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35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19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6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组课本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体裁的多样,语言极富表现力,细细品读会让读者走进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之中,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32个词,认识、记忆16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

2、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课时划分

1、《古诗词三首》3课时

2、《桂林山水》2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

4、《七月的天山》1课时

语文园地二4课时

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

2、搜集有关信息,更多的了解这些地方。

3、仔细咀嚼文章精彩语段,丰富积累。

4、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五、制定计划时间:

2月17日

1、古诗词三首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②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孤独寂寞

山相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上学期,大家游了长城、颐和园,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揭示课题。

4、解题。

①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②作者简介。

刘禹锡:

唐代诗人,洛阳人。

《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

(1)拼读“螺”(luó)。

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

①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

相、和、磨、遥望

②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3)指读生字。

①指名朗读诗句。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导理解诗句。

(主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词句)

①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镜:

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

磨:

拭,即擦。

句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望。

句意: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理解后同桌练说,指名说。

2、思考讨论。

3、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1)“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

(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4、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5、出示挂图。

(1)指名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学生观察书上的图,朗读诗句。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

2、教师范读。

3、自由练读,指名读。

4、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熟背《望洞庭》,想象所描绘的景色,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具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古诗词三首

2、今天,我们学习词《忆江南》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

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

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

二、正音正字,朗读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

谙ān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

①个人自由朗读。

②同桌同学互读互帮。

③自由结合齐读。

④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小组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旧曾谙:

过去曾经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江花:

江边的花。

绿如蓝:

碧绿如蓝草。

蓝:

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

写出了一幅什么景象?

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

好不好?

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忆江南》。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学后记

 

2、桂林山水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桂林的有关资料,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

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

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

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

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

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无瑕:

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

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

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

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

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

罗列:

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

高,兀:

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

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

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开火车读生字词。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途中见闻 外洞  内洞  出洞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

(请用:

“”画出来)。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

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

(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

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

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

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

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3步。

⒉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

(生:

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

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

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你有怎样的感觉?

(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

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教学后记

 

4、七月的天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天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雪水、雪水溪流   (水)

      移步换景    密林                   (树)  

                  天山深处                (花)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5、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

(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

(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

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

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

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

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

(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

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

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

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

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

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

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

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部分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

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

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

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

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

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