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801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9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李清照诗词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诗词集.docx

《李清照诗词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诗词集.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清照诗词集.docx

李清照诗词集

词·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

临水的亭台。

  ②沈:

同“沉”。

  ③争:

同“怎”。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五绝·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如今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1.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再次进攻开封。

闰十一月,开封陷落。

第二年二月,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南宋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青州兵变。

李清照与丈夫数十年收藏的金石古玩字画付之一炬,仅有少数留了下来。

背负着亡国之恨、丧宝之痛的李清照对金人入侵和一味求安、东渡保全自己的南宋政府表示了强烈的愤慨。

于是这位表弱骨刚的女子就借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事,讽刺南宋政府。

后来,这句诗引起了巨大轰动。

词·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

云:

《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

“阴”。

永昼:

漫长的白天。

瑞脑:

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消:

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

金兽:

兽形的铜香炉。

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

“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纱厨:

即防蚊蝇的纱帐。

宋周邦彦《浣溪沙》:

“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

”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凉:

《全芳备祖》等作“秋”。

东篱:

泛指采菊之地。

陶渊明《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唐无可《菊》:

“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

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暗香:

这里指菊花的幽香。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这里用其意。

消魂:

形容极度忧愁、悲伤。

消:

一作“销”。

西风:

秋风。

比:

《花草粹编》等作“似”。

黄花:

指菊花。

《礼记·月令》:

“鞠有黄华”。

鞠,本用菊。

唐王绩《九月九日》: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瑯嬛记》:

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

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词·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寻寻觅觅:

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

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

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

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

对付,抵挡。

晚:

一本作“晓”。

⑹损:

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

可。

⑻著:

亦写作“着”。

⑼怎生:

怎样的。

生:

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

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

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

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

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

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

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

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

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更有一奇字云: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

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

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

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鎣《问花楼词话》:

《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

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

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李易安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词·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①,暮云合璧②,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③,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④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⑤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⑥。

铺翠冠儿⑦、捻金雪柳⑧,簇带⑨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

落日熔金:

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

合璧:

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

吹梅笛怨:

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

次第:

接着,转眼。

⑤:

中州:

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

三五:

指元宵节。

⑦:

铺翠冠儿:

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

捻金雪柳:

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

簇带:

妆扮之意。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

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

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

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

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

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

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

“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

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

“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

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

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

“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

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

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

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

“元夕”条)。

林升的♀临安邸》一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

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

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集评】

张端义《贵耳集》:

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

《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气象更好。

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

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

“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

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

指稀疏。

卷帘人:

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

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

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

酣睡残酒:

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

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

“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

知道吗?

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

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

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

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

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孤雁儿·世人作梅词

宋·李清照

世人作梅诗,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

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

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早晨从藤床纸帐中醒来,昨夜又痛到失眠。

没有丝毫安慰,只有无尽的哀思。

只有断断续续的焚香和受寒的玉炉,陪伴我如水的情怀。

吹吹玉笛,寄托了多少春情义的梅花的心都被惊破。

轻风中,疏雨萧萧的下着。

此情景又催落我多少的泪啊。

吹箫的人去了,玉楼空空荡荡的,寸断的肝肠知与谁同。

折下一只梅,可叹天上人间,又有谁值得我寄赠!

【背景】

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赏析】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像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

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

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

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

“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

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

“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

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

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

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

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

“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独树一枝。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

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

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

⑴渔家傲:

词牌名。

《词谱》卷十四云:

“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双调六十二字。

⑵春信:

春天的消息。

琼枝:

此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梅枝著雪,白如玉枝,故称。

⑶点缀:

稍加装饰衬托,使事物更加美好。

琼枝:

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腻:

这里形容清瘦的梅枝着雪后变得粗肥光洁。

⑷香脸:

指女人敷着胭脂散发香味的面颊。

此处用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梅花。

旖旎(yǐnǐ):

柔美貌。

⑸玉人:

美人。

此处用以比梅花。

⑹造化:

天地,大自然。

⑺玲珑:

明亮貌。

⑻金尊:

珍贵的酒杯。

尊:

同“樽”。

沈:

同“沉”。

绿蚁:

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译文】

白雪皑皑,满眼银色世界。

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

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

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

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换了新妆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洒满大地。

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品酒赏梅,一醉方休。

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背景】

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李清照集》所附李清照年谱,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那年李清照十八岁。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

何逊《扬州早梅》: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

”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

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

因为梅花斗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