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853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7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docx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

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

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

(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

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

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

4、学习本课生字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

6、教师小结。

7、布置作业:

积累词句,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

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

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

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意见。

⑵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

4、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2——6自然段)

⑴第三自然段:

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⑵第四自然段:

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⑶第五自然段:

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

⑷第六自然段:

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第三课时

一、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小练笔:

1、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2、学生动笔写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

3、分享童年趣事,欣赏佳作。

三、作业:

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

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

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

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练习课:

补充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做,并当堂订正。

3、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识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

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

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

(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

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

为什么?

2.师总结:

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

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

2.预习4课。

4、快乐的暑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板书课题。

齐读:

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3、小结:

“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

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

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交流学习成果:

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

2、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

[播放演示文稿]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五、总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

(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二、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

三、完成课堂作业和能力测评。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说会道

教学难点:

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

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

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

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

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

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

如:

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

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

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

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

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

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

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笔下生辉”

  一、.激发习作兴趣

  二、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

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三、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

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互评修改。

  1、小组互动评一评:

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2、修改作文。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正确解释诗意;2、掌握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2、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复习古诗。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掌握诗意,掌握课后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

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老师这里有一些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按要求读全诗,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朗读。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刘禹锡是什么时候去望洞庭湖的呢?

请同学们读了诗后告诉大家。

3、秋天的夜晚去望洞庭,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请你们再读诗歌,好好地体味。

4、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住了诗人刘禹锡呢?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古诗的意思。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麽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三、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很浓的画面,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

自由读,指名读。

2、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不禁吟诵起来:

四、作业设计:

1、理解诗句意思。

2.背诵诗歌,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菊花》。

1、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

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介绍作者。

二、学生自学古诗

1.朗读古诗,结合注解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学生自学。

(1)自由读:

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

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教师提问;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教师总结: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4.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

后两行呢?

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试背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了解古诗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朗读古诗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寒山寺引入张继的《枫桥夜泊》。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朗读。

3、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2)了解课文大意、解释题目。

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3)感受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这首中弥漫着一种悲秋情绪。

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三、精读《枫桥夜泊》,品味悲秋滋味。

1、小组交流,结合自学所得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

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大胆猜想:

诗人为什么而愁。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朗读感悟:

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3、教师小结:

明确: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本课学习了三首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

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教后记:

6、观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吟诵古诗,激发兴趣。

2.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交流讨论,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教师小结,整体把握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