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5331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docx

白云翔手工业考古论要

白云翔:

手工业考古论要

  古代手工业作为近代工业革命之前加工制造业和矿业等各种传统工业(TraditionalIndustry)的总称(即“前工业时期的工业”),是人类诞生以后整个古代社会两大主要社会生产领域之一(另一个社会生产领域是农业)。

由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通常包括遗物和遗迹两大类”,而遗物绝大多数又是手工业生产的制品或者是与手工业活动直接有关的物品(如手工业生产的废弃物),考古学又是从古物(实际上就是古代手工业的制品)的寻找和研究发端的,于是,近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跟古代手工业尤其是手工业制品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手工业制品仅仅是手工业活动的产物,因此,手工业制品的考古研究并不是、也不可能等同于手工业考古研究。

在近代考古学中,与古代手工业相关的研究是考古学与之俱生的课题,但“手工业考古”却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在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且正在全面走向繁荣的今天,提出“手工业考古”(ArchaeologyofTraditionalIndustry)这样一个命题并使之逐渐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无论对于考古学学科的不断完善还是考古学最终目标的逐步实现,乃至对于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都应当是必要的。

  “手工业考古”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

  就理论背景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

  一方面,手工业生产是古代社会两大主要社会生产领域之一、三大社会经济部门之一(另外两个经济部门为农业和商业),手工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脱离动物界是从劳动开始的,而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最初的石器,就是最原始的一种手工业制品,因此,手工业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

后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作为一个生产领域和经济部门逐步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古代社会仅次于农业的社会生产领域,并逐步导致了商业的产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初的手工制作尽管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产业,但无论如何手工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最为古老的一种产业,不仅是生产资料的主要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活资料的重要生产部门,可以说是整个古代社会最主要经济部门之一。

因此,古代手工业的研究无疑是古代社会生产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构成“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演进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古代社会的变迁,即使是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生活等的发展演变,同样离不开社会生产的研究,离不开手工业的研究。

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作为生产力的物的因素的生产资料之一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开始的”,而生产工具无一不是手工业的产品;古代社会诸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是在手工业生产的实践及其发展过程中发生和实现的,如制陶术、冶金术、造纸术等;手工业技术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并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发展,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整个古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通过向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提供先进的农具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以及交换媒介(如钱币)和器具(度量衡器)等催生了商业并使之不断发展,通过制造和改进交通工具而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通过提供建筑工具促进了土木建筑业的发展等;手工业技术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还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提供物质条件,如通过纺织手工业为人们提供各种衣物和服饰的原材料,通过制造杵臼、石磨、风车、炉灶、刀具等为食物加工提供加工器具而改变人们的饮食方式,通过提供兵器武备以支持战争和各种军事活动,通过制造各种器具为各种文化、宗教、体育活动等提供物质装备和器械等。

总之,古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生活,都离不开手工业及其产品;手工业及其产品,不仅是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直接体现,而且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密切相关。

很显然,对于以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为己任的考古学来说,无论是物质文化的研究还是精神文化的研究,无论是经济生活的研究还是社会生活的研究等,都离不开社会生产的研究,都离不开手工业的研究。

  另一方面,考古学离不开手工业及其制品的研究,并且手工业考古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是考古学逐步实现其最终目标、在整个历史科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的基本环节之一。

考古学作为以实物资料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文化遗物是其实物资料最基本的构成之一,而一切文化遗物——无论是石器、骨角蚌器、陶器还是铜器、铁器和金银器,无论是工具、兵器还是生活器具、装饰品和宗教用品等,几乎都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制作的,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手工业的产物——这也正是文化遗物与自然遗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就文化遗迹而言,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手工业生产的遗迹,如石器制作场、陶窑址、采矿场、金属冶铸作坊址、煮盐场、造纸作坊址、酿酒作坊址等。

很显然,近代考古学始终是离不开手工业及其制品研究的。

手工业遗迹和遗物的发掘和研究,无疑是直接的手工业考古;即使是其他各种文化遗物的研究和认识,最终还是要溯源到它们的制作和生产上,即手工业生产上来。

当然,就古代手工业的研究方法而言,并非唯有考古学一种,而是还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进行的文献史学研究等,但总体上说,考古学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典籍,为古代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依据,并且其中对古代手工业多有涉及,甚至也有《考工记》、《天工开物》等与手工业有关的专门著作,但是从总体上看,历代文献重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文化等的记述,轻于社会生产的记述,尤其是对生产技术的记述更是过于简略或语焉不详。

客观地讲,古代手工业的文献史学研究,在手工业经济特别是在其整体研究和抽象化研究上有其优势,但在手工业技术和手工业生产特别是在其个案研究和具象化研究上则是其短板。

与其相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遗迹和遗物等实物资料,它们或者是手工业生产的遗迹和遗物,或者是手工业的产品,并且有着明确的空间和时间定位,通过系统的考古学综合研究,可以直接揭示其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

因此,古代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应当与文献记载有机结合,这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考古学在我国诞生近百年来,随着考古学辉煌成就的不断取得和学科本身的逐步完善,考古学对古代社会历史研究和古代文明研究的贡献愈来愈大,人们对考古学之科学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但是,在整个历史科学中如何进一步巩固考古学的学科地位、如何更好地发挥考古学应有的作用,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

其根本途径在于逐步完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考古学的优势,而手工业考古无论是对于史前考古学真正担当起“究明史前时代人类历史的全部责任”的历史使命,还是对于历史考古学更好地完成“物质文化的研究、精神文化的物化研究和社会生活的具象化、实证化研究”的科学重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就时代背景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史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就古代手工业而言,不仅各种通史、断代史尤其是经济史著作中无一例外地有所论及,而且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多种有关手工业史的通论性著作以及不同门类的手工业史著作,尤其是2005年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更是就上起先秦下至明清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发展史进行了系统论述。

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相对于政治史、思想史、人物史等的研究,经济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即使在经济史研究领域,相对于农业史和商业史,“手工业的学术研究要冷清得多,……这与手工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不相称”;迄今所见有关古代手工业的史学著述,大多侧重于手工业经济的阐述,或着眼于技术发展史,而对手工业生产的研究明显不足,更缺乏将其作为一个产业系统的综合研究,尽管这种状况随着古代经济史学家愈来愈多地关注和利用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而开始有所改观。

另一方面,史学研究毫无疑问地需要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考察入手,史学的发展和繁荣也需要对各种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但近年来史学研究中出现的过于“生活化”、过于“碎片化”和过于“狭窄化”的倾向值得注意。

在当今的史学发展背景之下,强调古代手工业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健康发展和繁荣的必然要求。

  其二,考古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如前所述,考古学的特性决定了考古学研究离不开古代手工业及其产品,因此,古代手工业制品作为文化遗物从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就进入了考古学家的视野。

从史前到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中,不仅包含了其数量难以统计的各种手工业制品,而且各种手工业生产遗迹的发现也为数众多,如陶窑址、青铜冶铸作坊址、铁器工场址、瓷窑址等。

也正因为如此,从各种手工业制品的类型、年代、文化属性到制作技术、使用方法等,各种研究及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硕果累累;从1961年的《新中国考古收获》、1984年的《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21世纪以来的《中国考古学》(多卷本)等综合性考古学著作到各种断代考古学论著等,对古代手工业无一不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手工业技术及其制品的研究,尤其是利用考古资料并运用现代科技对青铜冶铸、钢铁工业、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的研究更是成绩斐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还出版了《汉代手工业》等断代手工业考古论著,以及与先秦秦汉铁器工业、战国秦汉漆器手工业等有关的考古学著作等;更为可喜的是,把手工业作为一种产业的考古学研究,新世纪以来逐渐引起考古学家的关注,如古代盐业、商周青铜冶铸业、汉代铸镜业、瓷器手工业以及城市手工业的研究,以及陶器的专业化生产及其与社会复杂化关系的研究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

迄今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手工业制品的研究较多,手工业技术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但手工业生产的研究、手工业经济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把古代手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或就各个门类的手工业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将古代手工业作为一个产业系统经济部门并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起来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即使相对于文献史学界和科技史学界于古代手工业的研究及其成果而言也明显滞后。

这不仅直接制约了古代手工业考古研究的深化,严重削弱了古代手工业考古研究在整个考古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已经成为阻碍考古学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的障碍之一。

上述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古代手工业的考古学研究已经有了长期的积累和历史地准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手工业考古亟待深化和体系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学总体上已经越过了以文化谱系构建为重点的初级阶段而迈向社会历史、古代文明的综合研究阶段,田野考古的精细化,研究视野的多样化、研究领域的扩大化、研究手段的科技化、综合研究的深化等,成为我国考古学发展的突出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手工业考古并逐步建立其体系同样是必要的,因为这同样是我国考古学发展和繁荣的必然要求。

  其三,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为主要内涵的文化遗产事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90年代以来在我国更是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工业遗产事业更是方兴未艾。

工业遗产事业发端于19世纪末英国出现的“工业考古学”;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在铁桥峡谷博物馆召开;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瑞典成立;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在俄国的下塔吉尔制定通过了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国际准则的《下塔吉尔宪章》;截至2005年,已有22个国家的34处工业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遗迹遗址日”的主题是“保护工业遗产”,我国在这一天形成的《无锡建议》强调,“工业遗产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工业遗产在广义上“包括史前时期加工生产石器工具的遗址、古代资源开发和冶炼遗址以及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古代大型工程遗址等工业革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中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物质遗存”,于是,工业遗产保护事业便与考古学,尤其是手工业考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实际上,古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为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仅就手工业考古而言,2001年以来评选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除了不少城址和聚落址中包含有手工业作坊遗迹外,几乎每年都有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发掘项目入选,如福建浦城商代窑址群,山东寿光盐业遗址群,周原铸铜作坊遗址,河北曲阳、河南禹州、浙江杭州、景德镇等地的瓷窑址,江西南昌、四川绵竹等地的酿酒作坊址,江西高安的造纸作坊址等。

当然,毋庸讳言的是,尽管古代手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展示也有所进展,如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郑州古荥镇汉代铁工场遗址等都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展示,但总体而言,古代手工业遗存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与古代手工业在古代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和系统开展,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21世纪以来,以保护、研究、传承、展示和利用为主要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在我国获得了迅猛发展,2005年公布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云锦、刺绣、藏羌织绣、蜡染等手工纺织技艺,手工拉坯、施彩、施釉、建窑盏烧制等瓷器烧制技艺,草纸制作技艺,版画技艺,柳编技艺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传统技艺实际上大多是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一部分,是在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只不过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演化成了“传统手工技艺”。

近年出版的多卷本《中国手工艺》,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因此,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于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手工技艺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都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

  当然,上述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之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如工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工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工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工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都需要从人类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探寻借鉴和启示,此不赘述。

这里之所以强调“手工业考古”提出的时代背景,在于我们在承认“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同时,更强调“学问是时代的学问”。

因为,“中国史学有这样一个传统:

把历史研究的学术活动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对历史的观察总是反映出时代精神”。

考古学亦然。

  古代手工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手工业考古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研究系统。

  

(一)古代手工业的主要门类

  手工业考古,首先是古代手工业各个门类的考古学研究,而古代手工业是一个门类众多的产业系统。

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古代手工业属于“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的“第二次产业”,主要是指其中的加工制造业及矿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手工业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各门类之间的比重关系以及不同门类在整个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变化。

譬如,旧石器时代手工业的主体是石器工业,新石器时代则发展为石器工业、制陶业、骨角蚌器加工业和纺织业等,到了青铜器时代,青铜冶铸业出现并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两汉时期的手工业,李剑农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归纳为18个门类,陈直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发现梳理为14个门类。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国史前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手工业根据生产内容并结合产品用途大致可分为以下25个大的门类,其中有些门类中可分为若干小的门类。

  1.石器工业。

历史时期的玉石器加工、石器具加工制作以及石雕业等也属于此列。

石器工业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门类,石器时代即因当时的工具和兵器主要是石器而划分出来的。

历史时期虽然石器工业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减弱,但商周时期石制土作农耕工具的制作,商周秦汉时期及其以后各种玉器的加工,石杵臼、磨盘等食物加工及农耕器具的加工,碑刻、画像石、石雕、建筑石材等的加工等,都是有一定作用的石器产业。

  2.木器加工业。

既包括史前时代简单的木制工具、器具和木制部件的加工制作,也包括历史时期各种木制工具、生活器具尤其是家具等的加工制作,以及木雕等建筑材料的生产,因此也可以分为若干小的门类,如日用木器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等。

人类历史上是否曾存在过一个木器时代暂且不论,但木器从史前时代起就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木器加工业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产业。

  3.骨角蚌器加工业。

主要是指史前时代以及商周时期的骨、角、蚌制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等的加工制作,也包括历史时期各种骨、角、蚌制装饰品、小器具及工艺品的加工制作。

  4.陶瓷烧造业。

既包括史前时代陶器的烧造、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烧造,更包括汉代以后历代陶器和瓷器的烧造;既包括日用陶瓷的烧造,也包括砖瓦等建筑陶瓷材料的烧造。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久不衰的一个手工业门类,尤其是东周以后的砖瓦烧造业、魏晋以后的瓷器烧造业,更是规模庞大的一种产业。

  5.青铜冶铸业。

我国青铜器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并且在周代得到了高峰,经过秦汉时期“最后的辉煌”,魏晋以后有所衰弱并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

它在商周时期是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支柱性产业,但秦汉时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秦汉及其以后又分化出若干小的门类,如铜镜制造业、佛像铸造业等。

  6.铁器工业。

我国铁器的出现最早始于商代晚期,而人工冶铁术则起源于公元前800年前后的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形成一种独立的产业,并且逐渐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支柱性产业。

  7.钱币铸造业。

以青铜钱币为代表的金属货币,是中国古代流通货币的一般形态。

春秋时期青铜铸造的布币出现之后,青铜钱币铸造业迅速发展,逐渐从青铜冶铸业独立出来,形成了钱币铸造业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

  8.金银器加工业。

金银制装饰品在我国出现于夏商时期,春秋晚期开始出现金银带钩等日常用具和器皿。

尽管金银器在我国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金银器加工业也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并且金银的使用大多附属于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和漆器制造业等领域,但金银装饰品、服饰品、器皿及工艺品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不断,因此,金银器加工业也是古代的一种手工业。

  9.漆器制造业。

漆器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此后经过缓慢的发展,东周秦汉时期达到了我国古代漆器制作和使用的高潮,此后有所衰弱,或成为木器加工业的一部分,或演变成工艺美术业的一种。

但无论如何,漆器制造业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一种手工业。

  10.玻璃制造业。

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大约是在西周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汉代逐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手工业,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工艺美术业。

  11.纺织业。

纺织技术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此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麻等植物纤维、毛、丝等为主要原材料的纺织业。

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桑蚕养殖和丝织技术以后,迅速形成了以丝、麻为代表的纺织技术传统,纺织业逐渐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产业,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技术和产品。

宋代以后随着棉花的种植,棉纺织业逐步发展起来。

缫丝、棉花加工、印染等可归为纺织业的一些小的门类。

  12.皮革加工业。

皮革加工早在史前时代的初期就已经出现,到西周时期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此后不断获得发展,尤其是在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地区,皮革加工业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

  13.服装加工业。

衣物跟人类与之俱生,尽管最初的衣物极其原始和简单,因此,服装加工是极其古老的一种劳动。

服装加工长期作为家庭劳动的一部分或作为纺织业的一部分而存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的专业化逐步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服装、鞋、帽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服装加工业,并且后来逐步分化成制衣、制鞋、制帽等若干小的门类。

  14.制盐业。

食盐的使用大致是伴随着人类从“以肉类为主的饮食方式转变为农业社会的饮食方式”而出现的,因此制盐业是一种历史悠久、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我国史前时代的制盐业尚不甚明了,但商周以后已经是一种规模巨大的产业,并且与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的联系愈加密切。

盐业考古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展开的。

  15.酿造业。

以酿酒和调味品酿制为主要内容的酿造业是一种古老而又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

我国酿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前后,后来逐渐形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手工业,秦汉时期更是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调味品酿造的起源尚不甚清楚,但秦汉时期酱醋的酿造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16.制糖业。

制糖的起源尚不可确知,但汉代已有饴糖的加工,魏晋时期又出现了蔗糖。

此后,食糖种类日趋多样,加工技术趋于成熟,最终形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

  17.制茶业。

吃茶和饮茶,大约发生于两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随之制茶业成为一种商品生产性质突出的手工业,并且规模逐渐扩大,宋代以后在南方地区更是发展成为一种支柱性产业。

  18.油料加工业。

古代的油料主要有食用油和日用油两类,其起源尚不甚明了。

油料加工长期同种植业结合在一起,但至迟到隋唐时期,油料加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

  19.车船制造业。

在中国,舟楫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马车的使用大致开始于商代,此后,车船制造业逐渐发展为一种产业。

古代的车船制造主要属于木器加工业的范围,但又与青铜冶铸业和铁器工业等密切相关,因此应当是一种独立的手工业门类。

  20.造纸业。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其起源大约是在西汉时期,经过东汉时期蔡伦等的改进而逐渐成熟,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尤其是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更是进一步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

  21.印刷业。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创造。

雕版印刷出现于8世纪前后的初唐时期,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印刷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逐步发展起来。

  22.文具制造业。

以笔、墨(包括其他颜料)、砚为主要产品的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如史前时代彩陶、地画等的发现暗示了笔、颜料和砚石的存在,但文具制作手工业是在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到了宋代才形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甚至又逐渐分化成笔、墨、砚手工业。

  23.火药制造业。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又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唐代发明之后,在宋代战争频发的刺激下很快用于军事活动,从而形成了火药制造业。

后来,随着火药制造业的发展,火药逐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

  24.编织业。

编织业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手工业,并且因其材料和产品的不同而分为若干小的种类,如竹编、草编、藤编、柳编等。

其生产方式大多是作为家庭手工业或家庭副业而进行的,但毕竟是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的一种产业。

  25.采矿业。

采矿业不同于加工制造业,主要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各种原材料。

采矿业应当出现于史前时代,是伴随着工具石材、装饰品石材的采掘而发生的,但其发展状况目前尚不甚清楚。

随着冶铜术和冶铁术的出现,以金属矿开采为主要内容的采矿业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

西汉晚期以后,煤矿的开采逐渐加入到采矿业的行列。

  关于手工业生产的分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其一,上述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各门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等与采矿业有着直接的联系,纺织业与服装加工业直接关联等;其二,各种手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编织业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车船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钱币铸造业与商业有着密切联系;其三,上述之外,古代的加工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