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217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学生版.docx

高考+联考模拟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学生版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

《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8分)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04.(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

05.(2016届四川绵阳高三第三次诊断考文综历史试卷)民国二年袁世凯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担任司法总长。

民国三年,袁世凯在当上大总统后仅三个月,就下令取消国会,改任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

十二月,梁辞去币制局总裁之职。

后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政治顾问,梁启超都推辞未就。

这说明梁启超

A.由维新改良转向民主共和

C.坚持民主宪政的追求

B.助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D.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06.(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分)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0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0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0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

“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

06.(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07.(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08.(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01.(2016届安徽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B.在此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02.(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厢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

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03.(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

“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

”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十年之久

B.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04.(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考点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01.(2016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02.(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

03.(2016届安徽省名校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D.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04.(2016届湖南省名校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孙中山说:

“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

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

”可见

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

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

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考点五:

毛泽东思想

01.(2016届蚌埠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有人认为,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该文章

A.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B.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系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02.(2016届滁州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

以下言论出自建国前夕的是()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C.“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03.(2016届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下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04.(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我初到长沙时,会到各方面的人,听到许多的街谈巷议。

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

“糟得很。

”……“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材料一出自毛泽东哪篇文章?

毛泽东批判了哪种错误态度?

他对农民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4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

……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

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

(4分)

材料三解放后农民对于个体经济的积极性是不可避免的。

党充分地了解了农民这种小私有者的特点,并提出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但是,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这种劳动互助……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

(3)材料三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对此有何基本方针?

(6分)

(4)综上,概括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的密切关系。

(4分)

考点六: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01.(2016届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

“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B.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D.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02.(2016届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三者语言中体现出共同的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共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03.(2016届皖南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

“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04.(2016届皖北协作区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拢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

考点七:

(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

“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02.(2016届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写道: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下列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最能帮助人类接近这一浪漫情景的是

A.核武器技术B.生物工程技术

C.地质学技术D.运载火箭技术

03.(2016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右图反映了我国国防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成就

①打破了美、苏核垄断

②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

③有利于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④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04.(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8分)

材料二严复认为:

“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

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10分)

材料三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

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

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

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

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

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6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

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12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考点八: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01.(2016届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党急需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因此毛泽东针对科学文化工作提出了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文艺工作者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02.(2016届海南省海口市高三高考调研历史试卷)“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

”这一讲话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内涵

03.(2016届河南许昌新乡平顶山高三第二次调研文综历史卷)《卧虎藏龙》获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作曲,2001年度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第37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动作指导、最佳剪辑、音效、视效,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8项大奖。

电影《卧虎藏龙》折射出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是

A.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描绘人民幸福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风貌的作品增多

B.一些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色彩被淡化

C.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减少

D.中国文艺内容更加丰富,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考点九: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01.(2016届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3月选考科目模拟历史试卷)下表是1949一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

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B.“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02.(2016届宁夏银川宁夏大学附中高三上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卷)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A.“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C.“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D.“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03.(2016届安徽安庆市重点中学高三下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04.(2016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检(二模)文综历史试卷)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

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

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