方法指引

(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小结:

答题模式:

(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

指花坛。

②欹:

倾斜。

③都来:

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

直抒胸臆:

“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第五课时

行文结构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古典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

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

对于诗歌行文结构(篇章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

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上下文的作用。

诗歌的行文结(篇章结构)主要有:

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重章叠句、铺垫、照应、抑扬、统领全诗、承上起下、卒章显志等。

1.卒章显志:

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文章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方法指引

(2006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问: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答分析:

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歌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的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小结:

提问方式:

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步骤:

①点出行文技巧和特点或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

即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雍陶生活在晚唐。

诗的最后两句写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最后两句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卒章显志。

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第六课时

鉴赏诗歌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一、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近几年来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

对比、衬托、动静、虚实、象征、借古讽今等。

1、抑扬结合:

“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

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

二、方法指引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

(1)驼褐:

驼毛做的外衣。

(2)阑干:

横斜貌。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有何效果?

答:

步骤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第二,这首诗通过感觉(第一句)、视觉(第二句)和听觉(第四句)交替与综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

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小结:

答题模式: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

(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三、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

运用了对比手法。

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

这是从对方着笔,也即反客为主的表现手法。

四、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五十二岁,客居阆(làng)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案:

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汉书·终军传》:

“南越与汉和亲,乃尰(zhōng)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

”)

③双关,“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④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⑤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分析: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