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073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docx

煤矿防突设计说明书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

前言1

第一章矿井概况5

一、概况5

二、矿井地质及煤层特征8

三、矿井开拓与开采15

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

五、矿井通风及瓦斯18

第二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20

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0

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21

第三章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26

一、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26

二、局部性防治突出措施36

第四章防突措施效果检验47

一、区域性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及区域验证47

二、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54

第五章安全防护措施58

一、远距离爆破58

二、设置反向风门59

三、设置避难所59

四、压风自救系统60

五、其它安全措施61

第六章防突管理及技术经济65

一、机构设置65

二、防突管理66

三、技术培训68

四、防突装备69

五、投资估算70

附录一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74

附录二钻屑指标法74

附录三防突措施有效半径的测定方法75

附录A: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基本情况调查表-78-

附录B:

煤与瓦斯突出记录卡片-79-

附录C: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汇总表80

附:

矿井防突工作管理表格(格式)。

附件:

1、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

前言

矿业集团煤矿矿位于省市县,行政区划隶属县管辖。

矿区位于县煤矿乡村,地理坐标:

东经,北纬。

距煤矿乡公里,有简易公路与至南开公路相通,距市约公里,矿区南边公里有铁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矿业集团煤矿矿由原东升、煤矿二个煤矿整合而成,整合后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矿井为国有企业,隶属县煤炭管理局管辖,县煤矿煤矿十年期采矿许可证由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10月二十八日颁发,证号为:

,生产规模为30万吨/年。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矿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0层(9#、11#、12#、13#、14#、22#、23#、25-1#、25-2#、25-3#号煤层)。

根据黔能源发[2009]252号“关于对六盘水市煤炭局《关于煤矿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报告》的批复”,煤矿矿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6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9.51m3/t(2010年鉴定报告中无数据,所以采用2009年瓦斯涌出量数据)。

2008年11月份9号煤层经中国矿业大学重点实验室鉴定结果为+1500m以上无突出危险性,2011年11月我矿13、14号煤层经重庆煤炭科学研究院鉴定为突出煤层,所以矿井按突出煤层进行设计和管理。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提高矿井的防治灾害能力,根据“水煤通字[]号”文件《关于做好防突设计的补充通知》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有关规定,必须编制防治突出煤层突出专门设计。

因此我矿进行了矿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设计并编制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

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

2、《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监局2011年;

3、《采矿工程设计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

4、《煤与瓦斯突出鉴定规范》(AQ1024-2006);

5、《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20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

6、《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AQ1018—200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

7、《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

8、《关于省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治理方案的通知》(黔煤行管字[2006]158号);

9、县煤矿煤矿(整合)安全专篇;

10、矿井收集的其它相关资料。

二、设计原则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靠科学、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

2、实行“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即实行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的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

3、依靠科技进步,结合本矿井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成熟的技术、设备、仪器、仪表提高矿井的综合防突能力。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矿井配备专职防突机构人员15人;

2、防突总投资:

66.42万元,其中,防突仪器、仪表和设备投资56.42万元,机构设置及人员培训5万元,其它费用5万元。

四、结论与建议

1、本井田内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11#、12#、13#、14#、22#、23#、25-1#、25-2#、25-3#)共10层,设计采用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的综合区域性防突措施,消除突出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确保矿井安全。

2、本设计主要采用测定煤层瓦斯压力和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检验区域防突措施的效果,采用钻屑指标法预测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和验证防突措施的效果。

由于矿井无实测的突出敏感指标和临界值相关资料,因此,在今后的防突工作中,应不断摸索和研究其它指标的敏感性情况和临界值,切实搞好矿井的防突工作,防止矿井突出事故的发生。

3、矿井要配备专门的防突机构和专职的防突人员,加强防突人员的技术培训。

4、9煤层2008年11月份经中国矿业大学重点实验室鉴定结果为+1500m以上无突出危险性,2011年11月我矿13、14号煤层经重庆煤炭科学研究院鉴定为突出煤层。

而我矿9号煤层均已开采完毕,因此,在同一标高9号煤层是否对13、14号煤启到卸压保护,需进一步检验和验证,如果经检验和验证13、14号在未得到保护前,暂不要开采13、14号煤层。

矿井今后的开拓、准备巷道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必须避开突出煤层布置。

5、由于矿井内共有6层(9#、11#、13#、14#、25-1#、25-3#)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9#煤层2008年11月份经中国矿业大学重点实验室鉴定结果为+1500m以上无突出危险性,13、14号煤层2011年11月份经重庆煤科院鉴定结果为突出煤层,其它各煤层其突出危险性目前只是停留在调查了解阶段。

因此,为确切地掌握矿井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的突出危险性,需尽快组织对矿井井田范围内的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鉴定,以便更好地指导矿井的安全生产,防止矿井突出事故的发生。

第一章矿井概况

一、概况

1、交通位置及井田境界

县煤矿煤矿行政区划隶属县管辖。

矿区位于县煤矿乡村,地理坐标:

东经,北纬:

距煤矿乡公里,有简易公路与至南开公路相通,距市约公里,矿区南边公里有滇黔铁路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交通位置详见图1-1-1。

整合后煤矿煤矿井田境界由4个拐点坐标构成,井田走向长1.5km,倾斜宽1.05km,井田拐点坐标如表1-1-1。

开采深度:

+1680m至+1380m标高,矿区面积1.566km

序号

横坐标(X)

纵坐标(Y)

0

2951750.00

35496590.00

1

2950730.00

35496380.00

2

2950590.00

35494710.00

3

2951600.00

35495090.00

开采深度:

+1688m~+1380m,矿区面积:

1.566Km2

表1-1-1井田境界拐点坐标表

2、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地带,为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地貌。

矿区总体地势特征北部高南部低,并在矿区中西部形成一个分水岭,最高点在矿区北部边界附近,高程1995m,最低点在矿区南东边界附近小溪沟,高程约1650m,最大相对高差345m。

3、气象、气侯及地震

矿区内属亚热带高原型气候,据县气象局统计,年平均气温14oC左右;日最高气温31.4oC,最低气温-7.6oC;年平均降雨量1100-1500mm;雨季多集中于5-8月,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霜期短,冬季多凝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图1-1-1煤矿矿交通位置示意图

二、矿井地质及煤层特征

(一)、地层

矿区及其周边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一、二段(T1f1、T1f2)、永宁镇组(T1yn)、及第四系(Q)。

现分述如下:

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出露于矿区外南部边界附近,为灰色灰绿色拉斑玄武岩,具杏仁状结构,中夹紫红色、灰白色凝灰岩,偶夹含植物化石的灰黑色页岩、碳质页岩及煤线,柱状节理发育,风化后常有一层标志明显的紫红色或黄白色凝灰岩,厚度约230m。

与上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为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系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主要由页岩砂质页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煤层组成。

总厚约230~290m,平均厚250m,含煤20~35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6层。

按岩性、聚煤规律及动物化石的分布,将其划分为上、下二个含煤段。

下段:

11#煤层底板至凝灰岩,岩性由深灰、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段含煤15~30层,可采、局部可采煤层4层。

本段厚130~200m,平均155m。

上段:

11#煤层底板至1号煤层煤层顶板,厚80~120m,平均100m。

岩性为灰至深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中夹3~5层灰岩及泥灰岩,含煤1~4层,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层。

本组为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富含海相动物化石,腕足类、瓣腮类、珊瑚及海百合茎等。

与飞仙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与下伏的龙潭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矿区的北部,形成较陡峻的构造剥蚀山地或脊谷相间的牙状山岭。

厚约350~380m,由老至新可分为二段:

第一段(T1f1)以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泥质胶结。

最底部为浅灰色、兰灰色薄层灰岩、泥灰岩,偶夹钙质粉砂岩,厚150~160m。

第二段(T1f2):

以紫红色中至粗粒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紫红色页岩,厚200~220m。

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

本组与下覆的飞仙关组呈整合接触。

厚度398~485m,该组分布在区外的北部。

岩性为浅灰~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白云岩、泥页岩,夹少量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角砾状灰岩及泥灰岩,底部夹少量钙质泥岩及鲜绿色薄层状胶岭粘土岩。

古生物发育,以瓣鳃类、腕足类为主。

第四系(Q)

主要为浅黄、褐黄、褐红色黏土,局部含少量砾石,结构松散,厚度0~15.00m。

不整合覆盖各时代地层之上。

(二)、构造

区域构造:

矿区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地带,属六盘水煤田土地垭向斜西北翼南段,矿区内岩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东西,倾向近正北,倾角18°~28°,平均倾角24°。

往深部有逐渐变缓的趋势,井田边界及井田内共发现较大断层8条,其中F1、F2、F3、F4、F5、F7、F8,断层位于井田边界,对开采无影响;F6区内延伸长度约2000m,断距约40~80m,煤层受到切割和破坏,对开采影响较大,为缺失正断层。

(三)、煤层及煤质

1、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上二迭统龙潭组,下伏地层为峨嵋山玄武岩,上覆地层为三迭系飞仙关组、永宁镇组及第四系。

区内含煤地层为龙潭煤组,含煤20∽35层,可采及局部煤层6层,可采总厚7.26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为9、11、13、14、25-1、25-3号煤层,其中11、14号煤层为全区主要可采的稳定煤层,总厚度3.2m;其它9、13号煤层为大部可采,25-1、25-3号煤层为区内局部可采煤层。

煤矿矿矿界范围内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2-1。

2、煤质

(1)煤的牌号

本矿煤种为主焦煤。

(2)水分(Mad%)

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为0.51~3.08%。

(3)灰分(Ad%)

各煤层原煤钻孔煤心样灰分平均值在9.82%~48.8%之间。

(4)挥发分(Vdaf%)

各煤层精煤钻孔煤心样挥发分样平均值在11.78%~35.71%之间,属中等挥发分煤。

(5)硫分(St,d%)

各煤层原煤钻孔煤心样硫分平均值在0.07%~7.88%之间,属特低硫~中高硫煤。

(6)发热量(Qgr,d)

各煤层原煤钻孔煤心样空气干燥基高位发热量平均值在26.35MJ/㎏~28.08MJ/㎏之间,均为高热值煤。

本矿原煤低中灰~中灰分、特低硫~中高硫、高热值焦煤,可作为炼焦等用煤。

煤矿矿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详见表1-2-2。

表1-2-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编号

煤层厚度(m)

煤层结构

顶底板岩性

可采

程度

稳定

程度

煤层

间距

(均值m)

煤类

最小~最大

平均

夹石

层数

复杂

程度

顶板

底板

9#

0.38~1.65

0.97

0-1

简单

泥岩

泥岩

大部

可采

较稳定

JM

8-28

15

11#

0.82~1.65

1.17

0-1

简单

泥岩

泥质粉砂岩

全区

可采

稳定

JM

6-14

8

13#

0.00~4.56

1.26

0-1

简单

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

大部

可采

较稳定

JM

8-23

15

14#

0.00~3.71

2.03

0-1

简单

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

全区

可采

稳定

JM

90-125

110

25-1#

0.67~1.45

1.02

0-1

简单

粉砂岩

泥岩

局部

可采

较稳定

JM

5-13

8

25-3#

0.66~2.79

1.83

0-1

简单

泥岩

细砂岩

局部

可采

较稳定

JM

 

表1-2-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表

煤层

煤质项目

9

11

13

14

25-1

25-3

Mad(%)

0.51-2.03

1.16(35)

0.92-2.49

1.34(39)

1.16-2.21

1.36(16)

0.86-2.33

1.35(37)

0.88-3.08

1.19(35)

0.78-3.08

1.33(35)

Ad(%)

9.82-38.91

18.52(35)

13.03-38.24

22.14(39)

12.85-48.80

23.05(16)

11.41-39.53

20.91(37)

18.96-36.92

24.25

16.96-43.92

28.26

Vdaf(%)

原煤

17.30-34.44

24.86(35)

16.61-31.35

25.85(39)

18.92-30.04

25.04(37)

11.78-26.33

25.07(35)

16.61-31.35

25.85(39)

15.60-27.85

21.96(14)

精煤

27.78

28.87

28.03

25.82

28.87

27.00

St,d(%)

0.72-7.88

3.65(35)

0.40-5.37

1.44(39)

0.17-2.43

0.52(16)

0.12-5.31

0.50(37)

0.35-5.30

2.09(35)

0.35-5.30

2.73(35)

Qgr,d(MJ/kg)

29.04(12)

27.68(14)

27.48(5)

28.08(7)

25.29(13)

25.29(13)

Qnet,d(MJ/kg)

28.07(12)

26.88(14)

26.53(5)

27.13(7)

24.03(13)

24.03(13)

粘结性指数GR.I

66

66

88

90

76

76

胶质层Y

14.5

23

33.5

28

23

19

煤类

JM

JM

JM

JM

JM

JM

 

(四)、资源储量

(1)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工业资源/储量=417.8+65.6+5.2+(623.6+61.7+55.2)×0.8=1081.(万吨)

(333)资源储量可行度系数取0.8

(2)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设计利用储量=(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331)-永久煤柱损失(332)-永久煤柱损失(333)×0.8=417.8+623.6×0.8=916.7万吨。

(3)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设计利用储量-保护煤柱(332)-保护煤柱(333)]×采区回采率=(916.7-15.12-8.53)×80%=714.4万吨

(五)、瓦斯地质情况

(1)、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矿区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地带,属六盘水煤田土地垭向斜西北翼南段,矿区内岩层呈单斜产出,地层走向东西,倾向近正北,倾角18°~28°,平均倾角24°。

往深部有逐渐变缓的趋势。

(2)、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煤储层的生成条件和保存条件控制了煤层瓦斯含量的大小,而煤储层保存条件对瓦斯含量的控制更为重要。

不同地质时代发生的地层隆起、剥蚀、沉积、凹陷或岩浆活动,很大程度影响了煤化作用过程,也控制了瓦斯的保存或逸散。

区域内构造应力场主要发生了多次地质运动改变,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断裂力学性质以及断裂规模控制了煤层中瓦斯的运移、保存,并决定了煤层如今的瓦斯含量。

井田属土地垭向斜西北翼南段,一般来说,向斜构造的两翼与轴部中性层以上为高压区,中性层以下为相对低压区,距离向斜轴部越近,主应力及其梯度越大。

向斜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层间滑动造成煤体原生结构遭到破坏,煤体强度降低,煤层增厚。

向斜构造部位瓦斯生成量亦相对较高,同时中性层以上煤(岩)体中的裂隙和孔隙被压密、压实而闭合,阻止了下部瓦斯的向上逸散,中性层以下的张性作用下的断裂或折裂面、煤体中的割理、节理等降低了解吸压力,形成良好的瓦斯聚集空间,也有助于煤层中吸附瓦斯的解吸,使得向斜轴部瓦斯含量较高。

向斜构造同时具备的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含量)和构造煤发育等3个因素是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主要原因。

根据矿井揭露情况来看,井田内新揭露了几条小正断层,说明该区有构造应力、挤压和扭曲应力存在,且断层稀少,不会破坏煤层连续性,有利于煤层瓦斯保存。

矿区断层较少,且以逆断层和隐伏小断层居多,说明矿区范围内中大部分表现挤压应力为主,断层少,多为封闭性,则地层封闭性和连续性都非常有力煤层瓦斯保存。

(3)、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矿区位于土地垭向斜一翼,向斜构造的两翼与轴部中和面以上为压应力场,表现为明显的应力集中,为高压区,这样向斜的两翼和轴部中和面以上是利于瓦斯封存和聚集的部位,特别是向斜的轴部可能是瓦斯含量高异常区。

本矿区断层较少,多为小断层,煤层的连续性和封闭性较好,在深部瓦斯富集,矿井瓦斯含量具有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大而升高的变化趋势。

(4)、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煤层围岩的透气性好坏,直接影响着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或富集,透气性好的砂岩顶板,有利于煤层瓦斯的逸散,煤层瓦斯含量相对较低,透气性差的泥岩、砂质泥岩顶板,对煤层瓦斯的逸散起阻碍作用,含量则相对较高。

孔隙与裂隙发育的砂岩、砾岩和灰岩的透气系数非常大,一般比致密而裂隙不发育的页岩、泥岩等岩石透气系数高出千倍以上。

本矿13、14煤层顶板岩石顶以砂质泥岩为主,底板以泥岩局部为粉砂岩为主,有利于瓦斯保存。

(六)、煤层自燃特性及煤尘爆炸性

根据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11年4月份提交的县煤矿煤矿自燃发火倾向性鉴定结果:

1、煤层的自燃特性

本井田9、11、13号煤层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其它煤层均未做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鉴定。

2、煤尘的爆炸特性

本井田9、11、13号煤层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其它煤层均未做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

三、矿井开拓与开采

(一)、开拓方式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采用斜井开拓方式,设计三条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三条井筒均布置在14#煤层底板岩石中,井筒倾角分别为13°、25°、16°;回风暗斜井位于+1625m~+1512m水平(处9#煤层底板岩石中),通过+1655m回风石门与回风斜井连接;主斜井落底位于+1668m标高,通过+1668m皮带巷与皮带主暗斜井联络,主暗斜井上部标高为+1668m,落位于+1512m标高,上部105m坡度为23°,其余段坡度为为22°;副斜井落底位于+1512m标高;井筒通过石门与煤层联系,采掘工作面实行独立回风。

主斜井主要担负原煤运输、进风,主斜井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副斜井主要担负设备材料运输、进风、排水和行人,采用绞车提升运输;在+1512标高14#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水仓和水泵房;设计一个水平四个采区,水平标高为+1512m。

矿井开采的煤层属薄及中厚近距离煤层群,煤层倾角18°~28°,平均24°,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煤层开采顺序

采区划分与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方式及采煤机械化程度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使采区划分能够做到全井田合理开采,前后期统筹兼顾,均衡开采。

矿区走向长平均1.5km,倾斜宽平均为0.76km,14#、25-1#煤层层间距较远约为160m。

根据本矿井田范围特点和煤层赋存条件,本矿划分为一个水平,即+1512水平,划分为四个采区开采,即11、12和11下、12下采区,其中11、11下采区开采11#、12#、13#、14#煤层,12、12下采区开采22#、23#、25-1#、25-2#、25-3#煤层,开采煤层分组布置。

煤层的开采顺序:

采区间的开采顺序为先开采11采区,再开采11下采区,第三开采12采区,最后开采开采12下采区。

本矿各采区内煤层层间距较小,煤层间的开采顺序为下行式,区段间的开采顺序为区段下行式。

12、12下采区通过顶板运输、回风石门与副斜井、主暗斜井和回风暗斜井联络,形成开拓系统开采。

(三)、采区巷道布置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筒兼作采区下山,主、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井筒布置在14#煤层底板岩石中,主、副斜井通过1610运输石门、1560运输石门、1510运输石门与煤层联系,采、掘工作面均实现独立回风,在井底车场布置水泵房和水仓。

3、采煤方法与采煤工艺

(1)、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采煤工作面采用单体配π梁支护形成2梁6柱,最小控顶距2.4m,最大控顶距3.6m,上、下出口最大控顶距4.8m,最小控顶距3.6m。

(3)、采煤工艺:

煤电钻打眼、铺设溜槽、爆破落煤、超前挂梁、人工装煤、刮板运输机运煤、人工支护和回柱放顶。

(4)、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和支护方式,工作面一次采全高,平均采高为1.8m,最大采高为2.0m,循环进度为1.0m。

(5)、工作面采用煤电钻打眼,爆破落煤,人工扒煤至刮板输送机再运至工作面运输顺槽铺设皮带中,再由皮带运输至主井皮带,然后通过主井皮带运送到地面皮带走廊,最后运送至地面煤库。

工作面采煤及运输设备:

配GMZ—1.2型煤电钻1台,工作面配备一台SGD-630/220型刮板输送机,工作面运输顺槽配备一台SGZ-620/80型刮板输送机作为转载机。

4、掘进施工工艺

(1)、采用人工爆破,人工装煤(岩),人工推车,巷道支护形式为梯形棚、U形棚,一次成巷的施工方法。

(2)、爆破采用全断面一次起爆,联线方式为串联连线。

(3)、施工中采用人工装矸,使用一吨标准矿车运输,人工推车。

(4)、掘进选用U25型U形钢做为永久支护,棚距为700mm,棚腿窝深为200mm,用笆片、荆条、木板等作为背帮背顶材料,严禁漏帮空顶。

(5)、降尘方法采用湿式打眼、水炮泥定炮、装煤(矸石)前洒水、爆破前使用水幕喷雾、爆破后冲刷煤(岩)帮。

(6)、作业方式:

掘支单行作业、三八作业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