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311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2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0页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0页
亲,该文档总共1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docx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

1我们爱你,中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和课外资料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句和知识点。

四、教学策略(可选)

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引领学生在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诗歌读正确,读流畅。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感受祖国辽阔的疆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辽阔的疆域。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导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辽阔的疆域。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引领学生在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五、教学过程

(一)起势:

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我爱你,中国》

2.畅谈感受:

从这首歌中,你听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熟悉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学习兴趣。

3.交流认识:

你对祖国了解多少呢?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相继补充相应的知识,通过音乐、图片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情景。

4.揭示课题:

我们爱你,中国

(二)承接:

初读文本,理清顺序与结构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

要求: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

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小结:

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民族伟大、奋发开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山山水水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吸引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4.理清课文脉络层次(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提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

(2)思考:

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提示:

从诗的结构入手。

(1)小组讨论。

(2)引导交流:

出示:

“我们爱你,中国,你有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选择某一个小节,根据小节的内容,概括说出,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段:

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

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

总结全文。

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指名分小节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情景,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

(三)聚焦:

感悟文本,激活语言与情感

1.教师激情引读第一部分:

我们爱你,中国,你有辽阔的疆域。

——学生接读  

2.读后,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指导,补充知识,引发想象)  

(1)学生质疑问难,扫除阅读障碍。

  

(2)句式辨析,感受诗意  

a.出示:

  

当东海之滨已是清晨的时候,帕米尔高原还是夜晚。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b.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效果。

  

c.教师指出,这就是“诗情画意”,并引导学生创作诗句。

  

(诗歌要有韵味。

而诗歌的韵味则来自于“描摹趣味盎然的画面”,请同学们也来当回诗人,将第一句话改编成韵味十足的诗句。

)  

例句:

当东海之滨还沐浴在晨光中的时候,帕米尔高原还依然沉浸在甜美的梦乡里。

  

(3)能力迁移:

你能学着刚才的方法,改编一下后两句话吗?

(当北国的男孩在雪地里追逐游戏时,南疆的女孩早已跳起了春天的舞蹈。

……)  

(4)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尝试着改变了原诗的语句,然而我们表达的意思却没有改变。

不同的说法都让我们透过时空、季节的反差,感受到了祖国疆域的辽阔,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3.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后直观感受祖国东西南北景观的巨大反差,体会地域辽阔。

(四)收合:

布置作业与延伸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2.收集有关祖国的其它名胜特产等方面资料;收集我们家乡或附近的景观特产。

附: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中国

祖国地域辽阔→祖国的名山大川→祖国的名特产品→祖国民族和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由阅读,从网上搜集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诗歌语言进行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并能仿照诗的第二至第六小节写一到两节;观看相关的图片及影视片断,加强直观性。

3.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

对诗歌语言进行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并能仿照诗的第二至第六小节写一到两节。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引领学生在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五、教学过程

(一)起势:

复习导入

1.教师:

祖国是一个神圣的名称。

但他不是空洞的。

在作者的眼中,“祖国”一词意味着辽阔的疆域。

让我们拿起书,集体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小节。

  

2.“祖国”这一名称还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这一首诗。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既是课内,更有课外。

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对“祖国”进行解读,一方面是对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课前预测,以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文本学习的良好铺垫,为有效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承接:

自学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从二——六小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读读,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

你有些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2.四人小组交流彼此的感受或想法,教师有选择性地参与到某个小组的交流中。

  

3.引导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相互补充,教师也可以作相应的补充,以此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感悟。

)  

(1)桂林山水:

清奇俊秀(桂林四绝——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杭州西湖:

淡妆浓抹(湖光山色,秀美无比);黄山庐山:

云雾飘渺(黄山三绝——奇松、怪石、云海。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长江黄河:

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  

(2)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

(着重赞美闻名世界的祖国名产)    

(3)傣家竹楼前如水的月色,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

(着重体会对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兄弟民族的热爱之情)  

 (4)战国编钟奏出的古曲,改革开放谱写的新歌,神州万里涌动的滚滚春潮,祖国大地燃起的希望之火。

(着重体会对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的热情赞颂)

(5)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硕果。

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

(体会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赞美和对民族品性的讴歌)。

  

4.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感情朗读。

  

5.指名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抒情。

6.仿写  

(1)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回顾学过的课文,说说中国的风景名胜。

他们又有哪些特点呢?

  

(2)再想想我们身边或附近地区有没有?

  

(3)我们来仿照2——6小节的写法也来写写。

(告诉学生写诗歌并非只有素材就够,还要进行分类、整合,还需要注意押韵、句式的对仗。

)  

(4)交流、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诗歌,多媒体演示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再交流自己了解的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为仿写打下基础。

模仿诗歌进行创作,虽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兴趣,教师要求不高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学生很乐于创作。

(三)聚焦:

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

学到这儿,在我们的眼中,祖国真的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爱祖国也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有着太多太多的内涵。

 

因此,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唤——齐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2.诗中说道: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

对于“骄傲”和“自豪”,我相信同学们都懂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奋发?

如何开拓呢?

请结合诗歌的二到六小节,想一想这个问题,同桌也可以讨论一下。

  

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了解学情,随机指导。

  

4.引导交流:

(结合前文,结合时事)  

奋发、开拓——保护壮美的自然风光,让这些自然文化遗产永远闪耀光芒;秉承民族的品性,始终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牢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  

5.小结:

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并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以读文为主,力求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祖国,在读中强化爱国热情。

6.结尾再一次点明了题目,是不是与第一节有重复的感觉?

  

(开头只为祖国的辽阔而感叹,现在想到祖国有着无比壮丽的山河、世界闻名的特产、迷人的民族风物、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展望未来将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怎能不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7.品读全诗:

  

“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多方面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炙热情怀。

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

把你的这种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爱国之情在深情朗读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收合:

拓展延伸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自己课上创作的诗歌。

3.模仿《我们爱你,中国》的结构,以赞美家乡为主题写一首诗。

 

附:

板书设计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1、我们爱你,中国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2拐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其中2个为多音字:

露lù、便pián)以及新词,认读5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能按顺序说说围绕拐杖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5.在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说说围绕拐杖发生了哪些事情。

 三、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体会“我”的感受。

 四、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真情实感;在讨论启发中体会写作特点,渗透写作技巧。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其中2个为多音字:

露lù、便pián)以及新词,认读5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说说围绕拐杖发生了哪些事情。

三、教学难点

按照顺序说说围绕拐杖发生了哪些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生活中你见过那些拄拐杖的人,你觉得他们需要哪些帮助?

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主拐杖的人,咱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的障碍

1.自由读课文,利用字典和课后生字表解决字音。

  2.自学生字(读音、组词、利用工具书和周围同学讨论的方法解决字词的障碍)。

  3.检查自学的情况:

  

(1)字音:

“浃”读作“jiā”,不要读成“xiá”。

  

  “尬”读作“gà”,不要读成“gǎ”。

  

  “大腹便便”的“便”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作“pián”。

  

(2)字形:

“浃”字的右半边要注意最后写“大撇”“捺”(指导书写)。

  

(3)理解词语意思:

汗流浃背:

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形容汗出得很多。

浃:

透、遍及。

  

尴尬:

(1)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2)(神色、态度)不自然。

本文取第2种解释。

  

大腹便便--肚子很大,很肥胖。

便便:

形容肥胖的样子。

  

扶老携幼--扶着老人,领着小孩。

携:

拉着。

  

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了。

恍然:

忽然;一下子。

  

  (4):

积累词语:

()老()幼()()大悟汗流()() 

()()谢绝前()后()大腹()()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注重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围绕拐杖发生了那些事情。

2.检查读课文,归纳主要事件。

“刚上汽车”、“汽车靠站后再次启动”、“骑车到站了”、“车子来了”等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

  3.浏览课文,给文章划分部分。

4.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词语。

 附:

板书设计

拐杖

让座照顾搀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体会小姑娘的表现的基础上理解“我”的表现,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意思。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理解“我”的做法和感受,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做法和感受,体会写作特点。

 四、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真情实感;在讨论启发中体会写作特点,渗透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回忆对小姑娘的印象归纳小姑娘对“我”的帮助

  1、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

(小姑娘、我)

  2说一说对小姑娘的印象

  3、浏览课文,说一说小姑娘是怎样帮助“我”的。

(情况、做法)

  【设计意图】初读后学生对小姑娘特点的把握并不难,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学生有了感知之后,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条理清晰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我”的做法和感受体会互相关爱之情。

过渡:

小姑娘纯真善良热心真诚令人称赞,可课文仅仅是在写小姑娘的吗?

  1.“我”是怎样为小姑娘考虑的?

画出相关语句

谎言:

“我下一站就下车”;装瘸:

“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走出车门”

 2.体会“我”的感受理解“我”这样做的原因感悟互相关爱之情

  过渡:

“我”直接向小姑娘说明自己是健康的人岂不是更为她着想吗?

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1)联系小姑娘的做法和我的表现,思考:

“我”是怎样想的,才有这样的决定?

 

(2)回报交流,顺学而导

   a.在什么情况下“我”做出这样的决定?

  (明白自己在享受特殊照顾后---“原来让座风波是拐杖惹出来的,我恍然大悟”)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小姑娘把自己当成了“腿脚不便”的人)

  出示:

  我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她微笑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尴尬。

  这时,有一只手扶住了我,还是刚才那位要让座的小姑娘。

“小心!

”她一脸惊恐地叫出声来。

  我明白了是自己制造了误会还辜负人家的好意,造成了小姑娘的“尴尬”;明白了好意被拒绝的她没有埋怨没有远离,有的是对我发自内心的真诚帮助,多么纯真、善良的好姑娘!

b.换位思考走进“我”的内心

  对话:

这位手拿拐杖的阿姨,您明白了小姑娘把您当成了“腿脚不便”的人来热心照顾。

您为什么不直接向她说明,反而作出了提前下车和下车装瘸的举动呢?

  (3)感悟互相关爱

  a.出示:

汽车到站了,我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走出车门。

她细心地搀扶着我下车,在车门关闭的一刹那才匆匆地回到车上。

  读一读: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我”和小姑娘互相为对方着想的美好情感)

  b.朗读体会:

师引读“我”的表现

  当我拿着拐杖刚上汽车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我不明就里,婉言拒绝她的好意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汽车再次启动,我的身体前仰后合,本能地握住拐杖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我被小姑娘的真爱所感动,谎称自己马上要下车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我为了保护小姑娘的爱心,佯装残疾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下车时,小姑娘---生接读

  当目送汽车远去时,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我”为小姑娘考虑的角度抓住“我”的做法上钩下联,走入“我”的内心,体会“我”的感受,感悟互相关爱之情

追问:

此时,“我”心里在默默地祝福这位好心的姑娘,还在想些什么?

  3.理解“我”的再次上车时的举动体会为他人着想

 

(1)理解我的举动

  出示:

车子来了,我把拐杖提得高高的,快速上了车。

我不忍心再让一个有爱心的人受到伤害。

  点拨一:

“伤害”指什么?

  点拨二:

是什么让我于心不忍?

我会想什么?

 

(2)简谈认识(小姑娘、“我”、做法的理解、自己的思考)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全篇的角度考虑,体现其对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对自我的思考,也同时为下面的小练笔做好了铺垫

  (三)读写结合,表达所想所感

  1、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动笔写,互评、互改、自改。

  结合细节谈想法

  围绕“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特别是受到他人的帮助自己该如何做”来写

  3、展示读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悟中提高到对身边人或事的思考。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体会课题的作用

  课文写的一件什么事?

用一个词语概括。

(让座)明明写让座,为什么不以“让座”为题而以“拐杖”为题呢?

  

(1)都是拐杖惹的祸---由拐杖引起的误会、展现小姑娘的爱心

  

(2)“拄”、“举”拐杖的举动表达“”“我”善良之心、关爱之情

  (3)“拐杖”贯穿课文的始终,就像一根线把故事串了起来

  2、体会新意

  “让座”这个助人之举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课文新鲜在哪儿?

是什么吸引了你?

  

(1)角度新:

写给“我”这样的正常人让座

  

(2)情节新

  a误会出波折

  ①自然造成的误会:

小姑娘误以为“我”腿有残疾;“我”误以为小姑娘认为“我”怀了孕或是看错了人。

  ②特意而为的误会:

“我”装瘸,让小姑娘继续认为“我”是残疾人。

 b做法出人意料:

“我”没坐反而提前三站下车;“我”下车装瘸,再次上车时把拐杖提得高高。

  (3)主题新:

主要不是赞扬让座人的品质而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之情。

  (4)给人以思考:

该如何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方法感知文章写作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为习作能力的培养打基础。

  3、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根拐杖引发的让座风波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爱人者,人恒爱之。

因为有爱,所以感恩,因为感恩,所以有爱。

课文的写作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愿同学们今后也能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笔写下人间的真情。

 附:

板书设计

拐杖

小姑娘:

让座照顾

互相关爱

我:

提前下车装瘸

上车高举拐杖

 

3*北京老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徘、徊、旨、拒、惬、皱”6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落叶缤纷、一头雾水、惬意、要旨、徘徊”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产生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的愿望。

3.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与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和事,他们会带给你感动,引起你的思考,使你静下心来去品味生活的滋味,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再去感受一下这样的感动。

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

3*北京老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会儿交流自学的结果。

2.读生字,理解生字所带词语的意思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要旨:

主要,要点的意思;

惬意:

满意,舒服(满足,畅快)

3.默读课文

在学习了新字新词以后,默读课文,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谁能试着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在归纳的同时,老师介绍一个方法给你。

(ppt出示:

谁?

在什么情况下?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

(1)五年前秋,老人帮指路,后驮过去。

(2)秋天坐公交车,“我”让座给别人,有一个老人有意给“我”让座。

师:

在归纳每件事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一般采用问问题的方式来归纳。

可是我们会归纳一件事,那对于两件事的文章又如何归纳呀?

是呀,我们把一件事+另一件事+结尾合并起来就是对于一篇文章多件事情的归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巩固阅读方法。

教师适度点拨,进行方法的总结提升。

(三)细读课文

1.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画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抓住“很耐心”、“他掉转车头……自顾离开”理解老人不求回报;

(2)有感情的朗读1自然段;

(3)抓住“我这就下车了……还很远”理解尊重别人和不动声色的默默关爱。

(4)有感情的朗读2自然段

(5)谈谈学习1、2自然段后的感受?

(6)大家齐读3自然段,体会“我”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事件,品味词句,理解感受,体会文章中心,总结写法。

(四)渗透老人品质,体会结尾

师:

最后,你能想起一句名言吗?

生: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言的总结,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收合:

布置作业与延伸

1.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附:

板书设计

3*北京老人

(1)五年前秋,老人帮指路,后驮过去。

归纳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秋天坐公交车,“我”让座给别人,有一个老人有意给“我”让座。

结尾

+

4*森林警察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论在何时何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能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这个故事,能够在小组中跟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讲故事.能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讲故事。

能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策略(可选)

读、悟、思、议、说相结合。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会钓鱼啊?

说说你钓鱼的感受。

可是在美国我和叔叔一起去钓鱼,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让我领教了那里森林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