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392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docx

毕业设计论文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论文

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张小飞

摘要:

本文采用亲子关系测验(PCRT)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评定了978名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果表明:

(1)无论是父子关系(含父女关系,下同)还是母子关系(含母女关系,下同),十个类型中,大部分数据在50%以上(消极拒绝型和严格型父亲除外)。

(2)十种不良好亲子关系中,父子关系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期待型、不安型和不一致型;母子关系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期待型、不安型和溺爱型。

(3)城市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相比,除“消极的拒绝型”父亲人数显著少外,其余类型无显著差异。

(4)高中与初中生相比,除“干涉型”母亲人数显著少外,其余类型无显著差异。

(5)普高与职高学生相比,除“消极的拒绝型”父亲人数和“溺爱型”母亲人数显著少外,其余类型无显著差异。

(6)在“消极的拒绝型、积极的拒绝型、严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五个类型的得分上父母有显著差异,总分父母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7)中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偏执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8)初中生的“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高中生。

其余项目中,无显著差异。

(9)普高生的“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职高生。

(10)除“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纬度外,其他纬度因子分大于2分的初中女生人数均少于初中男生,但均无显著差异;除“偏执、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纬度外,高中女生的人数均少于高中男生。

其中在“强迫、偏执”两个纬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敌对、躯体化”两个纬度上无显著差异;除躯体化、偏执、焦虑、其他纬度,职高女生人数少于男生,其中只有敌对这个纬度人数无显著差异。

(11)城市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在“抑郁”纬度上呈显著差异。

(12)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在各纬度的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13)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高相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关键词:

亲子关系 心理健康 中学生

1问题的提出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重视。

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它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行为问题等。

中学生阶段[初中阶段(12-15岁)和高中阶段(16-18岁)]是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促使中学生获得“成人感”,自主意识高涨;与此同时,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

这种变化在行为中表现为中学生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权威。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是子代依恋和独立于亲代两种倾向冲突和对立的阶段。

一部分中学生顺利地通过了这个阶段,一部分学生出现适应障碍,发生了各种让社会、他人不能接受的行为。

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犯罪、吸毒、学习成绩差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方晓义、董奇,1998)1。

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大量的关于中学生自杀、犯罪的报道,都提示我们:

亲子关系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前苏联有学者研究指出:

“亲子关系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他的心理健康的基础。

”2因此,亲子关系一直是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尽管近年心理学工作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年增多,诸如涉及亲子关系与中学生人格的关系等3,但社会舆论还没有对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亲子关系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在许多城市还很少见到实证研究。

可见,探寻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寻找相应的干预手段更具有理论上的必要和现实的意义。

本研究拟就对温州市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家长进行亲子关系调查,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做测评,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状态,分析各种不良好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提供可借鉴资料。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择

被试随机抽取一所温州市区普通高级中学高一至高三共186名学生,一所职业中学高一至高三150名学生,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166名学生,农村普通高级中学180名学生,农村职业高中146名学生,农村初中150名学生。

被试年级和性别分布见下表。

学生家长主要为商人、一般干部和知识分子。

测试前均未发现经医院诊断的任何心理疾患。

表1:

城市被试年级及性别分布(人)

初中(166)高中(186)职高(150)总计(502)

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职高一职高二职高三总计

男生283028322733302728263

女生232829343327351812239

合计515857666060654540502

表2:

农村被试年级及性别分布(人)

初中(150)高中(180)职高(146)总计(476)

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职高一职高二职高三总计

男生252324243032242725234

女生262527343327252520242

合计514851586359495245476

2.2测量工具

2.2.1家庭亲子关系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

家庭亲子关系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该测验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为我国心理学家所广泛采用。

它将不良好的亲子关系分为5种态度、十个类型,每一个类型有10道题,每种类型满分为100,得分<50被认为可能存在该种不良好的亲子关系。

不良好亲子关系十个类型的概念内涵介绍如下:

表3亲子关系诊断测验结果概念内涵:

A消极的拒绝型父母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忽视、不关心、不信任、感

拒绝的态度情不好等态度。

B积极的拒绝型父母对孩子有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放弃养育责任等

态度。

C严格型父母对子女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

支配的态度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子女。

D期待型父母自己的夙愿、希望投身在子女身上,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

希望子女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去做,即望子成龙。

E干涉型大致与期待型相同,为了能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的去照顾,

保护的态度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

F不安型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等,具有完全

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因而对孩子过分负责,给予过分的帮助。

G溺爱型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意见都是无条件的接受,对孩子过分

服从的态度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子女的要求,即使子女做了坏事,

也为其申辩。

H盲从型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父母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也要接受孩子

的要求。

I矛盾型对子女的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

矛盾的态度管教态度缺乏一贯性。

J不一致型指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叱

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2.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含有十个因子90个项目,内容涉及、意识、思维、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等优点。

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

无该项症状反应评0分;很轻1分;中度2分;偏重3分;严重4分。

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查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2.3研究程序

2.3.1培训主试

对各个班级的主试(班主任)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统一要求。

2.3.2正式测试

以班为单位进行家庭亲子关系测评和心理健康测评。

两个测评时间相隔一周。

2.3.3问卷筛选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份,有效问卷为1956份。

2.3.4数据录入、管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forWindows对数据进行录入与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2.3.5被试访谈

对部分被试进行个别访谈。

3 结果与分析

3.1 亲子关系现状的分析

3.1.1 亲子关系总体现状表4。

表4中学生评定亲子关系结果的统计N=978人

亲子关系类型ABCDEFGHIJ

百分位子评父6.916.89.82.8114.55.26.44.95.1

96—99子评母4.512.54.712.91.32.25.23.95.7

百分位子评父20.419.640.55.316.210.519.39.121.910

71—95子评母18.316.333.21.773.912.310.518.99.3

百分位子评父28.313.612.76.619.34.48.312.41210.1

51—70子评母1914.212.12.214.51.85.210.9810.2

百分位子评父18.82012.58.810.810.11023.524.432

21—50子评母28.223.522.25.29.84.51330.625.433.2

百分位子评父25.63025.576.642.770.557.238.636.842.8

20以下子评母3036.527.889.965.888.566.342.843.841.6

表4是中学生评定亲子关系各类型各等级人数占参加测验总人数的百分数,例如,对父A类型评定等级百分位96~99的数据为6.9,表示评定父亲亲子关系A类型等级最高的学生人数占6.9%。

表中百分位划分等级是依据《PCRT》的规定,并做适当调整,由最高到最低划分5个等级,最高等级是百分位96~99,最低等级是百分位20以下。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对亲子关系评定的总体情况不佳。

(1)无论是父子关系(含父女关系,下同)还是母子关系(含母女关系,下同),十个类型中,大部分数据在50%以上(消极拒绝型和严格型父亲除外)。

说明,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中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存在一种或几种问题,其中部分项目达到70%-96%。

(2)十种不良好亲子关系中,父子关系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期待型、不安型和不一致型;母子关系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期待型、不安型和溺爱型。

学生评定父母期待型(D)和不安型(F)这两类亲子关系问题最严重。

评定等级最差统计中,评定父期待型(D)和不安型(F)最差的分别有85.4%和80.6%;评定母亲期待型(D)和不安型(F)最差的分别有95.1%和93%。

期待型(D)方面,绝大多数的父亲母亲都对子女怀有过高的期望,而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性向,总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去做,甚至以命令、强迫的方式监督他们。

这样的期待和管束往往使孩子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非常的普遍。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在普高生和初中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

例如,在我们同时实施的家庭访谈中,学生在回答“家长对你学习上的要求是否超过你的能力?

”时,选择“经常是”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5%,“有时是”占42.6%,“不是的”占32.4%。

问家长“在学习上,您要求孩子近一年内学习成绩达到什么程度?

”回答“名列前茅”的有45.5%,回答“中等偏上”的有36.8%;而他们的孩子在回答“近一年内你尽最大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能达到什么程度?

”时,选择“名列前茅”的有26.3%,回答“中等偏上”的有29.7%。

而表现在职高生家长上虽然不像普高生家长那样要求孩子的成绩能达到重点大学,但其对孩子的期望值跟真实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这跟家长不是很了解整体教育情况有关。

不安型(F)方面,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担心、保护和负责,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学业和交友等事无巨细,都给予过分的照顾和帮助。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应该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学习上,其他的事情家长都可以代劳。

在父母过分保护下的孩子,亲身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很少,有的表现出依赖性,有的则表现出反抗性。

在我的访谈中,家长对于“只要孩子学习好,家长再苦再累也值得”,“非常同意”的占42%,“比较同意”的占36.2%;“只要对学习有好处,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非常同意”的占15.3%,“比较同意”的占26.3%。

(3)从表4中还可看出,母干涉型(E)、溺爱型(G)、盲从型(H)和父母不一致型(J)等方面问题也比较严重,学生评定其为最低等级的分别有75.6%、79.3%、73.4%和74.8%、。

具体表现与上文所述类似,干涉型大致与期待型相同,为了能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的去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若孩子不听从就唠唠叨叨,严加管束,甚至强迫。

溺爱型(G)方面,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要是学习成绩好就过分宠爱,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

盲从型也与上述类似,只要孩子认真学习,其他条件均可谈。

不一致型方面,比如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母亲叱责子女时,父亲却来阻止。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均认为严父慈母的占多数,但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母亲比父亲更严厉的比例更多,当然溺爱型的母亲比父亲比例也更多。

3.1.2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不良亲子关系上的得分差异。

城市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相比,除“消极的拒绝型”父亲人数显著少外(χ2=4.03,p<.05),其余各项经卡方检验,城市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无显著差异,表略。

分析原因,农村学生父亲是家里经济的顶梁柱,工作繁忙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常较少与子女沟通,因此造成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忽视、不关心、不信任、感情不好等态度的现象。

其他各项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温州的农村与城市相差不大,经济也是较发达的,文化差异也小,信息渠道丰富。

3.1.3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不良亲子关系上的得分差异。

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相比,除“消极的拒绝型”父亲人数和“溺爱型”母亲人数显著少外(p<.05),其余各项经卡方检验,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无显著差异,表略。

分析原因,职高生父亲不重视或不懂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再加上工作繁忙,没时间与孩子交流或将其寄养在祖父母等亲戚家里。

很多职高生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小学或初中的时候成绩突然下降,最后未能被普高录取。

很多职高生的母亲十分宠爱自己的小孩,将自己的孩子视为小皇帝,从而养成了些不良习惯和不适应社会的性格,等其长大了想教育却教育不了。

职高生中就有许多这一类型的学生。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晚上九点多,职高一班主任给一位平时常规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旷课、迟到)打电话,问其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说在银泰,和学姐在逛街。

尔后班主任给其家长打电话,他妈妈说他很乖,正在家里。

于是班主任故意说,能否请学生接电话?

妈妈很自然的说,我现在不在家。

这种对话听起来的感觉是妈妈已经很熟练的可以“应付”老师的许多“盘问”。

3.1.4初中生与高中生在不良亲子关系的得分差异

高中与初中学生相比,除“干涉型”母亲人数显著少外(p<.05),其余各项经卡方检验,高中生与初中生无显著差异,表略。

分析原因,初中阶段学生刚进入青春,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阶段,家长也充分了解这一阶段的重要性,为了能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的去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

而高中生的心理较之初中生心理也更成熟,所以家长会给予孩子较多的自主性。

3.1.5父母在不良好亲子关系上的得分差异

将父母在各类不良好亲子关系上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表5。

表5父母在不良好亲子关系上的得分差异

父(M)母(M)T

A消极的拒绝型47.5338.113.02﹡﹡

B积极的拒绝型45.1238.092.99﹡﹡

C严格型56.2245.122.62﹡﹡

D期待型19.7613.743.76﹡﹡

E干涉型42.5432.602.82﹡﹡

F不安型23.3215.981.06

G溺爱型35.7931.450.08

H盲从型36.4833.330.06

I矛盾型37.6834.120.06

J不一致型32.0832.080.00

总分376.52314.623.58﹡﹡

注:

得分越少,说明亲子关系越偏向不良好。

    ﹡:

p<0.05;﹡﹡:

p<0.01;下同。

从表5可以看出:

在“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五个类型的得分上父母无显著差异,其余各项父母得分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对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存在更多的问题,总得分的显著差异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可能与家庭分工有关,在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实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母亲比父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子女的责任,母亲与子女关系更密切,但矛盾也是更大。

母亲更多地管教、干涉子女,从而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

在我们平时上课以及心理咨询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学生抱怨“妈妈太严,什么都要管,太唠叨。

3.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316名初中生SCL-90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如表6,对366名高中生的测评结果如表7:

对296名职高生测评结果如表8

表6 初中生SCL-90量表测评因子分≥2人数

因子男女总计%

躯体化17153210.12

强迫症676012740.18

人际关系敏感24265015.82

抑郁34387222.78

焦虑655812338.92

敌对35296420.25

恐怖1515309.49

偏执45438827.85

精神病性17153210.13

其他19153410.76

表7 高中生SCL-90量表测评因子分≥2人数

因子男女总计%

躯体化30265615.30

强迫症776614339.07

人际关系敏感27356216.94

抑郁39458422.95

焦虑636512834.97

敌对41367721.04

恐怖16244010.93

偏执45358021.86

精神病性25305515.03

其他20204010.93

表8 职高生SCL-90量表测评因子分≥2人数

因子男女总计%

躯体化169258.45

强迫症45459030.40

人际关系敏感20284816.22

抑郁40549431.76

焦虑604910936.82

敌对14163010.14

恐怖20395919.93

偏执49398829.73

精神病性22234515.20

其他1613299.80

注:

因子≥2分作为心理不良反应的标准,一个被试可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分

表6、表7表明:

初中生和高中生一样,其中“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焦虑、偏执”五项的比例较高。

其余几项,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三项人数比例较低,卡方检验表明:

初中生的“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高中生(均为p<0.5)。

其余项目中,比例都很接近,无显著差异,卡方检验表略。

表7和表8表明:

职高生在“焦虑、强迫、抑郁、偏执”这四项上比例偏高。

职高生与普高生比较,在“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偏执”这几个纬度上比例高于普高生,卡方检验表明:

普高生的“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显著低于职高生(p<0.5),但焦虑、精神病性的人数比例与职高生没有显著差异。

在“躯体化、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其他”这几个纬度上职高生的比例小于普高生。

卡方检验表明:

职高生在“躯体化、敌对、强迫症状”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显著低于普高生(p<0.5),但在“人际关系敏感、其他”两个纬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6表7表8表明:

除“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纬度外,其他纬度因子分大于2分的初中女生人数均少于初中男生,但均无显著差异;除“偏执、强迫症、敌对、躯体化”纬度外,高中女生的人数均少于高中男生。

其中在“强迫、偏执”两个纬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敌对、躯体化”两个纬度上无显著差异;除躯体化、偏执、焦虑、其他纬度,职高女生人数少于男生,其中只有敌对这个纬度人数无显著差异。

城市学校学生与农村学校学生在“抑郁”纬度上呈显著差异,城市学生人数比例显著少于农村学生(表略)。

其他纬度如“强迫倾向、人际敏感性、焦虑”,农村学生比例也高于城市学生,但不呈显著性。

本调查表明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农村高于城区,这是有悖于一般规律的。

普遍的情况应该是城市的问题高于农村,因为城市人群的压力普遍大于农村。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反常现象呢?

我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父母外出做生意的较多,“留守孩子”这一群体远高于城区,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城区学生。

此外,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学生在各纬度的因子分大于2分的人数比例有上升的趋势。

强迫症状和焦虑两个纬度是十项纬度中呈阳性人数比较高的,中学生强迫症状主要表现在病态的过度思虑,控制不住自己,总想一些无聊的事情,被迫做些毫无乐趣而又不得不做的动作,强迫怀疑,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总担心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在性格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处事生硬执拗,拘泥教条,他们虽守规矩,讲信用,遵守时间,但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

他们往往有许多不合理的观念,这些观念大多来自早期的不良教育,特别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不能出一点差错,这些不合理的要求把孩子的心智锁进了牢笼,一切按规矩办事,结果是对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无所适从,总怕犯错误,放不开手脚,于是就产生用反复思考、检查来排除心头的困惑。

中学生的焦虑倾向,比例也比较高,焦虑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是一切神经症表现的基础,它是直接经历的,而不是在恐惧或强迫下间接经历的,焦虑患者对焦虑的体验要比其他神经症来得明显,且弥漫性也大得多,个体往往不能对自身的焦虑反应作出合理的解释,即使是小的危险或压力,个体可能产生与之不相应的相当强烈的焦虑反应。

在中学生中,家长或学生本人的期望值过高等都使学生产生严重焦虑的倾向。

3.3亲子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3.1分析亲子关系测验的总分与心理健康测验自评分的相关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自评分呈显著的相关,说明亲子关系的好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表略。

系数r=0.633(p<0.05)

3.3.2不同类型的不良亲子关系可能引起的不同心理问题

前述结果已经表明亲子关系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高相关,但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无明确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分别计算10类不合理亲子关系与10种主要心理问题的相关系数,结果如表9:

 表910类亲子关系与10种主要心理问题的相关系数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其他

消极拒绝0.56﹡0.150.69﹡﹡0.64﹡﹡0.250.67﹡﹡0.13 0.1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