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0813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docx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穿工作服,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履行相应职责,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潜在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

4、房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病床要湿式清扫,一床一扫套一用一销毁,病人床头柜一柜一抹布,用后消毒。

床、床架、椅每日清洁,抹布专用。

地面每日用清水湿拖2次,禁止用干抹干扫,随时保持地面清洁。

  

  5、一般病人的被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

换下来的被服应定点放置及清点。

有传染病可疑患者的棉被、枕芯等应用紫外线在不同角度进行照射或甲醛薰蒸或其它方法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6、按要求对有关项目(如紫外线、空气细菌、使用中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对不合格者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

  7、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使用后立即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各种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用后应清洁和消毒处理,清洁、整齐保存备用。

  8、被脓、血与排泄物污染的布类应常规消毒后再洗涤,特殊细菌污

  染的布类应与洗衣部联系,密封后注明“污染”字样送洗衣部单独处理或焚烧。

  9、垃圾用塑料袋收集封闭运送;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和运送,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要求进行处理。

  10、治疗室、换药室、病房、办公室等区域的卫生工具要专用,清洁用具应定点放置,有明显标记并定时消毒。

病人便盆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

  

(二)处置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保持换药室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有空气消毒机的每天开启消毒机4小时,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2、进行处置操作时,室内人员尽量少走动,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处置室。

  3、进入换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操作前剪指甲,操作前严格洗手,必要时用手快速消毒液消毒手。

4、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应无菌。

换药所用的溶液、开瓶后应标明开启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根据伤口情况及感染程度,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换药时,换下的敷料等物品应分别放于污物桶内,不可随地乱扔,每日清倒,污物桶每周消毒两次。

  6、遇有特殊细菌感染(如气性坏疽等)及高度耐药菌株感染的伤口换药时,应按要求进行隔离。

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溅污自身;

  尽量使用一次性换药器械,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处理。

非一次性器械用后先消毒,再清洗和灭菌处理。

  7、做好个人防护。

接触所有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严格洗手制度,每换药一个病人,均应在流水下用肥皂洗手,严重感染的病人换药后,应用肥皂水洗手再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

8、保持换药台、治疗盘整洁,有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9、凡供病人换药使用的搁手、脚支撑架等,接触病人的一面应有隔离屏障,每日用有效氯为2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有污染时应及时消毒

  10、各类废弃物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密封运送焚烧处理。

  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医务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室内一切物品定点放置,无菌物品有专柜放置,无菌物品柜清洁无尘,按消毒日期先后放置有序,无过期无菌物品存放。

每天护士负责检查,护士长、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定期抽查,确保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常用无菌敷料罐及无菌器械盒、棉签罐,一经打开,必须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污染时随时更换。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4小时后不得使用;各种溶媒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天更换一次,容器每周更换2次(清洗后灭菌)。

安尔碘开瓶后应标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一周。

6、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7、各科治疗室的冰箱只能作为存放药品及制冰使用,冰箱内严禁放置私人用物,冰箱每周清洁一次。

  8、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治疗室。

所有器械按要求单独浸泡消毒后清洗灭菌,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双层密封,做好标记,及时收集焚烧处理。

9、污物与污敷料分别放在污物桶内,每日清洁消毒污物桶。

特殊细菌感染的病人的污敷料用黄色双袋包装并做好标识焚烧处理。

10、每天进行日常清洁,每周进行大清扫消毒一次,每天进行空气消毒1次,按要求定期作各项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每年应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1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定期向全院反馈。

  5、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现患率≦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7、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执行《消毒技术规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高水平消毒,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压力蒸汽灭菌a、工艺监测:

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b、化学监测:

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臵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c、B-D试验:

每日一次。

d、生物监测:

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紫外线a、日常监测:

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b、强度监测:

每半年一次。

c、监测仪器每年校正一次。

  

  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穿工作服,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建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履行相应职责,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潜在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

4、房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病床要湿式清扫,一床一扫套一用一销毁,病人床头柜一柜一抹布,用后消毒。

床、床架、椅每日清洁,抹布专用。

地面每日用清水湿拖2次,禁止用干抹干扫,随时保持地面清洁。

  

  5、一般病人的被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

换下来的被服应定点放置及清点。

有传染病可疑患者的棉被、枕芯等应用紫外线在不同角度进行照射或甲醛薰蒸或其它方法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6、按要求对有关项目(如紫外线、空气细菌、使用中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对不合格者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

  7、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使用后立即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各种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用后应清洁和消毒处理,清洁、整齐保存备用。

  8、被脓、血与排泄物污染的布类应常规消毒后再洗涤,特殊细菌污

  染的布类应与洗衣部联系,密封后注明“污染”字样送洗衣部单独处理或焚烧。

  9、垃圾用塑料袋收集封闭运送;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和运送,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要求进行处理。

  10、治疗室、换药室、病房、办公室等区域的卫生工具要专用,清洁用具应定点放置,有明显标记并定时消毒。

病人便盆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

  

(二)处置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保持换药室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有空气消毒机的每天开启消毒机4小时,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2、进行处置操作时,室内人员尽量少走动,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处置室。

  3、进入换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操作前剪指甲,操作前严格洗手,必要时用手快速消毒液消毒手。

4、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应无菌。

换药所用的溶液、开瓶后应标明开启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根据伤口情况及感染程度,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换药时,换下的敷料等物品应分别放于污物桶内,不可随地乱扔,每日清倒,污物桶每周消毒两次。

  6、遇有特殊细菌感染(如气性坏疽等)及高度耐药菌株感染的伤口换药时,应按要求进行隔离。

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溅污自身;

  尽量使用一次性换药器械,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处理。

非一次性器械用后先消毒,再清洗和灭菌处理。

  7、做好个人防护。

接触所有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严格洗手制度,每换药一个病人,均应在流水下用肥皂洗手,严重感染的病人换药后,应用肥皂水洗手再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

8、保持换药台、治疗盘整洁,有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9、凡供病人换药使用的搁手、脚支撑架等,接触病人的一面应有隔离屏障,每日用有效氯为2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有污染时应及时消毒

  10、各类废弃物按要求进行分类收集,密封运送焚烧处理。

  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

医务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室内一切物品定点放置,无菌物品有专柜放置,无菌物品柜清洁无尘,按消毒日期先后放置有序,无过期无菌物品存放。

每天护士负责检查,护士长、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定期抽查,确保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常用无菌敷料罐及无菌器械盒、棉签罐,一经打开,必须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污染时随时更换。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4小时后不得使用;各种溶媒开启后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天更换一次,容器每周更换2次(清洗后灭菌)。

安尔碘开瓶后应标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一周。

6、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7、各科治疗室的冰箱只能作为存放药品及制冰使用,冰箱内严禁放置私人用物,冰箱每周清洁一次。

  8、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治疗室。

所有器械按要求单独浸泡消毒后清洗灭菌,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双层密封,做好标记,及时收集焚烧处理。

9、污物与污敷料分别放在污物桶内,每日清洁消毒污物桶。

特殊细菌感染的病人的污敷料用黄色双袋包装并做好标识焚烧处理。

10、每天进行日常清洁,每周进行大清扫消毒一次,每天进行空气消毒1次,按要求定期作各项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和反馈。

  3、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每年应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10%。

  4、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定期向全院反馈。

  5、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目标性监测。

监测目标应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6、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现患率≦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7、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执行《消毒技术规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达到高水平消毒,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压力蒸汽灭菌a、工艺监测:

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b、化学监测:

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臵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c、B-D试验:

每日一次。

d、生物监测:

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紫外线a、日常监测:

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b、强度监测:

每半年一次。

c、监测仪器每年校正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