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12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docx

近五年高考语文江西卷试题+答案

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付梓(zǐ)   炮烙(pào)   栉沐(zhì)   锱铢必较(zī)

B.颔首(hàn)  亘古(gèn)   不恤(xù)   否极泰来(fǒu)

C.歆羡(xīn)  下乘(chéng) 隽永(juàn)  咸与维新(yǔ)

D.执拗(niù)  邂逅(xiè)  忐忑(tǎn)   便宜行事(b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巧磨砺赝品浅尝辄止

B.赦免落寞蓬蒿好高鹜远

C.哂笑自诩告罄倍道兼程

D.辍学倩影消弭功亏一匮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B.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D.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4、下列各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珠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防治手足口病的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

“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D.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报热切期待您:

(1)惠赐大作;

(2)提供话题;(3)推荐作者;(4)提出批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

殊不知,常作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

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

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

他因看到苹果薄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

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

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

惯性定律就是一个。

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

我敬爱爱恩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

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

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

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

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

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

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的。

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

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

区别之一是:

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

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

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

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有改动)

6、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思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7、下列对“前者是个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法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

“少,未知可否。

”子皮曰:

“愿,喜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

“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

大管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

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

“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及三年,又诵之曰:

“我有子弟,子产诲之。

我有田畴,子产殖之。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

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

文中加“”的都是人名。

②乡校:

乡间公共场所。

③范宣子:

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

④封劣:

田界。

⑤伍:

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

⑥舆人:

众人。

⑦褚:

储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克:

能够。

B.郑伯如晋如:

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贿:

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意上下有服鄙:

边远的地方。

10、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B.⑥⑤C.①③D.⑦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四、(23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3分)

(2)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大亦愈知治矣。

(4分)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

(5题限选4题)(8分)

(1)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其中元杂剧代表作《西厢记》的作者是()。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李密《陈情表》)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陶渊明《归园田居》)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闻备而生乡思之情的两句是:

(),()?

(5)姜夔在《扬州慢》中写扬州昔日繁华的长街,如今全是荠麦的两句是:

(),()?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

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

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6、“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5分)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六、(9分)20、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

(字数不限,句意连续)(4分)

山上有了小层,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21、用“……使……”这句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

(不超过25个字)(5分)

19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7摄氏度。

研究显示,温度升高会使作物产量减少。

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即使升高1~2摄氏度,都有可能导致作物减产。

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候较为凉爽,如果气温升高3摄氏度,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倒有可能增加大米和小麦的产量。

可是这些地区由于降雨方式的改变和污染造成普遍缺水,就使得这点好处荡然无存。

此外,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污染物与光发生作用在地球表面生成的臭氧含量增加,也会明显降低作物产量。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籍。

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

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

②题目自拟。

③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字音,与教材结合紧密,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关字词。

A炮烙(pào),读páo;B否极泰来(fǒu),读pǐ,意思是坏运气;C咸与维新(yǔ),读yù。

另外便宜行事学生容易误读,意思是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就斟酌处理。

2、【答案】C【解析】A“诀巧”应为“诀窍”。

B“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鹜”指野鸭,“骛”有追求的意思。

D“功亏一匮”应为“功亏一篑”,“篑”指篮子,从竹旁。

3、【答案】A【解析】①中应选“年轻”。

“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

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

②中应选“以至”。

“以至”可以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也可以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而“以致”用于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己表示很得意,所以应选A。

4、【答案】B【解析】B项分号用得正确,这是全句中最大的停顿,而前后又是并列关系。

A错,括号应移至破烂不堪后,因为“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属于注释“破烂不堪”,是具有补充性质的说明。

C错,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前后都是省领导说的话,说话人在中间。

D错,错用顿号,混淆了大小并列的界限。

“持有毒品”和“大麻等植物”后的顿号都应改为逗号。

5、【答案】A【解析】B“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C“当初”与“始料”中的“始”语义重复。

D错,“具有”后缺宾语,应在“胃肠病”后加“功效”等词语。

6、【答案】D。

【解析】A“都是”错,原文中是“往往”。

B“只用于”错,太绝对了。

C“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错,原文中无此意思,属无中生有。

7、【答案】A。

【解析】关键是确定“前者”和“后者”的指代意义。

8、【答案】B。

【解析】“‘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这句话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说“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

“把乡校毁弃了,怎么样?

”子产说:

“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

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们是不能挽救的呀;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

子产说:

“(他太)年轻,不知道行不行(意思是不行)。

”子皮说:

“(他很)善良,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子产说:

“不行!

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对他有利的事。

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处理政事,(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害肯定很多。

您爱护一个人,却不过是伤害他罢了,难道还有谁敢向您企求爱护呢?

您有漂亮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替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

我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处理政事,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

如果真的这么做,一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执掌晋国国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

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

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寄递书信给子西(注:

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

“您在晋国执政,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很困惑。

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

好名声,就像承载德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

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

(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

”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边邑(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田中有疆界和水沟,庐舍和耕地按户口有一定的安排。

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结交他;对骄纵奢侈的,依法惩办。

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

“计算我的家产而储藏(指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按户口征收田税。

谁要杀死子产,我就帮助他。

”到了三年,又歌唱道:

“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田,子产使之增产。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9、【答案】C。

【解析】“贿”的意思是“钱财”。

10、【答案】B。

【解析】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到担忧”。

A成为病态,动词;C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11、【答案】C。

【解析】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

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12、【答案】A。

【解析】“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13.【答案】

(1)译文:

我听说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2)译文:

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的。

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3)译文: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14、【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这是一首七绝。

作者借淮河这条本为大宋内河、现在却成为宋金界河的河流,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首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互不相干。

二句写南北相隔之状,虽同在一条河流之中,波痕相接,却不能相通;一线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的界线,无法逾越。

三四句写到此时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而两岸人民反倒不如鸥鹭自由,只能隔岸相对,让人悲从中来。

本诗写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人民隔离的现实,表达的似乎更多的应该是对此种现状的悲痛、无奈之情,“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的分析似乎和作者一贯的诗歌风格及情感不能吻合。

15、【答案】

(1)明清传奇王实甫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6、【答案】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

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