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172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docx.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考点27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docx

考点27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基本类型

1.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

2.田庄手工业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3.官营手工业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

二、手工业部门与成就

1.纺织业

2.冶铸业

3.制陶业

4.制瓷业

[巧思妙记] 古代手工业可归纳为“三个三”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皇室的需要。

3.东汉:

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

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

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

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

进入彩瓷生产阶段;明清时期:

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4.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了“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6.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7.中国古代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

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主题一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重点讲解——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不投放市场

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私(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业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

2.史料探史——官营手工业的时代特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探究 根据史料概述官营手工业发展的时代特点。

答案 史料一表明早在周代官府就已经加强了对手工业的严格控制,手工业者不得兼做它事,也不可随意改行。

史料二则表明至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从业者众多,耗费巨大,产品专供皇室与官府享用等。

3.归纳总结——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工人数量多,生产规模大。

(2)影响:

是朝廷财政的一大支出;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主题二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1.史料探史——产品是否投向市场是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重要区别

史料 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者的经营特点,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有何不同?

答案 特点:

史料表明私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体现了私营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是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

不同:

与官营手工业为官府服务,由政府官员经营的特点不同,说明其服务对象和目的不同。

2.史料证史——出现雇佣关系是明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014·广西高考)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史料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明代纺织业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私营手工业规模、从业人数均超过官营手工业;苏州地区大量存在雇佣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3.归纳总结——影响私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1)四大有利因素

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四大不利因素

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4.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

动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

水平

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

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

统治者往往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高考题组

1.(2015·广东高考)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麻缕机织”“耕耘、刈获、桔槔”可知材料描述了家庭生产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现象,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此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与官营手工业等信息,B、D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男女社会地位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2.(2015·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 D

解析 材料“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借玉器和朝贡的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D项。

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可知“景德镇”一词出现于宋,故A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说明陶玉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错误;“畅销海内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

3.(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起,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加,改变了丝、棉、麻的纺织品比例。

模拟题组

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这种手工业排斥于市场之外,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这种手工业品使用者为宫廷和政府,故排除C、D两项。

5.《三府督护州县官吏》(《大唐六典》卷30)关于州士曹司士参军职掌条有云:

“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

若铸得铜及白,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

”此史料反映出唐朝时(  )

A.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

B.民营矿业可私自铸币以补充市场需求

C.市场上铸币金属的增多导致税制紊乱

D.私营矿业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答案 A

解析 古代中国,政府拥有开矿的权力。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州县内的铜铁矿如果官府未开采,可由民间百姓开采;如果铸成金属制品,政府按照市价收取,也可以以私釆所得折役。

据此可知,唐朝时政府在官矿优先的前提下允许公私兼营,故选A项。

B项中“私自铸币”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雇佣关系出现于明朝,排除D项。

6.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

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D项为最佳选项;A项中“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观点错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

考点训练

1.据史书记载:

武则天时期,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唐玄宗时期,宫中专门织锦刺绣的女工就达700多人。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棉花种植已广泛推广

C.官营纺织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D.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材料讲述的是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中的人数规模可知此时官营纺织业规模已经相当大,故C项正确;“坊市分离”发生在北宋,棉花广泛种植发生在明代,故A、B项错误;D项内容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答案 C

解析 封建经济形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是男耕女织。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3.随着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但封建政府往往控制得比较严格,并逐渐形成了手工业的第一大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

同时,还用“工官”“匠户”等制度给予加固。

这一切,极大地压抑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行内技术的不断创新。

以下对题干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描述的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官营手工业垄断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发展较好

B.官营手工业往往代表了同时期国内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C.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较多,尤以官营手工业著名

D.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本身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的表述本身具有一定片面性,“经营形态较多”不符合史实,而且整个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

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即是题干材料主旨的体现,解读最为准确。

4.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C

解析 古代中国在宋末元初时,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后来在元代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到了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C项。

5.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民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疑为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市场,故A项正确。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则是民营手工业发展受阻的原因。

6.(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 B

解析 私营手工业本身仍属传统经济模式,无法体现“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A项排除。

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江南的确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白银也的确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是C、D两项均属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而并不属于“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才属于“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选B项。

7.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文中写道:

“(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从这段材料中研究者能提取的信息是(  )

A.万历年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大量使用机器致使工人失业,激起民变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善良百姓

D.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工处境艰难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可以看出此时出现了雇佣关系并且雇工处境艰难,故选D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唐朝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图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

比较上面两幅图,从唐朝和明朝工商业分布图示中能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请你任意提取两项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 示例:

信息一:

工商业市镇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的明显增多。

说明: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信息二:

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于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于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说明:

经济重心由内陆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唐朝时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经济重心在北方,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唐代工商业发展的特点,图二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发展的特点。

对比两幅图,先归纳工商业市镇分布的特点,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体阐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