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5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 教案三课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青海:

即今青海湖。

长云:

满天都是云。

雪山:

终年积雪的山。

玉门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穿:

磨破。

金甲:

金属制作的铠甲。

楼兰:

汉代的西域小国,在今新疆境内。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4.从哪些诗句中,你可以体会出战士们誓死卫国的情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指名读,体会诗情:

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古诗。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

(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了什么?

(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逐句理解。

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

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

讲述:

三万里长的黄河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第2句:

“五千仞岳”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第3句: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第4句: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

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三、总结

1.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反思】

古诗,重在“古”字,因为“古”所以有韵味、意境深远,也因为“古”所以离学生很遥远,诗情、诗境学生难以体会。

针对这三首诗的教学,我反复思考,写了详案,经过实际上课后,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记录下来,留作今后教学的参考:

一、无尽的想象,真切的体验;

二、“炼”字品味,体悟深情。

第三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揭题,知背景

1.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

2.解题。

谁能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

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例如:

忽闻岸上踏歌声。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

(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

(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

3.再读古诗,注意压韵。

(裳、狂、乡、阳)

4.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新着一种心情。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书:

喜欲狂)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

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出示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

叛军攻破国都长安,大肆劫掠,纵火焚城,繁华兴盛的都城一时成为一片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缩,如今已是容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而四十六岁正值壮年的诗人竟然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国破家亡的泪:

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

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

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是啊,回望历史,痛苦的何止杜甫一人,还有谁在流泪?

(失去了亲人的孩子、士兵、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

他们为何流泪呢?

(为失去亲人、为百姓流离、为国家动荡、为山河破碎……)

指导朗读:

这泪,如瑟瑟秋雨,裏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齐读全诗。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颜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

(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指名读,评点,再读。

(点评:

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2)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怎能不喜?

从此以后,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能不喜?

从此以后,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怎能不喜?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读五六句。

指名读,评议读“哼歌一一唱歌放歌,饮酒纵酒”,读出“放歌纵酒”的感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颜狂。

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

(洛阳)(出示:

司马光《洛阳看花》)

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在处处牡丹、户户天香的洛阳,牡丹品种各呈娇态,城内居民蜂拥往观,万人空巷。

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

群花竞放,可以比以锦绣,反过来,人们又在织锦描绘时把花的美好形象绣进去了。

自已读一读。

(2)洛阳美吗?

想不想到洛阳走一?

请生读最后一句(评:

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

到了峡)大组读(评:

到了裏阳),全班读(评:

洛阳到了!

(3)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看见了什么?

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阳春三月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4)杜甫曾写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如此急切地想上归乡之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课件)师;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李白曾有一首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

在诗人的眼里,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让我们同感受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

齐读。

4.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

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

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

还有谁的喜悦?

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四、诵读,懂诗人

1.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爱国、爱人民)

2.杜甫晚年居无定所,携家漂泊,五十九岁病死于湘江的一条小舟之中。

他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时或衣食不得饱暖,后半生更是凄苦无依,甚至经历了幼子因饥饿而天折的痛苦。

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自伤自艾的一已之悲,而是忧国忧民的巨大痛苦。

他的大量诗篇都深切地表达了对天下民生的忧怀,企盼人民能逃脱生活的苦难。

即便是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在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表示若得偿此愿,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出示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人!

承袭这种悲天人的情怀!

齐读诗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全诗为“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来的?

能想一想诗人是怎么表达他的情感的吗?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自然就能感受到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次教学,我主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

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交流、评议。

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

可是,由于安排不够合理,所以本课略微出现了一些前松后紧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有感情诵读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

以后可以把理解诗句的意思跟理解诗歌主题合并起来,这样时间就充裕了。

【板书设计】

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意境,悟诗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