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9044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基础知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2类: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3类: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4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5类: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6类: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高处坠落;

(10)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

(14)火药爆炸;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

第二节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l经验法

l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l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l固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经验法

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借鉴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包括对照法和类比法

1)对照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优点:

简便、易行;

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2)类比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常用于复杂系统和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事件树分析法(ETA)

–事故树分析法(FTA)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FMEA)

3.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厂址----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

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

–厂区平面布局

l总图----功能分区布置;

高温、辐射等设施布置;

工艺流程布置;

建、构筑物布;

安全防护

l运输路线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

码头

–建(构)筑物——结构、放火、防爆、采光、生产卫生设施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机控制条

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设备、装置;

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粉尘、毒物,管理设施等

4.固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物料危险的辨识

(2)生产过程的危险辨识

(3)工艺、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性辨识

l相关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危险总是与其他因素有关系的,辨识时应注意相关因素的影响,避免孤立行事。

l储运过程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爆炸品储运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2、易燃液体储运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3、易燃物品储运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4、毒害品储运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l燃爆危害辨识

–燃烧——燃烧是一种同时有光和热发生的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

l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l放出大量的热

l发光

–燃烧条件

l可燃物质

l助燃物质

l点火源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且在瞬间以对外作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是一种非常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l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

l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

l对周围建筑物或人员产生伤害

–爆炸分类

l按性质分——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l按反应相分——气相爆炸、凝固相爆炸

l按爆炸速度分——轻爆、爆炸、爆轰

–可燃气体、可燃蒸汽、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以其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

在其爆炸下限至爆炸上限之间发生

爆炸极限的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乙醇:

4.3%~19%

氨:

15.5%~27%

甲烷:

12.5%~74%

苯:

3.1%~32%

环氧乙烷:

3.0%~80%

–有些气体即使没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也可以发生爆炸。

乙炔——压缩到2个大气压以上,没有氧气

时也会爆炸

–一些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气体,没有氧气也会发生爆炸

如:

乙烯、环氧乙烷、丙烯、联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氯等

–液体的燃烧危险性

易(可)燃液体在火源或热源的作用下,先蒸发为蒸汽,在氧化分解进行燃烧

–闪燃——在一定的温度下,易(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汽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

–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评价液体化学品燃烧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着火点——能维持液体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l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

起火后随时间的延续,破坏迅速扩大。

损失程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爆炸

爆炸瞬间发生,时间极短,其破坏有四个方面

l直接的破坏_——爆炸产生的碎片可飞至数百米,造成根大范围的危害

l冲击波的破坏——可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大气压超压的冲击波。

20~30kPa时,砖木结构建筑物破坏,超压1000kPa时,破坏除钢筋结构外的建筑

l造成火灾——瞬间高温

l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

l对人体健康危险辨识

–毒物的毒性

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由进入人体内的剂量决定。

剂量(浓度)越小,毒性愈强

l绝对致死量(浓度)(LD100或LC100)——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浓度)

l半数致死量(浓度)(LD50或LC50)——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浓度)

l最小致死量(浓度)(MLD或MLC)——全组染毒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浓度)

l最大耐受致死量(浓度)(LD0或LC0)——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浓度)

第三节危险、有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

l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l事故预防对策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l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一、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原则

1、事故预防的技术措施

l设计过程中,当事故预防对策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宜优先考虑事故预防对策上的要求,并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

1)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

2)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

3)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

4)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

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顺序

l按事故预防对策优先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

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有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3)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有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

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5)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

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消除和减少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是事故预防对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质上是保障整个生产过程安全的对策措施。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则,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基本对策如下(7条)

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安全技术措施的根本途径。

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

自动化能减少人身伤害的危险。

2.设置安全装置

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增强机械强度

机械设备、装置及其主要部件必须具有一定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安全系数。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电气安全对策通常包括防触电、防电气火灾爆炸和防静电等,防止电气事故可采用5项对策。

(1)安全认证。

(2)备用电源。

(3)防触电。

(4)电气防火防爆。

(5)防静电措施。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因有些零部件逐渐磨损或过早损坏,以至引起设备上的事故,其结果不但使生产停顿,还可能使操作工人受到伤害。

因此,要使机器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以延长使用期限、充分发挥效用、预防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它进行经常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工作场所就是工人使用机器设备、工具及其他辅助设备对原材料和半成品进行加工的区域。

完善地组织与合理地布局,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而且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工作场所的整洁也很重要。

工作地点散落的金属废屑、润滑油、乳化液、毛坯、半成品的杂乱堆放,地面不平整等情况都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采取各类措施后,还不能完全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健康时,必须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和作业类别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作为补充对策。

第四节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l重大危险源

不论长期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l重大事故

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险。

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

l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l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将定义和辨识方法归纳为:

⑴主要指可导致火灾、爆炸、毒物泄露后果严重的危险物质;

⑵边缘距离小于500米以内的一个或几个装置、设施或场所内的危险物质;

⑶客观存在的,以所规定的临界量为标准;

⑷临界量分生产区和储存区两类;

⑸危险物质分易燃、爆炸性、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4类共142种;

⑹不含核设施、军事设施、采掘业、危险物质的运输;

⑺判断是否重大危险源公式:

单一物质时:

q/Q≥1

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

q1/Q1+q2/Q2+q3/Q3+……qN/QN≥1

式中:

q—每种物质实际存在量,单位(t);

Q—生产场所或贮存区该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单位(t)。

第二部分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

l应急预案——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或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评估了事故形势、发展过程、危害范围和破坏区域的条件下,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

一、预案分级——按事故影响范围分4级:

Ⅰ级——特别重大(省级政府、国务院部门4小时报国务院,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Ⅱ级——重大(同上)

Ⅲ级——较大

Ⅳ级——一般

l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层次

a.综合预案:

城市的整体预案,总体阐述应急方针、政策、组织机构及职责、总体思路等;

b.专项预案:

针对特定类型紧急情况的应急而制定的、对机构、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

c.现场预案:

在专项预案基础上针对具体场所而制定的。

l应急管理过程——4个阶段

–预防

l事故预防——管理技术手段实现本质安全

l事故发生预防——降低损失

–准备——制订预案、成立队伍、配备装备、演练

–响应——(救援行动)报警与通报、人员疏散、急救医疗、消防抢险、信息收集与决策、外部求援

–恢复——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

l应急响应等级——3级

一级紧急响应——(全体响应)所有部门参与

二级紧急响应——两个或多个部门参与处理

三级紧急响应——1个部门即可处理

l应急救援响应程序

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二、应急预案的文件结构

1.总预案

包含了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

2.程序文件

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

程序内容十分具体,比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

3.指导说明书

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个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监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4.应急行动记录

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三、应急预案主要内容(8要素)

依据: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总则——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3、预警和预防机制——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

4、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程序,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监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

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援、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包括通讯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

7、附则——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门,预案实施与生效时间。

8、附录——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

四、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5个步骤)

–成立编制小组:

要有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参与,要征求各部门意见。

–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

包括法律法规分析;

风险分析;

应急能力分析。

–预案编制:

根据企业的风险和应急响应能力现状,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相关规定编制应急预案。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预案应经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响应人员充分讨论和修订、评审,经批准后发布。

–预案的实施:

预案经批准后实施生效。

五、应急培训与演练

l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

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的指导思想:

应以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逐步提高为原则。

应急培训与演练的基本任务:

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l应急培训的范围

–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社区居民的培训

–企业全民的培训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

l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

–报警

–疏散

演练的类型

应急演练按规模分为:

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

(一)桌面演练:

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在会议室内举行。

事后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建议,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桌面演练一般仅限于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

(二)功能演练:

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一般在应急指挥中心举行,并可同时开展现场演练。

事后提交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三)全面演练:

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的能力和相互协调的能力。

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确定日期、目标和范围、现场规则与演练方案,指定评价人员和培训人员,准备工作文件,安排好后勤工作,讲解演练方案与演练活动;

2、演练阶段:

实施演练方案并做好全过程记录;

3、总结阶段:

根据记录以及对参与人员的访谈,编写书面报告,举行公开会议通报不足之处并采取纠正措施,落实并追踪整改项的纠正情况。

演练的基本任务

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的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演练结果的评价

提交演练报告,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

(一)不足项:

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采取合理应对措施。

(二)整改项:

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

(二)改进项:

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

它不会对人员的生命与健康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视情况予以改进。

第三部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l事故分级

l事故报告

l事故调查

l事故分析

l事故处理

第一节事故报告

一、事故分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