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571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当山古建筑群.docx

武当山古建筑群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z;p0\+_0o8[)y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m$C4G/c'I.N.K.[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

古称太和山。

方圆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

等胜景。

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

峰奇谷险,洞室幽邃。

山上有属于道教的巨大古建筑群,主要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

峰顶建于明代的金殿,以铜铸鎏金著称,是我国现有的最大的铜质建筑的珍品之一。

武当山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境内。

面临碧波荡漾的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背依苍莽千里的原始森林神农架,景区面积方圆八百里,实测为312平方公里。

秦汉以后置郡县皆以武当为名。

武当山它头戴三顶桂冠:

“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第一山”和“世界文化遗产”。

它融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饮誉中外的武当拳于一体。

分为:

玄岳门、太子坡、南岩、金顶、琼台和五龙宫六大景区。

有一句俗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尽”,而在武当山却是道教一统天下。

传说武当山金顶原来被无量佛占着,后来真武大帝修仙得道,出外云游到此,看到这里群峰林立,主峰天柱峰高耸入云,周围七十二峰俯首相向,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

真武大帝相中了这块宝地,便到天柱峰找无量佛商量借地,并提出只借八步即可。

无量佛见他所要不多就答应了,没想到真武大帝法力无边,他从天柱峰顶走了八步,一步100里,八步竟走遍了整个武当,从而赢得了永久居住权,武当山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场地。

武当道观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修建,到明永乐年间达到高峰。

这里的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采用皇家的建筑方式统一布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成为全世界的瑰宝。

明成祖朱棣大力推崇武当道教,调集军民工匠30余万在此大兴土木,按照道教中“玄天上帝”真武修炼的故事,用十余年的时间建起了三十三个大型建筑群落。

建筑线自古均州城至天柱峰顶,连绵四十华里,面积一百六十万平方米,宫观庵堂两万余间。

他在这里祀奉北方神真武大帝,以佑护他这个北方起兵夺位的皇帝。

据说真武大帝高大的身材,圆圆的脸庞,批发赤足的形象就是按永乐皇帝的模样塑造出来的。

所以民间流传有“真武神,永乐相”的说法。

皇家的大力推崇是武当山名声大震,成为我国的道教名山,吸引着各地的游人香客到此观光朝拜。

另外,这里不仅是道教的香火胜地,还是武当拳的故乡。

中国武林历来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许多人都是未识武当山而先知武当拳。

武当拳的创始人相传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这点我想喜欢武侠的朋友可能通过小说大略了解了一些。

据说他在这里修炼的时候看到鹤与蛇争斗的情景,受到启发,领悟出了太极十三式,他也因此被尊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

武当山分为老营景区、太子坡景区、金顶景区、紫霄宫景区、五龙宫景区和南岩景区。

老营景区主要包括:

 冲虚庵、玄岳门、玉虚宫、遇真宫、 元和观。

武当山冲虚庵

冲虚庵位于玄岳门以北约1公里,座落在由山环绕而成的盆地中,背依终南山,面对丹江口水库,坐北朝南,地势向阳避风,环境常年清净幽雅。

历史上,武当道教的建筑群中有庵堂36座,冲虚庵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

据记载,冲虚庵始建于唐宋时期,是历史上武当道教建筑较早的单元之一。

明清又多次修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现存祖师殿、皇经楼、吕祖楼、三官阁等建筑和部分明清碑刻。

武当山玄岳门

玄岳门是登临武当山的第一道神门,被称为仙界第一关,所以在武当山有“进了玄岳门,性命交给神”的说法。

意思是说,凡人进了这神门仙界后,是生是死,是福是祸,就由不得自己了。

玄岳门在中国又称为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高20米,宽12.8米,是三间四柱五楼式仿木石构建筑。

全部是用巨型青石雕凿成构件后榫卯而成,古代工匠们采用多种手法,雕饰出仙鹤、瑞云、游龙、如意及八仙等图案,结构紧凑而舒展,给人以豪华大气之感,又有稳固磅礴之势。

这座巨型石雕建筑,设计之高超,工艺之精湛,代表着当时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珍品。

牌坊正中嵌有明朝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四个大字,笔势刚劲有力,意思是用武当道教和真武神来治理国家,反映了当朝皇帝对武当山和真武神极高的政治企望,也是当时武当山显赫地位的标志。

武当山玉虚宫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相传真武神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封为“玉虚相师”,故而得名。

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嘉靖年间又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

当年的玉虚宫共有三城,即外乐城、里乐城和紫金城,城中有城,规模与中国北京故宫不相上下。

各种建筑多达2200多间,富丽堂皇,有帝宫威武庄严肃穆的气势,且规模宏大,放眼望去,了无边际。

历史上,玉虚宫发生多次火灾和洪涝灾害,大片房屋又在战乱中被毁没,从现存的云堂、宫门、父母殿、碑亭,仍清晰看出当年宏大的规模和风采。

玉虚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一宫。

在明代,武当道教为皇室举办规模宏大、气氛庄严的斋醮活动常在这里举行。

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真武祖师的圣诞日,武当山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三月三庙会”,那一天这里张灯结彩、鼓乐暄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武当山元和观

元和观,位于玉虚宫东2.5公里的玉皇阁下、316国道旁,是武当山古神道上的第一座道观。

其全称“元和迁校府”,因真武神在天界“领元和迁校府事”,故名。

在明朝时,皇室为加强对武当道众的管理,严饬道规,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曾下圣旨:

“大岳太和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怡神保真,抱一守素,外远身形……一应往来浮浪之人,并不许生事喧聒,扰其静功,妨其办道。

违者治以重罪,……若道士不务本教,生事害群,伤坏祖风者,轻则即时谴责,逐出下山;重则具奏来闻,治以重罪。

”此圣旨碑立于玉虚宫、静乐宫、紫霄宫、南岩宫、五龙宫等五大宫内,碑名为《下大岳太和山道士》。

可见,在明代,对道士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

旧时,这里是处罚道众违反清规戒律的地方,因此,有“道教监狱”之称。

元和观,始建于宋,元末毁废。

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庙房44间;嘉靖三十一年(1552)扩建到一百余间;清康熙年间,又进行修缮,成为三进式四合院建筑。

现存庙房37间,建筑面积1479平方米,占地面积10467平方米

元和观整个建筑布局严密,院落迭进深重,房屋紧凑有序,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

穿过龙虎殿是一个大院,方石墁地,院两侧是配房,正殿在高高的崇台之上,显得庄严肃穆。

正殿中央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王善,明代御制,高2.22米,身宽1.9米,虬须怒张,三目圆瞪,手持钢鞭,面容威严,使人触目,心惊胆寒,是镇守山门之神。

原置玄岳门前灵官殿内,后移此。

两侧为六尊六甲神将,各高2米左右,头戴武冠,身着铠甲,衣带飘逸,造型生动传神,为我国明代铜铸艺术珍品。

殿内柱、梁、枋、壁遍饰彩画,绘有“均州八景”和“香山九老图”等,画风纯正,线条流畅,刻画细腻传神,为武当山明代壁画艺术精品。

据史书和碑文记载,武当道教的清规戒律成百上千条,对违反者的处罚也是按规量刑,轻则跪香、逐出,重则杖革、烙眉、焚刑等。

元和观内,原置大型罚杖,火烙,火盘,颈、手、脚枷,镣铐等各种刑具,专门处罚违规道人,令人毛骨悚然。

太子坡景区包括回龙观、磨针井(纯阳宫)、老君堂、八仙观等景点。

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

进入二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迭、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

太子坡整体布局左右参差、高低错落、协调而完美,巧妙且富有神秘色彩。

置身复真观的最高处,俯视深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阳西下,还可见武当“太和剪影”的奇观。

武当太子坡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背依狮子峰,右为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环境清幽,景色秀丽。

因“铁杵磨针”的传说,在此修建了一座道院,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的意思,把这座道观改为复真观。

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太子坡却是坐东朝西,这是比较少见的。

复真观,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元年(1662)、二十三年(1684)、二十九年(1690)曾三度重修,1983年湖北省政府拨款维修,恢复了原貌,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有庙房105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基本保持了当年的规模,是全山最大的道观。

整个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

武当山九曲黄河墙

门内依山势的回转起伏,建夹墙复道,曲曲弯弯,犹如波浪起伏,称之为“九曲黄河墙”。

九曲黄河墙跟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建“九曲黄河墙”取曲径通幽之意。

从进门到出门,布局独特,古往今来,有“一里四道门”之称。

进入二道门,便走进了“复真观”。

复真观,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绿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前为廊。

这里有一幅“复见天心虚危应宿峰峰碧,真成神武旗剑扬烟处处玄”(上联署“甲申季秋”,下联落款“监院洪永寿敬立”。

虚危应宿:

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各自归位,道教所崇拜的圣神是北方之神。

旗剑扬烟:

特指真武神。

此联的大意是为了表达真武神的功绩,武当山到处都布满了祭祀真武的庙宇,青山作证,有关真武的故事处处可闻,人人皆知。

)的对联,二道门内为方石墁地的院落,南边建有石砌祭坛,上边安置一口大钟,击打则万山回应,北边建有造型精巧的砖雕焚帛炉,中间为高大的照壁,镶嵌有“福”、“寿”、“禄”三个大字。

武当龙虎殿

为什么武当山的道观都建有龙虎殿呢?

这是因为武当山的建筑都按照五行四象学说建造(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东为青色,西为白色,南为红色,北为黑色。

”龙虎殿是守门神殿,殿内青龙、白虎神像都很威严,店内建有“王灵官”的塑像。

相传,王灵官是真武的舅舅,甘愿为真武把门,他长有三只眼睛,手拿兵器。

王灵官塑像边有一幅对联。

上联为:

“天知地知未有不知善报恶报迟早要报”;下联为:

“好大胆敢来见我快回头切莫害人”。

紫霄宫有王灵官的塑像,金顶为他建有专门的殿堂。

龙虎殿门框上有一幅对联:

“五百羽林仪仗分列铁骑鸣处震威远,三千世界名山独峙炉烟霭时流祚多”(上联署“公议诚心胜会”,下联署“众信士顿首百拜敬献。

”五百羽林:

指真武大帝的五百名官兵;三千世界:

道教以为宇宙有亿万世界,极言宇宙世界广大无边。

此联意思为真武大帝五百名随从官兵,威武雄壮,所到之处威声显赫,远近皆知,天下名山很多,世界有亿万,但惟独武当山的名气耸立在这些名山的顶峰,这里的香火旺盛,灵气十足,香炉里的烟雾飞向哪里,哪里就会降临福气,闻到香味,就会带来更多的好运。

武当山滴泪池

进入龙虎殿后看到的是一个院落,大院中建有饰栏泓池,人们称其为“滴泪池”。

相传,太子开始入山修炼时,其母善胜皇后一直从山下追到山上,追不上太子,悲痛欲绝,在此滴泪成池。

人们为了纪念真武大帝修行的决心和善胜皇后爱子的慈心,便把这个池子叫做滴泪池。

在这里每天上午11:

00、下午3:

30可以观看中国武当功夫团表演的武当武术。

磨针井建筑群居高临下,武当道教认为,每天太阳初升,这里首先接纳到纯一的阳气,故又把它叫做“纯阳宫”。

磨针井是武当古建筑群中典型的小品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灵珑,其建筑主体依据的是真武在武当山修真的故事。

相传真武是净乐国太子,十五岁入武当山修道。

在深山老林中修了几十年大道未成,心灰意冷,决意弃道还俗,走到这里,遇到紫气元君化做老太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使他悟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于是又返回深山修炼,终于得道升天。

走进磨针井大门,一组小巧精致的清代建筑映入眼帘,这组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中轴线布局,但也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别具匠心。

在磨针井大殿内的山墙上,现还存留着八幅壁画,画风古朴典雅,颇具民间风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武当山不可多得的文物品类。

壁画以细腻传神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传说中真武从出生到入山修炼到功成正果的全过程。

“铁杵磨针”这个美丽的传说,其深刻的哲理赋予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成为武当文化中的一枝奇芭。

祖师殿的殿悬“云岩初步”(云岩:

比喻山势高险深邃;初步:

起步。

匾意为玄天上帝最初在此修炼,初学道法。

暗喻玄帝修炼之艰辛,条件之苦,在这种恶劣条件下,仍坚持修道,学习道行。

)匾额。

祖师殿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建筑,绿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构架,前后为廊,单翘重昂斗拱11组,正面为全开式格扇门。

全部柱、梁、枋、门、窗饰彩画,雕梁画栋,涂彩饰金,极为壮观。

祖师殿北侧门外是一处幽静雅适的院落,依岩建有五云楼、皇经堂和藏经阁。

因有五层,故俗称五层楼。

五云楼,修建在崖壁之上,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年间重修。

武当山祖师殿一柱十二梁

古代木构建筑杰作“一柱十二梁”,其间有梁坊12根交叉迭搁,下以1根柱子支撑,结构奇特,设计周密,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传说,这根立柱代表了明朝的武当道教就是国家的中流砥柱的意思。

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此停留三十多分钟,连连赞叹: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大家试着数数一根柱子上是否架着十二根横梁?

从五层楼往上走,大家看到的是皇经堂和藏经阁。

皇经堂前有颗桂花树,树高约5米,胸径0.5米,树龄三百多年,每年仲秋,桂花怒放,香气袭人,有“十里桂花香”之说,是太子坡的一大胜景。

沿正殿后的夹墙复道攀登数10级石阶,来到的便是观内的最高处太子殿,殿内供奉着太子童年塑像。

殿门上有一幅对联:

“赤脚常怀赤心爱民如保赤子,青衿每放青眼恩德堪配青天”(上联:

真武神披发赤足,常怀忠心,爱护天下百姓和保护婴儿一般。

下联为:

读书人对真武大帝十分喜爱,其恩德和品行可与天同鉴。

)这里是道教朝圣和古建筑修学旅游的胜地。

在太子殿前凭栏俯视沟壑,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远眺金顶,烟云迷离,大家可以看到“鸟向日边度,人从天上回”的奇景。

老君岩是武当山发现的雕凿年代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石窟。

据记载,宋天圣九年,在这里创建了太玄观。

宋末毁于兵火,元代重建,设有山门庵等建筑。

至明永乐十年又敕建山门、廊庑、道房23间。

到了清代,洞外建筑全部荒废,现仅存半圆形岩洞。

石窟正中凿刻老君像一尊。

老君像座姿端庄,呈天盘修炼状。

老君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太上老君,他的名字叫李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五千字的《道德经》被道教奉为圣典,他本人也被道教尊奉为始祖。

老君岩现存遗址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它当年所营造的是道教最高尊神居住的环境,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寓所,也被称为“三清境”。

因此当年这里的设置十分考究,明朝皇帝派遣到武当山的第一任提点任自垣对此地大为赞叹,曾长时间在此居住,编纂《太和山志》并付梓成书。

在老君岩石窟的左边有一摩崖石刻群,上面有“太子初入武当”、“蓬莱九仙”等石刻,均为浅浮雕造像。

蓬莱九仙都腾云驾雾,飘飘欲落,他们脚下是一条四爪龙。

在武当山上有这样大面积的石窟及摩崖石刻,同时又汇集了宋、元、明、清四朝宗教祀典文字,这在研究武当山宗教及历史是难得的实物。

武当山皇经堂

皇经堂,明永乐年间始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1915年再建,赐额“白玉京中(道教认为天有黄金阙,白玉京居中,为天帝所居。

意思是皇经堂是天帝的寓所,众神“朝觐”的圣地。

)”。

皇经堂为砖木结构,搭梁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

皇经堂是道士念经的地方,所以,原来叫诵经堂。

为啥叫皇经堂呢?

各位猜猜看?

对,与皇帝有关,经书是皇帝御批恩准的。

门上这块“生天立地(此匾旨在申明道光皇帝为真龙天子,与天有源,乃为仙根,在地为国之父,真正的“顶天立地”,喻吾既是人民的福星,天下人应以我为表,应以道宗旨虔诚洁身,行善遏恶,为天下臣民造福,只有这样,其思想与行为将永存。

)”匾是清朝道光皇帝亲笔写的,跟皇经堂一样,是珍贵的文物。

我们今天来得很巧,有幸见到武当道士作法事。

一般,除了早晚功课外,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举行正规的法事,很多信士几乎每月都要千里迢迢到皇经堂参加法事。

武当山八仙观

八仙观,位于去武当山中观的路上,这里地势深幽平整,聚气藏风,冬暖夏凉。

相传因吕洞宾等八仙在这里相聚,因而后人在此建庙并得名。

据记载,元代这里就建有庙宇,明永乐十年又建玄帝殿宇、山门、廊庑、方丈,斋堂、仓库等,清代又进行了重建。

八仙观的第一重殿是龙虎殿,穿过龙虎殿为一院落,两侧是配房,正中为正殿,正殿原供奉有真武和八仙造像,因年代久远,这些造像现已不知去向。

武当山的八仙观、财神庙、关帝庙、泰山庙等建筑,形成武当山皇家庙观的兼容性和全局性特征。

明朝,皇家在开辟武当山真武道场的同时,也为历史上在道教和民间影响较大的神仙建筑庙观,使善男信女的各种祈求心愿得以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当山古建筑群更具有道教文化上的研究价值。

金顶景区:

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上的金顶,是武当山的精华和象征,也是武当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标志。

金顶景区包括中观、黄龙洞、朝天宫、古神道上的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和太和宫的金殿、皇经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铜殿等古代建筑。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各朝代制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灿烂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的历史见证,是无价之宝。

武当山黄龙洞

相传黄龙洞为黄龙所居,故名。

洞内有一个小巧的石殿,玲珑剔透,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神像。

殿旁边有泉水,水质甘冽清甜。

民间传说:

黄龙洞泉水能治百病。

洞外林木参天,掩映一座丹亭,额书“黄龙洞”,亭内悬挂“天下驰名”金匾,是对以前在这里出售“黄龙洞眼药”、“紫金锭”等药物的高度赞扬。

在黄龙洞亭内还镶着一块黑色木板,上面刻着“天下驰名黄龙洞眼药在此”,还有各种症状眼病的治疗方式和药价。

这是清同治年间武当云霞道人制作的“医药广告牌”。

据专家分析,在武当山出现这种“医药广告牌”既说明道教医术在当年集一时之盛,印证了武当山“十道九医”之说,也说明道教医术并非一般的方术奇技,而是与武当武术、道教音乐具有同等发掘与研究价值的文化瑰宝。

武当山小莲峰

在小莲峰的岩壁上镶嵌有民国书法家宗彝所书的“一柱擎天”四个遒劲大字。

李宗仁在此提有“整军经武”四字,书于1939年,正是日军侵华猖獗之时,通过这四字道出了李宗仁在国家危难之时的焦虑之情,表达出他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武当山小莲峰转运殿

转运殿的殿内供奉真武、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将,均为铜铸鎏金,工艺精美,令人称奇。

殿内有一座我国最早的古铜殿,它铸造于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距今已600多年了。

殿为铜铸仿木结构,悬山式顶,高2.4米,宽2.7米,深2.5米,略呈方形,结构严谨朴实,正面角柱间使用四抹球状十字花隔扇,隔扇上置一横枋承托瓦顶。

瓦底和隔扇均铸有铭文,铭文记载,元代武汉各地信士捐资铸殿事宜。

殿通体榫卯,可拆可合。

原在天柱峰极顶,明永乐年以规制弗称,转于小莲峰,置于1.3米高的雕花须弥石座上,外罩一砖瓦小殿叫转辗殿,殿内有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太乙、天罡银质金饰神象,造型古朴,体型健壮,面容饱满,衣纹线条自然流畅,有宋代雕塑之遗风。

朝山信士来到这里都要朝拜,转运也就成了道教信仰的习俗。

这座铜殿有“华夏第一铜殿”之称,它具有佛教建筑风格,在此却与道教建筑巧妙结合,被无数善男信女视为“转运殿”。

这座华夏第一铜殿又是如何成为殿中之殿的呢?

大家猜猜看。

这座殿之所以叫转运殿,是因为寄托着人们盼望好运到来的心情。

希望好运常在的朋友进去转转,提醒进去的朋友,在你转的时候,会听到老道长问:

“转过来没?

”你要大声喊“转过来了,转过来了。

”运气就会随着你的转动越转越好。

灵官殿建于明代。

依岩建造的小石殿,殿内置锡制小殿。

殿内锡制灵官像于1975年被吴某盗走砸毁,后吴某依法判刑。

殿门横联是道光十八年拾眩“北极通枢”,是指金殿供奉着北极玄天上帝,凡过往信士都要经过灵官爷的识别检验。

入殿口放置数根重达百余斤的钢鞭,是灵官爷的刑具;道教称灵官爷有三只眼,能识人间善恶,且铁面无私。

过去,在信士中有过之人,欲钢鞭吓得魂飞魄散,有楹联文证:

上联天知地知未有不知,下联善报恶报迟早要报,横联善恶分明。

殿内陈列有6块历代皇帝在武当山举行斋醮活动的记事碑。

第一块碑记洪熙元年二月,仁宗皇帝遣礼部侍郎胡莹致祭于真武神。

胡莹,在永乐年间受朱棣秘旨,在鄂、川、滇一带查证建文皇帝的下落。

常有锦衣卫在武当山一带活动。

据史载,胡莹在一次上朝前,与永乐皇帝耳语了几句话,朱棣表现得十分兴奋,当朝宣布胡任礼部侍郎。

大臣们猜测,都认为是有关建文皇帝下落的结案,但结案如何,谁也无法知道。

第二块碑记载,宣德元年,宣宗皇帝遣太常寺丞袁正安致祭于北极真武之神。

第三块碑刻记载,正统元年英宗皇帝遣平江北左镇致祭于北极真武之神。

第四块碑记载,天顺元年英宗皇帝遣定西候蒋琬致祭。

第五块碑记载,景泰元年,景帝朱祁钰遣翰林院侍讲徐瑾之祭。

第六块碑记载,成化元年宽宗皇帝遣沈瑶致祭。

从以上碑刻记载中可以看出武当山的政治地位,明朝历代皇帝都在登基之年(即元年)朝拜、致祭真武大帝。

尤其是英宗皇帝,两次任帝都是元年致祭。

由此可见,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明朝时期影响极深。

武当山太和宫

太和宫,全称“大岳太和宫”。

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的顶端。

天柱峰海拔1613米,众峰拱拥、直插云霄,被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

无论是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

距今600年前,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宫,历时4年,在险峻陡峭的峰顶建成了这雄伟瑰丽的建筑群,并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

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在中国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

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殿堂道房多达520间。

太和宫整体建筑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达到了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有着神权至高无上的威严。

太和宫正面是朝圣殿。

殿内供奉真武、金童、玉女及八尊从官神像。

殿外两旁放着两块铜碑:

一块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铸造,碑通高1.8米,碑帽镂雕二龙戏珠,下刻“御制”二字,碑上部及两边镂刻龙、云、珠等图案,碑文为遣工部右侍郎陆杰致祭北极佑圣真君的圣旨。

另一块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立,碑高1.7米,碑文记载着在天柱峰北天门外建雷坛、造金像的经过。

朝圣殿往上正对着南天门,南天门往上,正对着金殿。

金殿又是整个武当山古建筑的核心。

武当山所有的古建筑都是围绕着它布局的,与它遥相呼应。

而且,很多宫观的轴心都与金殿的轴心在一条线上,所以很奇妙。

朝圣殿左边,我们的右边是钟楼。

钟楼里那口大钟称为“飞来钟”,传说是真武从峨眉山借来的。

钟鼓楼之间的亭子,顶上布满了神秘的壁画。

武当山南天门

连接南天门的城墙叫紫金城。

紫禁城亦名红城,又名皇城,因金殿在上而得名。

明永乐十四年,武当山天柱峰绝顶上建成了金殿。

而那时,天柱峰四周并没有城墙。

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朱棣下了一道敕建紫禁城圣旨,敕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

“今大岳太和山顶砌造四周墙垣,其山本身不要分毫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便人过不去为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

整个城墙周长344.43米,高因依山就势数丈不等。

南城门基厚2.4米,城墙顶厚1.26米,金城占地面积34443平方米。

均用石条砌成,每块石条重达千余斤。

该墙利用古代建筑中的力学收分方法而砌。

从里看往外倾斜,从外看往里倾斜,历经600年它确悍然不动。

四周设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全是青石雕制,造型庄严,象征天阙。

工程浩大而艰巨,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全城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只有南天门可通,其它三门均为妆饰。

南天门处设有三座门,中为神门,只有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