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829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1变法与改革.docx

考点1变法与改革

考点1变法与改革

  今天,我们重温过往的辉煌与荣耀,也留下了对现实的追问与思考:

如何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中共十八大后,“怎么改革”的考验随之而来,“改革什么”的选择迫在眉睫。

古今中外的变法改革将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014?

贵州毕节)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一户人家:

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

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2.(2014?

湖南株洲)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3.(2014?

湖北十堰)“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下列哪一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4.(2014?

江苏常州)“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女儿之姻缘。

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

”“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

  D.促进了民族融合

  5.(2014?

山东东营)“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国民革命运动

  6.(2014?

山东聊城)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

  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7.(2014?

广东)见下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8.(2014?

山东聊城)某同学举办“新中国65年发展成就展”,拟分“艰苦创业”“曲折探索”“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四个篇章,应入选“改革开放”篇章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4?

广东)公元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10.(2014?

山东临沂)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制度改革。

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11.(2014?

云南)“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

解放宣言!

……我怀着尊敬和感激注视着亚历山大二世的画像……人们在这里或那里大声读着声明。

我不断听到诸如‘自由法令’和‘自由’等词汇”。

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伯利克里改革

  B.查理?

马特改革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12.(2014?

四川巴中)19世纪中期,日本面对“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做出的“迅速和成功的反应”是()

  A.实行大化改新

  B.废除农奴制

  C.实行明治维新

  D.进行王朝统一战争

  13.(2014?

江苏盐城)日本历史上“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发生在民族危亡之际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C.致力于学习西方文化

  D.促进了对外扩张

  14.(2014?

湖南衡阳)“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

”请问,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A.宅地法

  B.罗斯福新政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15.(2014?

天津)为积极应对美国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

  A.实行了自由放任

  B.加强了经济干预

  C.强化了科技创新

  D.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

  16.(2014?

陕西)“俄国-苏联”的发展之路曲折起伏,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改革有不同特点,也产生了不同影响。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②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③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④戈尔巴乔夫改革最初集中在经济领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14?

四川雅安)“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直接“毁灭”这个超级大国的苏联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8.(2014?

湖南邵阳)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③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19.(2014?

山东济宁)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在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如此强调改革,是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鞅强秦】

  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特点?

  【魏晋融合】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近代探索】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3)请举出戊戌变法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

  (4)材料三中“变官制”指什么?

  【今日成就】

  材料四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所反映的成就与国家实行的哪些政策有关?

  (6)围绕上述材料和问题,分析影响改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0.(2014?

四川成都)2014年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中外改革,历史已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观察图像,回答问题。

  

(1)图3描绘了俄国被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这种情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图4为“明治初期的小学”。

该图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

该措施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3)图5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出现的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解析】本题以情景材料为背景,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本题正是对这一内容的情景再设置,故A项符合题意。

  2.B【解析】本题属材料型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一定要读懂材料与题目要求。

从“孝公用商鞅之法”可知A项正确;从“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可知C项正确;从“举地千里,至今富强”可知D项正确;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3.C【解析】本题以某种特定的生活文化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项。

  4.D【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考查其历史影响。

从题干材料可知,胡汉联姻与改用汉姓都缩小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差异,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

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为挽救民族危亡,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

  6.B【解析】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故A项错误;康有为等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组织者与领导者,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反对,故C项错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故D项错误。

  7.D【解析】本题通过表格形式考查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A、B两项分别完成于1952年底和1956年底,故排除;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故排除C项。

  8.D【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分阶段考查新中国65年来取得的成就。

解答本题需掌握新中国发展每一阶段的时间及四个选项的具体时间:

①1970年;②1971年;③④分属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史实,故选D项。

  9.B【解析】日本历史上的改革主要有两次:

一是公元7世纪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二是19世纪中后期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

其内容主要有: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据此判断,B项正确。

  11.C【解析】本题属材料型判断式选择题,解答本题需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

从“解放宣言”“亚历山大二世”“自由法令”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1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与目的。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日本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统治,并取得成功。

为富国强兵,明治天皇政府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是在明治年间进行的,因此被称为“明治维新”。

  13.B【解析】本题以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解答时可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只与明治维新相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选B项。

  14.B【解析】本题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考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摆脱危机的主要措施是实行新政。

A项是美国内战时的法令,C、D两项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对抗措施。

  1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大力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故B项正确。

A项是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C、D两项是美国二战后发展经济的措施。

  16.D【解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故①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故③错误。

因此,本题选D项。

  17.C【解析】本题属材料型判断式选择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苏联解体。

  18.C【解析】本题属排列式选择题。

解答时需明确每个史实的具体时间:

①1933年;②1985年;③1956年,据此排序即可。

  19.【答案】

(1)有利条件:

借鉴东方诸国变革经验。

特点:

后来居上;注重制度创新;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至少两层含义)

(2)作用:

改变陋俗;减少改革阻力;便于接受中原文化。

(至少两层含义)(3)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改革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

(5)对外开放(或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其他与科技和教育相关的政策也可)。

(两层意思)(6)因素:

对先进文化的态度;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时机、国情、体制、政策等。

(两层意思即可)

  20.【答案】

(1)1861年改革使农民获得“自由”,农民对此表示“感激”。

(2)措施:

仿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

影响:

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象:

劳动致富光荣。

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