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3407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docx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精、气的基木概念,哲学上的精气概念与中医学中精气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I学时

【教学内容】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木概念

(1)精的基木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木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精气是天地力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力物得以相

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

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平衡;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木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

(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日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行的特性;

3、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4、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5、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点】

1、五行的基木概念包括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包括玉•.行的相生、相克与制化,一五行的相乘、相侮与母了相及;

3、余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一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2、玉:

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了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一五行制化和胜复各日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五行的母了相及母病及了;了病及母。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筒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削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

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1、注重宏观观察;

2、注重整体研究;

3、擅长哲学思维;

4、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木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

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

1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2、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3、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要点】

藏象基本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以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4、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一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肝、牌、肺、肾各日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了解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一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心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2)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

心包。

2、肺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肝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

命门

第三节六腑

【目的要求】

1、掌握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浒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

门";

2、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教学要点】

“七冲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胃与三焦的生理特点。

3学时

【教学内容】

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的两重性;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

主通降,喜燥恶湿;胃气的概念;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

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中焦如泯,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

【目的要求】

1、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2、了解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以及女了•胞与脏腑经咏的关系。

【教学要点】

脑与女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了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1、脑形态部位为施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附:

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了解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III

【目的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

2、掌握精的生成、功能;

3、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4、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5、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6、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7、掌握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

8、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目的要求】

1、熟悉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

3、了解人体之精的分类。

【教学要点】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以及人体之精的分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精的基木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木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2、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4、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木功能。

第二节气

【目的要求】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3、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教学要点】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主要生理功能,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

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2、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3)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1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景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1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4、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

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发;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5、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生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

【目的要求】

熟悉血的基本概念;

2、掌握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

【教学要点】

血的基木概念;血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功能。

【教学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1、血的基木概念;

2、血的生成:

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血的运行: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4、血的功能:

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津液的基本概念;

2、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教学要点】

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代谢和主要生理功能。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

【目的要求】

1、熟悉神的基本概念;

2、掌握神的生成和神的作用。

【教学要点】

神的基木概念、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教学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3、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O

【教学要点】

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余日学。

【教学时数】

I学时

【教学内容】

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撮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1、熟悉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3、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可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4、熟悉奇经八咏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5、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6、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7、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的概念;

8、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点】

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以及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咏的循行和基木功能。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教学要点】

经络的基木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

3、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目的要求】

1、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I可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3、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部位。

【教学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目的要求】

1、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2、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木功能;

【教学要点】

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木功能。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1、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2、冲脉、督脉、任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木功能。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U!

【目的要求】

1、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2、掌握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3、了解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教学要点】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教学时数】

0.5学时

【教学内容】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循行分布特点:

“离”“合”“出”“入气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点】

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五章体质学说

【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要点】体质的基木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各型体质的特点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2、熟悉体质的构成和体质的标志以及体质的特点;

3、了解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点】体质的基木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特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1、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

2、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1、熟悉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2、了解影响体质的因素。

【教学要点】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

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和其他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要点】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各型体质的特点。

【教学时0.5学时

【教学内容】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

1!

【目的要求】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要点】

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阐释发病原理;阐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指导治疗。

【教学时1.5学时

【教学内容】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阐释发病原理;阐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指导治疗。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痔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教学要点】

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六淫、痔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日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概说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六淫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的基本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2、掌握六淫务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教学要点】

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5)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

(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第二节病气

【目的要求】

1、掌握疡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2、了解疡气产生的因素。

【教学要点】痔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教学时数】0.5学时

【教学内容】

1、

痔气的基本概念;

 

2、

3、

影响疡气产生的因素。

痔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第三节七情内伤

【目的要求】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教学要点】匕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1、

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

3、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脏腑气血是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

肝牌,易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