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632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6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2.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2.通过图示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关系。

知识点一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

(1)明清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________》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2)________大范围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________________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________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

明中叶以来,____________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1)____________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____________活跃。

(2)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发展成______________。

4.国力

(1)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________扩大和人口增长。

(2)在1720~1820年间,中国______________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3)到________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

(4)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________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预习评价】

1.(判断)清朝前期推行的“摊丁入亩”,是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

(  )

2.(判断)明清时期中国综合国力领先世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

3.(思考)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因为什么?

试答:

 

知识点二 资本主义萌芽

1.标志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新的________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________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特点

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________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与传统________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3.地位

只在________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耕织结合、____________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4.迟滞因素

(1)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2)明清帝国的________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________的驱动力,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3)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________”政策的打压,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预习评价】

1.(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  )

2.(判断)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取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

知识点三 近代前夜的危机

1.清朝的海禁政策

(1)背景:

①西方________势力东来,东南沿海人民与西方人的海上贸易很频繁。

②明清易代以后,东南沿海的________势力比较强大。

(2)影响:

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________、刺激资本扩张、推进________的契机。

2.世界形势

(1)政治:

1640年,英国开始进行________。

(2)经济:

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________国家的转变。

(3)外交:

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贩卖________,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3.出现危机

中西国力兴衰易位大体定局。

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________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预习评价】

1.(判断)明清时期推行的闭关政策禁绝一切对外交往,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

2.(判断)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自然经济的存在。

(  )

3.(思考)清代旧例:

“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

……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

”这体现了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试答:

 

[误区警示]明清时期的社会生产力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但与前代相比,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量的扩大,很少有质的变化。

这一提高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自然经济。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条件

(1)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手工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

(3)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4)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

(5)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调整,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条件等。

[图示巧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误区警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它只出现在局部发达地区的少数生产部门,很难对自然经济形成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图示巧记]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图示巧记]“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关系

[误区警示]“海禁”与“闭关锁国”的不同

(1)“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进行。

(3)“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1天工开物 2双季稻 3玉米、番薯 4衣食结构 2.私营手工业3.1明中叶 商业资本 2工商业市镇4.1耕地面积 2国内生产总值319世纪 4白银

预习评价 1.√ 2.× 3.棉花的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引进和推广。

知识点二

1.工场手工业 市场 2.社会化 官办手工工场 3.江南 自给自足 4.1购买力 2专制统治 科技创新 3重本抑末

预习评价 1.√ 2.×

知识点三

1.1①殖民 ②抗清 2海外市场 工业化 2.1资产阶级革命 2工业3奴隶 3.鸦片

预习评价 1.× 2.√3.海禁闭关锁国。

主题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探究]

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史料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①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注:

①生计。

②空虚。

思考 依据史料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是什么关系?

其实质怎样。

答案 关系:

雇佣和被雇佣。

实质:

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生产关系。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史料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①,且多扣克,以浚削②之余,市腾踊③之料。

”“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注:

①延误时期。

②剥削。

③积压。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言简意赅,至少四个要点)。

答案 原因:

①统治者的限制和盘剥;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④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⑤工商业资本的短缺。

[史论形成]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1.市场因素:

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

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

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

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知识拓展]对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四性”的认识

(1)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

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

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主题

 海禁政策

[史料探究]

1.明初的海禁政策

史料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注:

①反映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抵制;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史料

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

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①。

注:

①反映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影响。

思考 史料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机构?

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这一政策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是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

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

影响:

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史论形成]对海禁政策的认识

1.含义:

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原因

(1)经济根源:

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2)社会根源: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及封建主义的劣根性。

(3)主观原因:

封建统治者盲目自大。

(4)客观原因:

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3.影响

(1)积极:

保护了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

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②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名家论史]

观点: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导读:

史料讲述了乾隆时期大量资本投向土地,影响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提示:

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自然经济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在专制体制和传统纲常礼教维护下,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关系强化,阻碍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和变革;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自我整合能力强,不断化解变革因素,完善自身体制,成为严重阻碍近代化的障碍;人口压力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农村包围牵制。

解析与探究

提示:

信息:

明朝中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机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计日受值;苏州的丝织业发达,内部分工十分细密;苏州形成了固定的劳务市场等。

能。

因为机户与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自我测评

1.提示:

劳动者与作坊主是隶属关系,手工工场主与劳动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方式的主要区别。

2.提示: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2)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多次颁令实行矿禁。

这种把大量过剩劳动力控制在有限耕地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模式,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3)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也迫使一些商人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1.(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

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答案 D

2.(2016·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明代后期,有学者谓:

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解析 由材料中“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等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明代江南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不是彻底的改变,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明代统治者仍坚持抑商政策,D项错误。

封建社会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从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3.(2017·河南南阳五校联考)有一碑文记载: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这种情况说明了(  )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机匠与机户的相互关系。

题干材料反映了机户与机匠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 C

4.(2017·湖北枣阳一中月考)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A项是外部因素,根本原因应从内因分析,故排除。

B项是缓慢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

C项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但C项包含于D项中,即C项是由D项造成的。

答案 D

5.(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一处对外通商。

此处是(  )

A.上海B.广州C.天津D.厦门

解析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清代前期“海禁”政策时期,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为广州,故B项正确;1860年《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故C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开厦门为商埠,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浙江学业水平考试)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解析 材料揭示了海禁政策的初衷与实际效果的差异,指出该政策体现在与“番客”(即客居中国的外族人或外国人)的关系上是“累无辜”,实际上否定了海禁政策。

答案 D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它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答案 

(1)清前期达到了经济发展的高峰,农业、手工业特别发达,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

(2)社会现象: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联系:

材料一中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高度发展是材料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源,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深圳南山区期末)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市镇”的经济现象,故排除A。

B、D两项说法错误。

由“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可知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 C

2.(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反映出在1820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是远胜于欧美国家的,A、B、D三项本身说法错误,且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答案 C

3.(2017·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农业生产日益萎缩

C.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D.政府对工商业日益重视

解析 从图片材料可以直接获得信息的是:

税收总额在不断增加,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故C正确;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雇佣关系,工商业的发展并不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故A不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故D不正确。

答案 C

4.(2017·湖南娄底期中)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

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指(  )

A.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综合国力空前强大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新的经济因素”入手,结合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思考。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答案 B

5.(2017·江苏泰州期中)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解析 “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商品化”是经济近代化的主要含义,C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7·河南洛阳期末)下图中的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晋商文化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解析 A项与“消极影响”不符,B、D两项不是材料所造成的主要影响。

由于“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对商人的影响,导致一些商人在致富后买田置地,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发展资金,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

敢出界者斩!

”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

解析 由材料“每处悬一碑曰:

敢出界者斩”,并结合清朝的对外政策可知是闭关锁国,即严控对外联系。

答案 D

8.(2017·山东枣庄八中月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

“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

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海禁”政策的实施B.社会矛盾尖锐

C.倭寇为患D.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2017·湖北武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

“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

……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就此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

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文字通顺流畅。

解析 本题为小论文题,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出观点,然后进行评论,要注意全方面的评价。

材料中的观点可以依据材料一“论英雄钱是好汉”、材料二“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材料三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等信息归纳概括。

然后从此现象产生的原因、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等方面评论。

答案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

评分思路:

要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

观点:

明朝中后期出现拜金、重商和倡奢的社会风气。

产生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积极影响:

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

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总体论述,得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