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5532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4强专项专题集训新人教版

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作业1 学术论文

(一)

一、(2018·河北省沧州市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

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

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里亚(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着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

中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

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

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

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

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

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

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

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

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

B.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的状态。

C.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

D.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解析:

选D。

A项,“只有微弱的联系”只是初期;B项,“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错;C项,“所有宗教”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B.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

C.第二段论证“大唐是当时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解析:

选A。

“对比……崛起的方式及过程”错,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B.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的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

C.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

D.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

选B。

原文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的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不是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只是“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二、(2018·山东省淄博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

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

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

选B。

A.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C.说法太绝对,D.“真实展现”不当。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解析:

选D。

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解析:

选C。

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

作业2 学术论文

(二)

一、(2018·河南省开封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过去某些学者看来比较狭窄,仅限于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比较古怪的风俗;现在比较广阔,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把长时期被蔑视、被抹杀的民族基层文化资料收集起来给以科学整理,进行精密分析、论证,揭示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承、传播的规律,揭示它的社会作用。

今天研究民俗学作用何在?

民俗学能满足人们希望认识自己祖先的历史和伟大文化创造的需要。

民间各种风俗是历代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之一,与其他重要的社会事象密切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民俗是每个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化史上不能缺少的篇章,越往上推,意义和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

其次,经过科学整理和探究的民俗学知识,能正确地显示出文化创造上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法则。

再次,民俗学知识又能推动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许多无名氏在历史的长流中,凭智慧和毅力在生活上、生产上和社会斗争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的无数业绩,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来和继承下来的。

其中不少部分还留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且起着资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创造的作用。

民俗学知识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分析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够比较理性辨析民俗中哪些应该消亡,哪些应该批判、改造,哪些应该扶植,这正是今天迫切需要做的。

作为科学的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五四”前后传入中国,是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一些国立大学里得到培植,短短几年间出版《民俗》周刊一百多期和民俗丛书近四十种。

30年代以后,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连结起来,道路更加宽阔。

40年代的解放区,出于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新文艺需要,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使民俗学的发展和搜集、整理工作有了新的方向。

建国后,由于某些原因,除了民间艺术和文学有较大发展外,民俗学受到冷遇。

70年代,社会科学院将民俗学跟民族学、社会学一同列入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的计划,相继成立了省市级的民俗学会,专门的民俗期刊诞生了,记载民俗的专著也出现了。

民俗学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社会科学,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它,不仅具有科学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创造时代新文化。

(摘编自钟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俗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B.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民俗学,一旦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连结起来,范围就宽广了。

C.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形态的反映,属重要的文化财富;越是古老的民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

D.民俗学传入我国后一直很受重视,发展蓬勃;各省市相继成立了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期刊和专著。

解析:

选A。

B.“一旦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连结起来,范围就宽广了”表述有误。

C.“越是古老的民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表述有误。

D.“一直很受重视”表述有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指出了民俗学的任务和作用,阐述了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B.文章第二段论述今天研究民俗学的作用时分层议论,逐层深入,论证清晰而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对于民俗学,文章首先阐述相关知识,然后以我国民俗学的研究为例,揭示出民俗学的研究意义。

D.文章在论证中以相当篇幅阐述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表达期待民俗学在新时期发挥作用的意愿。

解析:

选C。

“然后以我国民俗学的研究为例,揭示出民俗学的研究意义”分析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等,包含和传递了文化信息,是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

B.掌握一定的民俗学知识,既能分析文化现象,也能对不同的民俗进行辨析,认识到它们的发展趋势。

C.可以说,民俗学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很大关联,研究民俗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

D.如果能科学整理和认真探究民俗学知识,就能发现历史规律,创造时代新文化的能力就有了保证。

解析:

选D。

“创造时代新文化的能力就有了保证”说法有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

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

《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

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

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

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

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

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

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

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

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

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

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钱币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

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

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货币是产品有了剩余,用于交易的结果。

“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使用货币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C.中国古代钱币的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只用文字,宋代的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

D.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而宋代钱币各种字体都出现过。

解析:

选C。

A项,“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不能说是“使用货币”。

B项,“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错,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对……有深远的影响”,偷换概念。

D项,“秦以后是小篆”表意范围不清,下文还有六朝、唐代、宋代等。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然后从形制、图饰、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从第三段的论述可以看出,宋代钱币使用的文字种类最多,而钱币上最早使用隶书是六朝时候。

C.对于中国古代钱币所使用的技术,文章从钱币的铸造、造纸与印刷等几方面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D.结尾一段既总结概括了上文,也通过对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特殊之处的分析深化了其文化内涵。

解析:

选B。

原文说“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可见,“钱币上最早使用隶书”应是“蜀汉”,当在六朝之前。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钱币为圆形方孔,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了钱币的铸造。

B.宋代钱文书法比之前更加丰富,各种书体齐全,还有名家书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C.如果想要更好地防私铸和防伪造,无论是铸造铜币还是印刷纸币,都要采用最成熟的技术。

D.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那一时期的钱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析:

选C。

原文说“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成熟的技术”是出于“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

作业3 学术论文(三)

一、(2018·山东省济宁市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 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

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

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

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进行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

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

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

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似祆教神祇。

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

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

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

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

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

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

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

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出使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B.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互相交流与传播的事实,而且对彼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C.“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

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解析:

选C。

A.依据文意,成为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而是张骞出使之路;B.依据文意,“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主要说明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D.依据文意,“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过于绝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仲尼”“柏拉图”来借指中西两种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丝绸之路”。

B.本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论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然后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

C.本文在谈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本文最后一段,借“怛罗斯之役”否认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来证明文明除冲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竞争。

解析:

选C。

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吸引世界各国来华贸易,或许也就不会促进海上丝路的建立。

B.不论中华王朝是迎佛还是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都对代表着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多元、文明的交往,最终达成和谐共存。

D.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就不会有中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

解析:

选C。

“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过于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书法:

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