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42886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懼(惧)。

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

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考据、求真B.求真、鉴戒C.鉴戒、陶冶D.陶冶、考据

【答案】B

考点: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

2.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

“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B.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

D.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宗法制、中央集权制与儒家思想。

“有权就有一切”指的是皇权专制,“家长制”体现的是宗法观念中宗法制,“官僚政治”是指古代中央集权制,“蒙昧主义”指的是文化上的儒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和C中表述不全面。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名师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

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观点恰当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答案】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4.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

“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郡国并行   B.独尊儒术  C.察举取士    D.士族兴起

【答案】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

【名师点睛】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5.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

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等。

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忠信”“贤良”“孝让”“汉强”“灭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姓名与汉代董仲舒的汉代儒学有关。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

6.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

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内外朝制度B.汉代察举征辟制

C.隋唐三省六部制D.宋代设参知政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

材料观点认为从汉至明清皇帝为加强权力,不断发展新的权力机构约束原有的权力中心,比如宰相。

汉代察举征辟制属于选官制度;;汉代内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宋代设参知政事是为了分化或削弱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

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

7.郭沫若先生曾撰写楹联: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A.屈原     B.杜甫     C.王维      D.李白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唐诗

【名师点睛】唐代诗歌繁盛的原因:

1.经济上: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尤其是唐朝的科举考诗赋,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3.文化氛围上:

唐时期,上至宫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无一不可入诗,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4.皇帝个人:

唐朝极重诗才,统治者大多是诗赋高手,例如唐玄宗时诗道高手,皇室成员皆以学习诗歌为荣,他们起到了不小推动作用。

8.“道,未有外乎其心者”“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结合所学判断,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老子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他坚持把心灵作为万物之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陆九渊的思想;A是道家;BC是程朱理学。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

9.顾炎武《日知录》指出: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专题。

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启迪考生思维。

主要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及其它政治措施的演变、特点、作用和历史影响等基本知识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南宋一位文学家词作的评价是“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A.李清照B.柳永C.苏轼D.辛弃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南宋一位文学家词作”“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中可以得出这是宋代豪放派的词人,AB是婉约派;C是北宋;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11.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画论: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

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这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

A.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B.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C.注重写实的工笔风格D.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

【名师点睛】透过文人画看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1、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苏轼的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有人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谓“画中有诗”,其实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风格。

2、从内容来说,文人画多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从表现技法来看,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它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往往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是一种写意。

在与西洋画的比较中,更能看到它不受视域限制和不讲光影效果的写意情趣。

3、概括来说,中国画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注重神韵意趣,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12.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

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

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菸草等货品的街铺,大额交易使用银两”的信息说明最晚应该出现在明朝,白银在明朝才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

13.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材料说明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较高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

14.《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备战日寇D.“围剿”红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30年代中国抗战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故B项错误;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故C项正确;1933年红军仍然在南方地区反抗国民党统治,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国民党备战日寇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的显著特点。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

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订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

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长达8年持久性反侵略战争,是所有法西斯战场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7.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5.某次战役后,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

“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此役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蒋中正也两次致电祝贺嘉勉,团内各党派团体纷纷致电祝贺。

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

文中的“此役”是指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

【名师点睛】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①战争领导: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1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控制B.都加强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

C.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都消除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

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

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故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和行政部落

【名师点睛】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打击了贵族势力;克里斯提尼用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17.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

“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材料所记载的物件传入西欧,使西欧

A.告别骑士时代             B.加速思想解放

C.完成社会转型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四大发明·指南针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深刻认识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A.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不断传播。

B.火药推动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打破封建骑士阶层堡垒。

C.指南针推动西欧新航路开辟,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

D.印刷术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欧洲思想解放。

18.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

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的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加贪婪好色。

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

A.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     B.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C.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      D.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色彩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运动含义和实质:

①含义: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②实质:

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19.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据此,阿伦·布洛克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

①解放思想:

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然科学也因为思想解放和对实践的关注而走向近代科学。

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0.法国文学团体七星诗社在发表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宣言书中写道:

法兰西文学至少应和意大利文学并驾齐驱,可以用法语创作堪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法兰西诗歌。

据此可知,七星诗社的主要成员应属于

A.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浪漫主义诗人  D.现实主义作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法兰西文学至少应和意大利文学并驾齐驱,可以用法语创作堪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媲美的法兰西诗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星诗社的主要成员应属于人文主义者。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21.以下为有关人与神关系的三段资料。

资料一:

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

资料二:

人无法自己挣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人只有对上帝负责,才能自由体验上帝的恩宠。

资料三:

个人是独特、理性和有创造性的;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

这三段资料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作者,他们依次是

A.人文主义者、中世纪基督徒、路德教徒

B.中世纪基督徒、路德教徒、人文主义者

C.路德教徒、中世纪基督徒、人文主义者

D.路德教徒、人文主义者、中世纪基督徒

【答案】B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名师点睛】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除了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原因、指导思想、主要成就及影响外,还与政治、经济相联系,把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22.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B

考点:

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23.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美国的体制称赞不已,说:

“(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其称赞的是美国的

A.邦联制B.联邦制C.三权分立制D.总统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

美国的联邦制政府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主动性。

这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邦联制是松散的,地方权力相对太大,故排除A;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故排除C。

三权分立强调的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制约和平衡,故D不合题意。

所以应选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对联邦制的评价

24.一个工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战火破坏,战后经济困苦。

藉着韩战爆发的时机,迅速复兴其工业,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个国家是

A.德国B.苏联C.日本D.英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一个工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战火破坏”“藉着韩战爆发的时机,迅速复兴其工业”“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知这个国家是日本。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6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

材料二:

彼特拉克在他的《歌集》中写到:

这里有数不清的悲伤,是野蛮凶狠的庙堂,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道的学堂。

这里是眼泪的发源地,是黑暗的监狱,是个充满欺骗的场所。

在这里,善良被扼杀,凶恶却在成长,这儿是人们死前的黑夜和地狱——难道上帝不将惩治你?

……

根之力量、草之汁液、花之美丽多彩,声、色、嗅、味在对立中组成之和谐,天下地上和大海中众多的生命之物……被创造出来,只是为了服务于人。

——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

材料三: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立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

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竞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彼特拉克的观点。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4分)

(4)归纳上述材料所体现思想的共同点。

(2分)

【答案】

(1)思想主张:

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相互爱护;以民为本;国与国之间,应和睦相处。

(6分)

(2)观点:

揭露教会的黑暗,抨击教士的虚伪;主张现世享受,肯定人的价值。

(4分)

(3)理念:

人权,平等,和平。

(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

(4)共同:

以人为本。

(2分)

【解析】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发展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