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539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主线] 

1.分期

(1)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2)阶段:

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元朝的统一。

2.宋朝

(1)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2)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3.元朝

(1)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2)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宋元通史概要

1.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①中央: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

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社会经济

(1)农业:

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2)手工业:

产生了五大瓷窑,出现青花瓷器;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程朱理学:

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讲求“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的心学:

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2)科技

①宋代: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著有《农书》。

(3)艺术

①书法: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②绘画:

风俗画的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③戏曲:

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文学:

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单元核心知识综述

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1)农业、手工业

农业

手工业

①粮食作物:

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②经济作物:

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的出现,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一定突破。

如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推广于元),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边疆农业:

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①制瓷业:

宋,五大名窑;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瓷路”)。

②矿冶业:

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③印刷业: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商业与城市

商业

城市

①基层市场:

民间集市。

②互市贸易

◆交易途径→官方榷场、民间贸易。

◆交易内容→绢马贸易、茶马贸易。

◆交易形式→物物交换。

◆交易实质→中原农耕经济与边疆畜牧业经济的分工与互补。

③纸币的出现:

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纸币为主币。

④海外贸易

◆税收:

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

◆商品:

出口→茶叶、丝织品、瓷器;进口→香料、珠宝。

◆港口:

广州、泉州、明州。

①北宋:

东京

②南宋:

临安(元时改为杭州)

③元:

大都

2.经济重心南移

过程

原因

影响

①东晋南朝:

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②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③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④南宋以来:

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重要粮仓: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⑤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南方财赋北运:

漕运和海运)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①城市布局:

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②人口分布: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文化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④民族关系: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单元通史整合

整合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北宋建立及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

收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行政

削实权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知州三年一换,州县长官频繁调动

财政

制钱谷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崇文抑武”的政治

(1)具体措施: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逐渐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2)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频发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降低,加重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二、契丹、党项、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

民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原居地

辽河上游一带

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社会

生活

游牧和渔猎生活

游牧生活

游牧生活

杰出

首领

耶律阿保机

元昊

阿骨打

建国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

重要

制度

“蕃汉分治”制度

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

猛安谋克制

三、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1.元朝的统一

(1)建立政权: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灭西夏和金:

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灭亡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对峙,战争持续40多年。

(3)元朝的建立: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4)统一全国: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统一。

(5)元朝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朝的统治措施

(1)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民族融合: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行省制度

①内容

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方

“腹里”(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10个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②影响:

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整合二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和思想、科技及文化

一、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

魏晋南北朝开始到两宋完成。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表现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太湖流域成为主要粮仓

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发展生产

经济

发展

农业

出现新生产工具秧马;北宋时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得到推广,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手工业

煤的开采量是世界第一位;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宋代瓷器畅销世界,中国被誉为“瓷之国”

商业

城镇大量兴起;宋代人们就有了商标广告意识。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

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出口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等。

主要外贸港

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二、儒学的复兴和程朱理学

1.背景: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地位及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

宋元科

技文化

繁荣的

原因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承继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等

三大发明

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指南针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火药

宋代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科技

著作

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科技成果

郭守敬编订新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宋词

背景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特点

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

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元曲

散曲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

代表作家

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地位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话本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

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分类: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主要成就:

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历史纲要导引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宋朝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学科素养对接

立德树人

宋朝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两宋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时空观念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960年北宋建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史料实证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

的偏安

历史解释

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宋偏安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

唯物史观

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变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家国情怀

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官僚体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学习目标初呈现

时空定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3.分散机构权力

(1)在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2)在地方:

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4.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1)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

(2)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5.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辽与“岁币”

(1)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2)北宋统一后,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3)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党项与“岁赐”

(1)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2)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3.财政危机

(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3)岁币、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1.范仲淹改革

(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1)时间与人物: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原则与目的: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内容

①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评价

①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②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

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3.南宋偏安

(1)绍兴和议:

宋高宗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五、教材重点内容拓展解析

►[拓] 军阀留下惨痛教训

不少藩镇名为唐朝管制,实为割据势力。

►[识] 宋初帝王之痛

帝王的隐痛

相权弱化皇权

武人改朝换代

豪族把持朝政

►[注] “二府、三司”

►[识] 帝王之喜

宋太祖: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权也收了,我看你们谁还敢闹!

►[释] 通判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宋初为了防止州官尾大不掉,在州设通判,作为副职。

 

►[辨] 边疆压力认识

(1)加重了双方百姓负担。

(2)战争带来空前灾难。

(3)开支巨大造成国库空虚。

(4)严重影响互市贸易、经济文化交流。

(5)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拓] 庆历新政败因

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改革措施“太猛”;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最终导致新政的失败。

►[辨]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补]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六、史论点睛

1.宋元对前代政治制度继承的表现及其原因

(1)表现:

基本上继承了隋唐时期的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科举制、监察制度等。

(2)原因:

小农经济仍然是最主要的经济部门,思想上儒家思想仍居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强有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和思想的统一。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以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强干弱枝。

(2)重文臣轻武将,派文臣管理地方,剥夺武将的行政权;地方设通判,与知州相互监督。

(3)实行官、职、差分离,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3.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

(2)积贫

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官俸、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

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

(3)积弱

①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

②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2.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内部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七、史料补遗

1.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统一

[史] 

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统一全国。

当时,与北宋对峙的还有辽、西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

特别是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一度处于战争状态,后虽议和,但北宋却承担了巨额的“岁币”负担。

[识] 多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政治的特点。

2.宋代文官制度

[史] 即文官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宋太祖留下遗训: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

宋代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宋朝的

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军政长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识] 文官制度的本质问题是国家选官制度,国家治理规范的体现,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反映,是中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

 

3.冗兵、冗官

[史] 

[识] 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是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成因。

 

、核心素养共涵育

一、 两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 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探究点一:

(1)根据史料一和史料二,分析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有人说: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提示: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史料四 (宋太祖)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适应皇权的需要,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原来的官称只是官品高低、俸禄多少的标志。

政权集中于“中书”(政事堂、政府、东府),除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

与中书对称“二府”的枢密院(枢府、西府),则掌握兵权,兵权不归朝廷是宋太祖沿袭五代旧制的决策。

宋代又沿袭五代旧制以三司使掌财政,使政、军、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史料四反映了宋代政治的哪些特点?

提示:

①大量保留先代官称。

②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脱离。

③政、财、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强化了皇权。

二、北宋中期的改革

史料一 北宋时,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设置了平行的机构,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

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

宋仁宗时,官员总数比宋真宗时增加一倍多。

史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每逢荒年,政府招募饥民当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据《张载集》

(1)史料一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的什么问题?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冗官问题。

影响:

冗官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2)史料二反映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

影响怎样?

提示:

现象:

冗兵。

影响:

冗兵带来战斗力低下,冗兵、冗费严重。

史料三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

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

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

这可不是善理财。

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史料三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涉及哪些内容?

提示:

实质:

要不要变法。

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