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3663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8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内容及研究对象:

定义: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内容:

1、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即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

因此经济地理学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

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因此经济地理学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经济地理学的分支:

 

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2、研究区域尺度变化:

(1).区位研究:

代表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

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

*1*区域科学:

  代表理论:

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

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他区域研究:

代表理论:

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

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

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

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

3、研究企业组织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

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

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

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

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4、思维方式变化:

(1).规范性分析:

  ◆时期:

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

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

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

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

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

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4、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1**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4)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5)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2**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①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资源问题:

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③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④贫富差异问题: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1、概念:

区位:

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连接度:

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计算。

通达度:

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2、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1)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3、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4、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市场的重要性: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

  

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

(2)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

(二)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战略的重要性

  市场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价格竞争——以比其它企业低的价格增加销售额而获取超额利润的做法。

  2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机制

 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是便宜的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

要素的有效利用。

  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来增强竞争力的经济活动,低成本至关重要,往往趋向于

接近生产要素获取低廉地区。

(三)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

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不仅仅注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

通过适应各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来

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

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

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4)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

不同的。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

在不同的区域,由

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

(5)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竞争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

政府应保护企业的合

理竞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对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

市场

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经济

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砝码。

(三)市场意识:

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市场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经济活动的区位

吸引力就存在差异。

5、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概念: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

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距离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中心等的距离,市场中心有不同的层次,有全球尺度的市场中心,国家尺度的市场中心,也有区域性的市场中心。

接近市场中心或便于接近市场中心,则有利于经济活动在该地展开。

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空港、港口、铁路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具有比较好的经济可进入性,因此对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

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越开放、越自由,其制度可进入性越高;反之,制度可进入性越低。

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在社会可进入性中,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总而言之,经济活动要求具有高度的可进入性,一个地区的可进入性是影响经济活动能否在这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三章

1、概念:

原料指数:

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

局地原料量;

综合等费用线:

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

门槛人口:

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

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

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三)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

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为了从

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

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

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四)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2、地租曲线

概念: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

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

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五)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

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

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

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画个图)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

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

优越性。

  

(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

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

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3、韦伯的区位理论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二)目的:

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

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3)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

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

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4)运费指向论

韦伯认为,运输成本最小点为工业布局最佳区位,运输成本由原料指数和距离两大因素决定。

(原料分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当Mi>1时(使用损重原料),工业区指向原料地;

当Mi<1时(使用遍在原料),工业区指向消费地;

当Mi=1时(使用纯原料),为自由区位,工业区位于原料地、消费地或之间都可。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

 

(5)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使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

(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

当总运费(原料+燃料+成品)<节省的劳动力费用时,可使工厂放弃最小运费位置,移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

1综合等费用线

指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M下,单位原料运费为1,单位产品运费1/2。

 

在等费线上的任一点,其劳动费用节约大于M到N的费用增加部分时,区位指向这一点。

2临界等费用线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用大于增加的运费。

设P点为运费最小点,围绕P点的封闭线即从P点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相当于综合等费用线),其中,与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费用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劳动力廉价地为L、J,如果在L、J处布局工厂,比P点的劳动费低3个单位,临界等费用线则为3的综合等费用线。

L在线内侧,即增加的运费低于节约的劳动费,工厂将移向L处。

J在线外,则不会移向J处。

(6)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指促进工业集聚到某一地点,从而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因子。

当集聚获得的利益大于企业因集聚而增加的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之和时,集聚因子即将企业从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最低点,迁至集聚最佳区位。

(工业区位发生第二次偏移)。

假设积聚利益为3,由三个区位点的临界等费用线构成的三角区域都在临界等费用线内侧,是最有可能发生集聚的区域。

 

通过集聚产生的经济效益有:

1)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2)与临厂紧密相连配置,共用公共设施(如开发区)

3)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企业之间开展紧密协作(汽车厂)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根据原料指数选择区位:

原料指数:

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

当Mi>1时(使用损重原料),工业区指向原料地;

当Mi<1时(使用遍在原料),工业区指向消费地;

当Mi=1时(使用纯原料),为自由区位,工业区位于原料地、消费地或之间都可。

5、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1)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是:

“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2)史密斯认为,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

会降低,否则就上升。

可见,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它同行企业的范围大。

因此,优秀企业家不仅在最佳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空间选择范围也相对大。

(4)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

因为空间成本曲线发生了变化,使得获得利润得边界发生了相应变化。

(5)区位决策者的行为影响区位模型。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但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如工厂创建者的居住地或出生地,是否具有可利用的空地,政府对工业开发的援助,企业家的模仿行为以及当地政府或国家的财政援助等。

6、

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理论:

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

身对信息的

 

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

区位决策是决

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那么,

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

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他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

 

第四章

1、概念:

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

的商品。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

心职能的程度。

2、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

第一,均质平原:

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交通条件相同:

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就近消费:

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

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

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四,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五,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①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②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③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

成正六边形的市场区结构。

多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3)各级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系列,即:

1,3,9,27,81,…。

从中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①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②从区域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低级中心地数量是其上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

(5)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①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②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间数量关系为:

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