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1856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讲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三讲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

第三讲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案例——抓牢靠]

(一)矿产资源的开采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①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②矿产资源开采形成的许多产业部门对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①工业废渣占据了大量农田;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不合理采矿还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等问题

措施

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意义:

解决区域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大型工程

3.影响:

(1)对调入区: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减少地下水开采,有利于水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2)对调出区和沿途流经地区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三)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如过度砍伐森林,导致物种急剧减少

①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②不断培育、改良农产品,使产量有了显著提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教材外案例——领悟好]

一、南水北调工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总量

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分布

不平衡,

少,东多西少,水土资源不协调。

3.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原因

(1)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流量稳定。

(2)调水距离近: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西线工程

位于青藏高原上,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中线工程

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可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东线工程

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在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

(3)对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沿线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5)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污水排放多,降低水质。

二、西气东输工程

(一)西气东输的线路

1.一期工程线路:

由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后到达上海。

2.二期工程线路:

主干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

(二)西气东输的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1)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2)北煤南运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压力。

(3)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1)天然气资源分布的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陆上四大气区:

新疆、青海、川渝和陕甘宁。

(3)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循流程解题——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案例——抓牢靠]

(一)产业结构

1.劳动力及产业结构形态变化

产业

劳动力变化

产业结构形态

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产业

逐渐减少

低级

高级

第二产业

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

稳步增加

2.地区差异: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二)产业转移

1.原因:

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存在差异。

2.过程

3.影响

[教材外案例——领悟好]

我国的产业转移

(一)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及主要驱动因素

1.路线

2.主要驱动因素

(1)劳动力成本变化是国内产业转移最基本的动力。

(2)政策引导、市场拓展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3)其他因素,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物流速度和物流成本等。

(二)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2.从地域分布来看

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循流程解题——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产业转移”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以考纲为纲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

(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

(2)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1)AC 

(2)AD

[考题精妙]

命题出发点

华北某城市的供水、用水变化,南水北调对调入区的影响

命题落脚点

考查水资源的利用、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

试题评价

(1)信息量大:

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和信息获取能力,准确提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由图可知,2013年与2003年相比,不同类型的供水和用水都存在变化,如何变化,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2)探究点多:

地表水、地下水供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再生水供给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而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量增加?

这些问题都可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角度去具体分析。

(3)拓展面广:

本题还有极大的命题空间:

第一,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南水北调调出区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

第三,南水北调线路布局和沿线环境怎样?

[类题怎么答]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1.调配原因

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可用下图表示)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1)节流:

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2)开源:

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线路选择

(1)资源供应:

要保证其稳定性、安全性。

(2)线路造价:

要考虑其经济性、合理性。

(3)沿线条件:

要考虑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

(4)工程影响:

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1)从调入区与调出区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随着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发展经济,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考点

(二) 产业转移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

如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

(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析] 第

(1)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耗用劳动力数量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故选项B正确。

(2)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使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故选项A正确。

第(3)题,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升级,故选项D正确。

[答案] 

(1)B 

(2)A (3)D

[考题精妙]

命题出发点

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的原因和我国家电产业的应对措施

命题落脚点

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试题评价

(1)材料虽短,藏“题眼”:

本题材料虽短,但隐含解题的关键:

家电组装工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关键点把握不准,将导致全盘皆输。

(2)图表虽简,现“发展”:

该图体现了两层意思:

一是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二是不同国家随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抓住变化发展的内涵,便可准确答题。

(3)设问平淡,含“转变”:

第(3)题的设问虽然没有亮点,但折射国家经济战略方向的转变。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稳步推进,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是中国实业界密切关注的话题。

本小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考查,切合了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时代感较强。

[类题怎么答]

一、区域工业发展特点的分析思路

着重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区域发展初期为轻工业阶段,中期通过资金积累、技术进步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期基础工业与科技进一步发展,进入到高科技工业阶段。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思路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三、产业转移方向规律的分析思路

1.资源密集型工业布局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2.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3.污染严重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思路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相应优势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中国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的负面影响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如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3.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解析:

1.D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①是西气东输线路,西气东输是把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和广东,没有经过我国的第一级阶梯,A错。

穿过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四个自然带,B错。

目标市场是上海和广东,C错。

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D正确。

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②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受地势影响水可自流,A错。

中线工程水质较好,B错。

中线工程建设要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C正确。

中线工程对海河防洪没有影响,D错。

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③是我国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电能是清洁能源,可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A正确。

对出口加工工业、外来务工人员、电子工业升级没有影响,B、C、D错。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5.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6.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解析:

4.B 5.D 6.D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

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第5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不能自流;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5°左右,线路长度500km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

第6题,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

(2018·日照一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

一方面,制造业的“西进运动”渐成燎原之势;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机器代人的情况突出,有的工厂已实现关灯生产。

据此完成7~9题。

7.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逐渐失去的区位优势主要是(  )

A.劳动力成本B.能源资源

C.环境承载力D.市场需求

8.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影响是(  )

①加速工厂向中西部转移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降低对工人的素质要求④减缓企业用工荒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9.关于制造业“西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

B.增加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

C.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

D.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

解析:

7.A 8.B 9.D 第7题,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逐渐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A正确。

东部地区本来就没有能源资源优势,B错误。

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市场需求量仍然比较大,C、D错误。

第8题,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数量,减缓企业用工荒,B正确;东部沿海地区工厂使用机器人解决工厂用工问题,减缓工厂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较高,A、C、D错误。

第9题,制造业“西进运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利于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A错误;东部地区工厂减少,排放污染物减少,环境压力减小,B错误;“西进运动”不会带动人口大规模向西迁移,C错误;因为工厂向西迁移,必然增加和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东、西部产业分工与合作,D正确。

(2018·太原一模)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

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据此完成10~11题。

10.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1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解析:

10.D 11.A 第10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

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分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

第11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8·郑州质量检测)中俄原油管道途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

如图为中俄原油管道路径和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2)简述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解析:

(1)题,根据中俄原油管道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可判断出,修建过程中会遇到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冻土广布等障碍。

(2)题,可从对沿线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等的影响方面入手分析。

第(3)题,可从大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

(2)破坏沿线植被;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冻土层;施工扬尘造成短期内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在运营过程中,输油管道破裂会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染土壤、水体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道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向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大庆距离我国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13.郴州市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东连江西,南邻广东,作为湖南的南大门,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

如图是湖南省略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郴州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2)郴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有人建议“十三五”期间郴州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你是否赞成?

说明理由。

解析:

(1)题,结合材料从资源、交通、劳动力、地价、与珠三角的距离等方面分析优势条件。

(2)题,可从产业升级、城市化、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换代和改善环境的角度分析可行性,也可从环境、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劣势。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地价低廉;距粤港澳地区近;有铁路与外界相连;政策扶持等。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赞成。

郴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可以促进郴州的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有利于改善郴州的环境等。

或不赞成。

郴州的城市等级较低;高校少,科技实力弱;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环境较差,因而郴州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