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138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docx

画说弗莱彻级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画说“弗莱彻”级:

二战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绝对主力

这幅绘画中的战舰是“弗莱彻”级驱逐舰,它是美国二战中最著名的驱逐舰,是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驱逐舰队的主力。

它诞生在“需要速度”的年代,总共175艘的“弗莱彻”级在短短两年间赶造出来,并参加了战争中后期的各次重要海上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驱逐舰的设计从“弗莱彻”级开始又回到了平甲板船型的路子上来。

二战后,幸存的“弗莱彻”级进行了改装,部分舰只重新定级为DDE和DDR,70年代全部退役。

有一部分移交其他国家海军。

在1940年1月“弗莱彻”级以1941型驱逐舰的名义定型并开始详细工程设计的同时,一项庞大的驱逐舰建造计划也渐渐浮出水面。

1940年6月28日,美国海军开出首批7艘“弗莱彻”级的建造订单,接着又在7月1日追加了另外17艘。

同年9月9日,军方再次向全国造船企业抛出一个大蛋糕,一举订购了多达96艘“弗莱彻”级驱逐舰,虽然在同年12月16日取消了其中7艘的建造计划,但同时又增加了6艘新舰,使得“弗莱彻级的建造数量达到119艘,所需资金全部由1941财年的预算拨付。

在1941年12月日军奇袭珍珠港后,美国海军立即决定增建56艘同级舰,由1942财年的预算提供资金支持,这样“弗莱彻”级的总建造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75艘!

“弗莱彻”级的建造计划极大刺激了美国造船业的扩张和由民船建造向军船建造的转型。

由于建造数量庞大,需要更多的船厂参与其中,一些民间船厂借此东风得到政府的资助,完成升级改造,承建新型驱逐舰,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的伯利恒船厂最初只是一座修船厂,在承接海军订货后升级为造船厂,最终建造了10艘“弗莱彻”级驱逐舰,一些老牌造船企业也借机开辟新的生产线,扩大产能,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最终有11家造船企业瓜分了175艘驱逐舰的订单,其中包括8家民间船厂和3家海军船厂,以缅因州的巴斯钢铁公司建造数量最多,达到31艘!

最先开工的“弗莱彻”级驱逐舰是1941年3月3日在巴斯钢铁公司铺下龙骨的“尼古拉斯”和“奥班农”号,其中“尼古拉斯”号于1942年2月19日下水,1942年6月4日竣工,成为第一艘服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到1942年底时已经有22艘同级舰建成。

进入1943年,“弗莱彻”级开始大批量服役,一年之内有121艘同级舰从美国本土开赴太平洋前线,特别是在同年5月至9月间,每个月都有10-12艘舰服役,五个月中先后共有56艘舰加入现役行列。

随着美国船厂开始建造更大的“艾伦·M·萨姆纳”级和“基林”级,“弗莱彻”级的产量遂在1944年大幅回落,但全年仍有30艘服役。

1945年初,最后两艘同级舰建成,她们是由普吉特湾海军船厂承建的“希尔兹”和“威利”号,其中后者在1945年3月14日成为最后一艘入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她们的工程因为船厂承担繁重的修船任务而被拖延。

“弗莱彻”级的舰体为混合骨架结构,双层船底,采用焊接方式建造。

从龙骨两侧至主甲板由低到高排列了32根纵向骨架,每舷有16根,沿着整个舰体由舰首延伸至舰尾,此外还有15根纵向骨架布置于主甲板平面上,作为甲板支撑结构。

“弗莱彻”级的横向骨架数量为210根,其中包含14道水密隔壁和7道油密隔壁,横向骨架的间隔为0.53米。

14道水密隔壁将舰体划分为15个水密区划,所有水密舱门都开设在第1平台甲板以上,以确保水线下舰体各区划间的水密性,其中位于72号和157号肋骨的两道水密隔壁分别构成动力舱室的前壁和后壁,没有开设任何舱门,只能由主甲板上的开口进入锅炉舱和轮机舱,使得整个动力舱成为一个独立的大水密区划,加强舰体进水时动力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用于分隔燃料舱的油密隔壁也能提供额外的水密防护。

出众的机动性、高速性和持久的续航力一直是驱逐舰追求的目标,“弗莱彻”级在设计时就着眼于配合新型主力舰和快速航空母舰作战的需要,将航速指标定在38节的高度上。

在吨位尺度比先代驱逐舰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弗莱彻”级需要一颗更加强劲、活力充沛的心脏,其动力系统延续了“本森”级的基本配置,由两座高性能蒸汽轮机和四台燃油锅炉构成,采用双轴双桨推进,但其主机输出功率增加,以获得更高的航速。

“弗莱彻”级的主机是两座由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减速齿轮蒸汽轮机,布置在前后两个独立的轮机舱内,每座主机均由高压轮机、巡航轮机及低压轮机组成(后期型增加了倒车轮机),机组通过齿轮减速装置与推进轴相连,其中前轮机舱的主机驱动左侧推进轴,后轮机舱的主机负责驱动右侧推进轴,进而带动两具直径3.66米的三叶青铜螺旋桨。

推动主机运行的蒸汽来自四台由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生产的M型单烟道燃油锅炉,其性能堪称是当时世界各国舰用重油锅炉中的佼佼者,蒸汽压力为43.3千克/平方厘米,最高蒸汽温度为454℃。

四台锅炉两台一组分别布置在两个独立的锅炉舱内,呈纵向排列,分别通过前后烟囱排出烟气,前后锅炉舱均有独立的燃油泵向锅炉提供燃料。

在动力舱布局上,“弗莱彻”级沿用了四代驱逐舰的锅炉舱—轮机舱交错布置的模式,使动力系统的安全系数上升,在战斗中即使单个锅炉舱或轮机舱被击中损坏,也不会导致全舰丧失航行能力。

动力系统的主控制室设在前轮机舱内。

“弗莱彻”级的电力系统由与蒸汽轮机连接的主发电机和应急柴油发电机构成,前者包括两台250千瓦/450伏发电机和两台40千瓦/120伏发电机,后者为一台100千瓦/450伏柴油发电机,用于在全舰丧失动力时提供应急电力。

“弗莱彻”级是美国海军第一级在建造时就安装雷达的驱逐舰,每一艘舰在服役时都配备了完善的雷达系统,包括对空搜索雷达和对海搜索雷达,在与日本海军的较量中掌握了一件克敌制胜的法宝。

美国海军舰载雷达的研制可以追溯到30年代初,于1938年制成第一部试验性对空雷达,并在“纽约”号战列舰上进行试用,取得成功,之后少量生产列装。

在此基础上美国海军针对早期雷达天线尺寸大、测距精度低的问题继续开发二代舰载对空雷达,于1941年推出代号XRA的新型雷达,在驱逐舰“塞姆斯”号上试用,经过改进后以SC雷达的名称列装,成为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装备的主力舰载对空雷达。

在1942年至1945年间,通用电气公司向海军交付了超过1000部SC雷达及其各种改型。

“弗莱彻”级装备的对空搜索雷达主要为SC-1型,波长为1.36米,置于主桅平台上的平板天线重204千克,尺寸为2.12×2.59米,转速为12秒/周,发射功率200千瓦,工作频率200兆赫,最大对空探测距离为120千米(对飞行高度1000米的轰炸机),测距精度90米,测角精度5度。

SC-1型雷达的主控台上装有15英寸PPI平面显示器和5英寸A型示波器,操作使用十分方便。

SC型雷达的性能较日军的同类装备更为出色,装备时间更早,日本海军于1942年下半年才在一些大型舰艇上安装21号对空电探,而适合驱逐舰装备的雷达设备直到1943年才上舰。

除了SC型对空雷达外,“弗莱彻”级还配备了SG型对海搜索雷达,这是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微波对海搜索雷达,1942年列装,由雷声公司制造,产量也超过1000部,普遍装备从航母到驱逐舰等各类舰艇。

SG型雷达全套设备重量998千克,波长10厘米,发射功率50千瓦,工作频率3000兆赫,配用的弧形天线重158.8千克,尺寸为1.12×1.26米,非常轻便,适于驱逐舰安装。

天线转速可调,根据不同情况每分钟可转4、8或12周,对大型舰船的最大探测距离达41千米,对小型舰船则为30千米,还能发现低空飞行的敌机,测距精度180米,测角精度2度,其主控台配有9英寸PP平面显示器和5英寸A型示波器。

SG型雷达在改进后还具有在狭窄水道中导航的功能,堪称一机多用。

美国海军对SG型雷达印象良好,曾有人形容与它打交道就像驾驶一辆设计精良的汽车一样让人愉悦。

“弗莱彻”级在中甲板室设有专门的洗衣房,内部配有洗衣机、风干机、熨衣板、晾衣架等一系列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为全舰官兵提供洗衣服务。

由于舰上人员众多,各分队按照事先排好的次序轮流洗涤衣物,每个分队每周至少可以洗涤一次,军官的衣物则单独清洗。

当其他国家的水兵还要手洗军服时,美国水兵已经从这项劳作中解放出来。

整洁的衣物对于维护舰员身体健康,改善舰上卫生环境,维持良好军容,增进士气具有重要作用。

“弗莱彻”级的厨房也设在中甲板室内,位于洗衣房隔壁,内部各种烹调设备配置齐全,电烤箱、蒸汽锅、烧烤架、油炸锅等一应俱全,还有清洗池和专用操作台,烹饪条件一流。

在舰体前部第3平台甲板上设有冷库,可以存储水果、蔬菜、生鲜肉类,保证每日为全舰官兵提供丰盛美味的食物。

每当用餐时间,从厨房里飘出新鲜面包的香味,让水兵们心驰神往。

不过,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舰上厨师则要非常小心,因为军舰的摇摆颠簸可能会使蒸汽锅中的热汤或是油锅中的滚油溢出,被烫伤就不妙了。

官兵们依据等级高低分开用餐,舰上设有水兵餐厅、军士餐厅和军官餐厅,在内部装修和陈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最豪华的军官餐厅配有高级餐桌和舒适的靠背椅,还附带有专用小厨房,由专职厨师为军官们开小灶。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餐完毕后所有餐具统一由1940型自动洗碗机清洗,方便快捷。

“弗莱彻”级上由低到高分为四类住舱:

水兵舱、军士舱、军官舱和舰长舱,其舒适程度也逐次提高。

水兵舱是最基本的住舱,全舰共有7处,前部有3处、后部有4处,面积大小不一,大型住舱有65个铺位,小型住舱有18个铺位,内设三层钢架吊床,在床底有个人储物柜,无空调设备,空气循环依靠舰上的通风系统,空间相对狭窄,在夏季十分闷热,对于舰员的意志是一个考验。

在和平时期,水兵们以分队为单位居住在固定的舱室内,而战时则打乱编制混合居住,以免某舱室被击中后出现个别分队全体损失的情况。

军士舱相比水兵舱环境稍好,位于第1平台甲板前部,远离动力舱,比较安静,内设三层钢架吊床,但铺位之间的距离增大,空间宽敞,储物柜容量也更大。

军官舱也位于舰体前部第1平台甲板上,其陈设要比水兵舱和军士舱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设有双层或三层架子床、组合柜、办公桌和书架,还有换气扇和照明灯,即是休息睡眠的地方,也是军官们的临时办公场所。

最后是全舰最奢华的舰长舱,“弗莱彻”级上有两处舰长舱,较大的一间位于前甲板室内,是日常起居室,内设单人床、组合式办公桌、壁挂式书架、换气扇等,在航海舰桥后部还有一间休息室,供舰长在战斗或值班间隙休憩。

在后甲板室和舰体前部还设有盥洗室、淋浴间等设施,为舰员们沐浴洗漱提供方便。

“弗莱彻”级搭载了两艘Mk1型交通艇,置于前烟囱两侧的吊架上,供人员运输和海上联络使用,在紧急情况下也作为救生艇使用。

这种小艇由三人操作,长7.92米、宽2.24米、满载吃水0.71米,排水量4.01吨,装有海军型25马力四冲程柴油机一台,单轴推进,最大航速7节,装载燃料28加仑,续航力110海里,可载25名舰员。

“弗莱彻”级在上层建筑各处还设置了4-6组救生筏,每舷2-3组,每组2只,捆绑叠放。

每只救生筏上都配有救生缆绳2条、应急物品储存罐2只及1副船桨,在舰长宣布弃舰后,这些救生筏就成了舰员们的生命之舟,在乘坐时伤员享有绝对优先权。

“弗莱彻”级最首要的克敌利器是其主炮武备系统,由5门127mm高平两用舰炮及其射控装置构成,担负打击水面舰艇和远距离空中目标的双重任务。

美国海军将舰炮分为平射舰炮和高平两用舰炮两类,前者是指最大仰角不超过35°,主要攻击水面目标的舰炮,后者是指最大仰角达到85°,能够同时担负对海打击和防空任务的舰炮,而“弗莱彻”级装备的Mk12型127mm38倍径舰炮正属于后者。

在炮塔布局上,“弗莱彻”级保持了三、四代驱逐舰普遍采用的样式,全部主炮沿舰体中心线配置,保证单舷发挥最大火力。

炮位由前至后依次称为51、52、53、54和55号炮位,其中51、52号炮位分别处在舰首甲板和前甲板室顶部,呈背负式结构,53、54号炮位在后甲板室顶部前后,呈背靠背布局,55号炮位在舰尾甲板上,与54号炮位呈背负式结构,除了舰体中部的53号炮位射界为左右各140度外,其余各炮位的射界均为330度。

“弗莱彻”级的每座炮塔都配有Mk2型弹药升降机,通过两条封闭管道提运弹药,由电力驱动,半自动控制,可以24-30发/分的速度向炮塔提供弹药,还配有引信自动装定装置,在将炮弹送进炮塔前就可完成引信装定。

每门火炮备弹350发,全舰备弹1750发,具有较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弗莱彻”级的主炮备弹量在战时不断增加,到1944年7月时已达3025发,包括存储在弹药库中的2775发(每门炮555发)和炮塔换装室内的250发待发弹(每门炮50发),以适应高强度的防空和对岸支援任务。

在“弗莱彻”级开始设计的30年代末,飞机已经成为海军舰艇的现实威胁,因此美国海军对新型驱逐舰的防空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相比舰炮、鱼雷乃至反潜武器,最初防空武器并不受到特别关注,在1939年底的早期设计中,“弗莱彻”级的5门127mm高平两用炮将负责远距离防空任务,而近距离防空武器仅有4挺12.7mm高射机枪,直到1940年初最后定案前夕才追加了一座四联装28mm机关炮,作为近距离防空火力的补充。

“弗莱彻”级最初预定配备的中近程防空武器为Mk1型28mm75倍径水冷式机关炮和M2型12.7mm勃朗宁水冷式高射机枪。

Mk1型28mm机关炮于1934年列装为美国海军标准近距防空武器,绰号“芝加哥钢琴”,因为种种技术问题直到1940年才实用化,均以四联装的形式装备上舰。

单炮重252千克,身管长2.083米,初速823米/秒,单炮最大射速150发/分,最大射程6770米,最大射高5790米,仰俯角度-15°~+110°,俯仰速度24度/秒,使用8发弹夹供弹,从字面数据看性能尚可,但是在实战中因为震动过大容易导致卡壳,无法提供持续的火力,被证明难以应付高强度空袭。

在1942年后被博福斯40mm机关炮取代,仅在辅助舰艇上继续服役至1945年。

“弗莱彻”级在后部上层建筑顶部的平台上装备了一座四联装28mm机关炮,射界十分开阔,不过仅有最初服役的三艘舰“尼古拉斯”、“奥班农”和“谢瓦利埃”号在完工时配备了这种武器,在战时改装时即被更换(“谢瓦利埃”号在换装之前即战沉),后续舰在建造中就直接用40mm机关炮替换。

M2型12.7mm高射机枪是战前美国海军的另一种标准轻型防空武器,重45.6千克,使用110发弹链供弹,射速550-700发/分,最大射程6770米,最大射高4570米。

“弗莱彻”级计划安装4挺12.7mm机枪,分别位于52号炮位后方两侧和舰体中部两舷,但没有一艘舰实际装备该型武器,当第一艘“弗莱彻”级驱逐舰服役时,12.7mm机枪就已经被厄利孔20mm机关炮代替了。

在1941年底至1942年初,根据英国海军在欧洲水域的作战经验,美国海军意识到“弗莱彻”级的防空武器难以满足未来的防空作战需要,因此着手进行改进,更新武器,决定用两种舶来品——博福斯40mm机关炮和厄利孔20mm机关炮——取代落后的28mm机关炮和12.7mm机枪。

瑞典博福斯公司设计的40mm机关炮被公认为二战最优秀的小口径防空炮之一,它远渡重洋落户美国源于30年代末美国海军准备为性能不佳的28mm机关炮研制替代武器,恰逢此时一位访欧归来的海军工程师报告说瑞典人设计了一种新型机关炮,性能优良,于是美国海军在1940年8月从博福斯公司购买了一座双联装40mm机关炮进行测试,发现稳定性一流,火力连续持久,弹道性能出色,明显优于英美海军的同类装备,很快被确定为新一代标准中近程防空武器。

此时太平洋上阴云密布,急不可耐的美国海军不待得到瑞典方面的许可,就从荷兰海军手中获得了相关图纸资料加以仿制,1941年6月才获得了博福斯公司授予的生产许可证,第一座双联装炮于1942年1月完成,更强劲的四联装炮也在三个月后研制成功,于同年夏天陆续装备美国海军舰艇。

性能数据:

舰长:

114.8米舷宽:

12米吃水:

3.81米排水量:

2100吨(标准)3050吨(满载)航速:

37节舰员:

353人武器装备:

5×单管127mm高平两用炮     1-2×五联装533mm发射管     3×双联40mm博福斯机关炮     7-10×单管20mm厄利孔机关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