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160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docx

小学生古诗学习注解

古诗学习

(一)

关于云的诗歌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翻译】

云的形象千变万化,实际上却是空无一物。

(这句是当时的观点,诗人以此讽刺那些不学无术颐指气使的高官。

云即使映在水里,藏在山里,都是一样的空。

(这句指无论那些人在什么位置,都一样的脑子空空。

很多的禾苗都干旱枯死了。

但那云仍然高高在上变幻成山峰,没有任何要下雨迹象。

(这句指不顾人民死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官,百姓都饿死了,仍然悠闲地表达自己高人一等。

【唐】郑准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翻译】

云飘万里,寂静无声,从江楼飘至山前,飘零终日也不见归去。

阳光从云层透出,晴朗明日似乎就在眼前。

【赏析】

自古人们又向往自由自在的云彩,希望自己能像云那样闲适。

所以第一句的“闲”字不仅写出云的姿态,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境。

 

【唐】吴融

南北东西似客身,远峰高鸟自为邻。

清歌一曲犹能住,莫道无心胜得人。

 

【翻译】

地方不论南北东西四处游荡好像旅客一样,

遥远的山峰高飞的鸟儿自然成为云的邻居。

可是清唱一首歌曲也能让行云停留下来,

不要说云在无心追求方面比人更优胜了。

 

讽山云

【唐】施肩吾

闲云生叶不生根,常被重重蔽石门。

赖有风帘能扫荡,满山晴日照乾坤。

【翻译】

赖:

仰赖。

乾坤:

象征天地。

通篇作的是讽喻文章。

句子翻译:

滚滚腾腾的闲云有叶无根,但却重重叠叠,时常掩蔽石门;幸亏有大风吹起,将山云吹得干干净净,眼前现出满山晴日,朗照乾坤。

【赏析】

首句说,滚滚腾腾的闲云有叶无根,实际是讲,混淆是非真相的“闲云”一般的流言蜚语,说得天花乱坠,却是全无根柢的。

这里的"闲云"也可以理解为拨弄是非的奸人。

次句说,山云叠叠重重,常常掩闭了石门。

这是倒装句式,即"石门常被重重蔽"。

实际是说,尽管流言无根,但常常也能得逞,正路往往为之蔽塞。

三、四句说,多亏大风把它刮得一干二净,眼前现出满山晴日,朗照乾坤。

这里表达了对铲除害贤妒能、蒙蔽视听的奸人的期望和谗言终会被揭穿、是非真相总能得以廓清的信念。

夏云

【唐】李中

如峰形状在西郊,未见从龙上泬寥。

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

【翻译】

如同各种山峰的云出现在西郊的天空上,晴朗开阔的天空中没有见到行云的龙神出现。

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阵风吹起,好风凭力,化作甘霖滋润的久旱的禾苗。

浮云

【唐】罗隐

溶溶曳曳自舒张,不向苍梧即帝乡。

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

【翻译】

飘在天上的浮云千变万状,自然舒张,变化无常。

虽然苍梧是埋葬舜帝的地方,但浮云却不为所动。

不要以为浮云无心无意就没有责任,

它也曾经变成巫山神女令楚襄王动情伤神。

【赏析】

开篇便描摹浮云之形态:

“溶溶曳曳自舒张”。

这里用了写云的常用词语“溶溶曳曳”来写云的千变万状,自然舒张,变化无常。

“溶溶”是写云之堆叠积聚,花团锦簇:

“曳曳”是写云之如缕如带,连绵不绝。

这两种形态连缀在一起,自然展现了浮云或聚或散,或断或连,极其生动具体的形象。

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浮云的外部特征。

次句“不向苍梧即帝乡”,是进一步写浮云的活动,挖掘其内在特征。

前一句是从正面写浮云的自由舒卷,任性自然的本性;这一句则是从反面去揭示浮云的“无心”、“无情”的自然本性。

“不向”,用否定的说法,可见诗人首先是把“浮云”作为一个有情有性的事物,然后再加以否定,以此突出浮云的自然本性。

“苍梧”、“帝乡”指的应是一个地方。

舜帝传说为上古时的贤主明君,死后葬于苍梧之野。

由浮云的“不向”,使我们联想到关于舜帝妃子娥皇、女英的传说,她们听说舜帝死后,泪洒斑竹,忧伤而死,化为湘水女神。

这是何等有情有意啊。

通过这暗含的对比,更强化了浮云的“无心”无情。

虽然苍梧为帝乡,但浮云却不为所动,仍然保持其自然本性。

写浮云的特征,字里行间隐隐透出一股孤傲之气,诗人在这里似乎有所寄托。

前两句写浮云,无论是“溶溶曳曳”的变化也好,还是不为尊贵所动的执着也好,都是在写浮云的自然无为的特点。

写法上,一实一虚,一正一反;仅十四个字,尽铺叙之能事,充分显示出笔法之灵活多变来。

后两句:

“莫道无心便无事,也曾愁杀楚襄王。

”这里以“莫道”陡然一转,就浮云的自然本性展开议论,以著名的“朝云暮雨”的故事作为论据,从反面立意。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载,楚襄王曾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曰朝云,为巫山神女所化。

其夜王寝,又梦与神女遇,醒后故怅然不乐。

然而,朝云也好,浮云也罢,它们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或“溶溶”或“曳曳”本是“无心”的。

而所谓巫山神女云云,只不过是楚王自作多情,一时梦幻而已。

然而,作者却另翻新意,肯定

人情而否定自然。

云虽“无心”却也有责任。

正因为云的变化舒张,似乎有灵性一般的外部形态,才使楚王动情伤神的,所以岂能尽脱干系。

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

 

咏云

【唐】于季子

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

随风乱鸟翅,泛水结鱼鳞。

布叶疑临夏,开花讵待春。

愿得承嘉景,无令掩桂轮。

 

【翻译】

祥瑞的彩云能够映照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吉祥的光辉能够令四面八方都展现出新的风貌。

云的形状千变万化,像鸟儿的翅膀,在风的吹动下,云在水中的倒影化作粼粼的微波荡漾开去。

看到云的形状遍布满天,像浓密的树叶,让人恍惚疑心夏天来到了。

云的形状又变换成各种花开的样子,非常美丽,让人不禁感叹,欣赏百花盛开又何须等到春天。

希望这样的美景永在,云不要变成阴霾,遮蔽了明月的光华。

孤云

【唐】于武陵

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

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

洛浦少高树,长安无旧山。

裴回不可驻,漠漠又空还。

【翻译】

从南方到北方万里遥远的地方,一朵孤云悠然地飘在天空。

它跟随着海风离开了大海,追随着月亮来到了人间。

它是被长安的美景吸引而来的,然而它却发现,在洛水边的高大树木都不见了,而长安周围的山都不再是过去的旧样子了。

看到这种情景,它左右徘徊,不敢停留,只能静悄悄地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唐】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注释】

①此诗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刘十六归隐湖南所作。

白云歌:

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局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和所有?

”他作诗答说;“山中和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从此白云边和隐者就联系在了一起。

②楚山:

这里指今湖南地区,湖南古属楚疆。

秦山:

这里指唐都长安,古属秦地。

③女萝衣:

屈原《九歌•山鬼》云: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

”“女萝衣”即代指山鬼。

山鬼爱慕有善行好资的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参考译文】

楚地秦地多白云,白云与你影相随,随你入楚山里,随你渡过湘水。

湘水上,有山鬼,祝君高卧白云当早归。

关于雨的诗歌

 

山雨

【元】偰(xiè)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翻译】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在树林里只听到狂风在树顶怒号,不知不觉中河水已经涨高,人们却没有意识到,只觉得钓鱼坐的小船已经升高。

溪上遇雨

【唐】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睛。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注释】

1、坐看:

突然看见,这里是形容时间短暂;衔:

相接。

2、喷洒:

大雨倾盆。

3、晚照:

夕阳残照。

【译文】

突然来临的乌云裹着暴雨,在山前尽情喷洒,山上却阳光灿烂。

雨脚迅速移动,忽然到了头顶,却见夕阳残照,山前一片光明。

   诗写夏日暴雨,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泼,深得夏雨之趣。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千里江南处处黄莺啼啭,柳绿花红。

依山傍水的村庄和城郭了,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那四百八十余所金碧辉煌的古寺,有多少亭台楼阁、佛庙僧寺沉浸在蒙蒙细雨中。

 

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译文】

咸阳桥上遇雨了,雨脚如麻,连绵不绝,如同无数条丝线悬挂在空中。

桥下雨珠万点,放眼望去,犹如一道雨帘隔住视线,形成迷茫空蒙的景象,渭河中的渔船本来近在咫尺,现在却变得若隐若现,如同隔着一层幕布。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

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六月二十七日:

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

在杭州西湖边。

③醉书:

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④黑云翻墨: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⑤白雨跳珠:

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⑥卷地风:

风从地面刮过。

⑦水如天: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春日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

秦观:

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①万丝:

指密蒙的雨丝,指春天的细雨。

霁:

雨过天晴。

霁光:

雨后初晴的阳光。

瓦:

琉璃瓦。

碧:

碧玉。

参差:

指层叠的瓦片。

碧参差:

指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

②春泪:

指雨珠。

芍药:

草本之首,与牡丹形似。

卧:

攀枝蔓延。

【翻译】

一声轻雷过后,顷刻落下了如丝般的春雨,雨过天晴后屋顶上的琉璃瓦如碧玉般浮光闪闪。

雨后的芍药如惆怅的女子含着点点泪珠,雨打后的蔷薇,也似乎绵软无力,其实枝条正悄悄攀枝蔓延着。

听雨

【宋】杨万里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注释】

归舟:

返航的船。

篷:

遮蔽风雨和阳光的东西,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

茅檐:

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

茅檐指茅屋。

梦中:

指睡梦之中。

【翻译】

曾经有一年,我坐船回家,在严陵的江面过夜。

那一夜,雨打在船篷上,一直下到天明……昨晚我的茅屋的屋檐上响起稀疏的雨声,我在睡梦中迷迷糊糊,还以为回到过去,又是那一夜严陵雨夜的打篷声呢~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注释】殷:

震动。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

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

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

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

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

【翻译】

大风驱赶着大雨泼洒到城市里,乌云相互挤压发出低沉的打雷声。

大雨过去了,不知道下雨的龙去到了哪儿,池塘边,草木青翠,千万只青蛙鸣叫起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词语解释】

乃:

就。

发生:

促使植物生长。

潜:

悄悄地。

润物:

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野径:

乡间小路。

花重:

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

锦官城:

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雨疏风骤:

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

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

侍女。

④绿肥红瘦:

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绿肥:

指枝叶茂盛。

红瘦:

谓花朵稀少。

“绿肥红瘦”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

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关于雪的诗歌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词语解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千山:

虚指所有的山。

万径:

虚指所有的路。

3.绝:

无,没有。

人踪:

人的踪迹。

灭:

消失,没有了。

4.万径:

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

没有人的踪影。

6.孤:

孤零零。

7.舟:

小船。

8.蓑笠(suōlì):

(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蓑笠翁:

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9.独:

独自。

10.钓:

钓鱼。

【诗文解释】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解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