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135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重点.docx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

1、绪论

医学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作用规律的交叉学科。

研究范围:

1.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3.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学科性质:

交叉、基础、应用学科。

1977年G.L.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形象的指出,经典的西方医学将人体看成一架机器,疾病被看成是机器的故障,医生的工作则是对机器的维修,标志新的医学模式诞生。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整体观

社会/国家宇宙

文化/亚文化地球

社团气候

家庭水、空气环境

两人动、植物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心理生理

行为基因/分子

感受蛋白人

认知细胞

个性/经验器官

系统/神经

理论新观点:

1.系统整体观;2.心身统一观;3.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4.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2、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

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的构成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注意、语言等)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忧、思、悲、恐、惊等)

理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等)

现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信念等)

象个性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功能(生物学基础);2.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社会学基础)

认知过程: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又称为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头脑加工处理支配

外界信息心理活动行为

感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一定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值:

能引起某种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是测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绝对感觉阈值:

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感觉器官因受连续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感觉适应:

明适应、暗适应;嗅觉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感觉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5)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

因为需要感受性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可得到提高;(6)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知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

(2)理解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诠释它;(3)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感知它时不会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4)恒常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记忆:

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

(1)识记:

感知外界事物或接受外界信息阶段。

分类:

有意识记(有目的有计划,按一定的方法,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留下深刻印象)和无意识记(有选择性地,选择与需要和兴趣密切联系的内容,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能留下深刻印象),机械识记(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和意义识记(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识记);

(2)保持:

将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储存和保持的阶段。

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

①该信息对个体的意义②是否反复应用;(3)再认与再现:

将储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之中的过程。

保持的相反过程——遗忘:

识记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

表现:

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原因:

1.衰退说(最为人们接受)2.干扰说3.压抑说4.提取障碍说

遗忘规律:

遗忘的进程:

不均衡的、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基本类型:

(1)根据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

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

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时程的长短

外界信息输入瞬时记忆注意一分钟短时记忆不被重复遗忘

刺激物作用停0.25重复1min以上

止,印象消失-2秒数日数月数年

遗忘长时记忆遗忘再现

重复终生

永久记忆

思维:

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想象:

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

情绪的功能:

是适应生存的工具、行为动机、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人际交往的手段。

意志:

指热门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

意志的品质:

指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

*人格(个性):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倾向性2.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个人的实践活动

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CattellR.B.美国)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EysenckH.J.英国)认为人格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外内向维度(E)和情绪维度(N)。

人格测验问卷(EPQ)。

需要:

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A.H.Maslow,美国)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三个功能。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

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能力:

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说必备的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指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五方面,通常所指的智力。

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

能力形成和发展因素:

1.遗传因素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

智力:

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现代心理学将气质理解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

气质具有明显的天赋性,是较多地受稳定的个体生物因素制约的。

较为流行的气质类型是在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气质体液学说。

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黑胆汁和黄胆汁四种液体。

性格: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健康心理学。

它指运用心理学上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保持并促进精神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能准确反映事物。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行为反应适度。

(4)人格完整。

(5)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6)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

(7)人际关系和谐。

(8)适应能力强。

(9)心理行为特点符合生理年龄特征。

(10)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动机,并使合理要求得到满足。

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培养与维护:

(1)孕期心理卫生:

1.婚配关系2.妊娠年龄3.孕妇情绪4.孕妇营养5.孕妇的身体状况6.孕妇服药7.父母的不良习惯8.胎教:

包括音乐胎教、抚摸胎教等。

(2)乳儿期(0-1岁)1.心理发展特点:

动作发育迅速,感觉迅速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对外界刺激是被动、防御性的;2.心理健康:

(1)供给充足的营养

(2)保证充足的睡眠(3)满足情感需要—爱抚、依恋(4)断奶的心理卫生(5)注意动作和感官的培养(6)经常与乳儿言语交谈(7)矫正不良行为

(3)婴儿期(1-3岁)心理健康1.心理发育特点:

口头语言发展,动作发展非常迅速,感知觉发展,辨认颜色、声调;2.心理健康:

营养1.促进脑的发育,加强躯干和四肢的锻炼,游戏—知识教育、训练各器官功能、促进观察力、注意、记忆、思维发展2.口头言语训练(言语发育的重要时间),大小便训练3.培养良好习惯,作息训练,进食习惯4.不要吓唬小孩5.运动技能训练6.开展早期教育,注重智力开发,塑造良好个性。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言传身教

(4)幼儿期心理健康(3-6岁)1.心理发育特点:

有了较多的语言,有初步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情绪易变,个性初步出现,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的愿望2.心理健康:

(1)开展游戏活动,训练运动技能

(2)口头言语训练,培养书面用语(3)社会化训练:

游戏、交往、合作、分享(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5)正确对待咬手指、偏食等。

(5)童年期(6、7~11、12岁)1.心理发育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性强;个性全面发展,性格可塑性大;智力发育最快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情绪直接、外露,情绪波动比较大,但已经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心理健康

(1)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

(2)认知能力的发展:

开拓创造思维,不要培养标准儿童(3)社会化训练: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会替他人着想等(4)加强意志、自觉性、自制力、独立能力、集体观念、高尚风格、“情商”等的培养。

(5)纠正不良行为:

偷窃、说谎

父母心理健康对儿童的影响:

1父母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2儿童通过感知父母的情绪学习3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孩子的观点和行为。

父母的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大于教育。

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必须要犯错误的,如果不犯错误,他就失去了通过犯错的经验去学习、应对和成长的机会。

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正确”模式,有效才最重要。

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家长越在孩子面前扮演专家角色,孩子越不听话。

要告诉孩子一些实用的东西,而非正确的东西,很多正确的东西只能活在书本里,而实用的东西会在生活里展示它的生命力。

(6)青少年期的心理卫生(少年期:

12-14岁;青年期:

15-35岁)1.心理发育特点:

(1)躯体发育提早,心理发育相对不足,其行为出现与成人意识之间的差异。

(2)认识活动:

智力趋向成熟,易导致盲目空想,为“第二反抗期”,出现与父母意愿之间矛盾。

(3)情绪情感:

暴风骤雨式的心理动荡期,“哥儿义气”。

(4)意志活动:

倔强性与懦弱性并存的矛盾心理。

(5)个性变化:

具有倾向性,又出现闭锁心理。

(6)性心理特点;2.心理卫生:

(1)注意适当的性教育

(2)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青春期的“同一性”危机。

(3)注意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4)注意用脑卫生,注意学习的心理卫生。

(5)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6)培养坚强意志,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

(7)中年期心理卫生(35-60)中年期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较稳定,各方面均已有积累,进入生命的鼎盛期,但压力大。

注意:

1.劳逸结合,有规律地安排生活2.适当的体育锻炼3.情志保持乐观愉快,克服虚荣心,增强自信和成就感4.搞好家庭的心理卫生和单位的人际关系

(8)更年期的心理卫生:

(女:

45-55岁;男:

55-60岁)1.特点:

更年期是生理衰老的过渡时期,生理变化很大。

女性出现月经和生殖系统的变化;男性出现性功能的变化;两者均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症状。

2.心理障碍的原因:

(1)生理(3)生活环境刺激

(2)认知(4)人格因素;3.自我保健与治疗:

(1)主动学习更年期保健知识;

(2)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3)降低生活和社会压力;(4)积极有效地进行生理和心理的锻炼;(5)积极进行治疗。

4.社会的保健与治疗服务:

(1)普及更年期科学知识,加大保健服务;

(2)临床治疗;(3)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9)老年期心理卫生:

特点:

认知功能减退、情绪变化、人格特征。

心理卫生:

1.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2.保持社会接触和社会生活。

3.不断学习新知识,预防和延缓心理衰老。

4.注意脑功能锻炼。

5.适当的身体锻炼,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身健康。

6.防治老年性痴呆。

异常心理:

又称“病理心理”,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偏离常态,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4、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又称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主要内容:

①早期经验决定论:

成人的人格是由各种幼年时期的经验所形成的;②心理结构理论(潜意识理论、冰山理论):

意识:

个体所能清晰感知到、注意到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

个体无法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

介于两者之间的心理活动,不允许潜意识心理活动进入意识层面;③人格理论:

本我:

处于潜意识之中的人格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

处于意识之中的人格部分,调控个体的行为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处于意识之中的人格部分,由道德、良心、约束和规范组成,遵循至善原则;④性心理发展理论:

(1)Libido(力比多)是个体所有行为的动力

(2)性心理发展的五个时期:

1.口欲期2.肛欲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⑤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2.抵消和隔离3.反面作用4.置换作用5.固着6.退行7.投射8.内射9.升华。

*行为学习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创始。

内容:

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形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行为:

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狭义:

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

广义:

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

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

三个重要现象:

强化:

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

泛化:

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作为反复强化的一种结果。

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

四个类型:

①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R→S积极↑→R促进);②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R→S消极↓→R促进);③消退:

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R→S积极↓→R减弱);④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R→S消极↑→R减弱)。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

尼尔·米勒(美)。

传统观点:

内脏反应不能随意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内脏学习实验:

内脏反应也可以通过操作性学习而改变。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是为生物反馈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4)社会学习理论,创建者班杜拉(美),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学会的。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是指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行为的习得与表现:

观察学习:

①观察“示范者”的行为②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

行为的习得和表现应当分开①无论有无强化作用,一个人都可以习得一种新的行为②至于他是否会表现该项行为,就得看有没有强化作用存在。

意义:

解释了社会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为示范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生理学理论①心和身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生理因素)②研究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心身问题。

创立人坎农(美,情绪的丘脑假说)、塞里(加拿大,应激学说),赫斯(情绪中枢),

认知心理学理论创立人西蒙、奈瑟:

1967年《认知心理学》。

(1)认知就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或物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物的见解等等。

(2)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3)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对其情绪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A.)、罗杰斯(CarlRogers)。

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自我实现等方面为主题。

马斯洛理论体系1.性善论2.需要层次论3.自我实现论。

罗杰斯的理论体系1.人有实现倾向,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2.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全地了解自己,因此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要以当事人为中心。

12、心理干预概述

心理干预:

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干预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朝向预期目标发生变化的过程。

心理三级干预1、一级干预:

健康促进(普通人群)2、二级干预:

预防性干预(高危人群)3、三级干预:

治疗性干预(发病人群)

心理咨询模式:

1.知识获取型(健康心理咨询)2.治疗康复型(康复心理咨询)3.交流互动型(交流、倾诉)。

心理咨询种类:

1.门诊2.信函3.电话4.专题5.计算机网络。

心理治疗:

以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治疗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与方法,改善被治疗者的心理条件与行为,调整与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心理治疗的概念:

1、理论基础2、治疗关系3、目标:

改善心理与行为,调整平衡。

心理治疗的特点1、自主性2、学习性3、实效性

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1、治疗师方面:

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2、被治疗者方面:

具备正常自知力3、治疗过程:

按一定的程序进行4、治疗环境:

独立、安静、舒适

心理治疗的原则1、和谐性①病人、医生、治疗方法之间的和谐②环境与整个治疗之间的和谐2、针对性根据病情及治疗师对治疗方法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方法3、计划性有计划地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4、综合性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5、保密性尊重病人的隐私,替病人保守秘密6、灵活性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采用和调整治疗方法7、中立性在治疗中保持中立、审慎、客观的态度8、回避性

心理治疗的分类1、按理解分类:

广义、狭义2、按对象分类:

个体、集体3、按场所分类:

家庭、社会4、按患者的意识范围分类:

觉醒治疗、催眠治疗5、按理论学派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

十三、心理干预各论

精神分析疗法:

①该疗法是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创立的。

该理论认为病人的心理障碍是由于压抑在“潜意识”中某些幼年所受的精神创伤所致。

②使用自由联想等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在意识层面加以分析和澄清,让病人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使病人重新认识,并改变原来的心理行为模式,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具体治疗方法:

ⅰ自由联想ⅱ梦的分析ⅲ移情分析ⅳ阻抗分析ⅴ阐释和疏泄

*行为疗法:

①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的行为(正常和异常)都是学习的结果。

②病人的异常行为既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么也应该能够通过另一种学习使之消失。

③行为治疗通过一种新的学习过程,或通过改变或消除原来的学习过程来对异常行为加以矫正。

具体治疗疗法:

1、外显异常行为矫正①系统脱敏疗法②冲击疗法③厌恶疗法④行为塑造法(奖励法)⑤示范法;2、内部自我调整①松驰疗法②生物反馈疗法

*

(1)系统脱敏疗法:

1、原理:

①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当出现刺激情境时,会出现恐惧、焦虑反应,这是他们不能控制的,但身体的放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做到。

②系统脱敏疗法就是利用交互抑制原理,用自身可以控制的行为,如身体放松,去消除自身不可以控制的情绪症状,如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症状。

2、步骤:

①划分焦虑等级②松弛训练③系统脱敏训练3、适应症:

恐惧症、强迫症。

(2)冲击疗法(满灌疗法):

1、原理:

让病人长时间地暴露在使病人感到强烈恐惧的刺激性情境中,让他们面对恐怖情境,这样就能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

2、适应症严重的恐惧症患者(广场恐惧、动物恐惧、登高恐惧等)3、注意事项患者须身体健康,没有某些怕受刺激和惊吓的疾病,如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等,以免实施治疗时出现危险和意外。

(3)厌恶疗法:

1、原理(惩罚):

厌恶疗法是将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与想要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结合起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的作用,使患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

2、适应症药物成瘾、酗酒、吸毒、吸烟、赌博、同性恋及其他性变态等3、注意事项厌恶疗法会给病人带来很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体验,因此不宜多用。

使用之前,要向病人解释清楚,并且征得病人同意(医学伦理)。

(4)行为塑造法(奖励法):

1、原理:

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R→S积极↑→R促进)2、适应症不良行为的矫正(新行为替代旧行为)。

(5)示范法:

1、原理:

示范疗法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

人类大量的行为就是通过模仿而学习到的2、适应症不良行为的矫正。

*(6)松弛疗法:

1、松弛疗法是指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来访者通过各种固定程式作反复训练,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及全身肌肉处于完全松弛、宁静状态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2、该疗法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失眠、疼痛等3、方法包括静默法、气功、瑜珈、坐禅、自发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7)生物反馈疗法:

①个体通过对这些反馈出来的生物活动变化的信号加以认识和体验,学会有意识地自我调控这些生物活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②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内脏反应的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①认知就是指人们对事或物的认识和看法。

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成长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各种事物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③不同的认知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④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于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⑤认知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因为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可以影响他们保持内心和谐,并导致不良情绪反应或行为。

认知疗法原理:

①认知活动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以及行为;②认知活动是可以调整和控制的;③通过认知的改变可以达成情绪的调整和行为的改变。

理性情绪疗法:

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Activatingevent)某一激发事件;B(Belief)信念:

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Consequence)后果:

情绪和行为。

理性情绪疗法的完整治疗模式:

A诱发事件;B信念;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