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528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docx

谈课标理念下高效课堂建构

谈新课标理念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模式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我国教育历来都很重视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性。

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都是提高教与学有效性的至理名言。

就目前而言,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缓解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压力;电视、手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与信息诱惑,刺激了儿童少年多样的生活追求,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求知的动力。

因此,学校教育的有效性遭遇新的质疑。

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追寻的目标,高效课堂是对低效课堂相对而言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相对性,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每一节课较过去的课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提高,要上一个新台阶。

没有最好的高效课堂,只有更好的高效课堂。

一、课改“高效课堂”的基本经验

从各地课改的经验看,构建高效课堂要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课前备课,二是教学实施。

课前备课,“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吃透教材”应遵循先钻进去、再跳出来的思路。

钻进去的必要性:

教材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教材经过反复的推敲与审查;教材凝聚了各地教师的经验。

跳出来的可能性:

教材编写周期长,具有滞后性;教材必须面向全国,适应一般情况,难免有不适合学校、班级的各别内容。

“吃透学生”应切实加强学情分析,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教师用教材分析替代学情分析,用经验判断替代真实调研,则学情分析作为教案的固定栏目,是一种进步,但常常形同虚设。

“吃透教材”=学科知识+解读文本的智慧

“吃透学生”=学生知识+解读学生的智慧

课前备课除两个吃透外,要作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练习作业的设计、学习方式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等方面都是教师备课的内容。

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互动生成,学习积极性的激发、讲解的方式与时机、提问的方式与时机、应答的方式与机智、活动的展开与调控、练习的布置与反馈、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是教学实施需要考虑的策略。

从教学策略看: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先学后教,师生情感……以上这些,实际上只要某一项做到极致,都能明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效课堂的三个标志

1、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现在教学上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中能传道、授业、解惑者就是教师。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在小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抛弃了注入式、满堂灌,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这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得到了转变。

2、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体,体现师生、生生互动。

双主体即教学中发挥教师指导的主体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目前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指导的主休体作用。

师生互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互动即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

教师的讲解、提问、演示与学生的思考、回答和观察等需要有机协调,相互配合。

师生对话要以相互交流、相互勾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为主要形式,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勾通心灵的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学生,吸引并融入到活动之中,实现主动参与。

比如:

长方体的认识。

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

教师要先示范,提出“看老师是怎样数的,老师数面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学生需要看老师数的方法,思考有什么特点,然后学习和掌握棱和顶点数的方法。

学生互动。

学生互动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及全班同学的交流活动。

学生的合作学习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研讨、交流内容要有深度,学生参与交流的人数要尽可能多,频率适当。

3、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新知识的生成环境。

教学内容是教材本身所固有的,但教学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也就是设计学习内容时要让学生自始而终有兴趣(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习基础等),有探索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学习成功的体验(有参与活动的过程,如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学合作学习、操作实践等)。

新知识的生成,教师在学生新知识生成方面主要起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眼观、脑想、手动、口讲的学习环境。

比如数学课“三位数乘两位数”,新知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题和情境图,理解题意和情境图的含义,“求24个15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数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数乘,然后把两次乘积相加。

不同点:

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时,两位数乘两次,三位数要乘三次。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参与学习新知识的生成过程,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3、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建构理念:

整体设计开放的过程,具体引导个性化的学习。

自主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是当前大家认可的有效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是相对应的现代化学习方式之一。

我省自98年就开始进行了“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十几年的研究,硕果累累。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成果。

自主学习本意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作为能力:

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终身受用;作为意识:

反思、决策经常化,独立性强;作为习惯:

学习成为自觉行为,家长省心;作为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即便是先学后教的典型也不例外。

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比其他学科更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

探究学习,原本是《科学》学科提倡的教学方法,目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本意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优势:

多方面,不言而喻。

误区:

泛化→浅表化。

例如:

一节课四次探究;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做一做,都叫探究。

改进关键:

使学生明确探究什么,自己思考怎样探究。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东西多)。

本意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然而,分工合作用于数学学习,机会并不多,讨论、交流成为合作学习的主要形态。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迄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双边对话→多边对话;第二阶段:

关注对话→关注倾听;第三阶段:

相互倾听→互帮助学(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评价)。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课堂建构模式:

创设情景——探索学习——交流学习——归纳整理——尝试运用。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景——教学引入。

创设情景是教学新课、新内容之前,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学习准备的必要的、不可短少的过程。

这一环节有三个主要作用:

⑴调整学生心态,心理状态由课下变为课上,收心,稳定情绪;⑵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起始课尤其是这样。

⑶作好学习新知识的知识铺垫和思维方法的准备。

如: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第二单元:

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连加;第二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从小猴子玩具商店谈话引入,调整心态,激发兴趣。

如商店都有什么玩具,谁说了什么话,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等。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

(一)认识乘法。

从观察儿童游乐场的谈话引入,小朋友们都在做什么?

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的乘法口诀”。

从摆小棒活动引入。

复习与整理,从生活事情引入;第四单元,角的认识,从用小棒拼图形引入。

第五单元,认识除法,从分一分(10

个松果)引入。

9的乘法口诀,从观察房顶灯引入。

一、导入新课;

1、背颂以前学过的口诀。

2、教师以“小熊跳格”的情境做引入。

师:

引出“一九得九”和“二九十八”两句口诀,然后发问:

为什么第一句要添加一个“得”字?

(生:

因为积比10小)。

“四字顺口,易读易记”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

口诀:

重要、简短、上口,易记。

四年级第二单元三位数除两位数“猫头鹰”问题。

等。

2、探索学习——(导教导学)

探索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传统教学设计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区别。

传统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大多是教师如何教,教会学生哪些知识或传授哪些数学知识。

而新课程理念在第二环节的活动设计,是教师如何指导,让学生主动探索,去发现什么问题?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获得哪些知识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这一环节教师干什么,教师要提出要求(或自学提纲),然后视导。

如:

观察物体

(一)

左右观察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这一环节,如果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看学生是如何观察的,要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如水平观察,而不要俯视。

被观察物体的特点(如头、尾)在自己的哪个方位?

看到的是什么等。

切记教师不能无所事求,休息或干别的事情,不加视导。

连加计算,对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但重点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笔算,特别是竖式三个数连加的笔算,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教师要对优秀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试一试。

列出连加竖式,进行计算。

加减混合,提出数学问题(小猴子商店),要求学生自己列式,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策略同上一课。

重点是竖式。

表内乘法

(一)认识乘法。

探索学习:

教师:

跳绳的有几组,每组几个人?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玩碰碰车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座小火车的有几个车厢,每个车厢坐几个人?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逐个列出加法算式。

略)

探索乘法口诀表的整理,使学生经历过程。

教师指导:

第一列都是1乘几的,第二列……。

平均分,用花片摆,怎样分,分的过程与方法。

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9的乘法口诀。

同桌讨论5分钟,自己编口诀(已有基础,探究、思考!

),然后表述。

表述时要求按照这样的句型:

6个9是54,乘法口诀是“六九五十四”(设计直达乘法的本质!

猫头鹰问题:

学科知识整合是教材特点,重点是调商和把除数看作25来试商。

3、交流学习——研讨交流

这一环节也是新课程与体统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的主要区别。

这一环节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把探索学习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使每一个学生获得与自己不同的学习收获,如提出的不同问题,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丰富完善学习过程。

如:

⑴观察物体,学生交流左右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前后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尤其是后后面看到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拍照片,空中会看到什么?

前、右会看到什么样子?

⑵连加计算。

交流不同的计算策略。

对分步列竖式计算的同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列综合竖式进行计算。

⑶加、减混合同连加计算。

⑷认识乘法:

交流乘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加法与乘法算式的对比来说明乘法的含义。

如:

5个4连加可以写成4×5或5×4,表示5个4相加。

在初步认识乘法时,尽可能避免出现表示4个5相加,如出现这种情况,应告诉学生讲的是对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对乘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⑸4的乘法口诀。

交流口诀的含义,讨论交流,如何记住乘法口诀?

如果忘记了某一句口诀怎么办?

等问题。

⑹复习整理。

交流是如何整理乘法口诀表的。

讨论交流,每一列有什么规律?

每一行有什么特点?

等。

⑺认识角。

讨论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角?

⑻认识除法,交流什么情况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

⑼9的乘法口诀:

教师发问:

这些口诀中哪句比较好记?

生:

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因为简单;西游记故事中九九八十一难)。

这些口诀中有不好记的吗?

生:

八九七十二。

教师可以要求:

集体读两遍(正反两个方面学习;问话照顾到“情感”!

)。

多种形式背口诀:

个人背;师出卡片齐答背;两个学生一问一答;接力背;男女生分别接力背;……(双基-必要的适当重复!

⑽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讨论交流,过6昼夜16小时为什么是白天?

试商时,把几十几看作几十来试商(四舍),商容易偏大还是偏小。

如何调整商的大小。

等。

4、归纳整理

这一环节有些课可以单设,有些课可与第三环节合并(交流归纳)。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学习成果达成共识,形成一至意见即形成结论或构成数学建模。

如:

归纳乘法口诀。

教师在有规律地板书所有关于9的个位数乘法后,再让学生背相关口诀,并且问“谁能发现规律?

”。

然后教师教给学生一个小窍门:

伸出双手,弯曲手指;“几九”,乘积得数就是剩下的手指数。

(借助工具,借助形象来记忆,值得提倡;但是这里的形象思维本来可以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的——因为每次加一个9,9比10少1!

不但说明了乘积个位上的规律,也说明了乘积十位上的规律。

“平均分,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加减混合运算;连加“计算连加,可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加减混合“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等。

5、尝试运用——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常态课一般要包括两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研究课、示范课或评优课还要有拓展性练习。

不管什么类型的课,要注意练习形式尽可能多样化,要有层次、梯度,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眼、脑、手、口协调并用。

练习形式多样化,可以刺激学生已经疲劳的大脑皮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练习有层次、有梯度,要保证基础,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但上不封顶,可以满足不同成度的学生需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

九的乘法中口诀课堂练习

1、算式与口诀连线;读算式,说口诀或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等基础知识的训练。

(多种形式练习)

2、填空口诀练习。

如,三()二十七等。

3、找一找,下面的数是哪些口诀的得数?

18——二九十八;54——六九五十四;……;(综合背口诀,体现了“整理”课的特点!

4、看下面的数,你想到什么?

63,7——七九六十三;63–7=56,7+56=63;等。

5、填空9×()<42,并且要求最接近40。

生填4后,师:

怎么判断你填写的是否正确?

生:

四九三十六,小于42;如果把填写的4调为5,五九四十五,已经大于42了。

(既综合,又注意了思维和推理的训练!

)。

6、用>,<,=填空,并且说出思考的过程。

9×2()9+2,8×4()5×6。

以上是对教学设计中五个基本环节的解读。

下面再通过部分优秀课案例来说明五个环节中某一环节的特点:

三年级:

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引入:

(老师屏幕上展示情境:

两个边长10米的正方形)

丫丫、红红分别沿着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边赛跑,她两人的速度接近,都从一个角的项点开始跑,能否判断谁获胜?

如果变成丫丫沿着24个边长1米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边跑,红红沿着18个边长1米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边跑。

能否判断谁获胜?

(学生认为红红获胜,教师:

是这样吗?

探究学习:

教师屏幕上展示情境:

丫丫、红红分别沿着一个6×4的长方形和一个9×2的长方形赛跑,结果红红输了。

红红不服气,说“比赛不公平”。

(产生猜测上的冲突,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师:

谁想说什么?

生答:

拼成的图形不一样,周长不一样,应该量两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

怎么量?

怎么算?

有几种不同的办法?

请大家动手、动脑,一分钟后说出自己的解答。

(探究、思考、活动!

数形结合!

交流学习:

生:

给出三种解答:

四段相加;长×2+寛×2;(长+寛)×2。

师:

结合图说一说,为什么周长等于长乘2加宽乘2?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

为什么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2?

生: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所以它的和要乘2。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数学本质,必须强调;也渗透了数学推理的思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记忆公式,该公式又是本节课的重点)

师:

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生:

最后那种方法简单。

老师说明这三种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是计算的方法不同。

(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优化的思想)

归纳总结:

教师板书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寛)×2(课程重点要板书!

在计算了几个例题后,师:

如果我把括号丢掉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正反两个方面学习,巩固,加深印象!

尝试应用:

师:

这个公式的用处可大了!

看看我们的教室,能找到哪些长方形?

(联系实际,巩固公式!

)生答后教师分别给出事先量好的长和寛,让学生计算周长。

……

师:

我们如果把后面的黑板布置成墙报,并且加上花边,至少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生答后师:

我为什么要说“至少”呢?

(思维语言的训练,思维严谨的训练!

师:

如果赶上节日,要把教室的门加上花边,至少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这是一道应用题,请做两分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地上不加花边!

两分钟后师在巡视中收上四个学生的解答,分别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学生举手发表意见。

生:

有的多算了地上那条边;有的忘了应用题的“答”。

师:

做对的同学举手。

(体现多元评价;教师有意识地纠错!

教师展示奖励学生的长方形(8×4)奖票,发给学生每桌两张,请学生量出长和寛,算出周长。

师:

再把两张拼成一个长方形,同桌的一起拼,看有几种拼法?

再算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两张奖票拼出的正方形,说“指一指,它的周长在哪里?

”。

“它的周长是哪几个边长的和?

师:

这样的图形叫作正方形,下节课我们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

认识分数

教学引入:

师:

现在进行颁奖,“思维敏捷奖”给×××和×××,奖品是4个桔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两个;“严谨认真奖”给×××和×××,奖品是2个香蕉,平均分成两份,每人1个。

教师当场发给学生,说这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

“平均分”。

教师板书:

平均分。

(课程重点要板书!

师:

下面颁发“态度积极奖”,给×××和×××,奖品是一块(小)蛋糕,要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切?

生:

从中间切。

(活动,设计很好,直达主题!

探究学习

教师当场切开后送到一个学生面前;说:

要送给你的这一份蛋糕,在数学上可以用一个数“1/2”来表示。

(强调一个数,引起学生质疑)

教师仍然拿着一半蛋糕,边说:

这一半是整个蛋糕的1/2,另一半也是它的1/2。

(“它的”二字用色粉笔,突出“全体”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平均分的对象。

师:

怎么写1/2呢?

(设问得好,这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简单的比较大小)

先写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短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再写短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

(说得好,把写分数与理解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了)

教师展示屏幕上的六个带有阴影的图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练习纸,说:

哪个图的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就请“打勾”,并且说明理由。

不是平均分的思考能不能用分数表示。

(要求说明理由——练习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平均分的、不是平均分的,正反两个方面认识概念!

 

展示交流:

师:

大家拿出学具中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叠后把它的1/4涂上颜色。

(活动:

动手、动脑!

两分钟后,教师让同桌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找了四个学生上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展示后师问:

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又有一人上来展示自己的不同折法。

师:

折法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来表示?

生:

因为都是平均分的,都是分为4份,所以每份的阴影部分都是大正方形这个整体的1/4。

(活动:

动手、动脑又动口!

而且活动的内容涉及本节课的数学本质!

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第二张纸(各是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让学生折叠涂上颜色,表示自己希望认识的分数“几分之一”:

1/6,1/8,1/16。

然后上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表述。

(多种方式,活动充分;“平均分”强调得到位!

后面还处理了“几分之一”比较大小的内容,同时做作业。

(略)

五年级: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引入:

教师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强调“基本图形”四字?

并板书)

师:

能够从中找出一些稍复杂的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

这些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组合图形。

(板书:

基本图形组合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探究学习:

教师画出一个房间的平面图,

说打算铺地板,问买42平方米的

地板,多了还是少了?

学生估算

后回答“多了”。

师:

小组讨论,至少需要买多

少平方米的地板?

可以用几种方法

算?

学生拿出教师事先发的纸。

5~6分钟后,一些学生陆续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做法。

教师适时地一一分析各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并且启发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活动,有思考,有表达,又有交流、反思、评价!

教师准备了许多图形,现场根据学生的叙述裁剪,贴在黑板上。

(课堂的研究气氛很好!

师:

我们来把这些方法归归类,板书:

分割法,添补法;割补法。

教师从三类中各选了一个图形,让这个学生上黑板演算。

之后让学生说计算的道理,师生评论。

师生归纳:

教师进行总结,同时在上述板书上分别添加为:

分割法求和;添补法求差;割补法转化。

(条理分明,重点突出,非常精彩!

(“转化的思想”——组合图形计算面积转化为基本图形计算面积。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课堂练习

师又给出几个组合图形,让学生用刚才的原则计算面积(略)。

六年级: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引入

教师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有衣服标签上的、饮料说明上的、报纸上的,等等。

师:

这表明百分数的使用很广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板书标题百分数的认识)。

现在我教给大家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先读“百分之”,后读数字;写19%时,上、下两个圆圈写得小一些,,中间是斜线。

(引课简捷!

两三分钟内,便从情境引导至数学知识!

探究学习

师:

今天讨论三个问题: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优越性,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然后教师给出百分数的定义。

(旗帜鲜明,重点突出!

教师列表展示三个体操运动员做同一动作的尝试次数和成功次数,问由此看,谁的技术好?

学生做除法后在教师启发

下转化为百分数再比较,得出

正确结论。

师:

我们看到了在“比较”

的需要下使用百分数,有优越性。

(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但是因为其分母均为100,比较大小时很方便。

既说明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也说明了百分数的优越性!

归纳总结:

师:

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除)的关系,也叫“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给出同义词很好,并且解释“率”、“比”与除法相联系)

教师又举例说明百分数只能表示“比率”;分数既能表示“比率”,也能表示“数量大小”,如¾小时。

(进一步阐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堂练习:

1——4题:

两数相除关系的求百分数(百分率)。

5、教师又在屏幕上展示10×10的方格,其中红色50个,黄色40个,白色10个。

问“你想到了哪些百分数?

生:

50%,40%,10%。

师:

我说一个——80%,谁来解释?

生:

40/50是80%。

(有思维含量!

应解释)

师:

我再说一个——400%,谁来解释?

(学生停顿了较长时间才有人回答40/10是400%;其实,大于100%的百分数是新的知识点,应该老师先讲,不需要每个知识点都从学生口中说出。

(这节课总的不错,但是有一个较大的缺点是:

没有明确强调“整体”。

百分数是把被比较的“量”看作100份,然后看讨论的量占“该量”的百分比。

这是百分数意义的数学本质。

后来出现的400%,是把“10个”当作“整体”。

教学设计建议

——渗透数学思想的语言设计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强调“渗透”数学思想,而不是“传授”数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