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4589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 苏教版1.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白杨礼赞》导学案苏教版1

白杨礼赞

课题

白杨礼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

2.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浙江桐乡乌镇人。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

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

作协主席。

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

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

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

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时代背景】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   )婆娑(   )秀颀(   )倔强(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主宰(   )潜滋暗长(   )诸如(   )倦怠(   )丫枝(   )晕圈(   )参天(   )初融(   )楠(    )

2.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视野:

                                         

(2)黄绿错综:

                                          

(3)妙手偶得:

                                         

(4)无边无垠:

                                         

(5)倔强:

                                         

(6)象征:

                                         

(7)宛然:

                                         

(8)倦怠:

                                         

(9)九争上游:

                                         

(10)姿态:

                                         

(11)屈曲:

                                         

(12)盘旋:

                                         

(13)主宰:

                                         

(14)朴质:

                                         

(15)温和:

                                          

(16)坚强不屈:

                                         

(17)磨折:

                                         

(18)贱视:

                                         

(19)鄙视:

                                         

(20)锤炼:

                                         

3.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

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

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4.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1.有人把《白杨礼赞》比作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时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2.你感受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____的树”的句式表达。

3.默读全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4.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5.学生思考问题: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

你如何知道的?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流讨论。

 

 

 

 

 

 

 

 

6.提问:

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

 

 

7.《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什么呢?

 

 

 

 

 

1.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

  A.傲然伟岸参天妙手偶得

  B.视野贱视挺拔积雪初溶

  C.靠拢错综质朴诸如此类

  D.宛若鄙视佩服纵横决荡

2.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A.比喻拟人拟人对比

  B.夸张拟人排比拟人

  C.比喻比喻拟人对比

  D.夸张比喻拟人对比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

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

 

格言警句:

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茅盾

 

课题

白杨礼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把握散文的线索,理解作者的思路,读懂课文的关键,紧扣文中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抒情线索,提纲挈领,以此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分析。

3.注意朗读,以便更直接地感受本文直抒胸臆的抒情性语言。

1.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且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

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

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的本身。

例如:

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

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做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

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3.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在斗争中创造的。

它的基本作用有二:

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属于后者。

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和《海燕》分别冲破了国民党和帝俄政府的“审查”。

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1.解释加粗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婆娑的姿态                                 

(2)树中的好女子                           

(3)树中的伟丈夫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3.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1)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表现在                    。

(2)白杨树自身的不平凡表现在                        。

(3)白杨树内在的不平凡表现在                       。

参考答案:

1.

(1)指树枝盘旋。

  

(2)貌美。

  (3)雄伟,高大。

2.

(1)北方的农民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

(1)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是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  

(2)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3)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此环节可适当再做引导。

例如,国徽下摆放着一盆万年青的画面,象征着什么?

答案是“祖国万岁”,请学生解释答案对否,讲述原因或理由。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

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

(5-8段)说说这几段主要是写什么?

明确:

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从两个方面来强调其不平凡:

第一个方面是,它的外部形态:

①树干: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枝桠:

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③叶子:

片片向上,没有斜生倒垂。

教师讲解:

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

作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

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

①倔强挺立。

②努力向上。

③参天耸立。

④不折不挠。

⑤在风雪的压迫下。

⑥对抗着西北风。

教师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要求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

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

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

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

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

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

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

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

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的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

黄土高原已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

这个问题马上被作者化解了。

他笔锋一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

“单调”,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

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

有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

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

所以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背景。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教师讲解:

茅盾同志回答说: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散文形式的颂歌,或者叫做散文诗;其语言句式是散文的,但是结构模式是诗歌式的复沓结构;第三,修辞方法是象征的,象征的特点是,感性的形象中蕴含着的主要是思想,而不仅仅是感情;第四,这种象征性的颂歌,是一种政治性的颂歌,歌颂的对象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在敌人后方浴血奋战的广大军民。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

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

“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

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

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一.朗读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

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人”视野,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仿照课文第八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之一。

象征手法在本文中指借物抒情。

不仅要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来象征什么,还要懂得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体会对白杨树的描写和对抗日军民的赞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够写好这段托物言志的文字,也为了能比较透彻地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辞海》中对“毛白杨”的解释,同学们可以从写作内容、表达方式、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

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

毛白杨:

杨柳科,落叶乔木,高达40米。

叶三角状卵形,具不规则波状齿,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老则脱落,叶柄扁,稀有腺体。

早春先叶开花,雌雄异株。

柔荑花序,下垂,苞片有不规则缺裂。

蒴果两裂。

产于我国,以黄河中下游为分布中心。

最喜光,在中性、石灰性冲积平原生长较快。

木材供制家具、火柴杆、胶合板、造纸等用。

为防护林及观赏用树种。

(摘自《辞海》)   

1.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赞美不是一时的冲动,因为白杨树的某些特点总是触动着他的灵魂,《题白杨图》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这首诗再次突出         的形象,表明了作家的        气节和     精神。

参考答案:

白杨树   革命   爱国主义

2..推荐阅读袁鹰《白杨》。

白  杨     袁  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秀拔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

”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

”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把爸爸的思路引了过来,他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了严肃的神色。

他想了一会儿,就告诉儿子和小女儿:

这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

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

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那么,《白杨》          《白杨礼赞》是            。

2.《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               。

参考答案:

1.水墨画  油画    

2.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

 

格言警句:

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

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

——茅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