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609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docx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经典版

常见古典诗词曲意象例释

资料搜集:

刘海涛

编者按:

诗歌鉴赏是个难题,难就难在难读懂,造成这种“难”的原因就是“隔”,因为时代的差异,古人用的很多词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很大,就比如我们现在说很多网络时髦词语,比如“屌丝”,古人一定是不懂的。

在这些词语中间,

1、杨柳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

“霸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有惜别怀远之意,如“红酥手,黄腾酒,满园春色宫墙外”(陆游《钗头凤》)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状态;“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中,读者可以从“折断门前柳”这一行为想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中,少妇因见杨柳而想起当初丈夫分别时折柳的情景,怅想丈夫久去未归,而自己却青春渐逝,顿生悔意。

又由于“杨柳”多种于檐前屋后,故常作故乡的象征,如“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扬州”(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从杨柳自身柳絮飘忽不定的特点,又常被诗人当做遣愁的凭借,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杜牧《题安州浮云是楼寄湖州张郎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己《鹊踏枝》)等句,形象的诠释了诗人们彼时彼地忧愁的深刻程度。

2、燕子

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子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再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即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抒写时事变迁的还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等。

3、流水

因水具有柔和,冷清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冷清,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诗人相思的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而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终不见。

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尽有,而相思无穷。

此外,像“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等等,都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典范。

4、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思念之情的载体。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等诗句,都是借明月写思乡之情的典故,明月还常常蕴涵诗人的悲愁,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悲亢幽怨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

有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

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意。

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代吕本中的词《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5、梅花

梅花迎寒早开,美丽脱俗。

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象征,是深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趗绝于世、高清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

梅花诗中,是著名的大概应数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芬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

’’这首诗被公认为千古咏梅绝唱。

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套用前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只换冠首二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功效便脱然而出。

“疏”勾勒出梅花倒影的特有丰姿,“少”而有意,“暗”点染了朦胧水下的清幽香气,“淡”而生情。

还有一首《雪梅》诗:

“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看似平常,实则哲理暗涵,意味深长。

卢梅坡还有一首咏梅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描绘了诗人踏雪赏梅赋诗的情景,可见诗人的旷达逸致,别有一番高雅情趣,令人羡慕。

和卢梅坡同时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湖村野兴》一绝:

“十里疏钟到野堂,五更残月伴清霜。

已知无赖姮娥冷,瘦损梅花更断肠。

”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忧郁心境,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而北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诗),已然不是什么伤感怀怨之作了,它格调高雅,寄寓着自己锐意变法革新的宏图大略。

然而在众多的咏梅诗人中,宋亡后作《却聘书》以表现凌然气节的诗人谢枋,他在一首《武夷山中》诗中云: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全诗以深山中梅花高洁超尘的形态,象征诗人自己不随俗浮沉的崇高品格。

6、菊花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怡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的象征。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花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此象征自己的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尚品格的追求。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春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寄喻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莲花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等。

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的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

所以故事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相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的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曲《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的爱恋着自己。

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高洁之士的象征。

8、青松

青松是耐寒的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祯《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9、竹子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喻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如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到: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清代郑板桥更是留下了许多咏竹的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屏老干来扶持。

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此外表现高风亮节的如:

“自是子湭偏爱尔,虚心高洁雪霜中”(刘兼《新竹》);表现顽强的生命力的,如: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年”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表现忠诚的,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0、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气氛。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与雨打琵琶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

其它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情感。

11、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

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感》),诗人通过极目之景,在萧瑟凄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伤感之情。

(吴融《简州归降贺州兆工》),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再如“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在凄厉的鸣叫着使人禁不住更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传说杜鹃啼血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文天祥《念奴娇》)等等;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2、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务美德:

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因饮水,这是清高;不食五俗,这是清廉;不住菓巢,这是简朴;应气候首气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后,蝉便剩下无几了。

因此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冰王的《咏蝉》起手两句: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

又如李商隐诗(《蝉》)的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天将破晓寒蝉已声嘶力竭,而他所栖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翠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比,暗喻为人作幕,寄人篱下才,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宦所羁绊。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以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冲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此外,“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情思。

13、鹧鸪

鹧鸪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涵。

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模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路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

鹧鸪的叫声还可以用来婉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

”(郑谷《席上贻歌者》)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之行的思乡之情

14、鸿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以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诗人在北朝为官,出使南朝陈,写下这首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乡心正无限,一眼雁过南楼”(赵遐《寒塘》),“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残星数点雁横,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戴复古《月夜舟中》)等等。

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楼。

”(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等。

另外,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还有:

1.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

“倚门回首,还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3.以“骏马”比喻志向,如: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4.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6.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7.以“春草”喻离愁别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8.以“雨打琵琶”来写离愁别恨,如: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绛唇》)

9.以“折梅”写离情,如“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陆机《贡范晔》)

10.以“春雨”喻愁绪,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11.以“长亭”“短亭”写离情,如“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12.以“丝麻”喻愁绪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13.以“大海”喻愁绪如“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多”(赵遐)

14.以“西风”写愁绪,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15.以“猿啼”写愁绪,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16.以“鸳鸯”喻指恩爱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龄《长安古意》)

17.以“精卫鸟”喻指报仇的人或努力奋斗的人,如: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

18.以“比翼鸟”喻指为相爱不分离的男女,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19.以“乌鸦”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凉的气氛,因其形象不佳、,再加歌喉不爽,故此,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古代诗歌意象总汇

搜集整理刘海涛

一、草木类

1、柳:

表达惜别,留恋,祝愿之意。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

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

《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

“杨柳”:

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

卢梅坡《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

张谓《早梅》诗云: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

“素艳雪凝树。

”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

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

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

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

“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

南朝鲍照的《梅花落》:

“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

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

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

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

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例5: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6: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

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

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例2:

萧德藻《古梅(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例3:

方岳《梦寻梅》:

“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

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例4:

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

“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

”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

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

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

张雨《中吕.喜春来》:

“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

问暮鸦,何处阿戎家。

”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

“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

“以丹注面曰的。

”傅成《镜赋》亦云:

“点双的以发姿。

”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例2:

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